為什麼一些農產品在農村很便宜,到城市就變貴了?中間發生了什麼?

赤壁建良


一個土豆的故事。

我是老實巴交的山裡小土豆,姑且叫我豆豆吧。我一生不用化肥不用農藥,憑天收,吸取天地之精華,自然之雨露,索性我長得還算對得起觀眾。因為沒什麼太多的硬性付出,故而我的價格很低廉,六毛一斤。有些小的都直接送人了或者餵豬了。畢竟只有長得好的才能被有幸挑走去到大城市。

我很榮幸,屬於長得好的。


買走我的人將我和其他土豆一起運輸到了城市裡,經過長途跋涉,最終到達了市場,很多土豆在運輸過程中受傷了,於是他們也會被淘汰。批發給市場的價格到了1.0。其實買我的人,他也賺不到什麼錢,畢竟壞了很多,買貨的人還要挑挑選選。


賣相一般的,進了批發市場,加上攤位費,利潤什麼的,我以一塊多到兩塊不等的價格出售。


更好的土豆被挑選出來,進了高檔有機蔬菜市場,一個個包裝,加上昂貴的包裝費。廣告費,市場費,那價格,那就看你在什麼地方買了哦

我還是我,一個土豆。


山妹子教你種藥材


這就是典型的中間商賺差價的例子,城裡人嫌菜貴,農村人嫌菜賣不掉,其實根本的原因是渠道、地域問題。

農民空有生產農產品的資歷與能力卻沒有銷路,而消費者(城裡人)卻空有消費、購買的能力,卻沒有貨源。消費者買菜不可能去偏遠的鄉下,老農賣農產品也不可能大老遠的跑到城裡來。一個是路途遙遠,一個是成本問題,另一個是損耗問題。

老農種的農產品便宜,但為什麼到了城裡卻變貴了?

原因無非就是路途遙遠,菜雖然便宜,但去購買的交通費卻很貴,反過來分析的話,那些低廉的農產品在運往城裡的過程中,成本增加了:運費。所以農產品的最終價格是成本+運費。


有人需要有人供給,那麼就會有中間商負責聯繫買賣雙方,本著無利不起早的原則,中間商需要賺去利潤差價,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成本+運費+利潤差價等於售價。

再加上運輸的過程中出現損耗、銷售過程中的渠道建設(辦理手續、託人情)等費用都要計算在農產品價格裡,再加上銷售終端還需要賺錢,最後得出的農產品價格是:成本+運費+利潤差價+渠道費+損耗費+銷售終端利潤。

所以,明明一元的東西,經過這些渠道最後到達消費者手裡很可能會翻幾倍,甚至是十幾倍的價格,並不是說他們的利潤增加了,而是費用、成本增加了。


村長王富貴兒


這個問題好多人都感覺疑惑,媒體也經常報道,這種完全在市場發育中形成的各個環節導致的。

在菜從地頭到城市最後一道環節攤販手上,一般要經過就幾個環節。每個環節每斤菜加價多在幾分錢,涉及幾百公里運距的運輸,加價也就0.1元。

如果批發市場每斤菜是1元,到攤販手上通常價格要翻2倍左右,假定你從菜攤手上,花2元買了一斤菜,其中有40%到60%,屬菜攤加價。

下面大致講一下各個環節:

第一環節:菜農

按每斤0.3元,一畝地一年種3個季度,扣除成本,一年淨利潤5000左右,屬一般水平,種植還是風險很大,投入也大。

第二環節:地頭大戶

菜農到地頭大戶手上,通過人工分揀、清理裝箱上車等幾道環節,如每斤如加價0.20元,其中0.17元支付到各個環節中,自己年平均下來,每斤能掙3分錢就不錯了。如按日經銷量20噸計,每天收入有1200元。年淨收入大概有10多萬元。

第三環節:城市蔬菜大批發市場,租用的場地好,如達到四五十噸,每斤只需加價幾分錢,一年利潤幾十萬吧。

第三環節:城市小批發市場。

小批發商從大批發市場購進菜,這個比較辛苦,每天4點這樣就開始過去了,騎個三輪車到大批發市場批發,這道環節的加價,通常每斤也只有幾分錢。

第四環節:菜攤

到了菜攤手上的出手價,加價便是幾角甚至1元,日能售菜200斤左右,每斤就算加價1元,算一天是200元,扣除攤位費、損耗等,月淨收入,也就四五千元,也是個掙的辛苦錢,每天起早貪黑的,都不容易。

菜攤們,還要守住這個加價水平,是要守住他們的飯碗。如果多批發了,按每天200斤,多批購出不了手,時鮮菜,很快就會爛掉,是自己的損失。





南奇點


現代商品的流通,需要經過採購、一級批發、二級批發甚至三級批發、零售等過程,中間環節越多,商品經過層層加價,最後到消費者餐桌上,價格幾乎比原產地高几倍,這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應該是合理現象。

農產品要從產品變成商品一般要經過生產、加工、檢測、收購、批發、零售等過程。除非農民自產自銷外,只要經過流通環節的,這幾個過程一步都不能少。

一、農產品銷售產生的中間環節

第一,生產環節。農民從開始育種、栽培、田間管理、到產品成熟、收割的過程,這個過程以蔬菜為例,一般都要經過三到六個月左右,水果糧食等需要一年左右。

第二、收購環節。農產品出來後,一般都有專門從事農產品採購的個人或經營單位到農村進行收購,由於是上門收購,一般採購價格都比較低,農民為了方便也願意在保證有一定利潤的基礎上,用較低的價格賣給產品販子。

第三、一級批發公司。收購販子一般都與比較大的批發商有固定的採購協議和良好的關係。這些批發商大都固定的在一級批發市場,菜販子要將收購的農產品進行初步分揀,讓後交給一級批發商。一級批發市場一般位於城市郊區。

第四、二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主要是在二級市場從事批發業務的商販。他們比較接近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信息掌握比較準,所以每天早上必須將從一級市場批發來的農產品運到二級市場。二級市場一般位於城市周邊。

第五、零售商。做農產品的零售商一般每天早上5點左右都要到二級批發市場批發當天需要售賣的農產品,特別是蔬菜商需要天天進貨,然後到位於菜市場或超市的攤位出售。

二、農產品流通過程產生的價差

第一、物流運輸

費用。每一次批發、零售都要產生相應的物流費用,環節越多,物流費用就越多。

第二、分揀包裝費用。一級市場一般都要對農產品進行分揀和包裝,根據質量高低、大小分成幾個等級,分別定價批發,這裡面要產生分工成本、因等級差異產生的成本、場地成本、水電氣成本、外包裝成本、檢驗檢疫成本、運營費用、稅收、市場管理費用、合理的利潤。

第三、經營費用。主要是二級批發商的利潤、稅收、管理費、損耗費用、人力成本等。

第四、零售費用。主要包括人工成本、攤位租金、市場管理費、水電氣成本、合理利潤,有的可能還有稅收等。

總之城市,由於農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經過多個環節,價格比產地高出幾倍甚至10倍,這都是有可能的,要想降低農產品價格,建立產地直銷是唯一的渠道。


幫兄愛唱歌


現在的確是個問題,一邊是農民掙不到錢,大城市的市民吃到嘴裡面的農產品太貴了。這個問題很複雜。

現在正是蘿蔔下來的時候,前幾天回家的時候,到菜市場買蘿蔔的時候,自己都嚇了一跳,蘿蔔0.19元一斤,都是地裡現拔出來的。我都在想種蘿蔔了農民咋掙錢?就算畝產一萬斤又如何?還有成本,從地裡拔出來。可以說這是中國農業之殤。蘿蔔都是縣城農民自產自銷的。供大於求?估計也不是,缺少銷售的渠道,好的東西只有這樣賤賣了。如果有完善的供銷鏈,農民對種植,養殖信心更大些。


我們老家一年兩季,可以種一季水稻,一季小麥的,由於去年水稻的價格暴跌,很多的農民忙了大半年都白忙了,很多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都被打擊了。多數人現在把農田改成小龍蝦的池子,養殖小龍蝦,面積太大對明年的價格有沒有影響先不說,大家的養殖技術參差不齊,能不能養殖出來品質上成的小龍蝦?會不會但是時候連種植農作物的收益都沒有?如果大家都想這樣做,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把每一位都培訓下,辦個培訓班保證他們每個人都學會。

大城市很少有我們老家縣城那樣一輛小型貨車拉著水果在哪裡叫買。 一般都會很便宜,當你回過頭來看看城市根本沒有這樣的情況,很多的水果專賣店,價格相比較農民賣的價格差好幾倍,甚至是10倍以上的都有。這就是銷售環節出現了問題,農民掙不到錢,市民吃的太貴了。專賣店貴是因為成本高,那麼為什麼農民賣的時候價格就不高了?

價格低,農民哪裡有選擇權,在收購商眼裡它們就是任人宰割羔羊,你想要高價錢,人家可以不收購你的東西,他還有很多的選擇,沒有你的東西都他來說沒有絲毫的影響。對我們影響就大了,水稻,小麥還能放一段時間,但是像農副產品一旦離開了土地就很難保質了,要儘快賣出去。



這個現象只有政府有關的部門來解決,比如當地如果有特色的農產品,一定要藉助媒體等力量,來提高知名度,比如陽澄湖大閘蟹。有了知名度價格也就上來了,銷路自然問題也不大了。還有就是要控制產量,有了品質,知名度也要控制產量。就像中國的蘋果一樣去年的價格就很低,品質好的也不高。就是因為量太大了。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調整種養殖情況。

個人見解,歡迎交流。


無吳五


因為農民種植的農副產品輾轉到城市及消費者手裡,中途會產生很多其它的費用,這樣一來,銷售成本高了,自然而然產品價格也就貴了。

第一:包裝及加工。農副產品在採摘之後,為了產品的美觀以及產品的安全質量,都會進行包裝和加工,這樣一來就增加了產品的包裝費以及加工費。

第二:運輸。農副產品從生產地輾轉到城市,中途需要運輸,運營商會選擇自行運輸或者和其它物流公司合作,這就產生了產品運輸費。

第三:銷售。農副產品進入城市後,會上架到各大商鋪進行銷售。而商鋪的水電租金及人工都是需要錢的,這又無形中增加了產品的成本。

第四:商家。農副產品從務農人員手裡到消費者手裡,中途所參與的商家都是要賺錢,而賺的錢都會算到產品的價格上。

這樣一分析就知道為什麼城市裡的農產品比農村的農產品要貴了。





川渝小米


為什麼一些農產品在農村很便宜,到城市就變貴了?中間發生了什麼?

我簡單舉一個例子。今年秋收,稻穀收購價格基本上都是在8毛到1塊2之間。許多農戶秋收後,將稻穀曬乾,然後賣掉,用以支付春耕時的農資款。我記得我當時說這個問題的時候,許多城裡人覺得奇怪,大米不是兩三塊錢一斤嗎?

我再說一個事情。今年,我們四川眉山,丹稜這樣的柑桔收購價格大概是4毛到6毛一斤,而且收購商也比往年少了許多。但是城市裡的果子是多少錢一斤嗎?我相信這個許多城裡人都有發言權。

我經常說農民苦,農民累,農民種地不賺錢,許多城裡人拿城裡的物價對我進行反駁。但是,我還真想告訴你們,農民種地不賺錢。首先,農資價格的飛漲。其次,農業的勞動力投入越來越多了。再次,收購商對農產品的壓價。

為什麼收購商會對農產品進行壓價呢?我們再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收購商收到農產品後,需要運到城裡進行銷售。首先就是一個運費問題。這幾年,運輸成本越來越高,兩桶油在年年虧損年年漲價的情況下,運輸成本肯定也就得跟著水漲船高。接下來就是農產品的耗損問題。農產品在地裡收起來,基本上都需要一到兩天收購商才運走,到城裡大概又需要短則一兩天,長則四五天,才能到消費者手裡。而農產品的保鮮需要加價的,中間的損耗也會產生不少。所以,價格自然也又隨之上漲一些。然後就是收購商,中間商的賺取差價。都是需要生活的,賺點辛苦錢也無可厚非。層層加價的情況下,到了城裡的消費者手裡,自然價格就會從原來農戶的基礎上,增加了四五倍。

其實,看到這裡,你大概知道為什麼農產品在農村那麼便宜的情況下,到城裡價格會那麼高的原因了吧!


某年午後


想起去年一件事,因為家裡種著蔬菜大棚。那時候種的是黃瓜,收購價是1快多一點一斤。縣城的黃瓜價格大概在五六塊一斤。距離大概30公里。

如果說中間環節的話

菜販的運費、路上的收費站、中間的存儲費、進入市場得交錢吧。收菜有時候還得交錢、市場往外批發肯定不能原價吧。

我這麼給你說吧,如果我直接給你郵寄蔬菜。本來1塊錢一斤的菜,到你手裡得3塊錢一斤,因為有兩塊錢被郵費吃了。

所以,菜價再貴,農民是發不了財的。要是哪天價格掉下去了,菜都得當垃圾倒了,因為沒人要!


上網真好玩


為什麼一些農產品在農村很便宜,但城市就變貴了?中間發生了什麼?

農村產品在農村便宜,那是因為農產品幾乎都是在農村種植生產的,“近的樓臺先得月”,農村不需要太多中間商,很多農民甚至可以自產自銷,把中間各種費用省去很多,所以農產品在農村會比較便宜!

而農產品去到城市,不說別的,一個運費就要高出很多,農產品不可能自己會飛到城市去,樣樣都需要成本!在加強城市的消費者,物價較高,比如水電,鋪租等,也樣樣需要開支,所以各種費用加起來城市的農產品就貴出很多!

中間發生了什麼?

1.種植.農產品在農村生產,首先它是農民種植培育出來的,屬於農民

2.收購.等農產品上市的時候會有收購商前來收購!


3.包裝運費.收購好的農產品會進行一些包裝,然後運輸到城市!

4.入場批發.農產品運輸到城市以後需要入場進入批發市場進行批發!


5.零售.批發市場裡的農產品會批發給各個市場裡的零售商,零售商將農產品運會自己的零售市場進行售賣,最後到達消費者手裡!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分享,可以關注下我,謝謝!


水果不甜不要錢


為什麼一些農產品在農村很便宜,到城市就變貴了?中間發生了什麼?

一個是種植,一個是二道販子。二道販子必然要索取利潤來維護自己的買賣的,加價出售很正常。但是從地到進入市場,還不僅僅是二道販子的參與過程。

運輸費用。這個是比較直接的,無論是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或者是水運,都會產生運費的問題。這個成本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東北冬季的超市、菜市場上的蔬菜,都是通過運輸才進入東北市場的。

損耗費用。既然是收購、運輸。而且還是大量的運輸,其中搬運、裝載、運輸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損耗,比如磕碰、擠壓以及長距離運輸出現的腐爛問題,都會增加成本的。

保管費用。很難想象整車的蔬菜在運送到目的地之後就能馬上的進行分銷,不能全是這樣吧。那就有可能還涉及到一個倉儲、保管所產生的費用。

攤位費、進場費等。菜市場的攤位不是無償使用的,超市也不是隨便就能進入的,需要交納攤位費、入場費。這又是一筆費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費用,稅、人工等等,這些費用累加起來都需要消費者承擔的。可能產地的價格是1塊錢/斤,等到了消費者的手中可能就是2-3塊錢甚至更多,因為中間出現的費用太高了。錢都從消費者身上掏出來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