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良的藝術風格特徵:博採眾長,熔於一爐

在京劇鬚生行的表演藝術流派中,馬連良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對京劇藝術的發展和豐富,有很多貢獻。他八歲入「喜連成」(後改「富連成」)科班。葉春善、蔡連貴、蕭長華等老先生曾經是他的老師,之後,他受譚鑫培的影響很深。至於琢磨人物心理和揣摩表演技巧,則得益於賈洪林的傳授。

賈洪林是譚鑫培的舞臺夥伴,譚承認賈洪林僅僅是嗓子稍差,在做派上超過自己。這裡便看到馬連良對戲曲藝術的追求,不是單重唱功,對人物神態的揣摩和刻畫,他也養成一種研究的興味。三十歲,他組班叫「扶風社」,在天津拜孫菊仙為師。學唱『澠池會』『胡迪罵閻羅』等戲,由唱法上得到指點。

馬連良能博採眾長,熔於一爐;如不能熔於一爐,便不能鑄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裡,不擬從具體的戲、具體的人物來談他的具體藝術,概念性的文學語言,對感性的形象敘述是說不清楚的。只能把我的感受,概括地從他的流派特點上談一點看法。

馬連良的藝術風格特徵:博採眾長,熔於一爐

▲ 程嬰

馬連良的唱腔,灑脫、飄逸、圓潤中不失蒼勁。行腔換氣講究頓挫。這種頓挫如高峰墜石卻又著地無聲,又如臘冬冰柱,雖消融猶在凝凍之間,這是一種含蓄的功夫。他也講俏麗,但忌浮滑。他的音色,像一種不刺眼的毛玻璃燈光,又有一種鬆軟純厚毛質衣料的感覺。這種唱腔,似乎巧勝於樸,但並無浮纖之嫌。特別是在晚年時,有一種蒼老的聲音在喉頭運轉,但似枯而秀。

有人認為,馬連良的唱舉重若輕,我也有這種感覺,且字勁而又強調鬆弛。大家知道,唱腔要講抑、揚、頓、挫,這是歌唱藝術上一般的美學規律。對此,馬連良有自己特殊的處理。

馬連良的藝術風格特徵:博採眾長,熔於一爐

▲ 諸葛亮

馬對「抑」的唱法,不是簡單地壓低聲音,而是用氣流控制音量,使得聲響纖細有力,收斂不放。馬對「揚」的唱法,也不是簡單地把氣鼓足,放聲高唱,而是自覺地使氣的運轉受字韻的制約,使高腔雖悠揚流暢而無粗獷重濁之弊。他是學過孫菊仙的,但學了孫腔的激揚迴盪之勢,卻避免了粗野獷悍之氣。聲音洪亮,是生理上的優越條件,這方面馬似乎不足,而激揚迴盪是技巧上的問題,只要下工夫是可以做到的。我認為馬連良在他的實踐經驗中對這些道理是能體會得到的。

馬對「頓」的唱法,也不是隻強調音節的短促有力,而是以氣制音,使聲腔的頓斷,重落輕放;使字與字之間,腔與腔之間,似斷非斷,若即若離。至於「挫」的唱法,也並非把音壓低,或者把音節塞在喉頭,作摩擦擠軋之聲,而是在蕩回曲折之間,帶有一點「擻」音,這種「擻」音,在書法中如運筆之飛白,好像是帶沙絲的筆鋒。古人論書法運筆講究「疾、澀」二字,「疾」,大概是流利的意思;「澀」,似乎是一種以枝幹泥滯的筆鋒,在流暢的行腔中偶爾有一點枯澀,是有韻味的。

馬連良唱【流水板】【快板】,也獨有風味。在一定的尺寸裡,唱得穩練而有變化。有些演員,唱【流水板】【快板】雖然字字入板,節奏鮮明,總覺得像竹筒倒豆,乾脆無味。雖是同樣板式,馬連良唱來卻舒展寫意,字與字之間,不是滑溜溜的,而是清脆又帶有粘性。

馬連良的藝術風格特徵:博採眾長,熔於一爐

▲ 蘇武

馬連良的道白,也是讀「湖廣音中州韻」的。據說馬連良原來口齒不算清楚,這是生理上的問題,經過他刻苦訓練,吐字明晰有味。有些演員為了吐字著力有勁,聲浪打遠,苦練嘴皮功夫。由於矯枉過正,雖嘴皮有勁,但口腔不空,念出字來,像數石頭子那樣僵硬不美。馬連良也雙唇有勁,而口腔是鬆弛的,開、齊、撮、合運用自然。使唇齒喉舌包括鼻腔在內,組成一套口腔器樂,彈出一腔豐富多彩的語調音群。

馬連良唸白,在音調上的運用,現在還沒有人比過他的。關於湖廣音的四聲問題,有人指責他四聲不準,京音太多。其實,京劇的「湖廣音」中,原也吸收了某些北京音以至吳音。比如,戲詞中常用的「豈有此理」,這四個字都是上聲,按「湖廣音」的上聲字念法,好像是挑起滑下,如果每個字都這樣念,就很難聽了,因而往往要夾京音的上聲字甚至去聲字在內。

馬連良念詞,在一句詞有兩組去聲的字,常把一組去聲字念成京音的去聲,有它俏皮的地方,並不是「倒」字。因情念字,還是為念字而念字,應有區別。演戲,情感濃淡有變,則字音的升降有變,字音隨語調變化,語調隨情感變化,這種變,並不違反四聲的規範原則。那種不管心緒和情感的變化,把「湖廣音」當做方塊字去唸不是辦法。

馬連良的藝術風格特徵:博採眾長,熔於一爐

▲ 正德皇帝

京劇中「依字行腔」的說法,應當是字和情感相互制約的。為了表達思想感情,不論是以字就腔,或是以腔就字,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不能割斷內在聯繫。不是案頭看詞而是在舞臺唸白,聲情比詞情更為重要。看詞知其象,亦賞其情,但不聞其聲,只能想象得之。這是案頭看書。然而在舞臺上,聲情是詞情、詞象的外化,所以聲音的形式美,對內容表達是非常重要的。馬連良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深深地理解了這一點。

我們也看到好些演員,讀「湖廣音」的韻白,很強調它的規範化,規規矩矩,字正腔圓,但總要有感情,也要看扮演什麼角色。有的角色,神態莊嚴,應循規蹈矩;有的角色,性格詼諧,唸白不妨俏皮靈活,馬連良大體屬於後者。這樣說,念詞和性格、身份、地位又是很有關係的。

馬連良的藝術風格特徵:博採眾長,熔於一爐

▲ 喬玄

婉約、圓潤、灑脫、飄逸,是馬連良的基本特點。曾有評戲者,以「舉重若輕」來概括他的特點,這個評語是比較恰當的。所謂「舉重若輕」並不是從他的素質來說,而是功力的表現。別看馬的行腔那麼飄逸,嗓音那麼鬆弛,換氣那麼自然,好像都不費勁,據馬連良對我說,他是很費勁的,「開口之先就要儲存底氣,底氣不足,一洩無餘,下句要唱,就更吃力了。氣足還要善於控制,如不能控制,雖能揚而不能抑,能放而不能收」,這是可貴的經驗之談。

要知道,運喉和行腔如書法運筆,收和放,松和緊,剛和柔,方和圓,枯和秀,隱和顯,藏和露…… 都是對立統一的。如果不以下工夫作為條件,便不能統一。因此,「舉重若輕」,並不是事物原來是輕的,而是在技術上經過長期刻苦磨鍊,使重轉化為輕而已。

但也不能說,馬腔風格上的婉約、圓潤、灑脫、飄逸之外,就沒有一點壯麗、峻拔、謹嚴、渾厚、沉雄的地方。我們只能說,行雲流水,是他主要的特點,劍拔弩張,不是他的主要特點。避重就輕而不浮,避濁就清而不淺,避方就圓而不軟,避直就巧而不靡。這大體是馬派的風格特徵。

馬連良的藝術風格特徵:博採眾長,熔於一爐

本文摘自《京劇“馬派”創始人馬連良傑出的表演藝術——兼談戲曲表演的創作》,作者阿甲,圖片擷自網絡,感謝作者創作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