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哆嗦寫出字,無人認識——平邑縣

平邑縣城北十五里處有條浚河,河邊有個名叫陽”的大村莊。據說在清朝時,這裡有條北通京都南達江南的馬道穿村而過。因為此地交通發達,經濟富庶,便成為遠近聞名的大集鎮。那時不叫現在的“陽”而叫做“屯陽鎮”。

那年春天的一個黃昏,鎮上一家店裡來了兩位穿著樸素的客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位五十歲出頭、商人模樣的老者。跟在後面的是個精明的夥計打扮的後生。店主斜睨了他們一眼,吩咐店小二隨便上了點酒菜,然後安排在次等的偏房裡。

第二天拂曉時分,睡夢中的店主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心就“撲通撲通”狂跳起來一個月前,鎮上一位店主的兒子被綁了“肉票”,弄得傾家蕩產才把一息尚存的兒子“贖了”回來。以後天不大亮誰家也不敢開門了,眼下莫非……門敲得更緊了,而且夾雜著壓低的謾罵聲,那口氣似乎是再不開門就要砸門了。“唉!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他橫了橫心, 披上衣服,戰戰兢兢地拉開了門栓。

店門外傍停放著九抬轎子,轎子兩邊是兩排執戟荷刀、如狼似虎的武士。轎子裡走出來的人都身著長袍,頭戴各種顏色的頂子。這店主身處鬧市,送往迎來是有些見識的,知道這都是達官貴人,但這些人為何突然光臨他的小店?他越想越覺得凶多吉少,雙腿老是不自覺地打哆嗦。“客人在哪裡?”一名執戟的武士壓低聲音吼道。店主下意識地指了指偏房。只見那些官員鴨子似地爭先恐後跑向那間偏房。

店主哆嗦寫出字,無人認識——平邑縣

這時天已大亮,住在偏房裡的兩位客人開了房門走了出來,看那若無其事的樣子,好象院子裡根本就沒有發生什麼事情。這群人見到他倆以後頓時象砍倒的秫秸,一個個角伏在地,口呼萬歲!“濟南府知府拜見皇上!”那頭戴綠頂子的瘦條子官員伏在地上喊道。

店主一聽那老頭就是當今皇帝乾隆,一想對皇帝的慢怠,只覺得腦門一陣發涼,便癱瘓在地了。

乾隆這次微服下江南是為了視察民情的,但不知怎麼走露了風聲,被這些取媚獻寵的地方官知道了。既然如此,他也只好以君臣之禮接見了他們。他看了看脆在地上的大小官員,慢慢地說了聲“平身”,眾人起來立在一旁。知府趕緊搬了椅子,用袍袖擦了又擦,待候乾隆坐下。

因為此處不便談論國家大事,乾隆皇帝便轉過臉來問濟南知府:

“此是何處?”

知府不知鎮名,趕緊轉頭問沂州知府;沂州知府也不知道,又問費縣知事。知匆忙答道:“此乃沂州府費縣…”他也道不出鎮名。知府一甩袍袖:“廢物,還不趕緊去弄清!”

縣官忙不迭地去問店主,找來找去總算在廚房的個角落裡找到了抖成一團的店主。縣官一把將他拽了起來吼道:“此鎮何名?”店主張了幾張嘴,“啊”了半天也沒說清,等著彙報的知縣急了,立即叫人取來筆墨讓店主寫。

店主哆嗦寫出字,無人認識——平邑縣

店主抖著手接過筆,在紙上點了老大一會也沒點出個字來。暴躁的知縣伸手就是一掌。怒喝道:“快寫!”店主萬般無奈,哆哆嗦嗦,一眼看看發怒的縣官,一眼看著紙,強打精神寫下走了形的“陽鎮”三個字。

縣官接過一看,後兩個字還能勉強辨認,頭一字怎麼也認不清,又不能欺君,只好硬著頭皮將紙交給知府;知府是進士出身,但從未見過這個字,就又把這紙遞給濟南知府這位知府是翰林院放下來的官員,文通今古,但也讀不出頭一個字的音來。乾隆一看有些惱火,讓侍從端過來展開一看,也傻了眼:這個字模模糊糊,象上三橫加上一個上邊出頭的豎彎勾,念什麼?他心想:一個當今皇帝,連自己版圖上的地名都不認的,豈不讓天下人笑話!於是他信口一謅: (音三)陽鎮嘛,有什麼難認的?”

金口一開,便是聖旨,眾人一聽,都連忙伏在地上連呼“萬歲”,盛讚當今皇帝聖明無比。從此中國版圖上沒有了“屯陽鎮”這個地名,中國字裡又多出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