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哆嗦写出字,无人认识——平邑县

平邑县城北十五里处有条浚河,河边有个名叫阳”的大村庄。据说在清朝时,这里有条北通京都南达江南的马道穿村而过。因为此地交通发达,经济富庶,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集镇。那时不叫现在的“阳”而叫做“屯阳镇”。

那年春天的一个黄昏,镇上一家店里来了两位穿着朴素的客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位五十岁出头、商人模样的老者。跟在后面的是个精明的伙计打扮的后生。店主斜睨了他们一眼,吩咐店小二随便上了点酒菜,然后安排在次等的偏房里。

第二天拂晓时分,睡梦中的店主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心就“扑通扑通”狂跳起来一个月前,镇上一位店主的儿子被绑了“肉票”,弄得倾家荡产才把一息尚存的儿子“赎了”回来。以后天不大亮谁家也不敢开门了,眼下莫非……门敲得更紧了,而且夹杂着压低的谩骂声,那口气似乎是再不开门就要砸门了。“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横了横心, 披上衣服,战战兢兢地拉开了门栓。

店门外傍停放着九抬轿子,轿子两边是两排执戟荷刀、如狼似虎的武士。轿子里走出来的人都身着长袍,头戴各种颜色的顶子。这店主身处闹市,送往迎来是有些见识的,知道这都是达官贵人,但这些人为何突然光临他的小店?他越想越觉得凶多吉少,双腿老是不自觉地打哆嗦。“客人在哪里?”一名执戟的武士压低声音吼道。店主下意识地指了指偏房。只见那些官员鸭子似地争先恐后跑向那间偏房。

店主哆嗦写出字,无人认识——平邑县

这时天已大亮,住在偏房里的两位客人开了房门走了出来,看那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院子里根本就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这群人见到他俩以后顿时象砍倒的秫秸,一个个角伏在地,口呼万岁!“济南府知府拜见皇上!”那头戴绿顶子的瘦条子官员伏在地上喊道。

店主一听那老头就是当今皇帝乾隆,一想对皇帝的慢怠,只觉得脑门一阵发凉,便瘫痪在地了。

乾隆这次微服下江南是为了视察民情的,但不知怎么走露了风声,被这些取媚献宠的地方官知道了。既然如此,他也只好以君臣之礼接见了他们。他看了看脆在地上的大小官员,慢慢地说了声“平身”,众人起来立在一旁。知府赶紧搬了椅子,用袍袖擦了又擦,待候乾隆坐下。

因为此处不便谈论国家大事,乾隆皇帝便转过脸来问济南知府:

“此是何处?”

知府不知镇名,赶紧转头问沂州知府;沂州知府也不知道,又问费县知事。知匆忙答道:“此乃沂州府费县…”他也道不出镇名。知府一甩袍袖:“废物,还不赶紧去弄清!”

县官忙不迭地去问店主,找来找去总算在厨房的个角落里找到了抖成一团的店主。县官一把将他拽了起来吼道:“此镇何名?”店主张了几张嘴,“啊”了半天也没说清,等着汇报的知县急了,立即叫人取来笔墨让店主写。

店主哆嗦写出字,无人认识——平邑县

店主抖着手接过笔,在纸上点了老大一会也没点出个字来。暴躁的知县伸手就是一掌。怒喝道:“快写!”店主万般无奈,哆哆嗦嗦,一眼看看发怒的县官,一眼看着纸,强打精神写下走了形的“阳镇”三个字。

县官接过一看,后两个字还能勉强辨认,头一字怎么也认不清,又不能欺君,只好硬着头皮将纸交给知府;知府是进士出身,但从未见过这个字,就又把这纸递给济南知府这位知府是翰林院放下来的官员,文通今古,但也读不出头一个字的音来。乾隆一看有些恼火,让侍从端过来展开一看,也傻了眼:这个字模模糊糊,象上三横加上一个上边出头的竖弯勾,念什么?他心想:一个当今皇帝,连自己版图上的地名都不认的,岂不让天下人笑话!于是他信口一诌: (音三)阳镇嘛,有什么难认的?”

金口一开,便是圣旨,众人一听,都连忙伏在地上连呼“万岁”,盛赞当今皇帝圣明无比。从此中国版图上没有了“屯阳镇”这个地名,中国字里又多出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