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穿青人為什麼不算?

halo先生唉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穿青人為什麼不算?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就必需要介紹一個概念了,即“未識別民族”。其實在中國境內,除了56個法定的民族之外,還有幾十萬人因為其民族歸屬有爭議,所以被劃入了未識別民族的行列,而在這裡面,穿青人是最大的一個族群。


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

說起中國的民族數量,基本上只要是中國人就知道是56個民族。而且很多人還覺得中國的民族數量太多,認為沒必要分這麼細。但其實如果跟世界上和中國同樣體量的其它國家比較一下,中國的民族數量其實是要少很多的。

中國的56個民族

比如世界上唯一和中國人口接近的國家印度,其官方認可的部族數量超過2000,而因為印度在部族之上不再官方認可民族歸屬,因此目前國際上普遍的說法就是印度的民族數量超過兩千。而國土同樣遼闊的俄羅斯,其民族數量則達到了186個,但俄羅斯的人口其實只有1.5億左右。而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印尼的民族數量則達到了300多個。在中國的臺灣地區,在大陸被認定為一個民族的高山族,在臺灣地區卻被細分成了至少9個民族。而我們的南方鄰國越南,儘管面積還沒我們一個省大,卻擁有65個民族。所以其實和這些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內地現在認定的民族數量並不算多。而且如果按一些群體自己的民族認同來劃分的話,中國的民族數量恐怕也遠遠不止56個。

印度的民族分佈,即使是這樣複雜也只是非常概略的圖示

比如在1953年新中國建立之後進行人口普查時,彙總登記的民族曾經多達400多個,其中光雲南省就報上了260多個民族。所以如果當時中國按照印度的方法,凡是自己認定自己是一個民族的族群就算一個民族,中國可能也會有幾百個民族。但中國在這點上採取了比印度更加科學的方式,即光族群自己認定不算數,還需要他們符合一定的標準才可以將其認定為一個民族。而這些標準主要是擁有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當時按照這些標準,到1954年基本上確認了包括漢族在內的39個民族。之後幾十年時間又相繼確認了17個少數民族的身份,最終在中國國內形成了56個民族的官方認定。

中國的未識別民族

應該說這種民族認定方式是一種結合了各個族群傳統和現代學術標準的認定方式,避免了在中國出現過多民族,進而造成不必要紛爭的現象。但是也就出現了有些族群自己不願意被劃入某個民族,但其族群本身卻並不能滿足被單獨劃成一個民族的條件,不能將其認定為一個民族的情況。

現在的56個民族,也是經過篩選之後,確認有獨特民族特性而認定的

那麼這些族群總數有多少呢?其實人數並不多,大約只有70多萬人,如果再細分就有貴州的穿青人和西藏的僜人等族群了。而穿青人的人數有60多萬,可以說是中國未識別民族的主體。

關於穿青人的起源,其實現代也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他們是貴州的土著族群,因為在明朝時就曾經有古籍將他們稱為“土人”,原因是“居土日久”,也就是當時就有人認為他們在當地已經生存了比較長的時間。而到清朝時,就有了“穿青”這個稱呼。但還有人認為他們是漢族的分支,是唐朝或者明朝時南征的唐軍或者明軍留在當地之後形成的一個族群,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和當地的一些民族發生了大規模的混血。

穿青人

而從有記載以來,穿青人的語言就基本上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在過去這個族群曾經有過自己相對比較獨特的方言,但在現代似乎已經消失,他們的語言和周邊的漢族差別不大。不過穿青人有一點比較獨特,即將猴子視為自己族群的圖騰,另外和漢族主體不同的是,穿青婦女在歷史上從來不纏足。


所以穿青人確實就處於一個比較模糊的地帶,他們有自己和其它漢族不太相同的文化和族群認同,但和漢族的差別又不是特別大,而且語言又和漢族一樣,是漢語的方言。所以後來穿青人就被認定為“其他未識別少數民族”,並被允許在身份證上填寫“穿青人”的族群標識。但因為這個族群並未被正式認定為一個民族,所以他們並不是56個民族之一,而和西藏的僜人以及其它一些少數族群一樣,成為了相對特殊的族群。


桃花石雜談


中國目前有55個少數民族,其實我國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報上去的民族有400多個,調查時發現有很多是一個民族只是地區不同叫法不一樣,有的是同族的分支後裔,更多的是和漢族混居後的變種,自己的民族特色不強,所以最後劃分方法是有歷史查證的、相近似的合為同一民族,最終確定了55個少數民族,但有很多還有爭議的民族暫時未定,但仍享受少數民族待遇,比如穿青人。

圖為第一代身份證時,穿青人的民族填寫為“青”。

我國對於少數民族的定義有幾個硬指標,民族祖先必須有可考證的文獻記載,獨有的民族文化,比如文字、語言,有獨特的民族風俗,比如生活習慣、服飾、、飲食、節日、祭祀等,而穿青人本是漢族遷往貴州的移民,經過幾百年的混居後,形成了漢族和西南民族混合的種族,獨立的民族指標不強。

圖為穿青人第二代身份證。

所以現在主居貴州西部的穿青人,其祖先是土人的記載和考證的史料不相符,很多都對不上,而能對上的是明朝以後的漢人後裔和西南少數民族雜居後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很很習俗也都來源於其它民族,雖然現在穿青人達到了80萬,儘管穿青人民族意識很強,但這些都是後來形成的,但還夠不上獨立民族標準,和穿青人情況相同樣的還有很多,所以都稱為人,不稱為族。

圖為摩梭人身份證。

現存形成獨立民族群體,但未受官方承認的稱為未識別民族,有穿青人、大興人、僜人、摩梭人、革家人等等,這些民族群體雖然未被認定為獨立的少數民族,但仍享受少數民族的特權。


圖文繪歷史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實際上在56個民族之外,還有一些民族識別待定或者存在爭議群體,他們很熱衷於將自己申請為“第57個民族”,其中最為活躍的要屬貴州的穿青人。他在第二代身份證上民族一欄寫的竟然是“穿青人”,這“穿青人”三個字不是一個民族的族名,而只是一個群體名稱,為何會出現在身份證上的民族一欄呢?

穿青人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畢節市、貴陽市、安順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個市(州)所屬的二十多個縣(市、區),他們人口大約有約六十七萬人。他們的傳統服飾尚青色,在歷史上被叫做“穿青人”。解放後,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但一直都存在著爭議。

1955年,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派人來到貴州,對穿青人的民族成分問題進行調查。以費孝通教授為首的調查組通過對當地部分穿青人的家譜、墓碑記載以及傳說的調查,認為穿青人是明朝漢族徵南將士與當地土族的後代,他們是漢人而不是少數民族。但此結論一出來,穿青人立馬炸了鍋,強烈要求將自己認定為少數民族。當時,為了民族大團結,雖然維持了原有的結論,但在身份證民族一欄可以填寫“穿青人”,同時享受少數民族的待遇。



關於穿青人的民族界定的問題成為爭議問題,雖然暫時擱置,但最終還是要解決的。在1984年,貴州省民族識別辦公室重啟穿青人民族認定工作。1985年3月,貴州省民委有關人員帶著這份報告向國家民委彙報,要求將穿青人識別為單一少數民族,最後還是被否定,維持其為漢族的結論。隨後,相關部門指出先維持現狀,即:凡已經按少數民族對待的仍按少數民族對待,填寫民族成分時原來怎麼填寫仍然怎麼填寫。

而到了2003年,相關部門曾要求穿青人在身份證的民族成分的填法時要填“漢族”,但這引起了穿青人的不滿。後來,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對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數民族對待的仍按少數民族對待,填寫民族成分時原來怎麼填寫仍怎麼填寫’的原則,在辦理居民身份證時,採取一種過渡辦法,可填寫為“穿青人”。

至此,穿青人依然可以在第二代身份證的民族成分上填寫“穿青人”,享受少數民族待遇。實際上,穿青人無論是歸為漢族,還是“穿青族”,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民族大團結,攜手共進,才是重點。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以前有個同事,從來沒覺得他有什麼不同,後來一次出差買票時看到了他的身份證,才發現這傢伙的身份證民族一欄寫著“穿青人”。他倒是沒有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很大氣的說我也是漢族,我們是漢族的一個分支。

後來,我還專門去了解了穿青人的歷史,他們的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有些自媒體為了賺眼球,說穿青人是中國的第57個民族,這是不準確的。雖然穿青人也曾有過類似訴求,但據我所知他們對於漢族的認同感還蠻強的。

我們國家少數民族眾多,雖然號稱有56個民族,但在56個民族之外,還有一個數據庫叫“未識別民族”,穿青人就在未識別民族之列。此外還有僜人、八甲人、克木人等。屬於未被官方認定為獨立民族的特定群體,因為他們的歷史、習俗等都與某個民族有不少的聯繫,往往被視為某個民族的特殊分支。

穿青人主要分佈在貴州西北地區,對於這個群體的來歷,很多人都從網上有過了解,他們是明朝征討雲南的軍隊與貴州當地人結合所生的後代。因為他們是漢人的後代,保留了很多明朝漢族的習俗,他們不被當地少數民族接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由於當地地理原因,相對封閉,這種習俗一直被保留了下來,沒有像主流漢族那樣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吸納各種少數民族因素,因此相對於主流漢族來說他們反倒顯得落後,他們反倒成了非主流的少數。

當然,穿青人也並非是完全純真的古代漢文化,因為他們本身就不是完全純正的漢族血統,是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所生。他們也介紹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影響,只是相對現在的主流漢族來說,雜質更少一些而已。

目前,國家對於穿青人採取的是過渡時期政策,原來被作為少數民族對待的,仍然享受少數民族待遇。身份證上願意寫漢族的寫漢族,願意寫穿青人的寫穿青人。


凡塵往事


穿青人不是一個民族,只是一個成員共同體。

穿青人又稱川青人、穿青族,是我國境內一個民族歸屬尚有爭議的民族。以目前民政部們劃分的民族種類來看,穿青人不在中國少數民族名單之中。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有“里民子”、“羨民”、“縣民”幾種稱謂,到後期又統一稱呼為“穿青”。

據說穿青人是明朝漢族徵南將士與當地土族聯姻的後代。

即元朝滅亡以後,明政府派出了一部分軍隊來消滅蒙古人在南方的殘留勢力。而這部分軍人在結束完“剿匪”之後,索性就再沒有回到來時地而是就近安營紮寨。後來他們大都來到了今貴州省一帶,他們以農業為生開墾田地之後便與當地的土族結婚繁衍後代。

天高皇帝遠,由於他們所處位置偏遠,故與明朝政府聯繫越來越少,時間一久他們只能是抱團取暖。明亡清立之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漸漸就形成了一個特殊部落,漸漸有了自己的特色。他們衣食住行與傳統漢人有了差別,他們開始擁有自己尊崇的神明,有自己的穿衣風格。

由於他們所穿,傳統衣物崇尚青色,自覺與漢人有索差別,所以稱他們為穿青。

(身著傳統服裝的穿青人)

新中國成立後,穿青人要求政府承認其少數民族地位,但未獲批准。

自古以來,穿青人主要就在今貴州省西北部一帶分佈,且人員相對集中。根據古代穿青人墓碑鐫刻內容及部分穿青人家譜記載來看,他們的祖籍應當是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當然除了這種說法關於其來源地的說法還有多種且存在一定爭議。

穿青人目前在我們國家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貴陽、安順、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州、黔南州等6個市州。除貴州外,在雲南省的鎮雄一帶也有部分人自稱為穿青人。不過這部分人的身份證民族一欄都被標註的是白族。

2000年,我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根據這次普查的數據看,全國範圍內尚有穿青人約67萬左右。其中分佈人口最多的縣分別是畢節市的納雍縣和織金縣。彼時兩縣各自的穿青人均已超過20萬人。

穿青人與漢族的主要區別:

1,穿青人婦女自有記載以來從未像漢族婦女一樣裹腳。

2,穿青人所穿衣服大都是青、藍兩種顏色布料拼湊而成。比較有名的就是他們的“三節衣”。實際上最能體現穿青人文化的就是他們標誌性衣服。

3,穿青人擁有自己獨特的祭祀儀式,有自己獨自信奉的神明,及與眾不同的儺(nuo)戲。穿青人的儺戲是他們在“慶賽五顯壇”的祭祀儀式時所表演的戲劇及舞蹈。


(穿青人儺戲)

時至今日,雖然國家未將穿青人正式列為一個單獨的少數民族,但是在他們身份證民族一欄上,很多即寫有“穿青人”三字。

(穿青人身份證)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幾百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穿青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和習俗。雖然目前國家還未正式將其單獨列為一個少數民族。但至少這部分人得到了國家的關懷與尊重,他們亦同其他55個少數民族一樣享有不同與漢人的某些特殊權益。


小司馬說


以身邊“穿青”同學的角度回答,,不喜勿噴

首先,根本沒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他說的就是貴州話;

其次,衣食住行與漢族無異;

最後,也可謂最重要的,搶著說自己是少數民族就是為了民族照顧,他自己也說了為了高考加分。


你說啊那少年


我們月光族 都沒說過什麼 國家也沒重視過



穿青族(也叫穿青人、青族及川青族),是一個主要分佈在貴州黔西北地區,人員相對集中的少數民族。由於多次考察所遺留的疑問,穿青族暫不在我國56個民族中,其身份證上所注民族為“穿青人”。


流淌的樂曲


自己又不是什麼族,在這裡討論毛線啊


直博和子


那我能不能說我是穿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