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今年52岁了,他现在怎么样了?

这段时间以来,网易、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争相养猪的消息,让人想起了另一位养猪大王——陆步轩。说起陆步轩,大家可能没啥印象,但一说北大那个卖猪肉的,很多人都会有印象。

北大生陆步轩,因为做了屠夫,成了当年很多人摇头惋惜,并夹杂着些许幸灾乐祸评判的对象。“可惜了,浪费了”,“上北大也没用了”,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

今年,陆步轩52岁了,卖肉已经15年整,他现在是自己猪肉店铺的网上旗舰店店长,并担任屠夫学校校长,身价已过10亿。

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今年52岁了,他现在怎么样了?

1

陆步轩是80年代的天之骄子,一纸北大文凭已经预示了他前途闪闪的精英分子道路。但陆步轩既没有入仕,也没有如他所愿成为一名学者或作家,他拿起切肉刀,成了市井街头的一名屠夫。

2000年,他站上母校的讲台演讲,本是作为正面典型受邀来做分享,谁知他的第一句话竟是:“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说完,几乎哽咽。

北大老校长许智宏赶紧圆场,“北大学生可以做国家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

这份自卑,甚至被陆步轩写在书里:如果认为北大学生卖肉完全正常的话,为什么不在北大开设屠夫系,内设屠宰专业、拔毛专业、剔皮剁骨专业,那样卖起肉来岂不更专业?不论谁来告诉他卖猪肉不丢人,他都听不进去,那段时间,整个人生都是灰暗的。

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今年52岁了,他现在怎么样了?

2

陆步轩家里几代务农,自小天资聪慧,一路学霸。1985年以长安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的日子,陆步轩的眼界不断扩大,“那时候我们是天之骄子,觉得文科生能改造社会”。

这份骄傲随着毕业找工作被无情打碎,他没能留在北京,北大没能成为他改变命运的那根稻草。工作做得并不顺心,三年后,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被迫下海,做过不少小生意,都没有什么起色。

34岁那年,他破釜沉舟——操起了杀猪刀,开始了杀猪剁肉的买卖,从一位地地道道的北大才子成了农贸市场的小贩。 面对柴静采访时,他说,“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北大这种高等教育,来从事这种大家看来比较低级的工作,就是反差比较大。”

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今年52岁了,他现在怎么样了?

北大文凭,成了压在他身上的一块石头,很多年他都不让人提起他这个身份。虽然心理有负担,但陆步轩却把卖猪肉这件事做到了“北大水准”。他从来不卖注水肉,一个档口他能卖出十二头猪。在猪肉生意之外,他也笔耕不辍,写了一本《屠夫看世界》。

他一直没有放弃自我提升。虽然卖猪肉是无奈之举,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

3

陆步轩卖猪肉的事情经过媒体曝光,吸引了北大的另一位“异数者”——陈生。陈生和他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198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国家单位。不到几年时间,不安现状的他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毅然辞职下海,成为了一名商人。

媒体曝光陆步轩以后,陈生决定和陆步轩联手卖肉,做符合高端猪肉需求的品牌猪肉。两人一拍即合。

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今年52岁了,他现在怎么样了?

他们自己养猪、自己卖猪。他们卖的猪,除了品种好,猪场还拒绝采用现代常用的定位栏,取而代之的是半开放式的大空间,让猪自由活动……

后来,他们开办了“屠夫学校”,教材由陆步轩撰写,涉及养殖、营销等多领域内容,希望“培养出来的都将是通晓整个产业流程的高素质屠夫”。

2015年,销量超过10亿,在国内成为响亮的土猪肉第一品牌,又开了网上猪肉店,业务一再扩大。他在北京12家店铺的“大排场”,更是引来众人驻足喝彩。“北大毕业还不是照样卖猪肉?”这句话曾经是他心头的一根刺,现在他再也没有自卑感了,他说了,“将卖猪肉做到极致,应该也不算给母校丢人了”。

他现在可以一边卖猪肉,一边签售自己的新书,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北大中文系出身对文学热爱吧。15年以来,他终于能卸下心理负担,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份,承认“北大出来卖猪肉,没啥”。

4

关于名校生做小生意浪费不浪费的争论,一直都有。

2016年,一对夫妻上了节目《四大名助》,老公诉苦,自己老婆明明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法学硕士,不去当高薪白领,偏跑到他任教的大学门口摆摊卖煎饼,说要用煎饼拯救全世界的胃。他觉得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位导师一起当场批评这位老公,尉迟琳嘉说,“过去资源匮乏的时候,我们说要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工作,但是现在大家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也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今年52岁了,他现在怎么样了?

日本留学女硕士在大学门口卖煎饼

北大学子可以摆摊卖肉,留学博士可以卖炒饭,硕士卖凉皮也并不新鲜,只要自己愿意,就不存在人才浪费。

和以前的惊愕相比,现在人们对这些貌似不符合社会大众认识的行为,给予理解和肯定了。这不是人生的失败,恰是社会多元的体现。

从学而优则仕的为官,到成为大众认可的社会精英,再到追求自己选择的小确幸,三百六十行,职业没有贵贱。

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们买猪肉卖酸辣粉没有卖出名堂,就过着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又有什么错。归根到底,挤破头进名校、上北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北大校长蔡元培说得中肯: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今年52岁了,他现在怎么样了?

北大校长蔡元培

这也是陆步轩认为的“北大精神”——自由和创新,“既然进了这一行,就专注地把这行干好,这也是北大精神。”

教育应该给人插上一双翅膀,不是飞往功名利禄,而是飞到更高的地方,拥有更宽广的眼界,更博大的胸襟,容纳不同人的不同选择,体谅每个人的辛苦和不易,也悦纳自我的选择和缺憾。

在失败的人决定奋进时给予掌声,在优秀的人选择平庸时加以尊重,当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的宽容与平和,我们的教育才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全国农村改革催生赚钱新行业,点击“了解更多”抢占家乡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