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朱元璋的墓,“明”字多一横,是康熙帝有意为之吗?为什么?

爱因爱生


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提问中所说的“明”字多一横是指的明太祖孝陵台阶上的这行字。



这行字刻在明孝陵宝顶的台阶上。“明”字比通常的写法多了一横,因此有人认为这个明字的写法大有玄机——最典型的明孝陵的一些导游们声称这是清朝君臣对大明朝的一种恶意诅咒,比如是康熙帝害怕大明朝光复,所以在南巡江宁时故意刻上错字,取其“月无日光,则黯淡无光”之意,让大明朝永远不能中兴光复。甚至有人说这行字就是康熙帝的御笔云云。

关于这种传说我就说三点:

第一,目前我们见到的明孝陵宝顶是太平天国之乱平定以后,由两江总督曾国藩和之后的端方二人先后出资维修。而“此山眀太祖之墓”这行字则是民国初年由南社诗人,大金石家镇江叶玉森先生所书。叶玉森先生虽然是清朝宗室之后,但却一直悲悯大明江山的倾覆,曾经多次凭吊孝陵。并曾填过一首词,《百字令·过明孝陵》:

兴亡泡幻,六朝多半如是。即今石马僵风,荆驼浴雨,满目殷墟泪。十万松楸浑不见,衰草年年红死。银鹿啼来,玉龟飞尽,惨绝朝天。侍当时明月,可怜犹照哀史。”

不仅历史感强烈,格调沉郁苍凉,而且词中字字紧扣孝陵典故。可谓深得清初陈迦陵之三昧。此篇做于民国三年夏,而宝顶石刻也大概刻于这时期前后。

叶玉森尺牍,可对比孝陵宝顶石刻。

第二,有清一代,官方始终称明太祖长眠之地为孝陵,而从不称墓。称帝陵为墓是则是民国乱世礼崩乐坏的表现。

第三,清康熙帝确实在明孝陵题字了,并且树立了一道御碑,也就是“治隆唐宋”碑。历史上康熙帝初次祭明孝陵 是康熙七年(1668A.D.)四月二十一日,遣官员至孝陵祭祀。此后康熙皇帝又五次亲自致祭明孝陵。

首先是康熙二十三年,此时三藩已经平、台湾郑克塽也青衣衔璧而降,大明天下彻底灭亡。康熙帝这次隆重的祭奠明孝陵其实就是对大明朝殉难君臣的镇魂祭。为表示对明太祖的尊敬,清朝君臣于陵前门外下马,不走正门,从甬道旁行。于路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至宝城前又行三献礼。祭毕,康熙帝下旨,命督、抚等地方官严加巡察和保护。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至南京,以甲子日躬祭明孝陵。

康熙三十八年初,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四月己酉到达南京,于次日庚戌决定三祭明陵。并传旨说明自己如此尊崇明太祖的原因:

洪武乃英雄奋起建功立业之主,不可与他君并,朕当躬往致奠。”

随后,率诸大臣前往祭奠并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勒石。今明孝陵殿前御碑殿内陈列的五块石碑的正中一块就是这块碑。

此后到了康熙四十四年夏四月庚寅,第五次南巡,车驾东行过明孝陵,康熙帝下令自东角门入,并谕诸臣曰:

非尔等道引有秩,特朕之敬心耳。

并带领诸皇子及大臣侍卫等行礼。

此后乾隆帝六次南巡,也是每次都要至明孝陵“拈香奠酒”,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所谓“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

好,到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了,康熙帝题字的是治隆唐宋碑,而不是宝顶石刻;而有清一代孝陵始终称陵不称墓;现存“此山眀太祖之墓”的石刻是民国初期叶玉森先生所刻。至于为何“明”字要多一横,是因为“眀”、“朙”,在书法中都是很常见的写法,就像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一样。

治隆唐宋碑

民国元年阳历二月十五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文武百官祭拜明孝陵。


陳大舍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古人在文字展示上花样百出,写字时添一笔减一笔很流行,有的能彰显个性,有的具有某些含义,比如徽州府公堂悬挂的匾额“清慎勤”的勤字少一横,意在勉励官员时刻勤政;西安的碑林,碑字少了一撇,不是林则徐故意少写一撇暗指自己丢官,而是古代碑字本就没一撇,不管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还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所以明孝陵的明字多一笔也是这种情况。

图为西安碑林,从古至今专门收藏石碑的地方,碑藏文物一万多件,国宝石碑就有几百件。

明字,左边的是日、目都是正确的,明字多一笔流传下来的很多,比如山东济南的大明湖匾额就多一笔;湖北荆门的龙泉书院的文明楼、文明湖的明字都是多一笔;四川成都的武侯祠的明良千古匾额,明也多一笔;历代的书法家写的明字也是多一笔,比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洛神赋》羌习礼而明诗,明字就是多一笔;北宋书法家蔡襄《山堂诗帖》明知花月无情物,明字也是多一笔。

图为湖北荆门的龙泉书院,1879年书写的文明楼匾额。

所以,朱元璋的明孝陵的明字多一笔就不足为怪了,这个明孝陵的文物说明牌是建国后,时任中国书法协会江苏分会主席,书法家武中奇老先生书写的,所以这个明字是仿古的写法;而在朱元璋坟顶墙体上还有“此山明太祖之墓”,这是民国初年一位大仙儿刻上去了,明字多一笔当然也是仿古写法,不足为奇。

图为明孝陵石刻文物牌,出自书法家武中奇之手,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也是老爷子书写的。

而这个明孝陵明字多一笔和康熙没有半毛钱关系,康熙当年多次下江南,几乎每次都会拜谒朱元璋的明孝陵,意在缓和满汉关系,但从未书写明孝陵三个字,只留下了“治隆唐宋”的墨宝,是在正视朱元璋,歌颂他治理国家比肩唐宋。民间传说这和文字狱有关,也是以讹传讹,无中生有的事。


图文绘历史


有一种说法是源于顺治皇帝,有一次顺治皇帝在紫禁城内发现一块匾额上写的“光明昌盛”四个大字,觉得这分明是暗示明朝气数未尽,大有光复明朝之意,此时顺治皇帝越想越不对劲所以就给“明”与“盛”二字做了改动,把“盛”字的一点挪到“明”上,寓意光复的是眀而不是明,而且离昌盛还差那么一点。


SHRIKEI


我觉得有眀这一说,聪明,聪是说耳朵,明是说眼睛的。眀从目,是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