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調之曹州平調三百年

(菏澤古稱曹州,大平調老藝人有這樣的說法,“七東八西莫亂躥,曹州還有四個班”中曹州即是指菏澤,本文摘自1988年6月出版的菏澤文史資料第一輯,由曹德仁回憶,郜效珠整理。)

大平調之曹州平調三百年

“平調”是屬於梆子系統的一個古老劇種。其流行區域以曹州(今山東菏澤)為中心,跨越黃、魯、豫、蘇、皖五省的邊緣地帶。西到鄭州、陳州,東到兗(讀:yǎn)州、濟寧州,南、西到徐州、毫州,北至大名、磁州,號稱“五省八州”。平調相傳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平調”是由木偶戲(當地人稱“大頭嘔”)、皮影戲(當地人稱“皮兒影子”)演變而來。直到現在,平調的上、下場式、亮相還都帶有木偶戲的意味。特別是平調中深受群眾歡迎的電腦,更與當時的“大頭嘔”聲腔酷似。

早在清嘉慶年間,曹州地區就有了平調職業班社。名傳至今的有:東明縣城南包其營“三鱉肚”班,掌班“三鱉肚”(藝名)是當時名震遐邇的黒臉演員。此外,還有曹縣的“袁家班”,菏澤彭堂“天興班”。

早在道光中期(約1830年左右),菏澤縣衙“三班”(馬班、步班、快班)總管李玲秀熱愛平調藝術,便由他當管主,委託安興鎮魏守法(藝名魏大黑子)掌班,成立了第一個官府承認的平調班社'雙盛班'。魏守法在青少年時代,當過李玲秀的覓孩(貼身小勤務員),深得縣衙的信任。“雙盛班”的成立,為平調劇種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較為優越的環境。建班初期,主要演員有旦角金鐘(藝名) 兒、花戲樓(藝名)等人。

1840年左右,東明縣“三鱉肚”班出科的著名黑臉田發太,前來“雙盛班”搭班。嗣後,經田發太介紹,河南省滑縣平調班出科的旦角演員福喜、祿喜等人也來搭“雙盛班”。至此“雙盛班”才壯大充實起來。這期間,曹州地區除“雙盛班”外,尚有曹縣袁豁子班、東明縣東明集耿發深班、菏澤縣光寶田的“德勝班”等。

嗣後三十多年間,上述班社培養了一大批平調著名演員

“雙盛班”黑臉田發太出科的徒弟有:紅臉姬天榮(藝名麻年兒),黒臉田銀祥(藝名田祥)等。袁(名英)豁子班的教師姓曾與田發太是同時代的人。曾出科的徒弟有:紅臉吳建月、小生沈金貴(藝名金豆子)、王可義、武生沈明亮、黒臉馬明雷、王明菊等。當時曹州地區流傳著“要看戲就看昌金豆子、銀丁子、王可義的小生子”的戲。東明耿發深證出科的徒弟有:紅臉,菏澤解元集人嶽清山(藝名大鼻子)等。

“雙盛班”除正常的演出外,魏守法在其掌班的三十年間,還打了三個科班。第一個科班出身,嗣後成名的演員有旦角陳桂欣(藝名倆夾、傳鬥)小生傳惠等。第二個科班出身,以後成名的演員有魏魏守法之子魏蘭枝(生,藝名小記頭),旦角常西夫(藝名雙風),紅臉雙旺、雙樸等。第三個科班叫起盛班,後日較有名氣的演員有:紅臉段金玉,黃起雷等。

在1890年至1910年間,其他班社相繼解散,一些地方上的著名平調演員,紛紛來“雙盛班”搭班,沈金貴、王明菊、嶽清山等,都成了“雙盛班”的主要演員。

1930年,平調在菏澤周圍幾縣發展到十三個職業班社。四十年代初期,陳桂欣、陳廣臣兄弟兩人,在定陶縣陳集收徒傳藝,教出一批後起之秀。紅臉郭盛高(藝名小黑牛)、彭盛江、馬洪軒等遂成現在菏澤地區平調劇種的骨幹力量。

建國初期,菏澤有“大平調”“小平調”之稱謂。這是根據劇團及其主要演員資歷區分的,並非兩個劇種。由“雙盛班”演變而來,以張全臣、牛印合、張文祥等老藝人為主體的劇團,為慶賀自己解放後的藝術新生,定名“新生劇團”。當地群眾親切地叫他們“大平調”;另一個,是以後起之秀郭盛高等青年演員為主體的劇團,由於他們是新興起的一代,便擬定為“新興劇團”。群眾稱他們為“小平調”。

七十年代末,菏澤地區相繼恢復和成立了菏澤、東明兩個平調劇團。各團又新招收、培養了自己的青年演員,為繁榮和發展地方戲曲,豐富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做出了貢獻!

注·曹德仁,84歲,平調琴師,現已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