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之曹州平调三百年

(菏泽古称曹州,大平调老艺人有这样的说法,“七东八西莫乱蹿,曹州还有四个班”中曹州即是指菏泽,本文摘自1988年6月出版的菏泽文史资料第一辑,由曹德仁回忆,郜效珠整理。)

大平调之曹州平调三百年

“平调”是属于梆子系统的一个古老剧种。其流行区域以曹州(今山东菏泽)为中心,跨越黄、鲁、豫、苏、皖五省的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东到兖(读:yǎn)州、济宁州,南、西到徐州、毫州,北至大名、磁州,号称“五省八州”。平调相传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平调”是由木偶戏(当地人称“大头呕”)、皮影戏(当地人称“皮儿影子”)演变而来。直到现在,平调的上、下场式、亮相还都带有木偶戏的意味。特别是平调中深受群众欢迎的电脑,更与当时的“大头呕”声腔酷似。

早在清嘉庆年间,曹州地区就有了平调职业班社。名传至今的有:东明县城南包其营“三鳖肚”班,掌班“三鳖肚”(艺名)是当时名震遐迩的黒脸演员。此外,还有曹县的“袁家班”,菏泽彭堂“天兴班”。

早在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菏泽县衙“三班”(马班、步班、快班)总管李玲秀热爱平调艺术,便由他当管主,委托安兴镇魏守法(艺名魏大黑子)掌班,成立了第一个官府承认的平调班社'双盛班'。魏守法在青少年时代,当过李玲秀的觅孩(贴身小勤务员),深得县衙的信任。“双盛班”的成立,为平调剧种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较为优越的环境。建班初期,主要演员有旦角金钟(艺名) 儿、花戏楼(艺名)等人。

1840年左右,东明县“三鳖肚”班出科的著名黑脸田发太,前来“双盛班”搭班。嗣后,经田发太介绍,河南省滑县平调班出科的旦角演员福喜、禄喜等人也来搭“双盛班”。至此“双盛班”才壮大充实起来。这期间,曹州地区除“双盛班”外,尚有曹县袁豁子班、东明县东明集耿发深班、菏泽县光宝田的“德胜班”等。

嗣后三十多年间,上述班社培养了一大批平调著名演员

“双盛班”黑脸田发太出科的徒弟有:红脸姬天荣(艺名麻年儿),黒脸田银祥(艺名田祥)等。袁(名英)豁子班的教师姓曾与田发太是同时代的人。曾出科的徒弟有:红脸吴建月、小生沈金贵(艺名金豆子)、王可义、武生沈明亮、黒脸马明雷、王明菊等。当时曹州地区流传着“要看戏就看昌金豆子、银丁子、王可义的小生子”的戏。东明耿发深证出科的徒弟有:红脸,菏泽解元集人岳清山(艺名大鼻子)等。

“双盛班”除正常的演出外,魏守法在其掌班的三十年间,还打了三个科班。第一个科班出身,嗣后成名的演员有旦角陈桂欣(艺名俩夹、传斗)小生传惠等。第二个科班出身,以后成名的演员有魏魏守法之子魏兰枝(生,艺名小记头),旦角常西夫(艺名双风),红脸双旺、双朴等。第三个科班叫起盛班,后日较有名气的演员有:红脸段金玉,黄起雷等。

在1890年至1910年间,其他班社相继解散,一些地方上的著名平调演员,纷纷来“双盛班”搭班,沈金贵、王明菊、岳清山等,都成了“双盛班”的主要演员。

1930年,平调在菏泽周围几县发展到十三个职业班社。四十年代初期,陈桂欣、陈广臣兄弟两人,在定陶县陈集收徒传艺,教出一批后起之秀。红脸郭盛高(艺名小黑牛)、彭盛江、马洪轩等遂成现在菏泽地区平调剧种的骨干力量。

建国初期,菏泽有“大平调”“小平调”之称谓。这是根据剧团及其主要演员资历区分的,并非两个剧种。由“双盛班”演变而来,以张全臣、牛印合、张文祥等老艺人为主体的剧团,为庆贺自己解放后的艺术新生,定名“新生剧团”。当地群众亲切地叫他们“大平调”;另一个,是以后起之秀郭盛高等青年演员为主体的剧团,由于他们是新兴起的一代,便拟定为“新兴剧团”。群众称他们为“小平调”。

七十年代末,菏泽地区相继恢复和成立了菏泽、东明两个平调剧团。各团又新招收、培养了自己的青年演员,为繁荣和发展地方戏曲,丰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注·曹德仁,84岁,平调琴师,现已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