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原本強盛穩定的吳越國後主動投奔北宋迴歸統一,是真的嗎?為什麼?

董姝廈


吳越自唐朝末期錢鏐佔據兩浙以來,歷經五代,對內休養民生,對外臣服於中原所有王朝,採取保境安民之策。北宋建立時,錢俶為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宋太祖趙匡胤加封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錢俶也遣使致謝朝貢。

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十月,北宋討伐南唐時,錢俶被委任為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親率吳越大軍助攻南唐,在北宋滅亡南唐的過程中立有大功。開寶九年二月,錢俶親率吳越使臣覲見宋太祖,受到趙匡胤的厚加款待。錢俶名義上是吳越國國王,但因為他早已向北宋稱臣,因此,此次覲見趙匡胤是作為臣子之禮入朝的。而宋太祖也因為錢俶“事宋甚恭”,因此,以臣子的最高禮遇接待錢俶,不僅“劍履上殿,詔書不名”,而且錢俶的夫人也破例被封為吳越國王妃,甚至讓錢俶與趙光義和趙光美以兄弟之禮相稱,可謂是禮遇甚隆。當時很多官員建議趙匡胤應趁機把錢俶扣為人質,繼而收取吳越,但都被趙匡胤拒絕。趙匡胤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錢俶在北宋滅亡南唐時立有大功;第二是錢俶並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而且對北宋非常恭敬小心,不會對北宋構成威脅。

錢俶在北宋居住了一月光景,於開寶九年三月回國。趙匡胤在送別錢俶時特意把群臣奏請將其扣為人質的奏章交給錢俶,並特意交待他路上再看。趙匡胤這樣做的的目的有二,第一,讓錢俶對他感恩戴德,強化藩屬關係;第二,希望他能主動歸降,以全趙匡胤主動放歸之德。

趙光義即位後,錢俶不僅立即派兒子錢惟演前來慶賀,而且於公元978年三月親自入朝覲見。四月下旬,泉漳割據勢力陳洪進主動向北宋”獻地“之後,錢俶深感不安,遂立即奏請將吳越國所有兵員和武器移交北宋,並請求自解吳越國王封號、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及相關禮遇,只希望趙光義能放他回去,但被拒絕。錢俶在謀士崔仁冀的建議下,於五月初向趙光義上表獻納吳越國土,史稱“吳越歸地”。趙光義這才同意,封錢俶為淮海國王,負責管轄境內之事。但實際上,錢俶的淮海國王只是一個虛名,並沒有實際封地,只是留在京城奉朝請而已。

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發現,錢俶雖然願意向北宋稱臣,但並不願獻土歸降。他之所以選擇主動歸順,實際上是無奈之舉。第一,錢俶深知吳越本不是北宋敵手;第二,當時的南方割據勢力僅有他碩果獨存,北宋是斷然不會同意他永遠裂疆而治的,與其被北宋攻滅,不如主動請降,落得個富貴人生。


歷史的小學生


據我所知,題中所說的吳越國主主動歸順北宋一事,乃是史實(如果史書沒有作假的話!),史稱“納土歸宋”!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取後周而代之。隨後趙匡胤開始了其統一的道路!

在經過了十幾年的南征北戰之後,五代十國時期存在於華夏大地的眾多割據政權基本被掃清,只剩下偏安東南一隅的吳越國。吳越國主錢氏一脈,歷三代,傳五王,國祚八十年有餘。在錢氏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下,當時的吳越國力頗為強橫,帶甲之士過十萬!



趙宋王朝想要拿下吳越國,並不輕鬆!可是,就當大家以為這又會是一場惡戰之時,吳越國主錢弘俶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決定!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國主錢弘俶主動放棄王位,全族三千餘人趕赴開封,面見宋太祖,尊趙氏為帝,俯首稱臣。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戶、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數獻給宋朝,促成了中華統一。



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納土歸宋。

至於錢弘俶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史書上給出的答案是:遵循祖願!

當初吳越的第一任國王錢鏐也就是錢弘俶他爺爺,曾立下家訓:“善事中原,維護一統”!



所以為了能天下一統,避免生靈塗炭,錢弘俶做出了一次偉大的放棄。

當然,從客觀角度上來講,錢弘俶之所以如此決斷,更多的是形勢所逼!

因為當時天下大勢已經明朗,趙宋王朝已經基本坐穩了天下,滅亡了南唐之後,就只有吳越一家還在這裡!很明顯,趙宋王朝不會就此停下統一的步伐,雙方必有一戰,而偏安一隅的吳越國顯然不具備和趙宋王朝對抗的實力。所以與其負隅頑抗,魚死網破,還不如主動請降,以保全錢氏一脈,以及自己的子民。



這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那個什麼家訓,我是不太信的。錢鏐那樣講,更多的應該是講給後唐,後晉這些中原正統的聽的。吳越自建國以來,始終尊奉中原為正朔,接受他們的冊封,表現得很老實。

所以一直過得很安穩,沒人來動他們,這也算是一種聰明之舉。



當然,不管是何原因,這結果總歸是好的!納土歸宋,不僅開創了中國和平統一的先河,百姓也免遭生靈塗炭。

當時,長江以南,唯獨吳越國治下百姓免於燐青骨白之苦。所以,吳越錢氏對於天下百姓有大功勞!



值得稱讚!

這也是為何當時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趙姓是當時的皇姓,而這個錢姓,指的就是吳越錢氏。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因為當年祖先們立下的大功德!吳越錢氏家族從一千多年前,興旺至今!如今的吳越錢氏依然是中國有數的大家族。知名人士眾多,連兩院院士都有十數位之多。



像錢正英、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鍾書、錢復、錢穆皆是其後裔。實在難能可貴!

大家好,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


白話歷史君


吳越國從來都稱不上強盛,從錢繆作為唐朝地方節度使的時代開始,便不以軍隊的武力著稱。相反,吳越的成功在於較好的執行了可靠的聯盟與外交策略。在宋朝建立後,繼續維持這種局面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所以吳越也就只能向北宋上繳土地。

在唐末的一系列藩鎮割據混戰中,後來的吳越王錢繆就沒有什麼太強的部隊。他的武力班底是吳越本地人,為了抵抗黃巢暴民而組建的地方級團練武裝。他為了抵抗其他軍閥的侵襲,又對這支部隊進行了擴編。但其水平依然沒有強於普通地級部隊。

後來,吳越曾經和建立吳國的楊行密合作,擊敗了以北方的軍閥部隊。雙方將大量投降士兵進行了瓜分,吳越方面只分到了一小部分河南人,編為自己的精銳部隊。這已經是他們為數不多的非本地武裝了。

所以,在之後的混戰與亂世中,吳越的生存策略就是和最強者聯盟綁定。在朱溫篡位前,就已經獲得了唐王室的節度使認可。後來在朱溫的幫助下封王,並在後梁建立時主動投誠,繼續接受冊封。在後晉擊敗後梁時,又向高舉唐朝正統的李存勖家族主動獻殷。類似的事情,也就在後晉、後漢和後周時,繼續執行下去。


甚至在臨近的強敵吳國被南唐取得後,他們還再次合作,一同攻滅了南方的閩國。在對閩國的瓜分中,吳越獲得了包括福州在內的大部分地方。南唐則只是獲得了泉州一地的效忠承諾。

但在趙匡胤的北宋建立後,保持吳越生存的多國格局開始出現崩潰跡象。趙宋天子開始指揮自己的部隊,逐個消滅周邊的小國。吳越除了看著各國被消滅,沒有任何辦法。即便是要武裝對抗這股浪潮,他們也需要一個靠譜的強大盟友。但邊上的南唐本身就是吳越的重要威脅,而且在趙宋建立的時期已經武力提前衰退。


當趙宋開始攻滅南漢與南唐,甚至要求吳越根據藩屬的身份執行派兵義務。尤其是在宋軍攻佔金陵的過程中,吳越國王還親自帶兵去和宋軍會師。


然而,這樣的言聽計從,終究沒有幫助吳越躲過一劫。在趙匡胤死後的第二年,決心繼續執行吞併策略的趙光義便將目標對準了吳越和抵抗力極強的北漢。吳越本身軍力孱弱,又不像北漢那樣有契丹支持。最終就只能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投降了。


米南德王問道


錢氏開國領袖錢鏐,本是借鎮壓兩浙地區黃巢餘黨而起家,其後,他先後抓住了浙東觀察使劉漢宏和自己的舊主義勝軍節度使董昌分別背叛朝廷的機會,以替朝廷平叛為名,剷除了這兩股當時在兩浙最大的政治勢力,最終成就了自己“一劍霜寒十四州”的局面。

但在晚唐群雄逐鹿的年代裡,盯住兩浙這塊肥肉的大有其人,崛起於皖南,雄霸揚州、金陵的楊吳政權開拓者楊行密及其部下田覠等尤其垂涎三尺,不但屢屢遣軍與錢鏐部激戰,還背地拉攏錢鏐部下叛亂,曾導致杭州城紛亂、錢鏐身處險境的徐琯、許再思之亂,背後就有楊吳政權的影子。。。。。因此,為了抗衡實力明顯強於自己的楊行密集團,錢鏐一直採取了效忠中央政權,並利用中央政權的軍事壓力來迫使楊吳軍隊腹背受敵,無法全力進攻兩浙。這個國策很有實效,堪稱梟雄的楊行密,終其一生都受制於東面的錢鏐、北方的朱全忠、西面的馬殷和鍾傳的合擊,無法攻陷兩浙。

錢鏐之後的歷代錢氏吳越王,繼續忠實地秉承著這一國策,對先後成為中央朝廷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政權,均一一臣服,並積極納貢,利用他們在政治上的庇護,和軍事上的支持,繼續與楊吳及其後繼者南唐政權進行著抗衡。在後周和北宋攻打、並滅亡南唐的戰爭中,吳越國都積極配合,成為最終的功臣之一,贏得了宋太祖趙匡胤的信賴,在吳越王錢俶隻身入朝時,許多官員建議宋太祖趁機扣留錢俶,但太祖毫不動搖,堅持放其歸國。

到了宋太宗時期,隨著漳泉割據勢力的主動納土歸降,南方除吳越國外,已無其它異己政治勢力,統一之勢已是大勢所趨,當時本人正入朝覲見的吳越王錢俶,知道已無對抗中央的籌碼,唯有主動獻土歸附,方能保錢氏宗族已有的榮華富貴,於是遂有了吳越王再三乞附、最終獻土歸附的舉動。


史海悠遊閭春暉


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難得的一片淨土,在第一任吳越國王錢鏐的管理下,吳越國戰亂很少且經濟發達,可惜的是地盤太小,軍事能力也無法和五代相提並論。

錢鏐早在唐朝就已經被封為吳王了,在前蜀、南吳、南漢等政權相繼稱帝建國的時候,錢鏐依然奉後梁、後唐等“正統”王朝的正朔,沒敢稱帝。錢鏐的兒子錢元瓘以及後來的幾任吳越王也都善事中原王朝,所以才能保一方平安。

宋朝建立之後,吳越王錢俶就多次前往宋朝首都朝覲,還曾經出兵輔助北宋消滅了南唐,俘虜了南唐後主李煜。此時,南方的割據勢力就只剩下了吳越和漳泉兩國了。錢俶在汴京之時,宋朝百官大多都勸宋太祖趙匡胤扣留錢俶,逼迫吳越納土歸降,但是趙匡胤並沒有做這種不義之事(吳越錢俶來朝,自宰相以下鹹請留俶而取其地,帝不聽,遣俶歸國),畢竟吳越從來都沒有犯錯,還常年供奉北宋,又給錢又給兵,所以便把他放回了吳越。

但是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後就不一樣了,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的文章曾經講到,趙光義的即位歷來深受人們的質疑,他自己心裡當然也很清楚,所以就急於用政治上的成就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於是他首先使用政治壓力逼迫割據漳泉的陳洪進納土歸降(洪進獻漳、泉二州,凡得縣十四、戶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兵萬八千七百二十七)。

陳洪進獻土之後,身在汴京已經近兩個月的吳越王錢俶自然就開始害怕了,他先是請求解除吳越王以及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封號,並且願意把自己的兵權全都叫出來,只要求趙光義能把他放回南方去,但是趙光義直接就拒絕了(錢俶乞罷所封吳越國王,及解天下兵馬大元帥,並寢書詔不名之命,歸其兵甲,求還,不許)。

這就很明顯了,趙光義是在強迫錢俶向陳洪進學習啊,於是,錢俶只得把整個吳越國都獻給了大宋(錢俶獻其兩浙諸州,凡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戶五十五萬六百八十、兵一十一萬五千三十六),隨後,趙光義將他封為淮海國王,已經存在了七十年的吳越國,從此在地圖上永遠消失了。同時,宋朝也完成了南方的統一。


國史通論


吳越歸順大宋,是明智行為。

1.從地理來看,吳越處於閩浙一帶,一邊臨海,無險可守。在後唐被滅以後,失去了天然屏障,所以與其徒勞抵抗,不如歸順,這既是百姓之福,也是自救之道。

2. 兵力懸殊,無力抗爭。

吳越國長期處於和平,軍隊臣民都已磨滅意志,士兵缺乏實際戰爭的洗禮,戰鬥力不強。而北宋大軍先後剿滅多個諸侯國,實力遠遠超過吳越。

3. 吳越國王叫錢椒,以保境安民為國策,全國信佛,不喜刀兵,沒有徵服全國的野心。所以出於這種國策,和平歸順是識時務的俊傑。

當然了,北宋皇帝也是很讚賞吳越王錢椒的做法。所以後來編攥百家姓時,錢氏位列第二,僅次於趙氏。哈哈哈,後代錢氏子孫應該感謝吳越王錢椒了。


十一在上海


這當然不是真的。對此,《三國演義》裡的一則故事可以完美的回答此問:“須臾,權起更衣,魯肅隨於權後。權知肅意,乃執肅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肅曰:“恰才眾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權曰:“何以言之?”肅曰:“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將軍宜早定大計。”權嘆曰:“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吾見相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

這一段是赤壁之戰前夕,東吳諸臣勸孫權投降曹操,唯獨魯肅勸孫權拼死一搏。一句話,寄人籬下孰若稱孤道寡來的痛快!這一段同樣適合吳越。所以,當時形勢擺在面前,吳越是不得不降罷了!

捋一下吳越於978年前獻地的歷史。

北宋平定荊湖:前963年,北宋假道荊南討伐張文表。二月襲滅荊南,三月攻克湖南張文表遺留政權。

北宋平定後蜀:965年11月,北宋發兵伐蜀。966年—967年完全平定蜀地。

北宋平定南漢:970年9月,北宋發兵伐南漢。次年二月,南漢平。

北宋平南唐:974,北宋派兵伐南唐。次年十一月,北宋攻破金陵,南唐亡。

這時,吳越看著地圖上,是不是感覺自己被包圍的只剩下大海一路可逃了呢?當然,此時還有陳洪進的清源軍在隔壁力挺。這時,發生了一個讓身在北宋都城汴梁的吳越國主錢椒坐立不安的事,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主動納土歸降。

看著陳洪進受封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其諸子亦得到顯要的官職,錢俶這才放下心來納土歸降。於是,978年,吳越國主上表獻境內十三州、八十三縣、戶550680,兵115036,船舶1044艘於宋。宋太宗趙匡義很高興,遂封錢俶為淮南國王,並授其弟錢儀、錢信為觀察使,其二子為節度使。至此,自錢繆898年誅殺董昌割據吳越以來,歷時八十年的吳越亡國,北宋統一南方。


大福讀史


吳越確實強盛穩定,但也只是存在社會經濟領域,吳越的真實軍事實力遠遠不如宋朝。這就導致了北宋在基本統一全國後,吳越幾乎沒有可能獨善其身。雖然很長時間中,吳越對北宋稱臣納貢,但最終吳越還是主動獻土,與北宋統一。

當然,趙匡胤在的時候,還是需要照顧下吳越的態度,畢竟吳越還是對北宋統一南方出錢出力,直接去吞併看上去不好。但是趙光義在的時候,情況不同了,趙光義也是要政績的,所以明裡暗裡要求投降。

在這種情況下,主動獻土是對轄區人民的考慮。


張傑談史


吳越本來就只有蘇南浙江侷促之地,利用南唐滅閩後續政策不利激起民變,乘亂拿下福建餓兩州。全境被楊吳以及後來的南唐包圍。政策一直是尊奉中央政權避免被強鄰吞併。到南唐被北宋正式吞併後,除了自己只有北漢還與中央抗衡,而吳越兵弱,所以主動歸順大宋,被冊封世襲,百家姓排名第二,僅在趙後。


戎寅


錢弘俶納土歸降恩濟百姓,他的後代人丁興旺,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都是他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