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優勢?為何有人說印度的地理條件實際上非常惡劣?

靜夜史


印度原本是一個大國,印度大國的大國主要體現在領土面積上,印度被大英帝國殖民期間,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克什米爾就是一個整體,英國結束對印度的統治者,印度總部蒙巴頓為了緩解印度的矛盾,提出一個方案,史稱“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一分為二,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有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今天的巴基斯坦是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扶持下,已經變成今天的孟加拉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之後,為了爭奪克什米爾的控制權,在克什米爾地區,常年衝突不斷,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印度(भारत)全稱印度共和國(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位於南亞次大陸,是南亞次大陸上最大的國家,是南亞的霸主。印度還是緬甸、不丹、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家的領土,領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5560公里。印度這個國家有很多優勢,從人口方面,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照印度目前的出生率,印度有可能會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多力量大,人多好種田,這是印度的優勢之一。

從經濟上,美國2018年的GDP是20.49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日本2018年的GDP為4.97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德國2018年的GDP為4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經濟第四;英國2018年的GDP為2.83萬億美元,排名第五;法國2018年的GDP為2.78萬億美元,排名第六;印度2018年的GDP為2.73萬億美元,排名而且。印度的GDP雖然排名第七,但印度的GDP增長是最高的,全世界第一,從這一情況來看,印度的GDP很快就會超過法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五經濟大體。

印度並不甘心落後,被英國殖民的經歷告訴印度,落後就要捱打,在印度總理莫迪的規劃中,2025年,印度的GDP要達到5萬億美元,成為第四經濟大國。2032年,印度要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別以為印度是在吹牛,現在的印度就像開掛一樣,在國際外交上,印度非常受歡迎,美國喜歡印度,俄羅斯喜歡印度,法國喜歡印度,英國喜歡印度,有這些國家的幫助,印度未來的發展不可小覷!

都說印度的地理條件差,不如其他國家,事實上,印度在國際外交上如此受歡迎,就是因為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是南亞第一大國,又很高的戰略地位,有利用的價值,才被美國看重,被俄羅斯看重,被法國等國家看重。

每一個國家都有每一個國家的優勢,印度的條件不差,就是缺一個發展的機遇,現在機遇光顧了印度,印度只要抓好這個機會,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還是很有可能!


老鱷魚觀天下


“印度的地理條件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優勢”,這話說得絕對了點,但是,實際上來看,印度的地理位置確實不怎麼好,相比我國,印度的地理位置要差得遠。

莫迪:切,胡說八道,我們印度有喝了不上頭的恆河水,你們有嗎?

很多人覺得,我這個論點不對啊,印度的國土面積雖然只有我國的1/3,但是有效性高啊,不像我國西部不是高山就是沙漠,印度耕地面積大於我國,一年三熟,印度海岸線外沒有島鏈封鎖,實際有效國土面積,人口最大承載力,和我國差不多。所以,印度的地理條件比中國好得多,你居然說太差,何差之有……

這些人說對了嗎?應該說太偏頗,沒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對於這類論點,我給大家一個提醒:中國能成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大國,靠的是什麼?

很多人可以脫口而出:靠製造業。畢竟我們是“世界工廠”嘛,製造業全球產值第一沒的說。

然後我再追問一下:那麼靠製造業的話,中國哪裡製造業最強?

很多人也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道:這還用說,那麼出名,長三角和珠三角啊。

然後我再繼續問下去:印度有類似長三角和珠三角這種有優質港口、平原(灣區)、非常適合發展製造業的地理位置嗎?如果有的話,是哪裡?

好了,所有的“挺印派”問到這裡基本都是瞬間語塞,那些只知道印度“風調雨順”、“皿煮”、“年輕人口多潛力大”的人們,在這裡應該感覺到似乎有些不對勁了。

因為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是:沒有。

這裡難道是由於印度人太笨或者眾所周知的種姓制度作祟嗎?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很多“地圖炮”分析者會看到我國海岸線外面有很多駐紮了外國的軍事基地的島鏈,但是他們沒看到另一個事實那就是:對一國海岸線造成封鎖的,除了我們經常提到的島鏈以外,還有種地形叫做海岸山。

對於印度而言,只要仔細看地圖,很明顯會發現印度海岸線大把大把的分佈著海岸山,海岸線是懸崖狀,這才是印度地理條件惡劣的關鍵。

從南亞地形圖上也可以很容易看出來,印度半島不是鐵板一塊,而是一東一西分佈著兩道山脈,東邊叫東高止山脈,西邊叫西高止山脈,印度所有的港口,除了一個加爾各答以外,印度的主要港口,如孟買、科欽、果阿、海得拉巴等港口,全部被這兩道山隔離在印度腹地之外。

印度這種這種地形,想想就讓莫迪頭大。

請注意這張亞洲地區的分口分佈圖,很明顯,中國、日本、韓國的人口分佈,都是越靠海越密集(不要對中國的中部地區糾結,長江水道瞭解一下),這意味著人口密集區、產業加工區,都可以很輕鬆的分佈在海邊,工業品生產出來就可以很方便的裝船運走,然而印度由於上述兩道高山的原因,大半數印度人都居住在北部的恆河平原上。


問題在於,南亞地區好歹有個不是海岸山的恆河平原三角洲,偏偏獨立出來成立一個孟加拉國……這對於印度而言,比島鏈可憋屈多了……

蒙巴頓先生:我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我黨高級臥底,不謝……

拋開孟加拉國,印度其它地方出了港口就是大山,人口最稠密的經濟腹地遠在千里之外,貨物從核心地區運輸到自家港口必須要翻山越嶺,基礎建設成本比我國要高很多,可想而知。

說實話,同樣是港口卸了貨,送到附近的工業區加工,中國這邊上海卸貨以後向蘇州運輸,深圳卸貨以後向東莞運輸,畫風都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而印度人從孟買卸了貨,送到附近的工廠加工,面對孟買城市邊上高達1000米的西高止山,畫風極其有可能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中印兩國,二者誰更適合發展經濟,一看便知……

莫迪:你們都給我有點緊迫感!!再不努力工作,孟買就要被上海超過了知道不?

說到這裡,大家已經可以摸到“印度地理位置差”這一論點的本質問題的邊了。那就是,以農業時代的眼光看,印度的耕地面積大,荒漠、山區佔領土面積小,以軍事戰略的角度看,印度的海岸線外面沒有島鏈封鎖。但是——從發展經濟、建設國家的角度看,印度這個國家由於海岸線以高山地形為主,缺乏適合建設特大城市/城市群,超級港口和航線的河口平原和灣區。

世界上吞吐量排名前20的大港、良港,“一半屬於中國,一半屬於外國”,而在這個表上,印度沒什麼事,印度所有的港口吞吐量加起來未必趕得上我們一個青島或者一個大連。對於發展經濟,兩國海岸線的質量差距可見一斑。

因此相比我們的大幹快上,印度發展工業、發展經濟困難重重。只要我們自己不作死,只要我們潛心下心來發展經濟,“韜光養晦幾十年”以後,印度必然不是我們的對手,逐漸拉大的GDP數字就是明證。

這個情況,兩國GDP40年來越拉越大,很明顯不是可以簡單用什麼種姓制度,皿煮之類可以完美解釋的。我們的三級階梯地形、獨佔長三角、珠三角兩大河口,發展經濟得天獨厚,甚至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印度根本無法與我們相比。

這裡必須說一句:天佑中華!

文章說到這裡應該寫完了。不過,最後還是應該說一下島鏈和海岸山的關係,很明顯,二者都是封鎖一國海岸線,很多中國軍迷在分析國際局勢的時候對於我們沒能前出第一島鏈佔據琉球群島,始終耿耿於懷。但是由於我國罕有海岸山分佈,因此很多人在寫分析文章的時候,對島鏈大談特談,卻對海岸山視而不見,這很明顯是偏頗的。事實上,印度、巴西(海岸線受巴西地盾制約)、俄羅斯(遠東南部地域海岸線受錫霍特山脈制約,再向北極寒)、澳大利亞(海岸線受大分水嶺制約)這些國家,都苦海岸山久矣。

應該說,同樣是封鎖一國的海岸線,島鏈和海岸山的作用還是有些區別。

如果一國的海岸線外面都是外國控制的島鏈,對這個國家的影響是:海軍軍艦、潛艇一旦出港、出海就會立刻落入其它國家的監控之下。但是,在和平時期,島鏈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基本上沒有什麼制約的作用。

如果一國的海岸線全是海岸山地形,那對這個國家的影響是:工業加工、基礎建設、物流等成本會抬到一個很高的程度,港口和腹地被割裂。但是,在戰爭時期,海岸山是天然的防線,易守難攻,利於構築防線。

這不是各有短長嗎?但是,聯繫到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把這句話點透,大家就應該知道,對於受到島鏈封鎖的我們來說,主要的困難是:強大以後,軍艦如何突破島鏈,控制大洋。而受到海岸山封鎖的印度來說,主要的困難就是:如何強大起來??


這裡孰優孰劣,一眼便知。


莫迪:想那麼多幹嘛?來,乾了這杯恆河水,來世還做印度人……


Magic6981045


印度的地理條件實際上非常惡劣?

這句話也不能說不對,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印度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印度雄踞印度半島,而印度半島又如同錐子一樣直插印度洋,如果控制印度半島就能間接控制北印度洋,進而影響印度洋周邊的國家。特別是二戰後,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後,表現的最為明顯。



而此時的世界格局也進入了美蘇冷戰時期,印度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印度謀取了很多福利。這時候兩個超級大國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希望印度加入自己這一方,來壯大陣營的實力。而印度就靠著特殊的戰略位置,左右逢源,在國際博弈中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也獲得了相當一部分的經濟利益。

如但冷戰時期,印度雖然被美國和蘇聯極力拉攏,但最終蘇聯開出的條件十分優厚,所以印度在冷戰時期基本上都是全面倒向蘇聯,而蘇聯對於印度這個舉動也很買賬,在印度與蘇聯交往的30多年裡,給印度100多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和貸款。

雖然後來蘇聯解體了,印度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它依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位置,換取自己想要的利益,包括今天的美國都非常想與印度合作。



以上都是講的印度的地理優勢條件,特別是重要的戰略位置,為印度獲得了太多太多的好處。但是實際上印度的地理位置的確是很惡劣的。從印度的歷史狀況,我們就可以看出,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評價印度是“沒有歷史的國家”;

因為這個國家經常性的被外族征服奴役,雅利安人,希臘人、匈奴人,突厥人,塞種人,月氏人,蒙古人等等諸多外來民族都統治過印度,最後印度的統一還是海上殖民者英國人幫忙完成的。也說明在古代,印度的地理條件是惡劣,一個很小的外來民族就能征服印度地區,建立一個國家。

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出,整個南亞地區,印度基本上被一群高山包圍,而印度恰恰就是低窪之處,外來的遊牧民族基本上都是居高臨下,直接征服印度。但是今天的印度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那就是遊牧民族的弓馬騎射在熱兵器時代早已經不足為懼了,也早已經淘汰了。世界已進入了現代文明。



而英國殖民者又為印度留下一個統一國家的底子,讓印度至少在南亞國家中是最強大的存在,所以印度必須時刻保持強軍,以及實力對周邊國家的碾壓。否則在古代出現的問題,有可能在以後也會出現。


大正看世界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居世界第七,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國隔海相望。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印度地形以高原為主,德干高原佔印度半島的大部分,這樣看山去印度的地理優勢很明顯,那麼怎麼說印度的地理條件非常惡劣呢?

印度的目標是稱霸亞洲甚至世界,那這樣的地理位置就非常尷尬了,因為它不但沒有優勢,而且劣勢多多。

印度最大的尷尬在於:它的疆界從來不是和其他國家一樣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而是被他國確定的,比如“印巴分治”,比如中印戰爭。雖然印度對英國殖民者感恩戴德,但作為舉世聞名的“攪屎棍”,英國即使將印度視同己出,也會情不自禁地埋下幾顆地雷。對英國而言,留不留隱患的無所謂,重要的就是圖個開心。所以,指望英國統一了印度,又扶上馬送一程,是極其不現實的。印度獨立時,面對著英國留下的幾百個土邦,內心不知有多麼的悲催。

作為對分裂習以為常的國家,國內的多如牛毛的土邦顯得平淡如水,但個別土邦的問題,就讓印度非常上火了,比如克什米爾問題。雖然自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時印度佔據了3/5的克什米爾地區,但因為剩餘部分被巴基斯坦佔據,印度不僅被巴基斯坦壓制,更徹底失去了通過克什米爾威脅東方大國,前出中亞並影響世界的可能。而且,由於印巴分治,恆河入海口也一度被巴基斯坦佔據,印度除了不得不借港出海,連結東北六邦的西里古裡走廊更是受到致命威脅,面臨被巴基斯坦東西夾擊的尷尬境地。雖然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迫使孟加拉國獨立,1975年吞併錫金,但東北地區被威脅的情況難以徹底改變。

而1962年中印戰爭的慘敗,則使印度本就無奈的局面更加尷尬。我國雖然因後勤不足難以收復藏南,但佔據了阿克賽欽等中印邊境所有制高點,對印度形成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即便印度吞併錫金也無濟於事。所以,這種被壓制和掣肘的地理位置,絕對稱不上優越。

作為立志走向世界的國家,當下的印度連最基本的南亞都走不出去,何談衝出亞洲,擁抱世界?

雖然國土面積達到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但這樣的體量絕對稱不上世界大國,因為窘迫的國土面積除了無法提供大國崛起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佈置工業和國防所需要的巨大空間,更使得印度無法毗鄰更多的政治板塊。當然,陸上的劣勢並不能代表海上的不足,畢竟因為沒有島鏈封鎖,又以“印度”的名字命名,印度也理所當然地將整個印度洋作為自己的後花園,事實上印度確實也在印度洋上進出無阻,且印度洋周邊確實沒有能夠威脅自己地位的國家。

但印度似乎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雖然美國沒有佔領世界上所有的土地,但天空和海洋,美國人一直是非常關注和能有所控制。所以在印度高聲宣稱印度洋屬於印度時,美國只是笑而不語。

總的來說,印度的地理優勢不是很明顯。


山外山FJH


題主的問題是: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優勢?為何有人說印度的地理條件實際上非常惡劣?

這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

肥沃的土地產生了早期文明,但也讓印度人的鐵血精神差了

印度這個地方因為氣候比較炎熱,物產也非常豐富,所以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

據估計,印度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

但是,印度這個地區因為非常富饒,所以人們的奮鬥精神相對來講還要差一些。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歷史經歷,印度文明雖然形成於5000年前,但是這個文明卻在他漫長的歷史中不斷遭到外敵的入侵和統治。

尤其是雅利安人入侵之後,在印度創立了種姓制度,導致印度的原住民成為低種姓和賤民,到今天還沒能翻身。而那些入侵過印度的民族,到了印度之後也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的強大,很快就走向墮落,被新的外敵給征服了。

所以,印度的民族精神就表現出了和很多世界級強國不一樣的東西出來,最突出的是缺少鐵血精神。

比如,印度的獨立不是通過戰鬥擊退的殖民者,而是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種較為和平的手段讓英國人放棄了對印度的殖民。這也導致印度的理念和那些真正的強國的理念是不一樣的。在二戰的時候,甘地認為,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被侵略的國家不應該通過武力反抗,而是應該通過不抵抗運動,如此才能讓日本帝國主義被迫從他們侵略的土地上撤走。

這種想法讓當時的一些同盟國領導人認為是非常不可理喻的。

雖然印度地理因素讓是他經常被強大民族征服的因素之一,但也讓印度左右逢源。

印度特殊的地理環境讓印度經常被外面強大的民族侵略和征服,但也讓印度在現代多了一張可以向外打的王牌。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霸主國家,也是環印度洋一帶最強大的國家。如果你去了解印度洋周圍的國家,你就會發現印度幾乎可以有能力吊打印度洋周邊一切國家。

而他又正好位於東西方貿易的中心,所以很被各國所看重。

冷戰的時候,印度雖然和蘇聯關係好,但是美國也特別希望能拉攏他。

於是,印度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左右逢源,所以他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吞滅了錫金竟然沒有遭到美蘇的反對。

區位優勢好,但也決定了印度的上限低。

印度的優良區位優勢,讓印度往往會錯誤的歸功於自己的能力上,所以,印度經常高估自己的能力,顯得眼高手低。

在西方國家的忽悠下印度更是覺得自己會成為未來的超級大國,世界中心。

所以,印度經常會以自己是最大的民主國家和世界辦公室而自豪,但涉及到核心科技就顯得底氣不足了。現在印度的軍事自給率還不到4成;出口產品仍然以服務業和低端製造業為主,即使如此竟然還是貿易逆差大國。

科技和工業的不足讓印度難以喲更高的成就。


歷史風暴


如果這裡的優勢指的是傳統的地緣政治觀點上的優勢,那麼中國和印度其實很類似。不過相對於中國來說,印度發展海上力量還較為靠譜。中國被幾條島鏈所束縛,海上力量根本就無法伸展,而且地處歐亞大陸的東端,周圍的印度俄羅斯與日本都是強大的國家,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可能性,基本上沒有。印度要稍微好一些,向東向西,缺少強大的對手,若實力夠強,可以干預中東,更好的獲取資源,保持海上商路的暢通。相比地理條件的限制,印度國內的社會政治條件對印度崛起的限制性要更高一些。從外界的政治條件看,無論美國俄羅斯還是日本歐洲這些國家都希望印度發展起來,作為平衡中國的力量。所以我認為印度的前途遠大。


獨立寒秋xsw


自然環境跟地理位置完全是兩個概念,不可以等同的。地理位置指的是這個國家處於什麼地方,而自然環境指的是這個國家中圍繞人類周圍的自然因素的總和,所以完全是兩個概念。不過地理位置倒是可以影響自然環境。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為什麼印度地理位置惡劣吧。

首先通過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印度一面靠山三面環海,所以他易守難攻,而且對海上防禦也很大壓力。再加上它相對閉塞,將歐亞大陸和其主體隔開了,在現代來看,它處於邊緣地帶。遠離熱點,所以非常不利,缺少話語權,遭受忽視。

其次,印度最大的尷尬在於:它的疆界從來不是和其他國家一樣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而是被他國確定的,比如“印巴分治”,比如中印戰爭。雖然印度對英國殖民者感恩戴德,但作為舉世聞名的“攪屎棍”,英國即使將印度視同己出,也會情不自禁地埋下幾顆地雷。對英國而言,留不留隱患的無所謂,重要的就是圖個開心。所以,這種被壓制和掣肘的地理位置,絕對稱不上優越。而且還稱得上是十分被動,這是它第二點劣勢。

其三,印度本身地理位置已經非常受壓了,雖然國土面積達到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但這樣的體量絕對稱不上世界大國,因為窘迫的國土面積除了無法提供大國崛起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佈置工業和國防所需要的巨大空間,更使得印度無法毗鄰更多的政治板塊。雖然印度認為印度洋屬於自己,但是他們似乎忽略了十分關注海洋和天空的m國。

因此印度的地理位置其實十分劣勢,雖然它的自然環境還算優勢,但當代已經不是農耕社會了。大家覺得呢?


山裡人老吳


評價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優劣與否,要綜合考慮一國的國家實力和所處時代的技術條件。國家實力的增長可以將地理劣勢轉化為地理優勢,反之亦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技術水平下,地理環境的優劣也隨之變化。

比如地緣政治大師,麥金德認為隨著鐵路技術的發展,會增強陸權國家的地緣政治優勢。而實際上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海洋國家的地緣政治優勢被進一步放大。在海洋時代,英國憑藉著地處歐洲大陸之外的優良地理環境,大力發展海軍,最終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但是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英國的地緣政治優勢被進一步壓縮,在二戰時期,德國利用自己強大的空軍成功對英國本土進行了攻擊,英國遭受了極大損失。

如果放在現在條件下,飛機航程較之二戰時期又增加不少,中型、重型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在1000公里以上,一旦德國空軍擁有壓倒英國空軍的實力,德國完全可以憑藉著強大的空軍力量對英國本土發動大規模攻擊,以摧毀英國的工業設施、軍事設施和交通設施等。海洋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給英國提供一個安全的屏障。



對於現在的印度來說,如果其能夠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以控制印度洋北部通道,將會給我國的能源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從地圖上看,印度成一個倒金字塔型,國土南端深入印度洋深處,擁有發展海軍的良好條件。但是也有不足,南北走向的印度國土,分散了印度的海軍力量。印度東西兩側的海軍要想相互支援,得繞著印度南端的領土走上一大圈才能到達對向的海軍作戰區域。


總的來說,如果印度國家強盛,可以沿著東北側路上通道向中亞和中東地區擴張,也可以利用海上通道向東西兩側擴展,西側可以越過中東地區抵達非洲大陸東岸,東側可以抵達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區域。

如果印度國家勢弱,海洋國家完全可以通過控制印度洋來侵蝕印度的國家利益,陸權國家也可以通過印度北方的陸地通道向南發展以威脅印度。


三尺命看國際


這個地理環境的優勢雖然我們說對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不是核心因素,也就是說我們在歷史課裡也不會把這個地理環境因素作為歷史發展的進程特別提到,但它確實是真實存在,有時還會起著決定性影響。

在古代,地理環境對於國家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上天對中國是比較眷顧的,中國的正北方是茫茫大漠,西北是高聳的帕米爾高原及廣袤的沙漠地帶,從歐洲、北非、西亞、中亞崛起的政權往往難於跨過這兩道坎遠征中國,阿拉伯帝國、馬其頓帝國等等他們能征服印度,卻無法去征服中國。中國的西南是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印度地區崛起的政權如孔雀王朝,他或許也有野心進軍中國,但是要越過喜馬拉雅山深入青藏高原在古代的條件下談何容易。在中國的南部是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山高林密,一方面無法形成強大的政權對抗中國,一方面也阻止了印度的東面擴張並隔絕了印度政權進入中國的跳板。其次中國的核心區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非常適合農業社會,孕育了發達的農業經濟。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誕生了儒家思想,並且深入人心,大一統,在中國是每一個政權的必然追求。因此,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但北方形成的政權要不在中國強大政權面前不堪一擊,要不就是打敗中國,但融合消失在中國強大的文化面前。中國發展真正可惜的是有宋一代發達的海洋貿易及經濟沒有延續,但在儒家思想下,宋朝的海洋貿易本身是被迫的,這是很難生根發芽的。

印度呢?其實印度也不賴,三面環海,北面喜馬拉雅山是天然屏障,中國的軍隊止步於此而不能前進,東北方向就是東南亞,與中國類似沒有威脅。問題出在西北方向,本來高山阻隔,天然屏障,但上天給這裡留了一個山口,這給了歐洲、北非、西亞、中亞政權一個機會,他們一次次越過這個山口侵入印度,印度也因此不斷上演被侵入的歷史。但印度的根本問題肯定不在這個山口,而是其強大的種姓制度和印度教,它無法真正融合整個印度次大陸。一個山口,可謂易守難攻,真正在於印度教及種姓讓普通百姓安於現狀,期待來世,那些低種姓群眾對外來政權毫無抵抗意願,甚至還是帶路黨,當然也沒有大一統的思想。印度真的應該感謝英國,否則印度到今天還會是一個地理名詞。

至於今天的世界,地理環境因素或許也有重要影響,但已經沒有了冷兵器時代及近代西方殖民主義的現實威脅。所謂的島鏈對中國而言也只是戰略層面,真正的發展絕不受限於此。而對於印度,那些地形因素(印度的地形並不那麼險惡)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最最關鍵的還是在於這個民族的文化及國家政策引導起了決定性影響。


南州清泉


沒覺得印度的地理條件惡劣,也不可能惡劣,要不當年大英帝國為何佔領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