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不應侷限於地鐵

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不應侷限於地鐵

接近年末,相較於地鐵線已經較發達的東部城市,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地鐵建設正迎來新一輪高峰。除重慶、成都、武漢外,貴陽、西安、遵義等地均有新建地鐵的規劃。西南交通大學近期發佈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潛力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地鐵建設集中在42個城市,里程達到200公里的城市數量已增長至8個。

如果按照每公里投資約為4億到5億元人民幣,一條20公里的地鐵線僅建設成本就達到100億元左右,而地鐵建好後還需要承擔高額的運營成本。目前,國內各城市的地鐵基本上都處於虧損狀態,需要依賴財政補貼才能維持,對於很多發達程度不高的二三線城市來說,地鐵線路的建設與規劃絕對不是小事,一不小心就會給城市帶來財政的噩夢。

全國地鐵建設正迴歸理性

安邦智庫(ANBOUND)在對“后土地經濟”問題的追蹤研究中發現,地鐵“大躍進”將使不少城市深陷財政泥潭。現在看來,很多城市還是不相信這一警告,依然在頑強地推進地鐵建設。我們不禁要問,地鐵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讓中國如此多的城市都趨之若鶩呢?

根據安邦智庫的觀察,修建地鐵實際上是推動城市再造的強大動力,依靠地鐵建設可以在城市中心推出重大工程,不僅會帶動地鐵沿線的城市資產主要是房地產價格,還可以此創造出城市改造的項目空間,也就會帶來大量的投資和相關利益。畢竟在中國城市化的上半場,城市不折騰是出不來利益空間的。

不過如今在經濟新常態中實行“三去一降一補”的背景下,在切實管理地方債務、防範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下,國家已經開始有意控制城市地鐵大規模擴建,使地鐵建設的速度迴歸理性化。從發展週期來看,地鐵建設是在中國城市化上半場的典型代表,以高投資、高負債、重規模、做加法的方式在搞城市化。但現在中國經濟已面臨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果未來3到5年中國經濟持續放緩,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繼續增大,上一個發展週期累積的高額債務,就會在新的週期中以壞賬甚至金融危機的方式表現出來。放在“十三五”規劃和十九大後的發展形勢下,大建地鐵的模式無疑是不合時宜和趨勢的。

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不應侷限於地鐵

既然興建地鐵將給各個城市政府財政帶來很大的負擔,城市交通該如何發展呢?基於對國情的深入研究,安邦智庫(ANBOUND)認為,發展既經濟又實用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迫在眉睫

城市軌道交通包括地鐵、輕軌、單軌、有軌電車、磁懸浮等運輸方式。相比於地鐵昂貴的造價,有軌電車的造價僅為一半左右,建設週期也更短,維護成本較低,使用壽命也更久。在日趨先進的新能源技術輔佐下,如今的有軌電車噪音更小,能耗更低,並能與城市道路有機融合,高峰期運能更是達到驚人的一萬人次以上,且能保證安全。在歐洲,不少城市也將有軌電車變成城市個性化的標誌,成為了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道景色。

在安邦智庫看來,目前中國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還遠沒有準備好上馬地鐵項目,在出生率下降的態勢下,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人口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在向一二線城市轉移,客流量無法保證。因此,很多三線城市可以考慮修建輕軌、有軌電車或者BRT(快速公交系統),不一定非要建地鐵

當然,有軌電車因缺乏獨立路權,佔用步行道、與機動車搶佔地面交通空間的弊端我們不能忽視,有些發車間隔及客流量未達到預期,類似新聞也曾見諸報端。地方政府應充分認識其侷限性,倘若在前期論證不足、決策缺乏系統性的情況下倉促上馬,改善地方交通的預期將大大折扣。

結論

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團隊在對“城市軌道交通”的追蹤研究中指出,如果不能科學規劃,處理好路權與空間關係,將加劇城市地面道路資源的緊缺狀況,造成道路資源的浪費,引發系統性問題。因此,城市在計劃建設現代有軌電車時,要提前規劃道路立交及獨立路權的預留。同時,要提高車輛、設備的自主化程度,並在地方標準的編制中適當注意趨同,為全國統一標準的出臺做好基礎

結合最新的形勢變化,安邦智庫有必要在此預警,迷信地鐵項目的城市恐怕需要重新思考修建地鐵的決策問題了。隨著國內經濟形勢和政治形勢的變化,今後的城市官員面臨的施政環境與過去將有明顯不同,各城市一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超越自身實力超前規劃、盲目上馬項目,更不能大肆舉債建設城軌等項目。否則,不但釀造經濟金融風險,而且,不排除將城市推向破產邊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