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贏了10億 雷軍贏了10年

董小姐和雷布斯“10億賭局”期限將至。今年3季度數據來看,格力營收高於小米182億元,而在12月初的企業領袖年會,董明珠宣稱今年格力營收將突破2000億元;也就是說,小米在這個冬天可能至少要交出近700億營收,才有機會完成對格力的“絕殺”。

可話又說回來,即便小米最終惜敗,卻也極有可能在明年實現名次互換。得益於佈局早、投入多的優勢,小米拓展IoT所收穫的增收空間,讓其在智能手機紅利觸頂的環境下,仍有海外市場科大展拳腳;格力沒這麼幸運,囿於營收對於空調業務的高度依賴,想要突破天花板,董小姐的多元化之路何其漫長。因而拋開賭局不談,他們現在更關心的是,在主營業務接近天花板的當下,如何才能取得下一階段的勝利?

董明珠贏了10億 雷軍贏了10年

在“10億賭局”開始的前2年,格力和小米都有著非常明顯的核心業務:2015年,小米智能手機產業營收佔總體80.4%,格力空調業務的該項數據則為85.65%。小米亟待突破營收的單一格局來為自己的“互聯網企業”身份正名;格力也在持續深耕多元化道路,新能源、芯片等領域都先後涉足。但在15年之後,小米和格力卻走出截然不同的擴張路線。先發的IoT佈局成為小米外擴增收的新引擎,而格力卻遲遲沒有培育出新的增長點,營收高低仍要看空調行情。

2018下半年以來,雷布斯逢會必說“AI+IoT”並將其視為小米未來10年的戰略核心。在招股書中,小米也引用了艾瑞諮詢數據——預計2022年全球消費物聯網硬件數量達到153億臺,這也讓雷軍看到了IoT領域甚至高於智能手機的成長空間;另外,小米也在IoT領域積極嘗試To B合作,包括宜家、全季、愛空間等都已成功牽手。

IoT的優異增勢讓小米的未來清晰起來。雷軍在2018年定下了2個目標,一個是用10個季度奪回國內市場第一,另一個是讓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1倍。第一個目標需要翻越華為這座大山,但相較華為寒潮下的海外市場,小米要實現這一點並非沒有可能;但後者要求小米股價至少達到33.6港元,這可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實現的。但小米幸運在於,已經找到了穩定的發力點,生態鏈聚焦的手機版塊用來擴大營收和用戶覆蓋,互聯網服務用來賺錢,IoT業務持續深化探索,看起來美好又值得期待。

董明珠贏了10億 雷軍贏了10年

相比之下,董明珠就沒這麼好運了。在格力2018年主營業務列表中,洋洋灑灑有包括家用空調、空氣能熱水器、生活電器、智能裝備、精密模具等,非常唬人。但2018半年報卻將其“打回現實”——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佔格力總營收皆低於5%,且普遍出現營收下滑現象,只有生活電器以55.68%增速撐住格力的“多元化”門面,卻仍不足以填充出空調外的巨大空隙。

11月19日,董明珠曾在明珠產業學院成立時講到,2023年格力營收計劃達到6000億元。這意味著格力在下一個5年內,要實現營收的3倍增長,但放眼目前幾近飽和的空調市場,如何再容下一個6000億的超巨星?格力必須,也只能繼續嘗試開闢多元化的逐夢之旅。但有一點值得注意,格力從2014年提出多元化至今,其開闢的新產業多是在為空調的專業化鋪路,但這一點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發生了改變。

10月11日,格力以100%佔股方式收購合肥晶弘電器,而這家企業的主營產品是冰箱,銷量已經達到每年100萬臺。這段信號的放出,業界還未消化妥帖,11月30日格力緊接著大手一揮,又拋出30億元參與聞泰科技收購芯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這將間接讓自己成為安世控制方之一。這接連的動作,也讓外界紛紛猜測,董明珠是否在收購銀隆不成的境況下,又為自己和格力鋪就了一段新的征程呢?

董明珠贏了10億 雷軍贏了10年

董小姐已經64歲了,已經過了國企退休年齡,而原定於上半年的換屆也懸而未決;董明珠能否連任格力董事長,繼續率領格力軍團續寫6000億的傳奇,仍是一個未知數。但無論如何,當格力和小米都將目光投向IoT、物聯網和智能家居這一刻起,它們和他們就註定會再次相遇,這將是一個比“10億賭局”更加殘酷的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