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东风将技术和创新的牵引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重点是突破整车、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电器三大核心技术研发。未来将面向新能源、低碳化、智能开发和制造、智慧服务完成“五化”布局。从总目标、路线图,到具体实现步骤,东风正在打下新一个50年的长远发展基础。

东风公司迎来50周岁生日倒计时。半年前,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宣布,东风品牌战略终于臻于完善,瓜熟蒂落。半年后,东风的“D139”战略愈加清晰。东风的组织架构、研发体系都在向创新导向、品牌导向调整。

所谓D139,“D”代表东风;而“1”则为1个东风, “3”则代表“品质东风”、“智慧东风”、“和悦东风”三大工程,“9”则指落实工程的9大行动计划。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

东风管理层力图在集团层面,发挥已有资源优势,将东风掌握的供应链与自己的研发体系进一步契合,不仅位列主机厂第一阵营,还要成为强大的零配件供应商。智能网联和共享出行领域的新作为,将增强东风的品牌价值,提升价值链的附加值。

早在“十三五”的时候,东风公司已经把定位调成了“致力于成为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汽车产品和服务的卓越企业”。其主要意图是保持传统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前瞻型技术的布局。即便将来智能网联和共享出行等新业务羽翼丰满,东风仍要做强大的主机厂。做大做强自己,贯穿了东风近50年的发展历程。1969年在鄂西北稻田里诞生的工厂,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中国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2017年,东风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310亿元,位居《财富》世界500强第65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5位,实现了从1970年第一辆政治车下线,到现在主营业务涵盖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零部件、汽车装备和汽车水平事业的跨越发展。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东风从一开始就是国家计划的产物,对战略的执行能力,镌刻在基因上,从未有片刻懈怠,也从未有随波逐流的时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殊为难得。

近年来,汽车行业暗流涌动,竞争日趋激烈,而东风一直保持高质量发展。去年,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两个板块,通过产品升级和加快新品推出节奏,以及乘用车的品牌年轻化进一步落地等举措,东风公司完成全年销售汽车412万辆,取得稳居行业第二的好成绩。

49年的历史表明,东风善于把握自己的命运。科技行业入侵、造车新势力纷纷登场,固然使汽车行业面临巨大挑战,但把握科技与技术发展的脉络,也有可能抓住空前的机遇。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在人们的印象中,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创新能力更强。它们得到的大笔投资只是结果,是资本对创新力的投票,而非原因。创新的内生动能在哪里?答案之一恐怕是人才。

“潮流窗口”与 “硅谷化”

东风位于上海的创新设计中心,就是基于人才运作的角度成立的。上海中心不仅是东风的一张名片,是面向国际化、全球化竞争和设计潮流的一个窗口,与武汉本部形成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提升东风自主研发的核心竞争力。从十堰到武汉,再到上海,走向全球,研发不断向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靠拢,方便获知最新的设计理念信息和前瞻技术信息,就是从吸引人才的角度做出的战略调整。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上海创设中心瞄准的是前瞻+量产,实现东风的产品研发布局:改进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

东风指望上海的国际化团队探索东风品牌的新设计语言,储备面向未来的技术。上海创设中心目前有70多人,队伍非常精干,80%为外籍设计师。上海团队只是第一步,东风还将在欧洲、日本成立海外研发中心。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在市场研发周期越来越短的时候,需要设计师对市场需求和未来产品有更好的洞察力。上半年在北京车展上发布的东风eπ新能源高性能轿跑概念车,从方案到1:1油泥模型,再到样车,成型时间比过去“短得多”。快速迭代实现车型和设计元素年轻化。

而位于武汉的东风技术中心以商用车研发起家,已经成立35年,和上海的创设中心不同,该中心主抓量产车的研发,比前者更贴近市场。不过,和创设中心一样,技术中心同样走了国际化道路,吸引了海外国际化人才的加盟。

而T·创实验室是前瞻先行技术的试验点。以项目组攻关风险课题的方式,实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激励创新。T·创实验室的运作方式类似硅谷企业,只不过自主性更高,团队规模更小,课题也划分得更细致。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团队打破了专业壁垒,就连项目负责人都不局限在内部找人,外部聘请同样可以担纲课题,谁都可以组团做计划争取课题。项目组内实行弹性工作制,营造快乐工作环境。采取多元激励方式,除了薪水之外,落实项目奖励机制,激发了年轻人的技术创新热情。

“智能”、“绿能”战略是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技术战略路径。在市场唱衰除了电动化之外的技术路径的时候,东风在大举投入电动车的同时,依旧投入资源研发燃料电池和PHEV。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今年10月底,东风的“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项目”启动;11月,续航达500公里的E70周年版在广州车展上市,并获不俗反响。

东风的忧患意识

东风电动车产品推出时间不算最早,但一上来就走高续航路线,这和东风的技术储备优裕有很大关系。

和其他车企不同,东风在电动车研发上,牢牢把三电技术抓在自己手里。在核心技术上,东风实际上热衷于做自己的三电供应商。东风的BMS和电池PACK、电驱技术,正在为集团内企业提供产品,同时,还向集团外客户供货。BMS的客户有宇通、广汽、福田、海马等;而整车控制器(VCU)和微控单元(MCU)的客户几乎涵盖了南中国的所有大型整车厂。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东风对整车业务和关键零部件(特别是电控部分)两手抓,产业链自上而下,一根甘蔗从头吃到尾。在大多数整车厂依赖国际产业链、大搞扁平化生产的潮流下,东风的做法比较另类。这恐怕和东风的三线建设背景有关系,东风对自身不能控制的供应链,有本能的不安全感。

将关键技术抓在手里,看似付出了研发成本,但零部件研发体系可以同时向多个整车厂提供服务,是至关重要的技术资产,不至于在关键技术上被人掐脖子。

一旦不是风调雨顺,立刻就能显示出东风忧患意识的高明之处。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三电技术本身而言,东风将其放在三家公司研发:电驱事业部、东风时代电池技术公司、东风航盛电控公司。而整车底盘、造型,直至全车总体,放在技术中心统合。

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周剑光称,电动车业务,是沿着供应链一条龙成立一家公司,还是横向分开、总体控制,是不同风格的运营方式。而东风则坚持后者,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在基础技术上做强。

新技术与硬实力

在研发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业务的时候,这种运营体制显示出了明显优势。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关键是控制器及算法,而非硬件。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今年上半年,东风风神AX7自动驾驶2.0样车在重庆一次性通过了含一键退出、自动紧急制动、坡道停走、车道内行驶、并道行驶等全部性能测试,获得行业首批路测牌照。

其外观与量产版AX7车型毫无二致,没有其他厂家自动驾驶测试车上常顶着的帽子(激光雷达)。主要得益于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控制器”,通过高度集约化的方式实现了自动驾驶技术和汽车空间的结合。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在智能网联方面,东风推出AI时代人工智能车机“WindLink3.0”系统,还率先在今年9月份展示了LTE-V2X车联网样车,在该车内可以看到周围1公里内其他车辆及其行驶/停泊状态。

在全球智能驾驶技术兴起之初,东风即启动相关领域的先行技术研究和实践工作。2013年,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设立智能网联部,由国内精英、海归高层次专家与知名高校研究力量组成。

6年来,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下属的东风自动驾驶团队先后推出2013版A60智能化样车、2014版AX7智能化1.0样车、2017版AX7自动驾驶2.0样车、东风5G远程驾驶样车、东风猛士无人驾驶越野样车、东风LTE-V2X车联网样车,并完成自动泊车、智能辅助驾驶等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东风认为,中国的通讯行业实力强劲,会在全球率先推出5G商用网络。东风倾向于基于网联的自动驾驶技术,依赖聪明的道路指示信息,降低对车的聪明程度依赖性。东风在国内第一个部署了拥有13个基站车联网园区,明年会在园区内实现基于5G的自动驾驶示范运营,同时L2会量产,2020年L3会量产,2021年和2022年实现一键招车,逐步实现限定场景高等级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

东风的新战略非常明确,即2035年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总目标,2023年建成国内一流的卓越汽车企业,并明确了 “三个领先、一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三个领先”是指经营质量、自主事业、新兴业务行业领先;“一个率先”是指东风员工高质量跨越小康,率先享有新时代美好生活。

「汽车人」50岁的东风,凭什么用技术创新引领未来?

东风将技术和创新的牵引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重点是突破整车、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电器三大核心技术研发。未来将面向新能源、低碳化、智能开发和制造、智慧服务完成“五化”(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布局。从总目标、路线图,到具体实现步骤,东风正在打下新一个50年的长远发展基础。(文/《汽车人》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