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腐朽帝制是“儒表法裡”,但現代人為法家開脫,把黑鍋都扣到儒家頭上,對此你怎麼看?

鷺辶


應該說從武帝開始的封建社會都是同時用儒、法統治國家。孔子的罪過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中華文化太強大,同化統治東亞時間太長了。當西方的黑暗中世紀玩不下去了,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開始文藝復興,中國明清的小農經濟生命力還很旺盛,抑制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封建體制下的小農經濟逐漸落後西方資本主義下的工業體系,造成近代一百年捱打受辱,到現在都還沒追上西方。從五四運動開始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把落後的責任讓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來背鍋,現在還沒西方先進,加上西方的文化滲透,這股思潮還相當有市場。這些人可以說根本沒有好好讀過孔孟的書,也沒學過世界歷史,沒有對比世界幾大古文明的優劣。只看到西方現在比我們好,不研究西方文化的起源、發展,民主形成的歷史原因。西方海邊幾個國家是文藝復興後才開始走上強大的,之前一直是落後的,復興的是古希臘的文明,古希臘為啥會產生民主,中國古代為啥不行?不學歷史不研究,把落後的責任,各種帽子,包括後世統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社會穩定閹割、篡改孔孟思想,統治階級的腐敗沒落,外敵入侵,法制的愚民、文人的曲解都扣在孔子頭上。任何事物有好就有壞,有精華就有糟粕,要分析利弊,全盤否定的極端行為絕對不可取。給孔子扣上愚民、奴性、統治階級幫兇、禍害中國兩千多年等等一堆屎盆子,又從孔孟經典裡找不出理論依據,在孔子同時代世界其他地方也找不出比儒家很好的文明體系來對比,憑自己好惡張嘴就來,說直白點這些人就是新時代的愚民。其實看這些全盤否定孔孟思想的人,他們有比孔孟更好的思想嗎?絕對沒有。他們是站在西方自由、人權、民主、法制的立場上來全盤否定儒家,就差把孔子從墳裡刨出來問他你為啥不把這麼好的東西流傳後世?孔子冤不冤。這些東西應該去問明清的統治階級為啥沒有走向資本主義才對嘛。孔孟思想不可能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時代)還包治百病,但很多思想還是有積極意義和普世價值。客觀評價儒家思想要從同時代的世界幾大文明體系來對比,如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印度教文明、後來的伊斯蘭教文明,他們在歷史上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孰優孰劣。西方文化、社會體制走到今天也到瓶頸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還得東西方人民共同努力尋找答案。


蒙古高原Mggyyy


說到儒家思想,很多人都會認為那是中國人兩千多年帝制時代的統治思想。其實這兩者並不能劃等號。

我可以明確地講:中國兩千年的帝制,如果從統治的構架和具體的統治手段來講,延續中國兩千年的深入骨髓的其實是法家那一套,採用的盡是法術勢。中國兩千年來,所謂的統治思想其實是:儒表法裡。


為什麼這麼說: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一,漢武帝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背景。秦為什麼統一天下十五年旋即敗亡。從統治思想的方面來看不能不說是,秦所崇尚的法家之治在天下一統之後,不能很好調和尖銳的社會矛盾衝突。漢承秦制,也就是繼承了秦的典章與統治架構,同時就不得不採用法家的治國之道。而法家,由於過於講究權謀勢術,使得統治過於生猛,導至天下不穩。因此在意識形態上要一套修正的理論以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對法家一套進行包裝修正。漢初採用黃老的無為之治,黃老偏於無為消極。經歷了漢初的七王之亂之後,至武帝才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因為儒術是從人的最最親近點的孝字出發,一下切中人性的要害,最易為大眾接受,包裝修正效果最佳。但在具體的統治技術上並未否定法家的治國之道。


二,從儒法兩家的具體內容來看待。 儒學說到底就四個字忠孝仁義,是一種倫理哲學,講究修身治國平天下。但具體到統治技術手段上比較疏空。這也是在春秋戰國之時,儒生並沒有什麼當大官的人。而法家恰好在這一點上強過了儒家,法家講究法術勢,也就是具體怎麼管理。中國帝制時期特有的師爺現象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儒家在治術上的疏空。也正因為儒法兩家在意識形態與具體的治術上的互補,就形成了中國統治文化的儒表法裡現象。

儒表法裡延抻到現代企業管理,應該很有啟發。如果把人性化管理比作儒家方式,把紀律制度等的剛性管理比作法家的話,如何做到它們的無縫對接是每個管理者需要探討的課題。

我是萬方,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贊和評論,謝謝!


萬里溪網名萬方


中國上下五千年,以其中春秋時節的諸子百家學派,影響著後兩千年之久,延續至今。

而很多人對於各家學派幾乎都不瞭解,卻枉自猜想,自證其說,殊不知破綻百出,貽笑大方。

對於學派之爭,現目前最激烈的就是討論哪家學派最適合華夏,但這已經在歷史中完全證明了(儒與法)。

也只有儒與法最適合中國。

每一代王朝的泯滅,都象徵著那一代王朝儒法的終結,新生的王朝並沒有選擇其他,而依舊延續了上一代王朝儒法之治,浴火重生。

我認為,宋朝之後,在元,明,清這三個朝代上,基本上已經看不到其他學派的影子了,甚至明朝時分,朝堂之上只有儒法,而大清時分,也就只剩下法家一派,到清朝末期連法家也不復存在。當然,每一代王朝的沒落,大部分都是拋棄了儒法之治而選擇了偽治造成。

所謂偽治,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為什麼說儒法最適中國?

因為目前呼籲最高的道家與墨家學派的核心價值觀太過於反人類,除非人人都沒有慾望,不然根本不可能能夠實現這種烏托邦。

道家講究順其自然,政治講究君王朝政應與百姓避開。

墨家說難聽點就是累死自己造福人類。

以上這兩種思想,在法家與儒家面前,太過於天真無邪了。

首先,法家的三綱從大綱上就制定了社會的秩序與輪廓,你想要翻身就能夠通過這種秩序往上爬,縱容人的慾望。

其次,儒家的五常從道德上約束所有人,不讓人用骯髒的手段去攀爬上三綱這座秩序高峰。

法家的缺點過於解放慾望,並放縱帝王去奴役與愚弄百姓。

儒家的缺點是過於約束慾望,得不到慾望應有的解放。從而造成了歷史上很多發明都是由其他學派發明出來,再由儒家為他各種吹。。。

儒家學派從隋唐開始,我將它分為三類:

上儒:皇帝與各朝堂重臣。

制定其儒家思想的變遷,把持儒家偌大學派的道德制高點,正所謂我儒說不過你,那我就以法家殺你。

中儒:喜歡明哲保身,儒經法典樹立的這麼多側重點的觀點,君王喜歡什麼我就去喜歡什麼。

下儒:明明窮酸秀才一個,也許榜上有名,也許落榜,但偏偏這種朝堂中下流人士,最喜歡品頭論足,不瞭解其深意,或是根本不懂政治便各類胡言亂語,還美其名曰:朝政乃天下大事,議論朝政便是研討國家興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總的來說,儒家從兩漢之後,便再也不是正兒八經的儒家了,更多的是形成一種為君王服務的教派,吸納諸子百家的一切,在以學派的名義發展下去。

而法家,從漢開始,就已經被閹割,好的留下來差的丟掉。

也正是因此,從兩漢過後,法家不像法家,儒家不像儒家,偏偏很多人還在討論誰背鍋,簡直是滑稽可笑。

最該背鍋的還是那位慈禧太后。

大明亡於太監把持朝政,

而大清亡於慈禧把持朝政。

前者是閹人,後者只管享樂。

慈禧更像是黑化的阿斗,也就是有權利慾望的阿斗。。。


鹿與紅茶


從理論上說至宋以來中國教育都是儒家教育,從帝王到貧民。那麼在如此教育之下仍然不能夠完全儒家治國,能說明的一是儒家無能,二是儒生都是叛徒,都是儒生竟然不反對法家思想在儒生中流傳。自己只能做表而不做裡。當然,這幾句是抬槓話,針對儒家望文生義推卸歷史罪責而說的。

實際上儒表法裡的說法是指秦國在君縣與分封之爭中後世都不在分封的結果。因分封死的人太多了,而導致儒家再也不敢主張周禮的分封了。只能接受這個結果。

漢朝儒家說秦國滅亡因沒有接受儒家思想,周朝八百年就是分封的結果。劉邦接受這個觀點,分封幾個異性王,結果基本上都造反了。連韓信也是不放心給殺了。又總結弄了一個非劉不封,結果幾代之後又是造反,漢武帝搞了一個推恩令王爺們老實了許多。東漢劉秀喜歡儒家又恢復了,結果又是七八個王爺之亂。再之後就不給王爺們封地以及實權了,只能郡縣制。不過儒家教育的影響並不死心,到了清末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又搞了一次分封,還沒打敗清朝,幾個王又內訌,還不接受教訓又封了一千多個王。結果完蛋。

從歷史上的這些事實來說在我們看到儒家的愚昧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教育的延續性是多麼強大,如果今天還進行儒家教育,分封的主張說不定什麼年代又出來了。別覺得不可能,儒家能教育出陣前讀論語一退敵軍的儒生,什麼可能都是有的。


山堅海闊


中國的落後,就是腐朽的中國式的封建帝制造成的,與儒家思想和法家學說無半毛錢的關係。中國式的腐朽帝制的根本特性就是集權,天下之土、天下之人均屬於皇家,並且外人不得干涉,這也就是中國帝王喜歡大統一的思想基礎。而他集的不僅僅是政治權力,也包括經濟權力,而這種集權模式不允許任何力量的制約,也不允許別人分享的,即是都是統治階級的大地主也不許參與共享。急流勇退是一種最大的,最符合道德的獎勵模式,天下已定,帝位已穩,有功之臣連個統治階級都不讓做。商人在中國沒有形成一股勢力,就是沒有對經濟資源調配的權力,導致商人必須依附官僚機構才能存在。現在如果有人讓儒家背黑鍋,其實是偷換概念,或者不瞭解客觀情況。如果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平等了?馬克思主義認為,其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法的制度也是有階級性的,它的制定必須滿足統治階級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為了調和階級矛盾,必然要包含各階層的意識形態,法律的解釋條文卻包含寬容心,仁愛心,這裡便出現了儒家道德的文學性。在中國古代,一旦出現叛亂,威脅皇帝政權,什麼學說都撇在一旁,就是禽獸主義。明清時期,株連九族,滅門慘案時常發生。中國的法的思想基礎與西方法的思想基礎是不一樣的,法的制定方式也不同,執行方式更是不同。有時候討論的名詞一樣,但實質就不是同一個問題。


鄭龍1


中國封建社會統治之術儒家法家都用了,儒表法裡不對,應該是儒法兩手並用,譬如宗法制度,表現最為明顯。問題不是出在儒與法,而出在統治集團對自己與對被統治者適用的是兩套標準,即二元的儒與法。對統治集團來說,從儒的角度來說,政權取得缺乏合理性,從法的角度講,沒有合法性。對自己,他是不受道德約束,刑不上大夫,法也約束不到他。儒家的德和法家的法,是其統治的兩個工具。正因這一天生的缺陷,所以才導致頻繁地改朝換代。另外,統治集團如果是被統治者的利益代表,按儒家的辦法,他的權力取得應該是禪讓,按法應該是選舉。封建社會不能解決統治者與被統治的這一矛盾,所以逃不出改朝換代的死循環。用暴力取得的政權,最終被暴力推翻。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這樣一個公式。


黃鸝傳書


首先一點,儒家的地位並不完全是兩千多年來一脈相承地是主流政治,且不說漢武帝獨尊儒術(其實這個觀點也有人質疑,後面再說)之前秦尚法,文景尚黃老。

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的統治地位逐漸上升,至西漢末年到東漢前期達到頂峰,這裡出現了第一個爭議

有人說漢書中記載罷黜百家是班固為董仲舒邀功,當時漢武帝只是尊崇儒術,並沒有打壓百家,他們的論據主要是東方朔,主父偃這種典型的非儒家人物也受到漢武帝重用。

也有人堅持漢書記載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時候的儒術經過董仲舒等人的整理已經融合了道家(天人感應),法家(律法),陰陽家(五行輪轉)的一些內容,雖稱為儒家,已然不再是孔子之儒。至揚雄作太玄,法言,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儒家是統治地位。

到東漢末年,時局動盪,儒家的統治地位已經大不如前,就連孔子的後人孔融都說出:父親對於兒女來講有什麼關係,僅僅是發情而已。母親對於兒女來講也沒什麼關係,僅僅是容器而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因此曹魏以及後面的司馬氏還包括諸葛亮治下的蜀漢都是法家統治。

到了魏晉南北朝,談玄成為了風尚,這時候緯讖學風起,儒家差一點成為了宗教,多虧當時比較理智的儒生強行根據儒家經典把這一風尚拉回來。

過了南北朝,直到唐太宗重修儒家經典,儒家的統治地位才重新確立,同時李唐尊老子李耳為先祖,道教也就成了國教。

到中唐韓柳為首的文人掀起古文運動,提倡尊孔尚儒。

即到宋代,理學大興,有朱子之儒,王陽明心學之儒等等。

明清尊朱子之儒。

因此我們一般抨擊的都是明清的朱子之儒。至於孔子之儒,讀遍五經的已經不多見了,讀了董仲舒註釋的更是少見,讀過唐十三經的更是鳳毛麟角。近些年陽明心學大盛,可能有些人對他有些微瞭解。

可以這麼說吧,切實瞭解過儒學到經學再到理學這個脈絡的人可能沒太多會罵儒學,反而是那些什麼都沒看過的,道聽途說一些東西就深以為得到了真理,開始狂批儒學。

說完儒家,那麼法家為什麼看起來沒什麼動靜,又為什麼那麼多人說法家是本質。

首先說明法家和厚黑學不是一回事。

儒家的初衷是人性本善,要靠人們的自覺來維持秩序;人本無知,要用禮制來約束人民的行為。

法家的初衷是人性自私,所以要用法來約束民眾的自私;人性貪財,所以要用賞來激勵民眾。

介於二者之間的是荀子,他雖然認為人性本惡,但是他認為人人都有教導向善的潛力,應該加強教化。

很明顯在我國後面的歷史裡是儒法並用的,家事用禮,社會用法。很多時候禮解決不了的才會用到法,這也是族長存在的意義。

而歷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大一統,都必然會提一下儒家的地位,每次亂世,都得靠法家來約束民眾,激勵士兵。

由上可以看出,其實儒家法家的東西到後世都融合在一起了,只不過在治世用儒家的部分鞏固思想,讓民眾不鬧事。真到了亂世,就要用法家的部分來激勵戰卒,劃定底線。

二者互為表裡,根據時代環境的不同互相轉換,誰為表誰為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文沐




內聖外王與內法外儒

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的封建社會,儒家文化是一種全能文化,既是百姓帝王“修身齊家”的道德文化,也是皇帝“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文化。

“ 內聖外王 ”是塑造偉大皇帝的最高目標,“ 內法外儒 ”是德法雙全的治國方略。

所謂“ 內聖外王 ”,就是指一個偉大的皇帝,首先要成為用儒家的道德文化“修身齊家”的聖人,然後再成為用儒家的政治文化“治國平天下 ”的王者。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共有408位皇帝,但真正做到內聖外王的明君皇帝、仁君皇帝、偉大皇帝並不多,僅有漢文帝、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乾隆等少數幾個人!

所謂“ 內法外儒 ”,就是首先用法家嚴刑峻法依法治理朝廷各級官員,讓大大小小官員廉潔奉公、勤勤懇懇、競競業業,從而創造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其次用儒家的思想精華——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推己及人的泛愛文化教化百姓、安撫百姓,讓百姓家和萬事興,安居樂業、休養生息。例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永宣盛世、康乾盛世等。

法家思想用於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本質是依法治官。官是國之末,不管是委任的官員,還是選舉的官員,只要遵紀守法、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就是好官、就是清官!

儒家思想用於以德治國,以德治國的本質是以德治人。人是國之本,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只要人人有仁義禮智信做人品德、品質、品行,家庭就和睦,社會就和諧,國家就穩定!

綜上所述,

法治官,仁政愛民、風清氣正、政通人和;

德治民,仁者愛人、泛愛他人、家興人和!

漢武帝是封建社會第一個“內聖外王”的明君皇帝,也是第一個實行“內法外儒”治國方略的偉大皇帝。

漢武大帝實行“ 儒表法裡 ”的治國方略,也就是用“內法外儒”治國理政。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使儒家文化從一家之言的民間文化上升為大一統中央集權帝國的國家指導思想。但是漢武大帝並沒有拋棄法家文化,而是把以德治國的儒家文化與依法治國的法家文化有機結合、高度融合、無縫對接:

A、對朝廷的官員用法家文化的嚴刑峻法依法治官;

B、對天下百姓卻用儒家文化的家庭倫理道德安撫。

也就是說,對朝廷官員依法治國,以忠報國家;對天下百姓以德治國,以孝治天下。從而開創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新時代!秦始皇“焚書坑儒”,毀滅儒家文化,只依靠法家文化的嚴刑峻法治國理政,僅僅十五年秦王朝就灰飛煙滅。漢朝初期文、景兩帝僅靠道家文化的無為而治思想治國理政,雖然創造了文景之治,但後來卻發生了七王之亂,差一點斷送漢王朝。

綜上所述,在封建社會 “ 內聖外王 ”偉大皇帝可遇不可求,所以,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內聖外王”偉大皇帝只有漢文帝、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乾隆等少數幾個人。由於中國封建社會“內聖外王”的偉大皇帝比較少,因此,實行“內法外儒”治國方略的盛世也比較少,因為“內法外儒”治國方略是“內聖外王”偉大皇帝的標準配置。

“ 內聖外王”在現代社會表現為“ 德才兼備”, “ 內法外儒 ”在現代社會表現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

德才兼備在資本主義社會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為德才兼備的人自己沒錢,或者沒人資助根本競選不上總統。能競選上總統的人,要麼有德無才,要麼缺德有才,要麼無德無才,反正,德才兼備的總統鳳毛麟角。

德才兼備在社會主義

社會是可遇可求的,因為中國領導人是經過幾十年的基層歷練、地方鍛鍊,好中選好、優中挑優,一級一級提拔上來的,不像封建社會屁小孩就當皇帝,更不像資本主義社會讓沒有一點點從政經驗的政治素人、億萬富翁當總統!


董海發


這種類型的問題一直也是我最大的怨念。這種類型的問題不僅有文化上的,還有各方面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這種類型的偏見。對於一個對某方面沒有仔細研究的人來說,通常會採用他人或一般看法,而因為這樣的問題,導致被帶入坑中。個人認為無論你多牛也好,都不能有意剝奪他人思考和學習的權力,可以傳授他人你的人生感悟,經歷,體驗,過程,但對於世界觀的評價和結論,則謝謝,最好還是讓各人自己領悟。對於儒法的問題,我覺得略看過的人就知道兩者是不可分的,不存在背鍋的問題,兩者辯證關係就像是道德和法律,他們的問題是在於跟不上形勢了,而不在於本身沒有道理。放在古代的環境下,自然就成立,放在當今的環境下,就必須適應現在的環境。而每次國學也好,文化也好,問題的發酵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大家對當今的道德誠信法治環境的不滿,中國人是個有俠義思想的社會,永遠都不可能會變成無所謂的社會,見不平則鳴,若不鳴則內蘊之。無力感會讓人希望有力量去幹涉現狀,然後問題就出現了。有誰會願意有人在頭上拉屎?如果有,只能說明這樣也比沒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