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该怎么理解?

易经奇门太乙六壬国学


要理解上善若水,就要知道这四个字中“善”字真正的含义和“水”真正的天性。

很多的解释,都把上善若水的善解释为善良,这样上善就是最高的善,那么上善若水的含义就变成了:最高明、最高尚、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样,水滋润、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而且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水总是争着抢着做好事、助人为乐,从来不跟别人争。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水都愿意抢着做。别人不愿意吃的亏,水都抢着吃。所以水的行为最接近于道:故几于道。得道的人即为圣人,所以具有水一样品质的人就可以成为圣人。

那如果真是这样,当圣人也太容易了,只要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天天做好事,不做坏事,那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其实,水利万物的“利”理解为恩惠、帮助也是错的,好像水的天性就是愿意帮助万物一样。那么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会有洪水、海啸呢?为什么水会经常淹死人呢?水那么至善至德,为什么还要大禹治水呢?既然水那么愿意帮助人,那为什么经常好多地方干旱、好多地方缺水,水却没有去帮助呢?

可见,我们对上善若水的“善”和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利”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偏差甚至错误,或者说我们误解了水。

那么,上善若水的“善”和水利万物的“利”到底应该怎么解释,更为合理?

我的理解(当然不一定正确),上善若水的“善”其实是“善于”、“智慧”和“道”的意思,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最高明、最至高无上的“智慧”(聪明)要像水一样。要像水怎样呢?后面的水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我们要怎么像水一样?我们要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利不是利益、恩惠和帮助,而是通利、变通、灵活的含义。最高明的智慧(特别是最高明的生存与生命智慧),要像水一样,能够通利万物,不与万物争执和碰撞,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什么物质,水都能够做到随机应变,从容应对而保全自己活下来,并且不失自己的本色。为了活下来,水可以变成气态的蒸汽(雾)、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雪),也可以变成干净的水、污浊的水、有毒的水、甜蜜的水、苦涩的水,水可以跟高山在一起,也可以跟深海在一起,甚至可以跟臭水沟在一起。水自己没有颜色,没有形状,但是水可以变成五颜六色,跟黑色在一起变成黑色、跟红色在一起变成红色,水可以跟杯子在一起变成杯子,跟碗在一起变成碗,跟缸在一起变成缸,跟河在一起变成河,跟湖在一起变成湖……不管跟谁在一起,水从来不抱怨、从来不争执、从来不记恨,这才叫着处众人之所恶。

正因为,水有这种品性,所以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最接近于道,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此,水既不利他,也不害他,水只是按照自己的天性做自己而已(中庸: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天下万物的生命跟水一点关系都没有,干嘛要去利干嘛要去害,干嘛要去干涉、左右、控制、背负、掌握、决定别人的命运呢?水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而且不影响、不干预别人做最好的别人,这就是上善若水。

如果我们人世间,每个人都像水一样,那该多么美好啊?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天性,都可以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做最好的自己不影响不干预别人做最好的别人。

我的生命像花儿,不影响你的生命像鱼儿。我做最好的厨师,不影响你做最好的警察、老师、农民和政客等等。我要创业,我就跟创业合一,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不抱怨、不后悔。我要做政治家、思想家我就做最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我要经商我就做最好的经商,同样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不后悔、不抱怨。我是男人,我就要做一个真正自强不息的男人,我要是女人,我就做一个真正厚德载物的女人。这难道不是每个生命本应该活出的状态吗?

我们的生命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做到处众人之所恶,我们就可以做到跟乞丐在一起我们其乐无穷,跟皇帝在一起我们淡定自如。我们的生命遇到魔我们就可以变成魔,遇到佛我们就可以变成佛,遇到小人我们成为小人,遇到君子我们成为君子,但不管怎么变,都不改变我是我的本质,我还是我,我就是我。

因此,读懂了水,就读懂了生命,就读懂了我们自己。


曾庆学智库


“上善若水”是说善也分最好、好、差以及最差。


而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它不会像我们索取什么,也没有什么“利益”分配、“回扣”索取以及“偏袒”谁对谁错等等。


它只会无私奉献自己,孕养生命。而圣人所说的“上善若水”,指的就是我们要像水,这种东西一样,不带任何杂质,流到哪里,哪里就有生命的诞生,这正是作为人类的一种高贵品德。


比如说:

①我们人类要像水一样,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②我们要像水一样无私滋润他人,以爱惜生命就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作为“上善若水”的标准。

③我们人类要像水一样,多多帮助困难的人,而不是需要等份的回报。

④我们人类要像水一样宽阔,做到心胸宽广,对人和善。

⑤我们人类要像水一样“无色无味”、“周流四方”以及存在“自然”之中,而这些正与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道法自然”有相似之处。

等等。

有什么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问题联系作者删除]

易经奇门太乙六壬国学


上善若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水对万物有利,但是并不争功,能够处在众人不理解甚至厌恶的处境,有忍心,有仁心。

作用大,性质平,有品德,不做作,俗气自然,高雅大工。似乎无形流转作用,于卑贱而不拘。


或许 ,老子心中最是高尚,最是平凡广存,最是有德自然,最是不可缺少而淡泊高贵的无形,似乎能够接近自己模拟的,万事万物的归属模型—道了吧。


上文仅供参考,道变通不止,无形无定,老子想必也一定欢迎道的多种解释,自然成说而不拘。


虹间梦长


道德经喻理深远,函盖了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对后世影响极大。留下了许多名言名句。如今读起来也是郎郎上口,耐人寻味。辟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士闻道谨而从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或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音希声。整篇五千余字,字字珠玑,不胜梅举。

其中有四个字:上善若水。千古流传,被许多人奉为佐佑铭。

道德经原文是这样写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为不争,故无尤。

意即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施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安居于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说他的行为几近于道的原则。

上善的人能象水那样,安居卑下之位,心思深密源渊,仁慈友爱待人,语言真实无欺,为政清静安定,做事无所不能,行为择时而动。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

水之功德大焉哉,上可直冲霄九,下可直入浅底。雲行雨施,兹润万物,结成雲霜雨雪、露珠朝雾。形成江河湖泊,海洋流布。分布世界每一角落,在在处处,无处不有。人们一刻也不能于之分离。他暴怒时移山填海,温柔时波澜不惊。他上可住世之顶峰,下可至海洋致底。坚强时硬如钢铁,温柔时绵绵润润。他可与大多物相混相溶,无怨无悔。他可无孔不入,无坚不破。可将有入于无有之间。世间虽有万物皆无有能与之相比者。

水有如此之多无上之德,君子若能效之一二,自可成就不凡。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要效天地法则,效法水的法则,善莫大焉。

上善若水!!!


闲散人居士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上善若水的核心。"上善若水"其意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老子在这里颂扬水的精神,是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所谓善,我们把它看成是道家所推崇的"道"之所在。也就是"道德经"中"道德"二字的真义。"上善"则是"道"和"德"的最高境界。而此中境界恰恰和水的精神所吻合。水,万物之生遂无一不福被其泽。可水却功盖天下德润万物而不知功。不仅如此,世间无论天地之精灵,还是人间之凡子,均好清而恶浊,好上而恶下。水至清他物而浊己身,浮他物以上,自沉以下。这种"上善"不正是老子的"道"吗?"上善若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站立改革潮头,胸怀天下,为百姓谋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乎他人毁誉的行为,就是大善,至善。


府中大人


编目:因形而形故几于道。

原文:略。

解读:上善若水。最好的善就像水的性质一样。善者:有利于万物之过程运行称之为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位,处位于众人之所恶的纸洼之地,而安之若素,随遇而安。其包容性几于道。“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水因形而形故几于道。

居善地:凡能居住的地方都是善地。 心善渊:心胸开阔,思想远大,能容万物万事者称之为心善,有私欲者是永远做不到的。 与善仁:与人交往多给与爱,扶危济困,“损有余以补不足”称之为善。 言善信:言而有信,一视同仁,童叟无欺称之为言善。 政善治:以智治国,国之贼,以正治国国之福,以政治国即政善。 事善能:物和物之间的关系加上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统称为“事”。能将这些复杂的关系,宁成一致的力量,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形成正能量即称为事善。 动善时:事物之从“有无同一”到“有无相生”的过程。有“过程”的始终点,这是事物特殊性的标致,每个事物与每个事物都不一样,可以以此来区分事物。此为动之善时。当然也可引申为行动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以上七善表达了水之为物的特性,几乎涵盖了自然“道”之理的全部理性。其不争的特性使物之为物的“有无同一”规律中的“无”与其他物相比,减少了变化的维度。所以“无”尤。

译文:最好的善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之过程的运行而不争位,处众人之所悪,而安之若素,随遇而安,其不争的特性,几乎相当于“道”之理。

七种善的现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善举,集中体现了不争之徳。其中物之为物的“有无同一”规律中的“无”与其他物相比,减少了变化的维度,故“无”尤。


老乔218152046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这种圣人的大智慧都不是我们凡夫能随意理解的,所以《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圣人说的上善境界很高,难以用语言表达,所以圣人为了能够让我们普通人听得董他们的话,就常常用譬喻来说明圣人的意思,“上善若水”就是一个譬喻,说善很像水具有很多美德,处低纳垢,随遇而安,滴水穿石,百折不挠,遇方成方,遇圆成圆,不与天下争,而天下之水归于大海……

所以,我们凡夫与圣人之比如天壤之别。



耀如乐园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从上文可知,“上善若水”是此段文字提出的中心思想,而之后的“水善利万物而。。。。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则是对“上善若水”这句话的详解。

下面咱们一起来逐句解读:

原文:【上善若水】

解读:“上”是对“善”的程度的修饰,全句可意译为:最好的最上乘的善的表现如同水一样。

那么水的表现是什么样呢?老子接着写到:

原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解读:这句话老子就开始直接解释为什么说“上善若水”,因为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为而不争”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到过),处在众人都不欲处的卑微的境地上(,即比喻谦卑的品性,老子在《道德经》其他章节也有论述,如:“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至于做人为什么要谦卑,请查词语“卑以自牧”),“故几于道”意思就是:因此水的品性和有道者是很接近的。这里“几”是接近的意思。

原文: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解读:上句讲了水“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就更具体详细地描述了水在不同境况中是怎么样“处众人之所恶”的☺️

居善地:即水总是找地势低洼的地方安居。这可以理解为对处弱守柔品性的比喻,“处弱守柔”思想也是老子《道德经》中反复提到的。

心善渊: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为人处事时自己能够表现谦卑,能放低姿态,保持一种谦和的心态。

与善仁:意即与人交往中表现出仁的品性,“仁”的品性之本质其实就是上句中提到的“善利万物而不争”😄

剩下几个留给朋友们自行思考吧,尤其注意【动善时】,这里的“时”具有“天时”的内涵,即古人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天时”,不仅仅是“时间”的意思。

最后一句:

原文:【夫唯不争,故无忧】

解读:此句译为白话即:因为不和万物争夺什么,因此沒有忧患。这句话是具有点题作用,再次呼应了原文中第二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好了,这就是此句的含意,总之是一句话:要像水一样随遇而安,为而不争,这是上善之人要坚守的品行。当然,说易行难,老子《道德经》中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国学复兴号


“水既可擎舟,也可覆舟“,所以,水本没有善恶之分。老子在这里的“上善若水“是强调人性如何才能吉祥,要学习水的个性,与万物不争,就低而居,处众人之所恶,人只要做到像水这样,就符合宇宙之道了。因此,老子在用水性强调了做人的道理,人,只有做到像水性一样,才是上“吉”之道,所以,这句话的白话,应该为“上吉如水”。


伸東


我的理解不拘泥于书本上的解释,读过几遍《道德经》,我个人认为,上善若水,就是行善,就要像水一样,不能按次计,不能按多少计,要细水长流,行善简单,一辈子行善不易!后面的章节还提到,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更是做人的一种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