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的“上善若水”該怎麼理解?

易經奇門太乙六壬國學


要理解上善若水,就要知道這四個字中“善”字真正的含義和“水”真正的天性。

很多的解釋,都把上善若水的善解釋為善良,這樣上善就是最高的善,那麼上善若水的含義就變成了:最高明、最高尚、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樣,水滋潤、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而且處眾人之所惡。也就是水總是爭著搶著做好事、助人為樂,從來不跟別人爭。別人不願意做的髒活累活,水都願意搶著做。別人不願意吃的虧,水都搶著吃。所以水的行為最接近於道:故幾於道。得道的人即為聖人,所以具有水一樣品質的人就可以成為聖人。

那如果真是這樣,當聖人也太容易了,只要唯唯諾諾、老實巴交,天天做好事,不做壞事,那就可以成為聖人了。

其實,水利萬物的“利”理解為恩惠、幫助也是錯的,好像水的天性就是願意幫助萬物一樣。那麼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還會有洪水、海嘯呢?為什麼水會經常淹死人呢?水那麼至善至德,為什麼還要大禹治水呢?既然水那麼願意幫助人,那為什麼經常好多地方乾旱、好多地方缺水,水卻沒有去幫助呢?

可見,我們對上善若水的“善”和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利”的理解和解釋存在偏差甚至錯誤,或者說我們誤解了水。

那麼,上善若水的“善”和水利萬物的“利”到底應該怎麼解釋,更為合理?

我的理解(當然不一定正確),上善若水的“善”其實是“善於”、“智慧”和“道”的意思,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最高明、最至高無上的“智慧”(聰明)要像水一樣。要像水怎樣呢?後面的水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我們要怎麼像水一樣?我們要像水那樣利萬物而不爭。這裡的利不是利益、恩惠和幫助,而是通利、變通、靈活的含義。最高明的智慧(特別是最高明的生存與生命智慧),要像水一樣,能夠通利萬物,不與萬物爭執和碰撞,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遇到什麼物質,水都能夠做到隨機應變,從容應對而保全自己活下來,並且不失自己的本色。為了活下來,水可以變成氣態的蒸汽(霧)、液態的水和固態的冰(雪),也可以變成乾淨的水、汙濁的水、有毒的水、甜蜜的水、苦澀的水,水可以跟高山在一起,也可以跟深海在一起,甚至可以跟臭水溝在一起。水自己沒有顏色,沒有形狀,但是水可以變成五顏六色,跟黑色在一起變成黑色、跟紅色在一起變成紅色,水可以跟杯子在一起變成杯子,跟碗在一起變成碗,跟缸在一起變成缸,跟河在一起變成河,跟湖在一起變成湖……不管跟誰在一起,水從來不抱怨、從來不爭執、從來不記恨,這才叫著處眾人之所惡。

正因為,水有這種品性,所以水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最接近於道,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因此,水既不利他,也不害他,水只是按照自己的天性做自己而已(中庸: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天下萬物的生命跟水一點關係都沒有,幹嘛要去利幹嘛要去害,幹嘛要去幹涉、左右、控制、揹負、掌握、決定別人的命運呢?水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而且不影響、不干預別人做最好的別人,這就是上善若水。

如果我們人世間,每個人都像水一樣,那該多麼美好啊?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天性,都可以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做最好的自己不影響不干預別人做最好的別人。

我的生命像花兒,不影響你的生命像魚兒。我做最好的廚師,不影響你做最好的警察、老師、農民和政客等等。我要創業,我就跟創業合一,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我都不抱怨、不後悔。我要做政治家、思想家我就做最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我要經商我就做最好的經商,同樣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我都不後悔、不抱怨。我是男人,我就要做一個真正自強不息的男人,我要是女人,我就做一個真正厚德載物的女人。這難道不是每個生命本應該活出的狀態嗎?

我們的生命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做到處眾人之所惡,我們就可以做到跟乞丐在一起我們其樂無窮,跟皇帝在一起我們淡定自如。我們的生命遇到魔我們就可以變成魔,遇到佛我們就可以變成佛,遇到小人我們成為小人,遇到君子我們成為君子,但不管怎麼變,都不改變我是我的本質,我還是我,我就是我。

因此,讀懂了水,就讀懂了生命,就讀懂了我們自己。


曾慶學智庫


“上善若水”是說善也分最好、好、差以及最差。


而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它不會像我們索取什麼,也沒有什麼“利益”分配、“回扣”索取以及“偏袒”誰對誰錯等等。


它只會無私奉獻自己,孕養生命。而聖人所說的“上善若水”,指的就是我們要像水,這種東西一樣,不帶任何雜質,流到哪裡,哪裡就有生命的誕生,這正是作為人類的一種高貴品德。


比如說:

①我們人類要像水一樣,處理人與人的關係。

②我們要像水一樣無私滋潤他人,以愛惜生命就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作為“上善若水”的標準。

③我們人類要像水一樣,多多幫助困難的人,而不是需要等份的回報。

④我們人類要像水一樣寬闊,做到心胸寬廣,對人和善。

⑤我們人類要像水一樣“無色無味”、“周流四方”以及存在“自然”之中,而這些正與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說的“道法自然”有相似之處。

等等。

有什麼想法的小夥伴,可以在下方評論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有問題聯繫作者刪除]

易經奇門太乙六壬國學


上善若水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 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 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水對萬物有利,但是並不爭功,能夠處在眾人不理解甚至厭惡的處境,有忍心,有仁心。

作用大,性質平,有品德,不做作,俗氣自然,高雅大工。似乎無形流轉作用,於卑賤而不拘。


或許 ,老子心中最是高尚,最是平凡廣存,最是有德自然,最是不可缺少而淡泊高貴的無形,似乎能夠接近自己模擬的,萬事萬物的歸屬模型—道了吧。


上文僅供參考,道變通不止,無形無定,老子想必也一定歡迎道的多種解釋,自然成說而不拘。


虹間夢長


道德經喻理深遠,函蓋了中國古老的哲學理念,對後世影響極大。留下了許多名言名句。如今讀起來也是郎郎上口,耐人尋味。闢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士聞道謹而從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或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辯若訥,大音希聲。整篇五千餘字,字字珠璣,不勝梅舉。

其中有四個字:上善若水。千古流傳,被許多人奉為佐佑銘。

道德經原文是這樣寫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為不爭,故無尤。

意即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水善於施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安居於眾人所討厭的低窪之地,所以說他的行為幾近於道的原則。

上善的人能象水那樣,安居卑下之位,心思深密源淵,仁慈友愛待人,語言真實無欺,為政清靜安定,做事無所不能,行為擇時而動。正因為他與人無爭,所以沒有災難。

水之功德大焉哉,上可直衝霄九,下可直入淺底。雲行雨施,茲潤萬物,結成雲霜雨雪、露珠朝霧。形成江河湖泊,海洋流佈。分佈世界每一角落,在在處處,無處不有。人們一刻也不能於之分離。他暴怒時移山填海,溫柔時波瀾不驚。他上可住世之頂峰,下可至海洋致底。堅強時硬如鋼鐵,溫柔時綿綿潤潤。他可與大多物相混相溶,無怨無悔。他可無孔不入,無堅不破。可將有入於無有之間。世間雖有萬物皆無有能與之相比者。

水有如此之多無上之德,君子若能效之一二,自可成就不凡。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要效天地法則,效法水的法則,善莫大焉。

上善若水!!!


閒散人居士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利萬物而不爭"是上善若水的核心。"上善若水"其意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老子在這裡頌揚水的精神,是宣揚一種處世哲學。所謂善,我們把它看成是道家所推崇的"道"之所在。也就是"道德經"中"道德"二字的真義。"上善"則是"道"和"德"的最高境界。而此中境界恰恰和水的精神所吻合。水,萬物之生遂無一不福被其澤。可水卻功蓋天下德潤萬物而不知功。不僅如此,世間無論天地之精靈,還是人間之凡子,均好清而惡濁,好上而惡下。水至清他物而濁己身,浮他物以上,自沉以下。這種"上善"不正是老子的"道"嗎?"上善若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站立改革潮頭,胸懷天下,為百姓謀永福,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在乎他人譭譽的行為,就是大善,至善。


府中大人


編目:因形而形故幾於道。

原文:略。

解讀:上善若水。最好的善就像水的性質一樣。善者:有利於萬物之過程運行稱之為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位,處位於眾人之所惡的紙窪之地,而安之若素,隨遇而安。其包容性幾於道。“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水因形而形故幾於道。

居善地:凡能居住的地方都是善地。 心善淵:心胸開闊,思想遠大,能容萬物萬事者稱之為心善,有私慾者是永遠做不到的。 與善仁:與人交往多給與愛,扶危濟困,“損有餘以補不足”稱之為善。 言善信:言而有信,一視同仁,童叟無欺稱之為言善。 政善治:以智治國,國之賊,以正治國國之福,以政治國即政善。 事善能:物和物之間的關係加上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統稱為“事”。能將這些複雜的關係,寧成一致的力量,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形成正能量即稱為事善。 動善時:事物之從“有無同一”到“有無相生”的過程。有“過程”的始終點,這是事物特殊性的標緻,每個事物與每個事物都不一樣,可以以此來區分事物。此為動之善時。當然也可引申為行動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故無尤”。以上七善表達了水之為物的特性,幾乎涵蓋了自然“道”之理的全部理性。其不爭的特性使物之為物的“有無同一”規律中的“無”與其他物相比,減少了變化的維度。所以“無”尤。

譯文:最好的善像水一樣,有利於萬物之過程的運行而不爭位,處眾人之所悪,而安之若素,隨遇而安,其不爭的特性,幾乎相當於“道”之理。

七種善的現象,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善舉,集中體現了不爭之徳。其中物之為物的“有無同一”規律中的“無”與其他物相比,減少了變化的維度,故“無”尤。


老喬218152046


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教這種聖人的大智慧都不是我們凡夫能隨意理解的,所以《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或存或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聖人說的上善境界很高,難以用語言表達,所以聖人為了能夠讓我們普通人聽得董他們的話,就常常用譬喻來說明聖人的意思,“上善若水”就是一個譬喻,說善很像水具有很多美德,處低納垢,隨遇而安,滴水穿石,百折不撓,遇方成方,遇圓成圓,不與天下爭,而天下之水歸於大海……

所以,我們凡夫與聖人之比如天壤之別。



耀如樂園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從上文可知,“上善若水”是此段文字提出的中心思想,而之後的“水善利萬物而。。。。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則是對“上善若水”這句話的詳解。

下面咱們一起來逐句解讀:

原文:【上善若水】

解讀:“上”是對“善”的程度的修飾,全句可意譯為:最好的最上乘的善的表現如同水一樣。

那麼水的表現是什麼樣呢?老子接著寫到:

原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解讀:這句話老子就開始直接解釋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因為水善於利益萬物而不從萬物那裡爭取任何利益(“為而不爭”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提到過),處在眾人都不欲處的卑微的境地上(,即比喻謙卑的品性,老子在《道德經》其他章節也有論述,如:“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至於做人為什麼要謙卑,請查詞語“卑以自牧”),“故幾於道”意思就是:因此水的品性和有道者是很接近的。這裡“幾”是接近的意思。

原文: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解讀:上句講了水“處眾人之所惡”,這句話就更具體詳細地描述了水在不同境況中是怎麼樣“處眾人之所惡”的☺️

居善地:即水總是找地勢低窪的地方安居。這可以理解為對處弱守柔品性的比喻,“處弱守柔”思想也是老子《道德經》中反覆提到的。

心善淵: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為人處事時自己能夠表現謙卑,能放低姿態,保持一種謙和的心態。

與善仁:意即與人交往中表現出仁的品性,“仁”的品性之本質其實就是上句中提到的“善利萬物而不爭”😄

剩下幾個留給朋友們自行思考吧,尤其注意【動善時】,這裡的“時”具有“天時”的內涵,即古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之“天時”,不僅僅是“時間”的意思。

最後一句:

原文:【夫唯不爭,故無憂】

解讀:此句譯為白話即:因為不和萬物爭奪什麼,因此沒有憂患。這句話是具有點題作用,再次呼應了原文中第二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好了,這就是此句的含意,總之是一句話:要像水一樣隨遇而安,為而不爭,這是上善之人要堅守的品行。當然,說易行難,老子《道德經》中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國學復興號


“水既可擎舟,也可覆舟“,所以,水本沒有善惡之分。老子在這裡的“上善若水“是強調人性如何才能吉祥,要學習水的個性,與萬物不爭,就低而居,處眾人之所惡,人只要做到像水這樣,就符合宇宙之道了。因此,老子在用水性強調了做人的道理,人,只有做到像水性一樣,才是上“吉”之道,所以,這句話的白話,應該為“上吉如水”。


伸東


我的理解不拘泥於書本上的解釋,讀過幾遍《道德經》,我個人認為,上善若水,就是行善,就要像水一樣,不能按次計,不能按多少計,要細水長流,行善簡單,一輩子行善不易!後面的章節還提到,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更是做人的一種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