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一些人称吃饭为“打尖”?

张毓瑛


在古代,日常起居中衍生出不少俚语,如“打尖住店”,这个词在古装剧中是高频词,十分常见,有许多人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把吃饭叫做“打尖”呢?

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一般都认为路途中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再赶路叫“打尖”,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写过“忽然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秦钟远看着宝玉所骑的马,搭着鞍笼,随着凤姐的车往北而去……”;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也有过“这回出京,在张家湾打尖,看见一首题壁诗,内中有两句好的”,这个词在历史名著中出现过很多次,尤其是明清时,可见已经是约定俗成。

按说起来,打尖和吃饭确是风马牛不相及,无论如何也扯不到一起,怎么就成了一个意思呢?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大家的看法出奇一致。即打尖是“打火”的讹误。

宋元时,社会经济发达,衍生了许多民间生活用语,其中就有“打火”。在当时,人一天需三餐,每餐都要引火做饭,做饭只能靠打火石,所以做饭必点火,点火必打火,久而久之,就把做饭叫做“打火”。这种说法有考古学依据,在元代流行的诸多话本中,一律将吃饭叫做“打火”,这就是证据。可能是年代久远,也可能是路边的旅店写招牌的时候文化水平低,没弄清楚,写来写去就改为了打尖,以讹传讹,原来的说法反而没人提,旅途中吃饭就自此彻底改为了“打尖”,时间大约是明中期到清初年。


亦文亦物



我们经常看电视剧和小说客人去客栈的时候,小二都会来句:“客人是住宿还是打尖啊”,住店的意思我们都知道,打尖就有点懵了,虽说我们大致都能猜出是吃饭,但是吃饭就是吃饭,耍什么幺蛾子,非要叫打尖呢?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在旅途或劳动中休息进食。就是说古人在赶路或劳作的时候,饥肠辘辘,但是特别匆忙,只能稍微吃点东西,来打发下自己的舌头,而舌尖又是舌头中最敏感的地方,所以叫“打尖”。

有的说法是古人做饭的时候用的是打火石打火,所以把做饭叫成“打火”,不过火与尖的字形很像,由于书写错误,再经过长时间的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打尖。

最有意思的就是说“打尖”是古代江湖之人的黑话,古代官府经常打击黑恶势力和邪教,他们就转入地下行事,所以古代帮派说话就与正常人不一样,经常使用暗语,行走江湖时把吃饭叫做“打沙”,把喝粥叫做“打浪”,这样能很好的识别自己人,这样的黑话使用起来也更加的隐蔽和安全,所以“打火”也极有可能是这样转化成“打尖”的。



绿球万象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那么就简单分析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关于“打尖”的一些说法。

首先, “打尖”这个词是吃饭的意思。但是并不是寻常百姓家常用的一个词,这个词专门指的是劳作或者游玩时的人,跑去店里吃个东西,歇歇脚,才俗称“打尖”。

一 有个词叫“打火”,你或许也听过

为什么会有“打尖”的说法呢?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古时候人们生火做饭,而生火可能是钻木,也可能是使用“打火石”,故而有“打火”一说,而“打火”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饭,它也就成了吃饭的代名词。

一些历史学家就曾经提出,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人们将“打火”误传成“打尖”,毕竟俩字长得很像。另外一些典籍也佐证了这个说法。

《西厢记·楔子》中有这么一句:“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或许可以说明“打尖”就是“打火”)

二 “打尖”可能有“打发舌尖”的意思

古人认为每次一饿都是舌尖分泌唾液,所以就有打发舌尖这一说法。指的是人们肚子饿到不行,停下来吃个便饭,凑合一下,随便应付下馋到不行的舌头。

京津一带的老百姓常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其实就是“打发舌尖”的缩写。

三 有时候,这是一种自谦说法

如《红楼梦》中十五回:“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

《红楼梦》用“打尖”这个词。但是在这里却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了。打尖有敷衍一下吃饭的意思。难道这里真的是去请别人吃粗茶淡饭吗?

肯定不是啊,即使大鱼大肉,也用“打尖”,其实就是自谦的说法了。

“打火吃饭”,如今“打火”是一件事,“吃饭”是另一件事,自然“打尖”又是另一种意思。

所以,随着时代发展,虽然如今人们已将“打火”,“打尖”,“吃饭”有所区分开来,但其本质意思还是差不多的。





思齐自清


我理解"打间"是未到飯时,中间吃一点,谓之打间


老人新手新手


旅途短暫停留的飲食而不過夜稱為"打尖"。


田長旺


打尖,指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这在小说和杂剧中也俯拾即是。打尖,实际上是打发舌尖的缩略词。舌尖是人对味道最敏感的地方,赶路的时候饿了,好赖吃点东西,打发一下舌尖,而后继续上路。


不止是回忆


四川一些地方农村里曰常(非正式场合)还有这么说的。


王祖荫1


个人理解,打尖是随便吃点,垫垫肚子,夸大说法让舌尖尝点点东西即打尖。


WLL乐乐


粮食碰到舌头尖,所以叫打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