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玩具,吃饭,看电视都喜欢抱着妈妈睡衣是没安全感吗?

詹花萍


这种行为常见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有的孩子是睡觉时,有的则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个固定的玩具随身陪伴,有时不限于玩具、毛巾、妈妈的睡衣,等等。很多孩子都会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喜欢某个玩具,走哪儿都带着。那么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定义为异常行为,需要家长注意呢?

l 孩子抱着玩具时,是开心地游戏,还是为了缓解不开心、紧张、恐惧而抓住的依恋物?如果是前者,孩子会放松地对待这个玩具,注意力在外界。后者一般是紧抓着或抱着玩具,很少当着人摆弄玩具或与玩具对话、游戏,孩子的表情和动作都比较僵化、抑制、紧张。

l 如果暂时找不到玩具了,正常的孩子会好奇地寻找,异常的则会非常焦虑,有的会哭闹,找回玩具后也不会释然,一般要抱住玩具沉默一阵子。

l 正常的孩子抱持的玩具别人可以碰,还会主动介绍给别人;异常的孩子对玩具有些讳莫如深,不愿别人提起(即便是妈妈),更不愿、不许别人碰。别人提起时,孩子会羞怯或紧张,会下意识地抱紧或掩藏玩具;

l 正常的孩子抱的是具体的玩具,有具体的功能;异常的孩子有时会拿较怪的,无意义的东西,如妈妈的睡衣或手绢,用过的枕巾,围嘴等,常常是柔软触感的,与以前的生活经历相关的东西;

l 正常的孩子不专一,一个玩具抱几天,又换另一个。异常的孩子非常专一,即便玩具脏了,有损坏,也不放弃。有的孩子甚至不让妈妈清洗、修补,也有的孩子有多于一个的依恋物,“任务”分配会非常刻板。例如,睡觉时是小熊,去幼儿园带枕巾,但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功能非常固定。。

如果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恋物,怎么办?下面是一些建议:

1. 不能斥责或笑话孩子,更不需要强行抢走孩子的玩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这是娇气,胆小,是毛病,有时会说:“你怎么这么胆小?”“男子汉,没出息”。“这么大了还老抱着玩具,羞羞”!等等,更有的家长要把孩子的毛病给“扳”过来,强制孩子放弃玩具。

孩子抱持玩具,显示的是孩子内心已经非常焦虑或紧张,只能依靠这个来缓解。夺走玩具等于夺走有腿疾的人的拐杖,斥责和嘲笑只会增加孩子的自卑和愧疚并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与喜欢,绝对不能这么来硬的。

2. 不要纵容这个行为。有的孩子的恋物甚至一开始就是家长给养成的。常见的情形是分床或分房睡的时候,孩子不肯,就给孩子一个玩具,告诉孩子它会保护你,陪伴你。也有的家长一看孩子恋物,还松了一口气,“可不缠着我了,他学会独立了”。学会自我安慰和利用外物来安抚自己是两回事。前者是自信和乐观,不困惑,不忧惧。后者则恰恰相反。

有的家长会说,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很多孩子都有一个玩具伙伴,常常是个泰迪熊。他们不是都挺好的嘛!首先,玩具伙伴和恋物是两回事,其次,什么叫“好”呢?一个人内心的孤绝与恐惧外人怎么会知道?第三,即便是英美的电影里,恋物的孩子也被描述为孤独、怪癖的。例如《故园风雨后》里的塞巴斯蒂安。第四,不是美国的就一切都好,要看其长期效果。例如二十年前在英美流行的“静坐惩罚”---time out,今天被定为冷暴力;流行过的孩子哭不要抱,现在加上了很多条件和要求;流行过的一岁就让孩子分房单独睡觉,早已被摒弃了。我国现在还在微博微信甚至育儿书中被推崇的美国育儿科学方法,有很多已经过期了。

3.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拓展玩具的角色和功能,扩展孩子的想象力,增加乐观、安全的内容。例如,一个4岁的男孩走哪儿都要抱着小狮子,因为小狮子是兽中之王,可以吃掉坏人、小偷、大灰狼。妈妈可以先肯定孩子的这个想法。“没错!小狮子最棒了!”“小狮子为什么这么棒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认识到,锻炼身体、勇气、自信(用孩子的语言,而不是用抽象的名词)就可以让自己不害怕了。“你能帮小狮子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孩子由被保护的弱者变成跟小狮子平等的,互相帮助的小伙伴,借此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与价值感。“小狮子累了,它想洗个澡,回家看看它妈妈了。”这个招数要在前面那一步有成效后再使用出来。目的是让孩子能逐渐把玩具视为跟他一样的,普通的,平等的伙伴,而不是抽象的,有魔力的拯救者或安全象征。“小狮子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这是小羊咩咩”。这个招数能进一步让孩子放松心态,扩大想象空间,编的故事多增加快乐、友谊、安全的内容。

有的家长也知道孩子恋物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因此会花时间陪孩子。陪孩子的时候不要呆呆陪着,否则会强化孩子的不安。“如果一切都很好,你干吗要来陪呢?”有的孩子可能不恋物了,恋妈了,处处事事都要妈妈陪,那反而更不好了。陪孩子的时间不白过,跟孩子一起编故事,照着前面讲的步骤来,才会逐渐帮孩子放弃恋物,建立自信,解除困惑之源,变得强大。

4. 最有效的做法当然是消除孩子的紧张、焦虑、困惑之源,直接治本。这需要家长能够真的做到理智、客观、敏感,能反躬自省,能真正了解孩子,不用孩子说(孩子也说不明白),不被孩子的外在表现迷惑。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家长早就能做到这些,孩子也不至于恋物了。家长可以先尝试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我们的儿童心理治疗,常常更多的是在为家长咨询。或者做家庭治疗,通过家长的自我发现、自我提升和养育方式、养育态度的调整变化,消除令孩子产生异常行为的紧张环境或事件,进而去除异常行为。

等宝宝三岁之后就可以培养他学习的兴趣啦,我儿子也是这个时候开始认的字,一开始用了各种方法培养她的兴趣,没想到最有效的还是用Apipi,不要担心手机对眼睛不好,里面能设置学习时间,培养用眼习惯。你百度搜索【猫小帅识字】、挺不错的,我儿子用了1年多了,认字比其他小朋友多。他特别喜欢,还经常要给本宝妈讲故事,暖心。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还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哦,我的育儿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做的非常用心。


刺眼的小兔子


孩子玩玩具,吃饭,看电视都喜欢抱着妈妈睡衣,其实是出现了“恋物情结”!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去哪都要带着她的玩具熊,尽管这只小熊已经又破又烂,家里还有其他的新玩具,但她就是对这只熊情有独钟;孩子睡觉总是需要他的小毛毯,一旦没有就不肯睡觉;孩子总喜欢摸我的耳朵,怎么说都不听!有些父母因为不理解这样的行为,会觉得孩子有心理怪癖,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出现“恋物情结”的表现。这些物品对来孩子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给予了他们温暖和柔软,就像妈妈的怀抱一样。这些被孩子依恋的物品称为过渡性客体。

孩子为什么会有恋物情结?

有“恋物情结”的孩子,其实是他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当母亲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时,他们就会借用这些物品来满足自己对母爱的温暖和安全感的需求。而被子、毯子、娃娃、衣服是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比较熟悉的东西,因此孩子会把情感寄托于他们。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恋物会焦虑,而我想说:恋物情结的出现具有积极意义,这表明孩子正在从“完全依赖”走向“完全独立”。恋物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丰富化,孩子的恋物情结也会慢慢消失,只不过因为每个孩子个体情况的差异,不能确定消失时间。大多数孩子会在幼儿园消失,也有一部分会持续到小学。但如果孩子的恋物行为处于极端状态,需要时时刻刻在一起,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需要帮助孩子来纠正这种行为。

产生恋物情结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

很多人会说,“恋物”是源于安全感的缺失。其实,恋物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并不能通过就一种行为就判定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很多妈妈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紧张焦虑,害怕因为自己没有做好,孩子从而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做法常常导致父母无法针对孩子身上的不同问题找到对症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点判断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

一、在外人面前过度害羞

二、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

三、喜欢咬指头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恋物情结?

一、不要强硬剥夺

很多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过于依赖某一物品时,就会去强制性夺走。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强制性控制行为去震慑住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不再对此物品依赖。但是,孩子恋物,是因为对情感有所需求,如果我们非但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还要剥夺他们寄托感情的物品,那将是对孩子的极大伤害,会导致他们封闭内心,或者是与父母产生隔阂。

二、多拥抱孩子

在婴幼儿阶段,触摸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充满活力,大脑兴奋和抑制协调,并能减少幼儿对某些可怕事物的紧张感。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每天抱抱他,亲亲他,轻轻抚摸他,减少他的分离焦虑。

三、高质量陪伴

孩子依恋物品是想要寄托自己的情感需求。此时,父母如果能够多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带给他情感上的慰藉,并且准备一些其他玩具,和他一起玩耍,也可大大减少他对某一物品的过度依赖。

每一个恋物的孩子,其实都是在通过物品来捍卫自己的小小世界。希望各位爸爸妈妈都可以找到孩子的需求,正确对待,呵护每个孩子柔软的内心。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李军佚儿童领导力


一、孩子有依恋的物品是正常的

孩子喜欢抱着妈妈睡衣是正常的,很多孩子会特别喜欢一样东西,被子,毛巾,毛绒玩具等等,孩子会抱它、亲它、闻它、扭它,睡觉的时候摸摸它,这些属于依恋行为,心理学把孩子依恋的物品称为transitional,安抚物。

曾经获得美国凯迪克大奖的儿童书《阿文的小毯子》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文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当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条毯子,阿文说:“我去哪里,小毯子就跟我去哪里。”


二、为什么孩子会有“恋物”的行为?


有些父母担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或者担心孩子有恋物癖,担心戒不掉这习惯怎么办,“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五六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对主要照顾TA的亲人特别是妈妈表现出依恋,常常会黏着,妈妈不在家或者要外出,宝宝往往很焦虑。


如果得到足够的陪伴、互动,宝宝可能会寻找一些替代物来转移依恋的情绪和焦虑感。

比如柔软的被子、娃娃、睡衣等等温暖柔软,有奶香味,有妈妈的或者是其他熟悉的味道,这个物品给了宝宝很大的安全感,慢慢对这个物品产生依恋。


所以,“恋物”行为是孩子慢慢开始独立的表现,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有这样一个安抚的玩具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在入园、断乳等等时刻在安抚的玩具都会起着很好的作用,让孩子更容易适应。

哈佛大学儿科教授贝里·布雷泽尔顿在他的经典育儿指南《触点》中,提出:“孩子需要一个安抚物来帮助他想起家人和家的温暖”。


三、怎样对待孩子的“恋物”行为

1、合理的方式过渡

有父母担心孩子的恋物习惯去除不了,强行戒除,这种行为会伤害孩子。

动画片《幸福是一条温暖的毛毯》里的孩子被强行要求戒掉毛毯,出现了伤心、无助、睡不着觉的情况。

强行戒除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一般来说,孩子长大了会自然而然慢慢放下安抚物。

也可以用其它相似的物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总喜欢带着小毯子,还可以送孩子可爱的布娃娃,毛茸茸的小球等。


2、珍惜孩子的安抚物

注意清洗物品,并且跟孩子一起照顾好安抚物,比如起床的时候一起把宝宝的安抚物小毯子叠整齐,比如给宝宝喜欢的娃娃穿上衣服等等,让孩子学会爱护安抚物。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方法,我是@悦然育儿心理,宝妈,家庭教育讲师,心理咨询师,瑜伽教练,关注我,一起研学育儿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