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玩具,吃飯,看電視都喜歡抱著媽媽睡衣是沒安全感嗎?

詹花萍


這種行為常見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有的孩子是睡覺時,有的則是在任何時候,都要有個固定的玩具隨身陪伴,有時不限於玩具、毛巾、媽媽的睡衣,等等。很多孩子都會在一段時間內非常喜歡某個玩具,走哪兒都帶著。那麼到什麼程度才能被定義為異常行為,需要家長注意呢?

l 孩子抱著玩具時,是開心地遊戲,還是為了緩解不開心、緊張、恐懼而抓住的依戀物?如果是前者,孩子會放鬆地對待這個玩具,注意力在外界。後者一般是緊抓著或抱著玩具,很少當著人擺弄玩具或與玩具對話、遊戲,孩子的表情和動作都比較僵化、抑制、緊張。

l 如果暫時找不到玩具了,正常的孩子會好奇地尋找,異常的則會非常焦慮,有的會哭鬧,找回玩具後也不會釋然,一般要抱住玩具沉默一陣子。

l 正常的孩子抱持的玩具別人可以碰,還會主動介紹給別人;異常的孩子對玩具有些諱莫如深,不願別人提起(即便是媽媽),更不願、不許別人碰。別人提起時,孩子會羞怯或緊張,會下意識地抱緊或掩藏玩具;

l 正常的孩子抱的是具體的玩具,有具體的功能;異常的孩子有時會拿較怪的,無意義的東西,如媽媽的睡衣或手絹,用過的枕巾,圍嘴等,常常是柔軟觸感的,與以前的生活經歷相關的東西;

l 正常的孩子不專一,一個玩具抱幾天,又換另一個。異常的孩子非常專一,即便玩具髒了,有損壞,也不放棄。有的孩子甚至不讓媽媽清洗、修補,也有的孩子有多於一個的依戀物,“任務”分配會非常刻板。例如,睡覺時是小熊,去幼兒園帶枕巾,但一般不會超過三個,功能非常固定。。

如果家長懷疑自己的孩子戀物,怎麼辦?下面是一些建議:

1. 不能斥責或笑話孩子,更不需要強行搶走孩子的玩具。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這是嬌氣,膽小,是毛病,有時會說:“你怎麼這麼膽小?”“男子漢,沒出息”。“這麼大了還老抱著玩具,羞羞”!等等,更有的家長要把孩子的毛病給“扳”過來,強制孩子放棄玩具。

孩子抱持玩具,顯示的是孩子內心已經非常焦慮或緊張,只能依靠這個來緩解。奪走玩具等於奪走有腿疾的人的柺杖,斥責和嘲笑只會增加孩子的自卑和愧疚並破壞孩子對家長的信任與喜歡,絕對不能這麼來硬的。

2. 不要縱容這個行為。有的孩子的戀物甚至一開始就是家長給養成的。常見的情形是分床或分房睡的時候,孩子不肯,就給孩子一個玩具,告訴孩子它會保護你,陪伴你。也有的家長一看孩子戀物,還鬆了一口氣,“可不纏著我了,他學會獨立了”。學會自我安慰和利用外物來安撫自己是兩回事。前者是自信和樂觀,不困惑,不憂懼。後者則恰恰相反。

有的家長會說,西方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很多孩子都有一個玩具夥伴,常常是個泰迪熊。他們不是都挺好的嘛!首先,玩具夥伴和戀物是兩回事,其次,什麼叫“好”呢?一個人內心的孤絕與恐懼外人怎麼會知道?第三,即便是英美的電影裡,戀物的孩子也被描述為孤獨、怪癖的。例如《故園風雨後》裡的塞巴斯蒂安。第四,不是美國的就一切都好,要看其長期效果。例如二十年前在英美流行的“靜坐懲罰”---time out,今天被定為冷暴力;流行過的孩子哭不要抱,現在加上了很多條件和要求;流行過的一歲就讓孩子分房單獨睡覺,早已被摒棄了。我國現在還在微博微信甚至育兒書中被推崇的美國育兒科學方法,有很多已經過期了。

3.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拓展玩具的角色和功能,擴展孩子的想象力,增加樂觀、安全的內容。例如,一個4歲的男孩走哪兒都要抱著小獅子,因為小獅子是獸中之王,可以吃掉壞人、小偷、大灰狼。媽媽可以先肯定孩子的這個想法。“沒錯!小獅子最棒了!”“小獅子為什麼這麼棒呢?”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孩子認識到,鍛鍊身體、勇氣、自信(用孩子的語言,而不是用抽象的名詞)就可以讓自己不害怕了。“你能幫小獅子什麼呢?”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孩子由被保護的弱者變成跟小獅子平等的,互相幫助的小夥伴,藉此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與價值感。“小獅子累了,它想洗個澡,回家看看它媽媽了。”這個招數要在前面那一步有成效後再使用出來。目的是讓孩子能逐漸把玩具視為跟他一樣的,普通的,平等的夥伴,而不是抽象的,有魔力的拯救者或安全象徵。“小獅子帶來了一個新朋友,這是小羊咩咩”。這個招數能進一步讓孩子放鬆心態,擴大想象空間,編的故事多增加快樂、友誼、安全的內容。

有的家長也知道孩子戀物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因此會花時間陪孩子。陪孩子的時候不要呆呆陪著,否則會強化孩子的不安。“如果一切都很好,你幹嗎要來陪呢?”有的孩子可能不戀物了,戀媽了,處處事事都要媽媽陪,那反而更不好了。陪孩子的時間不白過,跟孩子一起編故事,照著前面講的步驟來,才會逐漸幫孩子放棄戀物,建立自信,解除困惑之源,變得強大。

4. 最有效的做法當然是消除孩子的緊張、焦慮、困惑之源,直接治本。這需要家長能夠真的做到理智、客觀、敏感,能反躬自省,能真正瞭解孩子,不用孩子說(孩子也說不明白),不被孩子的外在表現迷惑。做到這些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家長早就能做到這些,孩子也不至於戀物了。家長可以先嚐試及時尋求專業幫助。我們的兒童心理治療,常常更多的是在為家長諮詢。或者做家庭治療,通過家長的自我發現、自我提升和養育方式、養育態度的調整變化,消除令孩子產生異常行為的緊張環境或事件,進而去除異常行為。

等寶寶三歲之後就可以培養他學習的興趣啦,我兒子也是這個時候開始認的字,一開始用了各種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沒想到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不要擔心手機對眼睛不好,裡面能設置學習時間,培養用眼習慣。你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挺不錯的,我兒子用了1年多了,認字比其他小朋友多。他特別喜歡,還經常要給本寶媽講故事,暖心。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還可以關注一下【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哦,我的育兒知識大部分都是從這裡學來的,做的非常用心。


刺眼的小兔子


孩子玩玩具,吃飯,看電視都喜歡抱著媽媽睡衣,其實是出現了“戀物情結”!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去哪都要帶著她的玩具熊,儘管這隻小熊已經又破又爛,家裡還有其他的新玩具,但她就是對這隻熊情有獨鍾;孩子睡覺總是需要他的小毛毯,一旦沒有就不肯睡覺;孩子總喜歡摸我的耳朵,怎麼說都不聽!有些父母因為不理解這樣的行為,會覺得孩子有心理怪癖,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出現“戀物情結”的表現。這些物品對來孩子來說有著特殊的情感意義,給予了他們溫暖和柔軟,就像媽媽的懷抱一樣。這些被孩子依戀的物品稱為過渡性客體。

孩子為什麼會有戀物情結?

有“戀物情結”的孩子,其實是他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當母親無法陪伴在他們身邊時,他們就會借用這些物品來滿足自己對母愛的溫暖和安全感的需求。而被子、毯子、娃娃、衣服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比較熟悉的東西,因此孩子會把情感寄託於他們。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戀物會焦慮,而我想說:戀物情結的出現具有積極意義,這表明孩子正在從“完全依賴”走向“完全獨立”。戀物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育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豐富化,孩子的戀物情結也會慢慢消失,只不過因為每個孩子個體情況的差異,不能確定消失時間。大多數孩子會在幼兒園消失,也有一部分會持續到小學。但如果孩子的戀物行為處於極端狀態,需要時時刻刻在一起,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需要幫助孩子來糾正這種行為。

產生戀物情結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嗎?

很多人會說,“戀物”是源於安全感的缺失。其實,戀物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並不能通過就一種行為就判定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很多媽媽在這個問題上過於緊張焦慮,害怕因為自己沒有做好,孩子從而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父母無法針對孩子身上的不同問題找到對症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點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

一、在外人面前過度害羞

二、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三、喜歡咬指頭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戀物情結?

一、不要強硬剝奪

很多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孩子過於依賴某一物品時,就會去強制性奪走。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強制性控制行為去震懾住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不再對此物品依賴。但是,孩子戀物,是因為對情感有所需求,如果我們非但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還要剝奪他們寄託感情的物品,那將是對孩子的極大傷害,會導致他們封閉內心,或者是與父母產生隔閡。

二、多擁抱孩子

在嬰幼兒階段,觸摸可以讓孩子的身體充滿活力,大腦興奮和抑制協調,並能減少幼兒對某些可怕事物的緊張感。對於比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每天抱抱他,親親他,輕輕撫摸他,減少他的分離焦慮。

三、高質量陪伴

孩子依戀物品是想要寄託自己的情感需求。此時,父母如果能夠多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帶給他情感上的慰藉,並且準備一些其他玩具,和他一起玩耍,也可大大減少他對某一物品的過度依賴。

每一個戀物的孩子,其實都是在通過物品來捍衛自己的小小世界。希望各位爸爸媽媽都可以找到孩子的需求,正確對待,呵護每個孩子柔軟的內心。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一、孩子有依戀的物品是正常的

孩子喜歡抱著媽媽睡衣是正常的,很多孩子會特別喜歡一樣東西,被子,毛巾,毛絨玩具等等,孩子會抱它、親它、聞它、扭它,睡覺的時候摸摸它,這些屬於依戀行為,心理學把孩子依戀的物品稱為transitional,安撫物。

曾經獲得美國凱迪克大獎的兒童書《阿文的小毯子》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阿文有一條黃色的小毯子,當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這條毯子,阿文說:“我去哪裡,小毯子就跟我去哪裡。”


二、為什麼孩子會有“戀物”的行為?


有些父母擔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或者擔心孩子有戀物癖,擔心戒不掉這習慣怎麼辦,“戀物”行為產生的原因:


從五六個月開始,寶寶開始對主要照顧TA的親人特別是媽媽表現出依戀,常常會黏著,媽媽不在家或者要外出,寶寶往往很焦慮。


如果得到足夠的陪伴、互動,寶寶可能會尋找一些替代物來轉移依戀的情緒和焦慮感。

比如柔軟的被子、娃娃、睡衣等等溫暖柔軟,有奶香味,有媽媽的或者是其他熟悉的味道,這個物品給了寶寶很大的安全感,慢慢對這個物品產生依戀。


所以,“戀物”行為是孩子慢慢開始獨立的表現,不僅是正常的,甚至有這樣一個安撫的玩具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在入園、斷乳等等時刻在安撫的玩具都會起著很好的作用,讓孩子更容易適應。

哈佛大學兒科教授貝里·佈雷澤爾頓在他的經典育兒指南《觸點》中,提出:“孩子需要一個安撫物來幫助他想起家人和家的溫暖”。


三、怎樣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

1、合理的方式過渡

有父母擔心孩子的戀物習慣去除不了,強行戒除,這種行為會傷害孩子。

動畫片《幸福是一條溫暖的毛毯》裡的孩子被強行要求戒掉毛毯,出現了傷心、無助、睡不著覺的情況。

強行戒除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一般來說,孩子長大了會自然而然慢慢放下安撫物。

也可以用其它相似的物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總喜歡帶著小毯子,還可以送孩子可愛的布娃娃,毛茸茸的小球等。


2、珍惜孩子的安撫物

注意清洗物品,並且跟孩子一起照顧好安撫物,比如起床的時候一起把寶寶的安撫物小毯子疊整齊,比如給寶寶喜歡的娃娃穿上衣服等等,讓孩子學會愛護安撫物。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成長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方法,我是@悅然育兒心理,寶媽,家庭教育講師,心理諮詢師,瑜伽教練,關注我,一起研學育兒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