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科技那么发达,手机产业只有苹果一家独大?

吖Pat


大概是因为苹果太过于光芒万丈,以至于消费者总认为苹果是世界的苹果,而非美国的苹果,但如果较真说的话,他们的确是一家彻头彻尾的美国企业,那么问题来了,苹果为什么能在美国一家独大,而中国的手机却百家争鸣:最早的品牌应该是HTC,它们一度超越三星,高居“苹果看得见的竞争者”第一名,后来又出现小米,雷军空手套白狼,强行模仿乔布斯的装束和发烧友文化,号称永远不会在硬件上赚钱,1999元的小米一代也成为很多人的独家记忆,紧接着互联网特供机又蜂拥而至,这是一场“抢夺流量入口”的小型战争,但显然,互联网巨头低估了中国消费者之于用户体验的要求,最近这两年 Oppo/Vivo强势崛起,一度成为影响 iPhone出货的最大牌,他们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铺天盖地地做广告,向高端挺近,凭借着在世界杯上的精彩表现,他们已然家喻户晓。

现如今,最风光的自然是华为,依托于强大的通信底蕴和品牌辨识度,他们较之其他中国厂商更具竞争力,不单在中国威胁iPhone,同时,在欧洲、韩日等地也不落下风,终于,在上个季度,华为手机的销量超越苹果,成为中国手机品牌的一个里程碑时刻。

毫无疑问,美国如今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全球最优秀的20所大学,有15所都在美国,硅谷更是一天一个颠覆式创新,但光辉十年,他们就只有一个苹果,甚至没有任何可以靠近的手机品牌。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苹果太过于强大,以至于经典无法复制,无法超越,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人压根不想拾人牙慧,更不要说当苹果的学徒了,这应该归类于企业基因的问题。

首先,苹果的强大来自于乔布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天才,是个艺术家,也只有帮主才可以让消费者抛弃使用已久的全键盘,包括 black berry非常具有艺术性的全键盘,事实上,早在1995年的时候,乔布斯就提出消费者需要一台可以装到口袋里的电脑,他逼着自己的工程师采用极简设计、把iOS系统优化到只有原来size的十分之一,同时又开始豪赌 retain显示屏的产能,高价收购液晶显示器,这些创意和规划,虽然有着极强的赌博性质,但当天才们都把这些详细地考虑到位之后,几乎是稳赢的,于是,即便是在精英聚集的美国,也绝难出现同样的乔布斯,何况,他还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做了非常疯狂的事情之后,才有现如今的 iPhone和苹果,可以说,都是时代综合性的产物。

其次,苹果的“不可复制性”还来自于库克以及由其建设的产业链,他是个不折不扣的

商人,笔者这么说没有任何贬义,反倒是充满敬意,毕竟,企业不赚钱,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乔布斯的伟大应该分给库克一半,库克在上任之初,就关掉了苹果在美国的组装工厂,进而开始组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把零部件生产、最终的组装出货都交给最专业的人来做,而且通过十年的建设,在每项业务上都配置起双供应商的模式,以便让他们“狗咬狗”互相比价,苹果则坐收渔翁之利。而且因苹果对品质、产量的要求极高,全球有头有脸的电子制造商都被囊括进苹果的体系内,全宇宙再也不可能出现另一个苹果的产业链了。

此外,美国的企业文化也并不崇尚同质化竞争,事实上,他们鲜有在同一领域出现双巨头或者三巨头的状况。纵然是谷歌,他们在搜索领域达到巅峰之后,曾试图通过收购摩托罗拉来追赶苹果,但显然,这并没有奏效,其他巨头企业如 Facebook、甲骨文、高通等等,都是各自领域的霸主,基本无意涉足终端领域,至于说,一些小型的企业,既不想拾人牙慧,免得落下个“抄袭模仿”的名声,又没有足够与苹果匹敌的资源,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苹果在美国一家独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苹果在美国一家独大,但中国手机品牌则是百家争鸣,总得来说,中国企业没有“一定要独创”的压力,在一个模仿文化盛行的国度,大家反倒是乐于模仿,这种文化虽然常为人所不耻,却是一些小企业的生存之道,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的捷径。相信很多人都记得2008年前后,中国的山寨功能机如暴风骤雨般地席卷整个手机市场,他们在出货速度、制造成本上都独具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加速着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衰亡,彼时的山寨手机,质量虽然一般,但作为草根品牌,灵活多样、创意十足,消费者也愿意把手机看做是衣服、鞋子之类的,只喜欢新的,不考虑耐用性和质量,山寨机出货量节节攀升。

基于山寨机时代的成功,中国手机厂商于智能机时代卷土重来,而且这回比之上个时代更加规范,最起码,没有再使用Nckia或者Motorcla等搞笑牌子,事实上,HTC、小米、Vivo/Oppo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就更不要提华为的logo了,他们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商的身份直接给其“荣耀”手机镀上一层金色。

但显然,他们没有一家独大,也没能呈现出苹果般的生命力,而是轮流做庄。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局面也绝非偶然,反倒是必然的事情。相比于苹果的精品路线,中国手机厂商更乐于选择低端路线,这个路线最大的坏处在于无法建立消费者之于品牌的忠诚度,既然便宜,何不换着玩玩,更何况用户体验真地不是太好,还有,中国手机厂商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他们常常直接购买联发科的交钥匙芯片或者三星家的显示器,虽然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远不能同苹果相提并论,更因利润微薄,很难惠及到整个产业链。在这种状况下,他们的零部件生产出货总是会被安排在最后,这也就加重了中国手机厂商经营中的不稳定因素,据说某国内手机品牌因为在和三星代表讨论时,没有控制好情绪,直接致使三星中断其显示器的出货,总之,中国手机品牌更像是一个“商业产物”,他们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依靠巨额的资本来整合上下游的资源,包括芯片、显示器、电池、组装出货等等,碰巧又出现Android这个可以被免费使用的系统,最终,催生出中国手机的百家争鸣。

说中国手机是百家争鸣也好,是虚假繁荣也罢,但不能否认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有很多消费者就是靠着中国手机进入了移动互联网世界,况且,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和人才大范围的移转,中国的手机已经不弱,正悄悄威胁着苹果。


科技新发现


止手机品牌美国只有一个,社交领域也只有一个facebook,图片领域也只有一个instagram,UGC视频只有一个facebook。

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深刻的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这么多的竞争:

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区别:

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然后第二个犹太人就来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区域很快就繁华。

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第二个中国人肯定开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

回想一下,我们手机行业、团购领域、社交软件、电商市场、线下零食、无人货架、共享单车....那个不是数十个数百个竞争对手一起比拼?

其实美国不仅仅只有苹果手机,有谷歌、黑莓手机,而且就连facebook自己也和HTC联合出过手机,只不过苹果手机市场份额特别高,所以大家潜意识里面认为只有苹果。

不仅仅苹果是手机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美国手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翘楚。

比如,手机系统,iOS、android、Windows都是美国公司产品,三个主流系统都是美国公司研发的。芯片领域高通也是美国的,无论是4G还是5G的标准,都是美国公司制定的。

更重要的是,美国公司推出时就是立足全球化的产品,所以彼此竞争都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在美国本土的竞争反而是差异化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科技行业百花齐放的原因。


你还知道哪家美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龙头的吗?


毛琳Michael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对于美国市场的错误估计,当然也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了在美国市场苹果一家独大。

美国确实是苹果的主力市场之一,并且产品具有很强的统治实力

在美国市场,除了一些外来的安卓品牌,比如三星等品牌以外,iPhone几乎是具有统治地位的,而且美国是苹果公司最重要的市场。

首先因为美国市场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用户消费力更加出色,加之美国是苹果公司的大本营,战略意义也是相当大的。

苹果的产品非常出色,在美国市场就具有很好的统治地位,因为用户选择,所以决定了其广泛的价值获得更多的认可。

安卓手机在美国份额依然不小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美国市场,安卓手机的市场份额依然不小,依然是领先于苹果手机的份额的,只是相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个差距已经非常小了。

只是在美国本土,没有安卓厂商孕育出来而已,谁叫苹果如此强大呢!

美国市场更加成熟、但市场规模更小

最后一点是,美国市场相对的成熟,而不同于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是一个高度发展中的市场,产品实力彼此之间差距并不是很大。

比如小米相对于华为没有绝对的优势,也不存在绝对的劣势,那么用户选择的机会就会更加多样性。

所以苹果手机在美国也不是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美国市场作为苹果公司的主力市场,也是苹果公司总部所在地,表现更好其实也实属正常,并不奇怪。加上美国市场消费力更好,市场用户群体比中国市场更小,那么选择多样性相对就更差一点。

不得不说,苹果公司还是厉害的,以11.8%的行业份额依然可以卷走几乎智能手机行业9成以上的行业利润,这家企业现金储备高达2800亿美金,不愧是致力于做地球的home键!


EmacserVimer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美国一直是当今互联网科技的领军者,也诞生了诸如 Google、微软、Facebook、苹果等伟大的公司,特别是这些伟大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多公司望尘莫及。

就在 2018 年 8 月,苹果市值突破了 1 万亿大关,而如今也基本在 1.1 万亿左右徘徊,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美国科技如此发达,为什么手机行业只有苹果一家独大呢?

1、苹果具备优秀的产品创新能力。每年的苹果发布会,基本都是万众瞩目的,因为很多人都很期待,苹果手机又在那些方面有惊人的创新。从芯片到流畅不卡顿的操作系统,从人脸识别到刘海屏,无一不是苹果首创的。

可以说,苹果出色的产品创新能力,是其在美国手机行业的一家独大的基础。

2、苹果有突出的软件和硬件研发能力。苹果的软件研发的代表,无疑就是 IOS 操作系统和 Siri 了,而硬件方面,毋庸置疑就是苹果手机漂亮的外观和苹果的 A 系列芯片了。

正是因为苹果研发了这些突出的软件和硬件,俘获了大部分人对苹果产品的依赖,这也是安卓手机所不具备的。

3、苹果拥有卓越的领导者和过硬的技术实力。从当年的天才乔布斯,到后来力挽狂澜的库克,卓越的领导者拯救了苹果,而苹果的伟大也让乔布斯和库克流传千古。

虽然苹果的各项专利基本都十分不开源的,但是苹果过硬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例如,苹果 IOS 手机系统的流畅,还有对保密和隐私协议的注重,也是其在美国一家独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了。

最后,就是市场份额的问题了,其实安卓在美国的市场也是不小的,但是苹果优秀的品牌,手机的质量早已经深入人心,以美国的平均消费能力,大众其实更倾向于使用苹果手机。

简单点说,如果我们使用安卓手机,那我们想尝试使用一下苹果手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一旦我们使用过苹果手机之后,基本上换回使用安卓手机的几率就不大了。因为流畅,因为优秀。

点赞太容易,评论显真情!你认为苹果手机是否真的有那么优秀呢?欢迎关注留言,等你评论,等你「一鸣惊人」!


stormzhang


手机品牌美国确实主要就是苹果了,可手机产业的核心美国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呀,高通、Google这些怎么就不算手机产业中的了?智能手机你可以分成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先说软件的操作系统,智能手机现在主要是Android和IOS两大操作系统,还有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WP,都是在美国的手中,没有操作系统智能手机根本不能用。

看完操作系统再看下手机硬件的核心SoC,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全球智能手机SoC份额排名,高通占了42%,苹果占了20%,这两个都是美国厂商。基带方面就不用说了吧,高通的的通信专利垄断导致所有厂商都要向它缴纳”高通税“,无一幸免,在5G标准的投票中你会发现高通主导的标准也是占多数,未来高通依然是通信领域的巨无霸,5G基带还有一个就是Intel的英飞凌。

此外,还有NXP,TI等很多零组件供应商,这些都很难被替代,只是大众知之甚少,美国手机品牌虽然只剩下苹果,但是手机行业的利润大部分都被苹果拿去了,根据Counterpoint对去年第四季度的统计数据,苹果拿下了智能手机市场总利润的85%,在利润率最高的前10款机型中,苹果占据了其中8款


如果手机产业再算上App那就更多了,最重要的应用市场的审核和管理都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不包括国内)手上。


萌哈科技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不得不说,其实拥有安卓的谷歌也是美国的。你说手机产业只有苹果一家独大其实不对的,作为手机产业的一部分,谷歌也是不可忽略的。

如果,你说美国的智能手机,也不是这样的。苹果在美国占据最大的份额,其次是三星。今年1月市场调研机构CIRP公布了2017年Q4美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调查报告,美国iPhone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市场份额39%,三星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32%,第三名LG,市场份额为13%。所以,苹果在美国市场是最大的行业大佬,其次是其他品牌的。

你说,为什么美国只有一个手机厂商,能够上桌面。其实,苹果才是特殊。因为美国的手机行业最大的大佬,本来是摩托罗拉。后来诺基亚取代了之后,美国的智能手机行业一蹶不振,等到苹果出现。

所以说,手机行业本来就是没有美国的事情的,然而苹果就是硬生生崛起了~至于为什么只有苹果崛起?因为手机产业不是一个先进的产业,美国已经把它转移到其他国家。所以,其他国家很强。

但是,一直到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直接带起了智能手机行业。不过美国已经没有这个基础了,苹果也是找其他国家代工的,主要是设计和研发。其他公司没有苹果的实力。

所以,苹果本身才是特殊的,你看看谷歌自己做手机也是最近几年,还是找代工的,最近才收购了HTC的部分团队。


太平洋电脑网


作者米叔,资深媒体人,旅美学者,在美日欧生活多年,自媒体“这才是美国”“这才是日本”“这才是欧美”的创办者


有时候我们主观认知的事物并不具备代表性,需要查询数据资料实证。其实我第一感觉也主观上感觉周围用苹果的人不少,但还是决定做下功课再做结论。


查完资料,首先简单总结下,如果是从操作系统到全套机器的确是苹果第一;但如果仅看操作系统,那么操作系统安卓的很多。


如图一,苹果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上,苹果手机独占鳌头45.5%。果各类机型占了将近一半。三星占近三分之一。而号称谷歌亲儿子的Pixel,还不到1%。

截止到去年底,在苹果各类的机型中,iphone7和Iphone 6s份额最大。

至于最新款的带有面部解锁功能的Iphone x,我还找到一份在不同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只能说表现一般。

其实除了苹果以外,美国也有别的品牌的智能型手机,如黑莓和摩托罗拉。曾几何时,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似乎是业界的标准。但是,这些品牌未能如苹果那样抓住智能化的机遇,转型慢了。等回过神来,苹果已经一骑绝尘而去。


不得不说,当年苹果仅仅只有一个home键的设计,确实震撼了很多人。独特的操作系统、简单的外观、流畅的用户体验在IPhone刚问世时,的确给手机市场带来一款新产品、新概念。以至于后续其他品牌产品在性能、体验感、外观都会慢慢往苹果靠拢。


此外,美国市场上还销售者来自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品牌,如三星、LG、HTC等。因此,要在众多已有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不过,说手机产业苹果一家独大,倒也未必。原因在于,苹果iOS系统的份额并没有谷歌的安卓系统高。如下图所示,在美国市场上,自2014年后,安卓的份额一直高于苹果的iOS。

而在国际市场上,安卓的份额更是大大超过了iOS。这应该得益于安卓和诸多不同国家的厂商合作,并且在价格区间上选择更多。

不过,苹果目前是手机界老大的位置是没有疑问的。当然,iPhone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就我个人体验感而言,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电板实在不够用和发热问题。


此外,谷歌在几年前推出了自己设计的Pixel,在一系列的测评中表现优异,特别是照相功能。虽然目前在市场份额上和苹果相差很大,但是未来也难保一部分消费者导向谷歌。毕竟,谷歌的一大优势在于,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接触到谷歌,可谓是“无孔不入”,相当于已经给自己搭建了巨大的消费者平台和渠道。


未来一个月内苹果和谷歌都将发布新手机,我个人都相当期待。


这才是美国


整个手机产业都控制在美国公司手里,怎么可以说只有美国一家独大?

首先,系统上,智能手机系统,iOS、android、Windows都是美国公司产品,几乎是100%的占有,这是核心!

其次,芯片,高通的地位就不说了,再者arm公司的几个大股东也是美国的,只不过现在被日本软银收购了;

第三,通信,华为一个小标准被5G采用就令国人那么振奋,但是更多的标准在高通,而且通讯标准几乎由美国定的,日本2G时代自立门户的后果也是有前车之鉴的;通信的进步对智能手机的作用绝不亚于上三者。

第四,常用软件,国内的网络特殊原因,国内公司抄袭硅谷成功的软件和模式已不是什么秘密,微信QQ支付宝这些国内每个手机都会安装的,大都在国内运行而已,真正国际化的软件也很少,猎豹好像算一个。

第五,利润,国内每年卖那么多手机,赚了多少钱?利润大部分在日韩美的企业,日韩的硬件,美帝的软件和标准。

不要觉得整机才是智能机产业,上游很多都在美帝手中


Beeings


美国的科技确实非常的发达,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美国所有的手机产业只有苹果一家呢?我给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

苹果手机的系统是闭源的,而且手机的系统也是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使用的,换句话来说,就是苹果手机的系统不会对别的手机厂商使用的!但是即便是像苹果这样的发展高度的手机厂商也没有像三星一样有完整的产业链,只能在各个产业链上进行整合。


还有一方面,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有非常多的元器件生产厂商,这些厂商一般都是集中在美国等企业手中,并不一定是整机才是智能手机的产品,这样理解就有点肤浅了。

还有谷歌和硅谷这两个地方,都是美国科技产品非常发达的地方,他们分别开发的安卓和iOS的后台,对于现在的智能手机来说,都是非常有深远的影响的,一般来说使用两年或者三年后,都会认为苹果手机体验更好一些。

还有原因就是,苹果多年的品牌的形成,由于电脑还有手机的易用性的品质都已经形成,在美国的市场是非常大的,而且还有自己的系统,所以有很强的用户粘性,这也是苹果手机能在美国一家独大的重要原因了。

大家对于苹果手机在美国一家独大,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咱们一起探讨!


千帆辰


不同于中国公司的“攻城略地”,美国公司一旦想“越界”,马上就会被拆分为几个小公司,都只能在自己的领域深耕,苹果也不例外。

举个栗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前是本土的通信巨无霸,本身就控制了电话系统,又想控制通信设备,结果被起诉,结果就是公司分裂,成立了7个子公司。

不允许跨界的情况下,公司又要发展,就只能把技术和产品做精。

苹果公司一家独大模式的构建,需要经营环境的配合,还需要踩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节点,从这个层面上而言,每一个技术或者社会阶段,都只会有一家领导型的公司存在。

但是其实行业是多样性的,也许手机行业暂时不会有另一家企业复制苹果竞争力构建的模式,但是在其他行业会出现这样的企业。

比如无人机领域,DJI对竞争力构建的模式是和苹果非常类似。

就问题的主干而言,苹果公司的一家独大,其实是一个概念不明确的内容。如果一定要明确,可能要牵扯到苹果的 产业层面的成功,战略方面的成功,生态圈的成功,管理风格等多个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