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懂诗词?

意会胜言传


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懂诗词?懂诗与写诗我觉得是两回事,懂品评诗词的不一定能写出好诗词,能写出好诗的也不一定就特别懂得品评诗,读完这首诗,感觉不知所云?


《五绝●数寒星》
(新韵)
檐下数寒星,不知蚊热情。
怕惊云上月,心颂到天明。

析:

站在屋檐下无聊的数着天上的(寒星?)星星,忘记了夏天的蚊子对人特别的热情。

为了不惊扰云上的月亮,心里一直赞美?直到天明。

寒星亦名启明星,在黑暗将去黎明来临之前,这个颗星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寒星也可以指寒夜的星;寒光闪闪的星。

作者的数寒星应该是指寒夜的星星,因为启明星就一颗,是不用你站在屋檐下慢慢去数的,那么第二句的蚊子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寒夜何来蚊子的热情?第三句怕惊云上月,转句用的较好,最后心颂到天明,不知道你在颂什么?难道蚊子叮人还要颂扬蚊子的伟大?莫名其妙,整首诗意境模糊错乱,用词不当。


修改版:(新韵)

《五绝●数寒星》

檐下数寒星,江边火若萤。

怕惊枝上鹊,独坐到天明 。


剑不如人


诗分为几类,古风、律体,一般人不懂平仄,就写古风好了,而律体就必须遵守格律。鉴别一个人会不会写诗,看他的格律就知道了,一般从韵脚看起,如果不遵守《平水韵》、《中华新韵》,就显得杂乱,无章可循,或出韵,或出律。而古风相对追求意境,朗朗上口,可以不以格律论。因为要遵守格律,所以有些会写诗的人很不耐心,觉得烦,为平仄而平仄,舍弃了犯平仄的好句,所以干脆不写,或故意冲平仄,但不乏好诗。相反,有些人按平仄去写,但腹中无货,写出的诗词也很晦涩,几乎不忍目睹。我对平仄就很没耐心,很少写了。填词更讲究,每句多少字,什么位置用平声,什么位置用仄声都必须遵守,按平仄去填,更难倒了不少人。但若写现代诗,就比较自由了。不过现代诗要写得好,也不容易,意境也是相当重要。



枫叶乱舞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本世纪初,我拿一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诗集给两人看,翻出一首短诗来《我来了》:

谁说天上没有玉皇,

谁说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

这首可能是在建三门峡水库时一位建设者写的,当时很流行,许多报刋都发表过。

这两人中一位是北大女毕业生,参加过朦胧诗学习创作。她看后很惊奇,“这竟然是诗”?在她眼里,连顺口溜都不如。这位北大女毕业生拿出一本诗集来:“自己写的,没钱,印数不多2000冊。”后在扉页写上“某某斧正,签名”。

另一位是小老板,也出了一个诗集,也在扉页签名转给我们。小老板说:“我不懂朦胧诗,也不会写,写这些就算顺口溜吧”。但是就是这种顺口溜,他出了三本集子,有一本翻印了五次,最多一次印了两万冊。我们给小老板起名为“写诗爆发户”。而北大女毕业生连送带卖不到500本,有1000冊送废品站。她知道了写朦胧诗的恶果。因为老百姓不喜欢!

对于那首《我来了》的诗,林县人民传诵它修成了红旗渠,大寨人传诵它修成了虎头山梯田,许许多多农村的农民诵传它进行战天斗地,还有新疆军垦,北大荒的农垦也在传诵它。因为它是正能量的诗!

可能五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我来了》这首诗及威力。

什么是诗?你懂吗?



辽海醉仙


呵呵,看一个人是否真懂诗词。

关键在二个字,即“真”“懂”。

和年龄,职称,头衔无关。

因为,我们现在学诗词,已经脱离了,古代诗词的语言环境。我们现在是在继承传统,而不是在创造和发扬。

举个例子,中国举办了几届诗词大赛。什么连句,集句,飞花令都有,但是,即席赋诗的几乎没有。

又比如说,懂诗词,中文系的大学教授应该是懂了吧。是懂的,看他们在诗词大会上的评判,风趣幽默,谈笑风生,时不时掌声雷动。想来一定涨粉不少。

但是说他懂吧,还真是不懂。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教授

估计也是一时兴起,做了一个苏轼的集句。

他的集句是这样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两个“有”字,两个“是”两个“吾”两个“此”,除了“细细”为叠字,“有”字还用可以,后面三个,特别是吾还在两句的同一位置,总共二十八个字。撞了那么多,也太不“懂”了吧。

还有“香,乡”撞韵的问题。

用诗词界最宽容的说法,问题也是很多的。

表面看似懂,实际上就是不懂。

所以,看一个人是否真懂诗词,不仅要听他说,还是要看他写的。不然,也真难辨。何况,还是教授呢。

用另一位诗词大会评委康震教授(北师大)的诗结尾,也堪一笑。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绝句平仄全错,粘对有失,字语不达,诗味全无,连诗词入门级都没有达到。仅是拼凑几句成语而已。

他应该比郦波好些,郦波不过是用别人的诗集句,而他竟然敢于写这样的诗在诗词大会上朗诵。呵呵。

用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的话来说:“诗词,其实不怕不懂,怕的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不懂。”

这个问题,就此搁笔了。





子斋雅集


懂诗词这个话题太宽泛了,如果界定在懂格律可能会更好回答。

河北电视台节目中华好诗词播出后,嘉宾赵忠祥被批评不懂诗词。央视节目中华诗词大会播出后,嘉宾康震被批评为不懂诗词。周啸天获鲁奖后,评论者王蒙被批评为不懂诗词……

诗词和书法都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却也相对小众,有人自诩为贵族文化。网上可以看到许多类似以卫道士自居的傲慢文章,中心言论就是别人外行、不懂。

相对书法丑书横行的乱象,诗词不懂装懂的门槛更高。不过,在严肃对待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力为诗词的复兴创造宽容的环境。

关于诗词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人:

1.鉴赏者。诗不达诂。诗词鉴赏在理解诗词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允许发挥读者的感想。

2.研究者。一方面对诗歌发展史、诗人生平等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对声韵、平仄、对仗、词牌等专业知识的研究。

3.教学者。主要是教授专业知识。

3.创作者。以上三者都不强求必须是创作者,但是创作者却不能不具备以上三者的能力。只有你懂得了诗词鉴赏、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等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如果以创作者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懂诗词,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有没有格律意识,如果他标着律诗、绝句或词牌,却没有按规矩写,那显然是不懂。懂的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有人说古风,古风创作难度并不低,无意识地出律创作并不能视为古风。

诗词格律有小错误或者说虽符合格律但诗味欠佳,只能说他不精,不能说不懂。否则懂或不懂的界限就太难判断了。

题中所举例的诗平仄基本符合,只是水平实在一般,可以判断为入门级的初学者。



颜亭月


什么叫懂?心领神会之意。

没必要故弄玄虚,装出一副掌握过宇宙真理的样子。

诗、也是由汉字组成的,写出来是抒发作者感情和供其他人欣赏的。一个人,哪怕把中国所有的诗词都解读了,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一个视角而已。

而作为普通人,哪怕只知道李白的那一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你也不能武断的认为他不是真的懂诗。

请放下你那狐假虎威的姿态,老老实实的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借助诗词来显摆自己。因为当初这些诗人写诗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让你作为资本向世人炫耀的。





双人鱼42891187


冒昧参与讨论。

俺是不懂平仄格律的,仅是喜欢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也喜欢模仿,常被人笑话打酱油。

打酱油就打了,也蛮好玩,并不介意学究们高深的赏析造诣。既然不在一个层次,望尘莫及,就不必费力去追了。高人敢曰唐宋,吾自窃笑围观。不争不抢,不嫉不怨。呵呵,请前辈们原谅我的不求上进。

平仄很需要功力,对于资质浅薄,耐心不够的俺来说,才不管那么多,别人喜欢念经,就让ta念去呗,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自己喜欢就好。

俺也喜欢数星星,这就数一数。

檐下数寒星,

月朗风正轻。

遥忆当年事,

泪涌到天明。



雯兮妍雪


数寒心

檐下数寒星

不知蚊热情

怕惊云上月

心颂到天明

从本首看作者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文学涵养不是太深厚,其前两句粗看还说的过去,后两句转折有点太突兀,意境不大,意象单薄,有类打油诗之嫌,但细看发现前两句寒和热相对在自己表达上不是烘托确有败意的效果,一般来讲寒星为冬天的像征,冬天一般不会有蚊子,逻辑上讲不通,如改成汉星逻辑就通了,第二句不知改成怎奈,第三句第四句发的感叹有点莫名其妙,生硬的很,不是水到渠成,自然生发,看如下一首同是写月下做一下比较就能感觉出来:

访友

孤灯冷月淡

寂园晚秋寒

谁言心不定

著书映窗前

同样二十个字,人物,情,景,意都有了,题外容量的扩展也颇具人思考。


天外来客222790859


随意即可,读多了自然有货。



江湖夜语不点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