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使色。”什么意思呢?说说你的看法或者理解吧?

起个名字那么蓝


这几句话道出了宇宙万物的真相,有无同体,佛教和道教在这一点上异曲同工,佛教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德经》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佛教释迦佛和道教老子对万物真相看法一致,色空一体,有无同出而异名。科学发展到今天,也初步印证了这个真相,物体从分子原子一直分下去,分到最后最小的粒子是没有实体的,只是震动的能量,这说明我们看到的有形物体,是一种假象,其实并没有实体。几千年前,两大圣人就看到了这真相,释迦佛讲的要更透彻,不光是色,包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释迦牟尼本师佛是觉悟清醒的,而我们一直在梦幻中,释迦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其实就是要唤醒梦幻中沉睡的众生,跳出这苦难梦幻的六道轮回。

醒来吧,有缘。

南无大慈大悲释迦牟尼本师佛。


觉悟路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出自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心经》,不管是不是学佛的,很多人都知道这几句,很多人也误解了这几句佛经。很多人都以为色就是美色、色欲,这完全缩小了色的概念。空就认为是什么都没有,这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这几句就胡乱的解释为,反正男女之欲是空的,所以就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沉迷于美色。为自己放纵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解法。

在佛教中,色是指物质世界,一切有质碍的都称为色。而空呢是物质的一个性质,它描述物质世界存在的状态,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缘组合而成的,随着因缘的生灭而生灭,没有什么是独立不变的。色和空不是两个对立的东西,它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物质本身,空是指物质的性质。

知道了空和色的定义,就很容易理解这四句了。举个例子来说,一朵花,花的外相就是色,而空呢就是花的性质,花必须依靠水、土、种子等各种条件才能存,离开了某一个条件,花就不存在的这个性质就是空。所以 外相的花和花本身的性质根本就不是两样东西,都是花的一部分。花的外相侧重展现因缘的生灭现象,花本身随各种因缘而变化的性质就体现了空,离开了这些条件,花就不存在了。

所以色和空本身就是一个东西,一个是它的外相,一个是它的内在性质,哪会有什么差异呢?

《心经》是玄奘大师翻译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甚至说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内容。这几句完全说出了佛法的世界观——缘起性空,色就侧重说缘起,而空性才是物质最根本的体性。空性就是无自性。我们可以通过对有的把握来感悟空性。南无阿弥陀佛。


法音讲堂


很高兴在头条里看到佛学理论的知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这四句话,选自佛教大乘经典《心经》,心经加上标题共计268个字,文字虽短,但是佛理深奥。下面我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一下:

1、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色”,这个色,不是我们说的“色彩”,佛教所说的“色”,是指物质世界;那什么是“空”呢?,这个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佛教所说的空“空”,是指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相通的,互相包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中经中之王,是一部让人读后变得聪明的经典,是哲学,但又高于哲学。内容有消极和积极的一面,消极指的是,认为人生是苦的,主张宿命论;积极指的是,要有善良之心,诸恶莫作,因果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读一点中国的国学,穿越时空,与大师先贤神交,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为书香能致远!

朋友,我是窦书鹏,如果您读到了我写的文章,要感谢头条平台,为我们提供的良机!不要忘记互粉、点赞、评论和转发!您是最棒的!


窦书鹏带您去旅行


色即是空,我先前回答过,有位朋友给我留言让我再解释一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确实,解心经,大家都是把注意力放在色即是空上面,很容易忽略后面这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亦复如是的意思是:也是这样。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什么样?这里先在语法上跟大家探讨一下。

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

按照亦复如是,也是这样的意思,麻烦点应该这样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

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异,是离开的意思,所以,再说的通俗点就是:

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色。

受就是空,空就是受,受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受。

想就是空,空就是想,想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想。

行就是空,空就是行,行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行。

识就是空,空就是识,识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识。

加到一起是什么?眼熟不?就是:五蕴皆空。五蕴就是空,空就是五蕴,五蕴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五蕴。

五蕴简单的讲,色:物质,受:接受承受,想:想象思想,行:运行行动,识:识别。

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五蕴就是物质+精神,就是众生,你、我、他,用佛经里的词就是:凡夫。再专业一点讲就是:有。五蕴就是有。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有与空,是一不是二。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佛法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对,你认为的正确,这就叫二,就是有区别,有不同。都对,都不对,才是佛法。

空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看空长什么样: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就是永恒,不垢不净就是不二, 不增不减就是无限。

永恒+无限+没有分别心,就是空。只要是永恒无限不二的,那也就一定是无相的。

最简单的我觉得可以把空解释为“佛”。凡夫就是佛,佛就是凡夫,凡夫离不开佛,佛也离不开凡夫。佛与凡夫是一不是二。这样理解你就不会:心外求佛。这样你就会明白求佛求的就是自己,拜佛是自己在解脱自己。

就像金刚经里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意思就是,佛说如果有个人不论是拜佛像还是心里感应出佛的形象,再发出声音求我,这个人就已经走上了邪路,不能见到真正的如来。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心外求法,以为对面有个佛,那里有个佛,而不知道自己的本心就是佛。

心经的这段是观音菩萨在给我们讲解宇宙人生的结构。就是有一个看不到、听不到、触摸不到、品尝不到也想象不出来的东西叫“空”,这个空是永恒的,是无限的,是不二没有分别心的。这个空才是真正的“我”,也就是佛。这个空、真我、佛,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悟空”。

题外话,孙悟空,说直白点就是孙佛,其实作者在名字上已经点出了孙悟空的真实身份,他本来就是斗战胜佛转世,完成取经任务之后,再回归本位。

而我们现在的身体以及思维,是假我,是临时的。但心经在这里提醒我们,永恒的真我和临时的假我是一体的。你不能说这个世界和自己都是虚幻的,好吧,那我就抛下这些,去西天拜佛祖。此岸就是彼岸!立地成佛。

佛经,是高度概括的智慧,而心经更是佛经中浓缩的精髓,就像油一样,你可以拿它炒白菜,也可以拿它炒豆芽......使用起来的手段会很丰富,所以,在解读起来,也不用拘于一格。

五蕴皆空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身体和意识都是空中映射出来的假相、因缘和合临时的相,缘尽的时候,终究都会散去。这样也就没必要执着什么,就能:度一切苦厄。


何老师允武


解读任何语句都需要结合其整体语境,不可断章取义。 题主所问句子来自于佛教《心经》中,要全面理解其义,最好要通读全文,至少要结合头尾:“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舍利子不是指高僧身后的火化结晶,而是意指人之本质。 结合头尾,通句下来的意思,其实是站在人本位去理解世界、推导自然,然后再回观人的“受想行识”无不是如此,人为自然(世界)的一部份,本质和表征也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异为同的反义词,不异即为同,但又为什么不直接用同呢?因为二者的关系虽然同为一个主体,但不能完全等同。这个主体指的是世界万物,佛经中常用“相”代称。

物质的表相:现象、色彩、表现……等等为色;人对物质通过“色”去感知;

物质的实相:属性、性能、本质……等等为空;人对物质通过“空”去辩证。

色与空是物质的一体两面,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为什么是物质的本质呢?唯物主义者可能会理解为任何物质的结构在量子层级都很空旷,佛教在古时没有量子观念。而唯心主义者读佛经,则会理解为任何物质的本质都是虚幻的,因为对物质的感知建立在“心识”的基础上,心识被“色”所惑,则无法感悟相之本质。心识若能感悟到相之本质,才能明白二者之间的一体两面关系,它们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上纯属个人理解,有不同意见的,请评论交流。(*^ω^*)


姝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指的是"色身",也就是我们的肉体,加上 "受,想,行,识" 称之为五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五蕴构成。
众生平等,拥有平等的自性,自性就是佛性,五蕴是覆盖在自性上的污垢,痛苦的根源,修行获得般若能量,可以化空五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化空尘世,实修经历,所有物质开始失去实体形态,变成波形,能量进一步加强,这些波形也消失,极乐净土显现。


能量加持


​​《心经》中有一句著名的偈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偈流传甚广。很多人误认为“色”,就是美色,颜色;“空”即“四大皆空”,误以为就是“酒、色、财、气”四大皆空,“四大”实则是构成万物的四种属性:地,坚固性;水,湿润性;火,温热性;风,流动性。

那究竟何为“色”,何为“空”呢?

「色」,是指“五蕴(聚集)”中“色、受、想、行、识”中的“色蕴” ,主要是指物质现象,也可以特指身体(色身)。而其他“四蕴”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现象(也就是专门研究人的意识问题,玄奘法师从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取回最主要的真经《瑜伽师地论》,就是专门研究人意识的论著,此处不做详细介绍)。人的“色身”以及“万物”在佛教看来皆为“四大”组合而成,比如:身体由“四大”组成,其中“地”,代表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皮肤,毛发,血管……“水”,代表血液,淋巴液,唾液,尿液,精液……“火”,代表体温的冷热……“风”,代表血液,呼吸的流动性……

「空」,是指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事物和现象(法),皆是因(原因)缘(条件、关系)和合而成,缘起则生,缘息则灭,事物及现象总是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在身体上被称为“生、老、病、死”。从时间的角度看,一切事物现象(包括我们的生理、心理)因为永不停歇的变化,哪怕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改变,故称为“诸行无常”。从空间的角度看,由于各种因缘,将各种条件和要素组合成的事物就没有自我独立存在的本质属性,即“自性”(就如同“桌子”,本质就是一堆木头的集合体,只是按照人的需求打造成了具有暂时性功能的、人们所谓的桌子,就连木头也是有机质,由C、H、O、N、S、P等元素组合而成,当然这些元素还可以继续拆解。),故成为“诸法无我”。回过头来我们就发现“空”的含义就是:“无常”“无我”。由于一切“变化无常、空无自我”的事物现象(称之为“假有”、“幻有”)是由一定的因缘而产生而灭亡,所以空无自性(“空”、“无”),故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菩萨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论断呢?

「色不异空」,字面意思“色与空没有什么不一样,色是离不开空的,做为暂时存在表象的色,本质是空”。这句话主要破除众生对“假有”的执着。因为众生误认为一切事物,包括身体的存在(即生)总是永恒真实存在的,总是去追逐财、色、名、利,不愿接受“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现实,贪生怕死,爱有惧空,而起“贪嗔痴慢疑”的烦恼,于是就任意妄为(造业),产生“身、口、意”三业,形成“业力”,这种作用力又作用在自己身上产生“业报、果报”,即“因果报应”,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所以众生跳不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逃不出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从因缘灭则色灭的角度谈色的本质是空,故说“缘起性空”。大乘菩萨能见有如空,见生死不异,故解脱自在。

有些人明白「色不异空」的道理,于是又陷入了消极的虚无主义,认为反正无论什么都是无都是空,最终结果也是什么都没有,于是产生两种极端造作,要不然就任意妄为,为所欲为,杀人放火,管他死后洪水滔天;要不然就是消极不作为,不工作,不生活,不管妻儿老小,不对社会尽任何一份义务,逃避社会家庭,就坐吃等死,这是「顽空」。为了破除众生对“顽空”的执着,菩萨又告诫我们「空不异色」。

「空不异色」,字面解释“事物的空性是离不开假有而存在的”,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说,“变化是事物的变化,不存在离开事物的变化,离开事物本身去谈变化是毫无意义的,是空洞的”。正是因为“色、有”我们才得以认识“空、无”,离开“色、有”谈“空、无”那就不是真的“空”。另一方面,虽然一切事物现象自性皆空(无常、无我),但是空有空的价值和妙用,正是因为事物由于因缘和合而变动不居无自性,才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因因缘而有,这个世界才会变化多彩,否则一切就是一潭死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是宿命,穷就永远穷,苦就永远苦,正是世界的空性变化,才让一切有了可能,有了改天换命的希望,所以说“真空生妙有”,这样才能看到“空”的积极面。「空不异色」是从因缘生则色生的角度来谈空对色的依存和空对色的产生,故说“性空缘起”。大乘菩萨,因「空不异色」,住自在解脱,却不离现实生死界,度化众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简而言之:「非有非空」,这是对空与色同时否定。告诉既不要执着于对“假有”的期待,也不要执着于消极的“空”观。

如果菩萨只说到此为止,人们总会有一种:“色”是有 ,“空”是无,虽不相离,但毕竟有别的对立感。故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的色身,或者世间万有,都是以四大为因缘,而起生灭变易的延续现象,色的本身就是无常(会变易的)无我(非独立的)的,简而言之就是空的,不实在的。此乃「色即是空」。

反过来说,这无常无我的空相(现象、表象、状态),绝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有着因缘而生,宛然存在的色。此乃「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简而言之:「即空即色」。这是对空与色同时肯定,由此可见色与空,空与色,是相互依存的一体两面,彼此无分别。

上面简单论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法观点。大乘菩萨是如何将色空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能?大菩萨,既不执着于世间的假有,而生期待,产生“贪嗔痴慢疑”的烦恼,也不产生虚无主义的“顽空”,消极厌世,更不像小乘的阿罗汉那样“偏空”,逃离世间,而是了悟空有,见有不贪爱,见空不恐惧,无“人我执”“法我执”,了悟生死超越生死,在世经历生死,以无智亦无得之心度化众生,有求必应。

我们该怎么做呢?如果你学习的是禅宗,可以按照达摩祖师所言“二入四行”而修行(修证自己的身、口、意之行为,以符合佛法教义,获得般若智慧,明心见性,达到彼岸)。二入,即理入行入。理入,即知正确的「空」义,即「有,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或者《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可以用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来说明「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行入,实践佛法的「空观」智慧(般若智慧),具体的是四行: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以上论述如有不妥之处,希望各位同修批评指正。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2否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心灵鸡汤的毒害在于,它以抚慰之名,教人退避,教人忍耐,教人自欺,教人麻痹,在此阴影之下,其激励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说起来,这是一种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精神胜利法:首先在于承认现实的合理性,其次,纵使现实不够合理,受众却无力进取,他们已经为鸡汤所沉醉,所催眠,在幻觉之中,内心从现实叛离,割据称王,他们只要做心灵王国的主人,而不会在乎自己陷入了现实的重重奴役。这样的心灵鸡汤,堪称狗儒 犬释奴 之激素,维稳之良药。

《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一句话就是“烧香磕头、念佛号、念咒语”的佛教宗派都是“谤佛毁法,害人慧命”的“邪宗”的证据!因为“烧香磕头、念佛号、念咒语”(有为法)是与“明心见性的不二正法”(无为法)截然相反的人行邪道。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那些手拿、身戴“有为法”(“佛珠”之类)的人,都不是佛陀的嫡传,而是从内部来败坏正法(无为法)的魔王的代言人。

奴隶制度的佛法,天竺信了,亡了。西夏信了,亡了。释迦祖国信了,亡了。灭亡释迦的鱼头族信了,也亡了。统一印度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孔雀王朝信了,也亡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亡了。隋、唐、周 信佛则亡。满清鞑子信了,八国联军讨伐,亡了……。以上国是真亡 包括族灭!虽然世存奴隶社会的布达拉宫 还在用大筒骨敲打着阿姐鼓,但哪位得道高僧可以教我,佛法是善法吗?千经万卷无一策可御敌,万千法门无一方可富民!

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老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

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所以,佛系末法时代的当今,庙堂之上端坐的都是魔王波旬和它的弟子们,领导着众佛教徒修魔法,按佛教徒的自圆其说,要等500年之后弥勒佛出世,那时才可能再有真佛法。

乔达摩 · 悉达多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酋长之一,乔达摩出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部落,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名罗睺罗。幼年丧母的乔达摩 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但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就出家寻道婆罗门教,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后来发生战争释迦族被灭了族,29岁的达摩流亡他乡,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菩提树)下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就是放下,不承担任何责任(解脱),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出家沙门的门徒要剃发和托钵,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并在古印度奴隶制度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佛教,维护刹帝利的阶级利益,梵语“比丘”是乞丐,乔达摩·悉达多的儿子罗睺罗只活了50岁,佛陀晚年疾病缠身,最后觉悟者也要死了,他的弟子们懊悔不已,哭着请求乔达摩·悉达多: “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哪?说实在的,除了你之外,我什么人都信不过。” 可是79岁的佛陀在返回故乡的途中还是逝世了,后来被追随者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释迦牟尼”意义是“释迦族圣者”。

可见佛祖保佑这种事,都是虚的,他连自己和家人都保佑不了,哪里能保佑一大群 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国人。

印度原始佛教是找不到珈蓝菩萨、观音菩萨、韦陀菩萨、弥勒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财神、土地公公……,这些都是中华文明传承 道教的神仙,被吃里扒外的中国家贼释家奴 搬到印度佛释家祠堂去当马仔护院的。

有人还在寺庙的八百罗汉雕像中看到了耶稣,就好奇的问寺庙的老僧:这耶稣是怎么回事?那老僧笑道:这才是佛法无边嘛!

佛教之所以无法在印度长久存在,是因为印度人知道释迦牟尼的真实老底。现在印度人对佛教的认识,就是背叛婆罗门教的释迦牟尼即是至高天神毗湿奴的第九化身,而毗湿奴的第九化身是邪恶性质的化身,是说谎者欺骗者的化身。

释迦牟尼活着的时候,他的祖国就因为信佛而亡国灭族。

释迦牟尼不计灭国之仇而投靠敌国宣扬佛法,敌国也因为信佛而亡国。

佛教从来不因为谎言破灭而停止吹牛,他们用新的谎言掩盖旧的谎言,他们继续吹牛。

和尚出生的皇帝朱元璋评价和尚: “国家懒虫,民间蛀虫,色中饿鬼,财上罗刹。”

佛教的智慧就是般若,把空和有的关系复杂化、神秘化,最后搞得神乎其神。黑格尔一针见血的批判佛教的般若“佛教的哲学就是低级诡辩术”。

中华文明传承的道教才是中国国教,中国佛教徒背弃炎黄祖宗 列祖列宗 改姓释,大兴土木 抢建释家族的宗庙祠堂,但西域关外番邦的释迦族认你吗?保佑你吗?泥菩萨入侵东土自身难保,佛教徒们都是自认为自己是姓赵的,阿Q而已,精神可嘉。

山西五台山是元始天尊的第七个徒弟文殊广法天尊的道场,其徒弟是金吒。

浙江普陀山是元始天尊的第九个徒弟慈航真人(观世音)的道场。

四川峨眉山是元始天尊的第八个徒弟普贤真人的道场,木吒是其徒弟。

安徽九华山是地藏王的道场,地藏王为新罗(古朝鲜)王族,姓金,为金蝉子化身,至九华山修道,坐化为菩萨。

元始天尊的第十一个徒弟道行天尊,其徒弟有韩毒龙、薛恶虎、韦护(韦陀菩萨)。

原始天尊的第十个徒弟玉鼎真人是十二金仙中能力最强的一个,但是大家只知道他的徒弟杨戬。


獅子352


这段心经我这样理解: 色表示我们可以看到的事物。空表示我们看不见的事物,在这里不表示空间的意思。异表示不同,不异表示没有不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此,这段心经的意思是: 能看见的事物和看不见的事物是没有区别的,看不见的事物和可以看见的事物是没有不同的。能看到的事物和不能看到的事物的本源是共同的。

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虚空,实际上有许多的与我们类似的客观存在。只是我们的视觉看不见而已。所以,认为宇宙是幻像的观点是不对的,那里存在的只是另外一种物质形态,且与我们所了解的物质形态有共同的本源,而不同的物质形态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其变化与运动是相关的。


欧阳冰儿178650811


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这样:我们看到的实相也跟无相没有什么不同,无相也跟实相没有什么不同,实相的就是无相的,无相也是实相的。

物体的三相变化(固态、液态、气态),让我们初步知道随着能量层阶的变化,物质是从有(实相)到无 (无相),又可以从无(无相)到有(实相)的。只要条件适合,就能凭空生出一个物体来,比如看不见的水蒸气(人肉眼看不见)碰上冷却就变成了雨(看得见)这个实相。也可以凭空让一个实相物体消失,比如水温升高到100摄氏度后水就发生汽化作用变成水蒸汽分子肉眼就看不到了。这种变化佛教认为一切实相都是“因缘(用现代话理解就是条件)和合”的产物“基本一致。

在下是如此理解这四句话的,各位菩萨你们是什么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