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军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10英里,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在原地,这个愚蠢的决定背后隐藏着哪些考量?

孙先生-专属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联军的一次军事撤退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英法联军绝处逢生,成功撤离了近34万人,有效的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对德军元首希特勒当时的决定感到困惑,因为当时的德军坦克,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仅只有10英里,可这时候,希特勒却下达了原地待命的命令,因而错失良机。这是为什么呢?

(敦刻尔克大撤退)

我们来还原当时的情况。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英法两国在9月3日就对德宣战,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只是安排小规模的部队在法国边境与德军互射,希望德国会把战略中心放在对苏联的侵略上去。

由于法国对南面的马奇诺防线充满信心,再加上北面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做天然屏障,因此法国人对于德国的侵略并不太担心。

德国的确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但他们却先占领了比利时荷兰等地,然后绕开马奇诺防线,直接深入了法国腹地。由于德国的袭击太过突然,再加上法国呆板保守的战略思想,法国的整条防线很快崩溃。

德国陆军没有错过机会,他们直接推进了到英吉利海峡岸边,成功切断了40万英法联军与南部法军的联系,并把他们围逼在敦刻尔克地区不能动弹。

英法联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一来,敦刻尔克仅仅是一个非常小的港口,假如部队选择全体撤往英国,不仅时间上来不及,还非常容易遭到德军的飞机和炮火轰炸。

二来,假如发起突围或就地反击,军队势必会遭到德军沉重的打击,很有可能全军覆没,对未来的持续作战不利。

就在英法联军犹豫不决时,德国装甲部队却突然接到元首命令,全军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利用这个间隙,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成功转移近34万部队,顺利完成战略大撤退。

(坦克追击)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要下令德军坦克停止追击呢?

第一,战略上的考量。

虽然英法联军已被完全包围,但困兽犹斗,贸然发起攻击可能会遭到英法联军的疯狂反扑,德军势必会遭受严重伤亡。

而且敦刻尔克地区沼泽地较多,并不适合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毕竟除了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联军,其余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法军部队,德军的装甲部队还有很多任务,因此不宜冒险推进,增加无意义的损失。

第二,对军部的把控。

对于希特勒来说,除了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之外,实际上还有其他的考虑。自战争爆发以来,德军装甲部队横扫欧洲,几乎没有吃过败仗。整个德国陆军气焰嚣张,军队内部出现了一些陆军将领自我膨胀,战场抗命的现象,这一点必须要进行打压。

而正好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又忍不住要来抢个战功,他急电希特勒,并保证说,空军部队一定可以在空中完全封锁英法联军的退路。希特勒出于自身对军部更好把控的考量,决定将这个任务交给空军去完成。

(戈林旧照)

而戈林显然高估了空军部队的实力,英法联军最终还是撤退成功。

第三,政治目的。

希特勒在得知英法联军撤退后,曾说他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丘吉尔并不能理解他的善意,他不希望与英国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在希特勒看来,要占领英国是非常艰难而且费力的。那么既然征服存在困难,还不如把英国变成自己的盟友,毕竟苏联的的崛起,以及美国在海外的扩张,都对英国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德国一直在打胜仗,因此,也不可能主动寻求谈判。希特勒认为,只要德国给出体面的台阶,英国是会主动寻求和平谈判的。而德国装甲部队原地待命不进攻,就是德国给出的台阶。

但遗憾的是,丘吉尔却并不吃这一套。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40年五月下旬,德军装甲部队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法国北部,英法比联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一块狭长的海岸地区。

但令人吃惊的是,希特勒却于5月24日下令德军前锋坦克部队停止追击,以致英法比联军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逃出生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据分析,希特勒下令停止追击有以下几个考量:

首先,希特勒担心其前锋坦克部队在长时间的迅速行动后,实力已经减弱,如果继续长驱直入,很可能受到联军南北两面的夹击。

而且,德军坦克要想通过弗兰德斯沼泽地也相当困难,并对坦克集群造成进一步的消耗。如果冒险前进而遭受额外的损失,那将会削弱对法国其他地区的进攻。

其次,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海边的盟军退路,以完成合围的任务。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戈林高估了德国空军的威力。

其三,希特勒也有可能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他似乎相信,很快就可以击败并和法国签订和约。

至于英国,希特勒并不认为短时期内能拿下,与其将英国部队全部歼灭而结下世仇,倒不如放他们一条生路,为今后的谈判创造条件。

据说,在英法比联军撤走后,希特勒视察了一片狼藉的敦刻尔克海滩,其不无得意地说:“让败军回家,给老百姓看看他们挨了多重的一顿打,这历来是不错的。”

之后,希特勒也曾多次说过,在敦刻尔克时,他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可惜的是,“丘吉尔并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不管是决策失误还是有意为之,当希特勒于5月27日下令恢复进攻时,联军已经利用这三天时间组织了坚固的防线。

最终,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的猛烈进攻,并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坑爹史册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原因有很多,一下我做一些分析。


首要原因肯定是希特勒个人的目光短浅,他不相信英军有能力撤走这三十多万人。他认为:既然被包围了,你闷也撤不走,那么是瓮中之鳖,迟早都会被歼灭。那么何尝不让装甲部队停下来去用别的方式代价更小的消灭他们呢?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英国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别说是三十万,就是五十万也能撤走。战场形势变化飞快,机会转瞬即逝,一出手怎么能在关键时刻停下?希特勒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教育。所以这些战略啥的他都不懂。

其次的责任人就是戈林了。戈林是当时德军的空军总司令,性格比较爱慕虚荣,能力却十分有限。为了不让全歼英法联军的功劳全部让给古德里安,他自己编要参与其中捞一点好处。历史上说他极有可能根希特勒保证过他的空军可以全歼英法三十多万联军。他是德国的二号人物,希特勒对于他说的话肯定也是比较信服的。历史你们也知道的,他的空军没起到什么大作用。

然后德国内部的某个官员曾对希特勒说过,敦刻尔克地区地形不适合坦克作战,这一点给了希特勒极大的恐吓,于是他没敢让地面部队继续推进。

总结:

愚蠢的界定背后并没有什么合理的理由,有的只是当时纳粹高层的愚蠢。英法这真的是捡到一条命。德国军队将领的素质往往是很高的,所以横扫欧洲是是那群杰出将领的功劳。可是一旦有大崔当的高层参与的时候(指纳粹党内的核心人物),事情一般就会恶化。


是我们都能吃


原来元首是背锅侠:停止进攻敦刻尔克并非希特勒一人主张

关于敦刻尔克停止前进的命令问题,元首希特勒同志背了几十年黑锅。其实,这压根不是希特勒一个人头脑发昏的命令,而是德军高层基本同意的决策。只是送死我去,背黑锅希特勒来而已。听萨沙说一说吧。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是狂人智障,其实这绝对是误解。

事实上,作为精英辈出的德国的元首,希特勒自然拥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才能。

希特勒具有非常惊人的领悟力、分析力、判断力,以及很强的领导力和煽动力。

事实上,没有希特勒,就没有德军在法兰西战役的辉煌胜利,也自然不会有英军溃败到敦刻尔克。

在曼施坦因推荐自己突破阿登山区的计划时,德军统帅部对其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奇谈怪论。

如果不是希特勒力排众议,恐怕德军连马其诺防线都攻不破。

敦刻尔克停止前进的命令,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有大把的证据证明,这根本就是德军高层的统一观点,希特勒只是加以确认而已。

第一,停止前进主要是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的命令

希特勒的停止前进的命令,下达在5月24日,但前一天的23日,龙德施泰特已经下达了:霍特集群主力明天将停止前进,克莱斯特集群也将停止前进,以搞清楚战况并封闭缺口。

这一命令是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

换句话说,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命令之下,一线的指挥官其实已经提前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第二,一线指挥官如果不同意希特勒的主张,他们是有机会违抗命令的

德军高层中,并非人人都同意必须停止前进的观点。

24日晚,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之后,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却对龙德施泰特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显然,一线指挥官龙德施泰特之流想要继续前进,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这个命令继续推进,自己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龙德施泰特却根本没有这么做。

更有甚者,龙德施泰特怕前线指挥官利用这道命令擅自前进,没有将命令下发。

他根本就不准备前进。

第三,一线指挥官完全可以自行决定

德军集团军指挥官是具有一定决定权的。实际上,龙德施泰特几乎掌握着A集团军的一切。希特勒的命令甚至上面提到的陆军参谋长的命令,龙德施泰特是可以选择执行甚至干脆不听的。

在25日当天,很多德军将领回忆,龙德施泰特其实掌握着行动的决定权。

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回忆:元首实际上决定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也回忆:25日会议上,元首说已经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也就是交给了集团军群司令官龙德施泰特。

龙德施泰特如果决定前进,希特勒都是阻挡不住的。

第四,停止前进也并不是龙德施泰特一个人的观点

众多指挥官的观点和龙德施泰特是一致的。

德军装甲部队虽然杀到了敦刻尔克,但侧翼还存在英法的部队,并不安全。一旦英法军反击,就可能造成德军产生崩盘性质的失败;德军装甲部队大部分已经损失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实力锐减;敦刻尔克附近地形过于复杂,单靠坦克作战非常不利,但德军步兵还没有赶上来,需要等几天;敦刻尔克地区英法联军超过40万,这里又不适合大规模运输,没有一个人认为英法联军可能成功撤走。甚至丘吉尔本人也认为,最多只能撤走几万人;德国空军司令戈林认为,空军可以有效封锁海峡,等待陆军发动全面进攻。

种种因素,导致德军高层和一线指挥官大部分认为应该停下。

比如早在命令下达前1天,第4集团军司令官克鲁格将军就建议龙德施泰特:机械化部队必须停止前进。

可以这么说,希特勒赞成停止进攻不假,但绝非他一个人的主张,而是大部分德军高层和一线指挥官的共同主张。

就连曼施坦因也说:希特勒在敦刻尔克城外停止装甲兵的前进,固然是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误。但是在当时,任何将领却很难认清这一点。因为从滩头上所留下来的装备数量看来,足以使任何人都很难相信英国人撤走部队,会有那样大的成功。

那为什么包括龙德施泰特之流,在战争后把责任都退给希特勒呢?

原因只有一个,你都死了,你不背黑锅,谁来背?


萨沙


关于希特勒的这个决定,史学家们一直都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元首的决定明智,保留了装甲部队力量,并且通过空军击沉了英军大量海上舰艇。有人又认为元首的这个决定愚蠢,错过了围歼英军主力部队的大好机会。

究竟谁说得对呢?

从军事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元首的决定是个大大的错误。如果能够将这股英法联军力量歼灭掉,对英国将会是重大的打击,甚至将改写二战的进程。然而历史不可能推翻重来,元首当时做出的愚蠢决定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当德军越过马其诺防线闪击西欧的时候,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太快了,几乎就是英法联军一路溃败,德军一路尾随追击。英法联军跑到敦刻尔克地区,实在是无路可退了,身后就是大海。此时,德军前线作战部队也非常疲劳,分为两派意见:一方认为应该速战速决。另一方认为英法联军已经成为瓮中捉鳖跑不掉了,休整之后再去歼灭之。平心而论,两派意见都是正确的,只是出发点不一样。很显然,希特勒支持的是第二种

另外,英法联军的颓败之势,也助长了包括元首在内的一大批德军将领的信心。希特勒离奇地认为可以通过被围的几十万英军,与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政府进行谈判。这就有点痴心妄想了,错误低估英国的抵抗决心。这时候,英国为了救回这批士兵,进行全国总动员。英国是个岛国,海军是传统,几乎人人都是水手。在这种情况下,连博物馆的船都被拿去救人。短短十天时间,英国就撤回了33万士兵。在那时,谁能够想到英国具备如此强大的撤退能力。

最后,希特勒受到身边人劝说,尤其是戈林认为动用空军部队就可以消灭掉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这种想法也还是有点天真了,不切实际。事实上,戈林作为纳粹德国空军部队的掌握者,惹不起强大的陆军,就喜欢欺负海军。在二战时期,德国海军一直不是很强,仅仅限于潜艇部队。如果德军能够有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从海面上封锁住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

德军装甲部队停止攻击之后,前方部队在等待步兵师支援的同时,还可以从后方调集重炮,从而对敦刻尔克地区进行无差别的炮火覆盖,同样可以给予英法联军重大杀伤。但希特勒并没有那样去做,错过了一次大好机会。恐怕当时的希特勒也想不到,这批人将会成为后来盟军开辟西线战场的主力部队。

参考文献:

1.黄家喻:《敦刻尔克》

2.兆丰:《戈林传》

“许述工作室”成员“醉卧沙场”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说希特勒在1940年5月24日下令德军装甲部队暂停进攻愚蠢的,都是后来基于结果得出的结论,属于事后诸葛亮。希特勒这个命令至今都是谜,也永远无法得到真相,因为希特勒早就自杀身亡。

但是这道命令不是希特勒一个人拍脑袋做出的,实际上当时德军前线部队的大部分高级将领,如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克莱斯特装甲集群指挥官克莱斯特、第四集团军司令克鲁格等人在这道命令下达之前就都鼓噪装甲部队停下来,尤其是龙德施泰特上蹿下跳要求赶紧停下来。面对这么多将领的要求,希特勒不可能完全不顾。再者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已成瓮中之鳖,希特勒和绝大部分德军将领恐怕都认为消灭英法联军只是时间问题,暂停一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对于英国空海军实力以及英军的组织撤退能力,希特勒可能也明显低估了。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英法军达数十万,还有大量装备,要想撤走,需要大量舰船,希特勒可能就没有想到英国动员了一切能够用的船只,也没想到英国是只撤人不要任何重装备。

英法军的抵抗也出乎了德军判断。英军在5月22日进行的一次反击让德军大吃一惊,担心侧翼安全,这可能也是导致希特勒下令暂停进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德军的攻击能力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厉害。希特勒在5月24日下令暂停进攻,但在26日夜就下令恢复进攻,而这时英国才开始进行“发电机行动”。然而德军用了9天时间才攻占敦刻尔克,结果让33万英法军撤走。按照英国的设想,能够坚持2天,撤走3-4万就不错了。由此可见,英法军在看到英国政府拼尽全力来解救他们的时候,抵抗意志明显增强了,因为只有挡住德军进攻,才能争取到时间乘船撤离,否则光想跑只会完蛋。

戈林虽然好吹牛,但是德国空军在敦刻尔克的表现也不是很差,前后共炸沉了200多艘英国舰船。仅在5月27日,德国空军就用轰炸机和战斗机投掷了1.5万枚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将敦刻尔克变成一片废墟。

敦刻尔克撤退奇迹,是诸多因素导致的,不是希特勒一道命令酿成的结果。作为当时的德国战略决策者,希特勒下这道命令固然是存在失误,但要说愚蠢就太过贬低了。(S)


联合防务


任何单纯的某一方面的理由都不是希特勒最终下定决心的真正原因,各方面的考量最终让希特勒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1、地形的限制:敦刻尔克附近的法兰德斯平原是一片沼泽地,希特勒基于其一战的经验认为装甲部队不适合在这里作战,作战效力会大打折扣。而一旦他的装甲部队遭到损失,会极大的影响对于法国的下一次进攻行动。所以希特勒不愿意在如此恶劣的地形上投入自己宝贵的装甲部队。



2、戈林对希特勒的夸大保证: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空中封锁敦刻尔克英军的退路,完成合围任务。德军装甲兵指挥官古德里安收到的命令中曾写到“敦刻尔克应交给空军解决”,可见戈林的“干扰”确有其事。


3、希特勒的政治考量:希特勒曾在战役期间视察伦德施泰德所在的集团军群司令部作出如下的谈话。希特勒对大英帝国大加赞赏,谈到了英国存在的必要性和英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他的目的很显然是想让英国在其尊严可接受的基础上,同英国谋求和平。让英军逃走是希特勒想要安抚英国人的“光荣”的一种手段和姿态。

所以在多方面的考虑下,希特勒做出了这个很有可能改变德国和希特勒本人的命运的决定。


小小狼王


首先别低估希特勒的智商和能力,一战时他只是个小兵,连个班长都没混上,他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一位退武老兵只用十几年就爬上人生巅峰,复兴了德国,雄居欧洲霸主。 关于敦克尔克这决定并非希特勒的愚蠢造成的,相反可能是其明智之选。否则德军不会"秒杀"欧洲各个世界级的军力大国。

钢铁闪击战德军首创,其效果早己出乎当事双方的意料。弊端也相应出现,就是装甲军突袭过快,陆军和补给线被远远抛弃,其维修,油料,粮弹无以为继,敦克尔克外的德军早己成为强拏之末。

站在英军角度看,绝不会面对近30万军队坐以待毙,大撤退所创造奇迹也证明了一切。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有着世界第一流的海军,十英里早己在舰炮的火力保护圈内。再有英法掩护部队以死相抵,就是挤压弹簧的道理。德空军远程奔袭也不占优。

停止进攻!绝非是希特勒智障和心慈,是其面对“肥肉"的无奈之举,吃不动再锛了牙,得不偿失。


OUTMAN159416538


当时德军的确完成了镰刀攻势,切断了比利时荷兰地区的英法联军与法国本土的联系,然而此视的德军部队部署也非常脆弱。

实际上此时的情况非常复杂,德军固然完成了对比利时荷兰地区英法联军的包围,但是德军的占领区却非常狭长,这意味着在德军战线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一旦英法联军发动起哪怕一次有效的攻势,都将切断德军前线大量主力装甲师与本土的联系。

而一旦这样,前线的德军将被切断补给,而被包围的英法联军却不会,因为英国海军牢牢的控制着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

不夸张地说,虽然看上去德军是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但是它们自身所处的情况也一点都不乐观。而就在此时,英军也发动了反攻,并对德军正在行军的2个步兵团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就是说,此时的英法联军已经回过神来并开始组织攻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还有大半个法国要打,德军最高统帅部不希望冒过大的风险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实际上此战中也暴露出一个德军的严重问题:机械化程度不足。

此时的德军西线装甲车辆仅有不到3000辆,大部分部队仍然要徒步行军,跟不上坦克部队的脚步直接造成了占领区防御空虚的事实。

如果此战中德军能拥有更高的机械化程度,那么快速机动的机械化步兵师完全可以迅速填补装甲部队进军带来的防线空缺,那么德军最高指挥部也就完全有可能允许前线装甲部队进攻敦刻尔克了。


贞观防务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顺利进行,得益于两件事情,第一就是那几天都是阴天,第二就是德国海军不强。事实上德军停止进攻的时间只有两天,苦于没有空中力量的支持,受到了英法联军的困兽犹斗,进展十分缓慢,加上当时德军战线拉的太长,法国南部还没有平定。

当年希特勒是打算重新集结兵力,一边紧咬住敦刻尔克,一方面快速占领整个法国,从而逼迫英国政府就范。希特勒认为法国一旦灭亡,整个西欧大陆就属于德军的天下,英国没有能力再同德军对抗,给予英国政府的唯一选择就是同德国和谈,承认这个现实。



然而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会选择抵抗到底,更没有想到号称将英法联军消灭在海滩的戈林会失手,当时连续阴天,使得德国空军的轰炸未能全部奏效。而英国短时间内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船只,抓紧时间撤走了大部分士兵。至此希特勒认为不如安心平定法国来的实在,于是也就停止了对敦刻尔克的进军。


事实上敦刻尔克大撤退对后面战斗的影响算不上太大,假如没有苏联将德军精锐咬死东线,恐怕这三十万人还不够德军塞牙缝。说到底战后自然可以以上帝视角来评价这场战役,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整个法国都灭亡了,两百多万法军部队都被击溃了,德军还会在乎区区三十万残兵败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