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撤退时德军为何不乘胜追击?

EricLew46534906

一部电影《敦刻尔克》,向世人展示了当年联军生死时速敦刻尔克撤退的惊心动魄。9天内将34万士兵从法国海岸撤退到英国,堪称奇迹。希特勒为什么下令停止进攻?这也是二战史上一个谜团。难道是希特勒良心发现,手下留情?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究其深层次原因:1、希特勒有更大的预谋,希特勒有理由认为,法国崩溃后,英国没有道理独自支撑,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策,希特勒相信英国会妥协,但希特勒错误估计英国人的坚韧品性。2、希特勒手下将领为元首是从,同时也有各种顾虑,比如,担心装甲部队投入战场会不会有巨大的风险,“困兽犹斗”会不会遭受重创,在如,气候原因,大雾,飞机前往攻击效果不理想,甚至发生误炸自己人的可怕事情等等,致使各级将领也并未积极应对和主张进攻。

3、希特勒对同为日耳曼人的英国人多少有些同情心。4、希特勒决策失误,后来的事态和希特勒的言行都表明,希特勒想跟英国议和,在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复权衡利弊、犹豫未决的时刻,联军争取到了9天时间,最终40万联军撤出约34万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9万人,比利时军3.3万人。

但是,令希特勒没有料到的是有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英国人更不可能投降了。希特勒的算盘全不落空后气急败坏,他需要对德国有所交代,后来他对民众发表演说,要以百倍的炸弹报复英国的轰炸,把英国城市“夷为平地”。正是敦刻尔克的胜利撤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保存的金子般的战斗种子,才会有后来的大反攻,最终攻克柏林。


余生听禅

所谓敦刻尔克德军不乘胜追击,应该是指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暂停48小时那档子事,一般来说,这事的锅都是希特勒和戈林胖子来背,国防军的将军元帅们个个把自己打扮的伟光正,于是什么希特勒要放英军一马啦,希特勒要和英国讲和啦就都冒出来了。问题实际情况呢?

隆美尔吹嘘击退5个师的反击引发了老将们对侧翼安全的担忧

首先引发这个问题的,是5月21日英军在阿拉斯发起反击,给了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一个闷棍,虽然因为协调问题实际参战的英军不过旅级单位——两个步兵营和两个坦克团(英军坦克团实际上是营级建制),一共两千来号人和七十多辆坦克,虽然英军最终被打退并损失了大半坦克,但是第7装甲师也损失惨重,于是隆美尔骄傲的宣称,他打退了敌军五个师的进攻!隆美尔的牛皮成功的引发了以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为代表的老将们的"马恩河恐惧",22日,法军步兵和坦克部队在康布雷再次发起反击,这进一步加深了老将们和希特勒对装甲矛头侧翼的担心,这个时候德军内部关于是否要暂停装甲部队进攻等待步兵跟上的争论,以龙德施泰特,第四集团军司令克鲁格为代表,包括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斯特在内都支持暂停进攻,而总参谋长哈尔德则支持古德里安为首的装甲部队军师长们继续进攻的意见。

暂停令并不是放英军撤退,而是给了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重组防御,逐次抵抗并撤退到敦刻尔克的机会,看态势图就知道,实际上24-26日的战线距离敦刻尔克还有一段距离,而德军26日恢复进攻后要到28日才打到敦刻尔克城下。

显然官司最后打到了希特勒那里,24日希特勒访问了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显然希特勒最终支持了龙德施泰特的意见,当天就发布了禁止装甲部队进一步推进的命令,按照老将们的想法,装甲部队应该停下来巩固侧翼,等待步兵和炮兵跟上来再解决英法联军,这个时候戈林胖子又跳出来拉仇恨,声称空军就可以解决包围圈里的敌人,戈林这是习惯性拍马,不过也给自己弄了口大锅。

龙德施泰特在促成暂停令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他最终说服希特勒同意暂停进攻


装甲部队暂停持续了大约48小时,26日希特勒接到报告说英军正在利用敦刻尔克港口撤退,于是暂停进攻的命令立即被取消,但是此时为时已晚,敦刻尔克英法联军利用这48小时已经重整了防御,尤其敦刻尔克港不再是前两天防御薄弱的状态,德军虽然经过休整也无力快速突破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防线,只能眼睁睁看着一船一船的联军撤回英国,最终到6月4日发电机行动结束,20万英国远征军和近14万法,比,波兰部队撤到了英国,只有最后断后大约3-4万法军最终被俘。



其实敦刻尔克暂停进攻的命令并非希特勒主动提出的,戈林也仅仅是事后拍马,实际上法国战役期间希特勒并不像后来莫斯科战役之后那么偏执,而是很能听得进将军元帅们的意见,显然最后是龙德施泰特说服了希特勒(当然和其他纳粹将帅一样,龙德施泰特战后死不认账),当然,这也和希特勒自己同样担心侧翼有关,而且显然老将们和希特勒也希望为之后法国战役第二阶段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当时谁都不知道法国人正在全力拼凑的魏刚防线如此不堪一击,而且装甲部队长途奔袭数百公里之后,本身的机械状态和补给情况也非常令人堪忧,加上敦刻尔克一带河道纵横沼泽密布,被认为是不适合装甲部队进攻的地形所以希特勒最终采纳了老将们的意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戈林胖子,那纯粹是个出来跳梁背锅的小丑而已。



所谓希特勒放英军一马之类的说法则纯属扯淡,如果真要放英军一马,希特勒吃饱了撑得在26日发现英军撤退迹象之后立即下令恢复进攻?希特勒和老将们纯粹是低估了英国的运输和组织能力而已(英国人自己也低估了,最初英国人认为能撤出6-7万人就烧高香了),他们只是认为背靠海峡的英军已经是瓮中之鳖,迟早能吃掉。实际上暂停进攻的命令也并非是给了英军撤退的时间(暂停令是24-26日,英军26日才开始撤退),而是给了英法联军撤退到敦刻尔克重组防御的时间。



顺带再说一句,所谓英军卖队友不让法国人上船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从26日撤退开始到29日之前法军统帅部和包围圈内的法国第一集团军司令部都多次严令禁止法军放弃国土撤往英国,擅自撤退者以逃兵论处!直到29日晚才撤销撤退禁令,也就是说之前登船的法军都是违令的逃兵,而29日当夜就有一批法军登船撤退。所以说英军在法军司令部取消禁令之前拒绝逃兵登船也是很正常的做法。而撤退中最令人恶心的一幕是,6月4日最后一批接运尚在防线上成建制抵抗的法军的英法混合船团抵达港口之后,从城里突然涌出了数万法国溃兵涌向码头,这些人是前几天既不参加防御战,也不敢顶着轰炸去码头海滩等待统计撤退的逃兵,这批人占满了最后一批撤退的船位,导致防线上奋战的部队大多数撤退下来时已经无船可上只能束手待毙。实际上最后撤到英国的法军,绝大多数也都被送回法国参加6月5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而其中只有少数人有幸再度跟着英军从瑟堡等港口再次撤出,绝大多数人最终没有逃脱被俘的命运。


DDG的老船坞

敦刻尔克大撤退主要由英军参与,另外还包括少量的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军队,一共有30多万人,这些人日后也成为盟军反攻欧洲的主力部队。



德军为什么不乘胜消灭这三十万大军?

凭借当时德军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彻底消灭处于绝境之中的盟军,停止向这支军队继续进攻的命令直接来自于希特勒本人,作为德国元首,希特勒考虑的更多一些,他的理由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围师必阙,穷寇莫追。

由于德军战略战术得当,在整个入侵西欧期间,装甲部队都没有遭受到重大损失,但是由于长途跋涉和作战的原因,坦克,装甲车的磨损十分严重,急需修理。

此前德军损失小,一方面是战术安排合理,另一方面也是一直追着盟军跑,盟军很难做出像样的抵抗。

盟军在敦刻尔克已经无路可退,如果德军贸然发起进攻,那么盟军一定会拼死抵抗,德军的损失可想而知。

第二,敦刻尔克地区多沼泽。

敦刻尔克地区沼泽遍布,几十吨重的装甲车、坦克很容易陷入泥沼当中无法自拔,从而成为盟军的靶子。

装甲部队是德军的利器,希特勒尤其珍惜这只军队,而此时法国还没有投降,仍然在法国南部组织军队进行抵抗,如果把装甲部队损失在敦刻尔克,接下来的战役,德军将会相当被动。

以后无论是进攻英国,还是进攻苏联,装甲部队都不可或缺,所以希特勒轻易不会冒险。


第三,德军内部争权。

进攻法国战役当中,陆军表现优异,抢走了所有的风头,而德国从普鲁士流传下来的传统当中,军官团的势力和影响力都十分强大,但是军队在希特勒上台过程中始终处于中立态度,颇让希特勒不满。

空军元帅戈林是希特勒死党,于是趁此时向希特勒进言,不需要浪费装甲部队,仅靠空军轰炸,完全可以消灭这支军队。

处于平衡空军与陆军势力、影响力的角度,希特勒把任务交给戈林的空军。


第四,为与英国和解做准备。

此时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明摆着已经没人能够阻挡德军的进攻,完成对西欧的占领之后,希特勒的想法是向东方进军,攻打苏联,而后进攻中东和印度,所以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英国身上。

如果把30多万英国远征军赶尽杀绝,只会让英国人对抗到底,为了不至于彻底断绝和解的可能,希特勒手下留情。

德军不进攻盟军的后果。

英国为了撤走远征军,开始了“发电机”行动,陆续撤走30多万人,负责接应的英国海军在皇家空军的掩护下,损失轻微。而戈林指挥的空军也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德国海军实力太弱,根本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英国军队匆匆撤走,留下了大批武器装备,虽然离开的英军几乎手无寸铁,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在未来的反攻欧洲过程中,给德军造成巨大杀伤。

希特勒的决定被认为是一大败笔。

德军经过短暂的修整之后,继续向还在抵抗的法军发起进攻,不久之后,法国投降,西欧战事暂时告一段落。


绿色落日

错误估计英国人的斗志,误以为取得优势后可以和英国言和,也对英国人强大的潜力很忌惮。对于单薄的侧翼遭到联军打击而崩溃的莫名恐惧,害怕马恩河的故事重演;对于装甲部队闪电战术的生疏,不敢勇敢的将战略贯彻到底,并且高估判断法军后备力量的实力。低估了英国人的运输能力。以为单单用空军就可以压迫联军投降。


当时德国对英法联军最大的优势就是装甲部队,而敦刻尔克属于沼泽地带,使用装甲部队效果不好。空袭又由于敦刻尔克滩头地区的沙质松软而效果极差。单论步兵德国的优势不明显,聚集在滩头地区的英法联军总数高达33.8万人,靠步兵进行歼灭这些“哀兵”德国必然损失极大,得不偿失。结论:德国如果想完全歼灭英法联军就得有付出相当代价的觉悟,而当时已经满心幻想着在谈判桌上跟英国人讨价还价的希特勒显然没做好这个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