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的現象?

寧玉新


任何事情,只要能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一下就好理解了。

如果你是招聘方,如果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一一面試,面對一大堆的求職簡歷,又都還沒有過工作經歷,你會選擇哪些人來參加面試?你是選985,211畢業生還是職業學院或者地方院校的?

或者,一些人有了碩士甚至博士的文憑,但這時如果再對照一下本科畢業學校是不是瞭解更多?更有說服力?

不是說一般院校畢業的就一棍子打死,但你拿什麼來證明你就一定比名校畢業的更強?如果沒有實力來證明,別人憑什麼放棄至少表面看來更好的?招聘沒那麼隨意,招聘進來了企業就會付出相應的成本,在沒有發現你是會發光的金子前,別人不敢輕易讓你來嘗試。

再說了,“名師出高徒”也不是沒有道理。


順著長江歸大海


先看一個問題→ 一個清華本科生和一個非清華本科的清華研究生的差距在哪裡?

幫叔不請自答。以這個之前回答過的問題開頭,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覺得清華的本科生甚至優於非清華本科的清華研究生?答案如下:

1、就本科階段而言,清華本科生佔據相對優勢,至少證明在該階段選拔最大的考驗——高考中,他們擁有更好的自我能力證明。

2、其次,清華和其他學校的4年學習經驗,就環境而言,足夠兩者之間有一定差距。

3、清華本科生不一定考研,但是能力不一定考不上清華的研究生;

4、清華本科生的研究生階段選擇更多,尤其是出國。就目前學界背景,不是野雞學校,出國>國內研究生。

該項不絕對,但是一定程度上是以上邏輯結論。

以上原因不僅適用於清華,且適用於所有的大學的本科&研究生

以幫叔身邊案例,本校的Top學生是不願意留在本校讀研的,他們一定爭取的是更高層次的學校,而本校的研究生更多的來自於較低層次的學校。比如普通985的研究生希望考重點985,重點211學生想考普通985。

因此可以理解高考在國內受到如此重視的原因——因為在忽略自身因素的影響下,本科的選拔更受到社會的重視。

再回到這個問題,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

在研究生篩選已經無法做到“足夠細膩”的過濾分層機制的時候,本科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個新的觀測條件。

固然英雄不論出身,個人能力永遠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但是很少會有人去大聲地說出事實——一個好的出身,會給自己帶來多少順暢的機遇和發展。

觀測這個現象,幫叔也勸,身邊所有的孩子,如果還有機會改善“出身”,不如先給自己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國內的教育通道單一,賽道激烈,願我們這些教育從業者能給學生一個更為公平的學習環境,祝好。


作業幫


這種現象在高校尤其明顯。招聘老師,要求第一學歷是985/211的條件太不厚道。

以前我對查三代學歷的這一做法,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歧視,是一棒子打死的極其不公平的做法。學歷是學歷,能力是能力,兩者有關係但不是正相關,沒有絕對的因果必然邏輯。時間是見證歷史的最好工具。工作時間長了,接觸的人多了,反過來看“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是有其長久存在的現實基礎。

這不是一個歧視問題。

“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別上綱上線,這不是歧視。本質上,就是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一種方法,一種撒大網抓大概率事件的做法。因為這樣,選出的人才,是真正人才的概率比較高。你若因第一學歷,不是名牌校、不是名學科,不代表你不是真正的人才。

倘若還有綠色通道,例外條款,這現象就該長期存在。


林亮景


對於職場上的學歷歧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似乎也已經成為了一項不成為的規定。HR在招聘的時候,會更加註重你的本科學歷,雖然說你已經擁有碩士,博士的學位,但是還要看你是從“985”院校還是普通本科學校畢業的。

這一種學歷的歧視,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根深蒂固。這與我國的教育體系分不開關係。我們一直都在人為的對學校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雖然說這是對人才進行篩選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但是這位加劇了社會上對學歷的歧視。博士>碩士>重點本科>本科>大專>中專,這一條鄙視鏈,存在於社會上每一個行業中



但是我認為“學歷查三代,本科問出身”的現象是十分可笑且十分不合理的。一個高考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有些人因為高考失利,沒有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就會因為這樣一輩子受到歧視,這難道不是可笑的嗎?高考沒有考好,去了一個不怎麼樣的大學,這不值得同情。但是如果他在上了大學後,發奮讀書,積極向上,最後考上了研究生,讀到了博士,這難道不更值得人尊敬與敬佩嗎?

我們都知道,普通的學校裡面一般學風都不是很好,很多學生都只是為了一個畢業證來混日子的。學生不學,老師就更沒有心思教了。各類教學設施,教學資源也比不上重點大學。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如果一個本科生還有毅力要去讀研,還能考的上研究生。這難道不是顯得他比別人更優秀,更出色嗎。甚至還有大專的學生最後成功考研讀博的。他們願意為了改變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在求學的路上不斷的專研前進,這樣的人才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他們能在逆境中成長,說明他們有一顆不然吃苦向上的心,在這麼困難的環境下,還可以考研,讀博成功,說明他們更加有天分,更加聰明。以後進入到職場之後,會更加的出色。


大三老學長


這是赤裸裸的學歷歧視!醜陋,不公平!

我出生在七零年代,我的初中同學,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天資聰穎,勤奮刻苦。在那個年代,初中畢業後第一選擇是上中師,中專,而不是高中。因為當時人才資源相對稀缺,中師,中專畢業也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誰想到改革的步伐太快,大學瘋狂地擴招,大學文憑滿天飛,碩士,博士也滿大街跑。中師中專畢業的同學為了適應激烈的競爭,也不得不去考取專升本,自考本科。很多同學甚至邊工作,邊學習,讀完了碩士,博士。且不要說他們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若沒有相當的智力和毅力支撐,根本走不到這一步。事實也證明,當初中師中專畢業的同學有很多現在都是單位的骨幹,才華,能力一點不輸現在的211,985畢業生。





所以那些喜歡搞“學歷查三代,出身論本科”的單位領導,不是壞,就是愚蠢。別忘了在中國還有這麼一大批人,他們從小勤奮刻苦,但最終卻成了改革代價的承擔者。然後現在又受到各種歧視,不公平。


當然,不可否認,名校畢業的學生,整體素質和水平的確有優勢。學習歸學習,能力歸能力,名校也不乏高分低能的人。再好的大學都有學渣,再爛的大學也有學霸,用人單位憑一張文憑取捨人才,完全不合理。


巨靈鳥


有這個用人行為的多數是行政事業單位,還有機關院校。他們這樣也有他們的道理,不過作為個人來說,完全可以強化自己的優勢,一定要想辦法掌握一兩項一劍封喉的技術,而且不要輕易外露,更加不要外傳。本人第一學歷工科大專,取得高級職稱多年,靠著自己相對的獨門技術擊潰過八十年代的研究生、現在任職某高校的副教授。至於這十年八年畢業的研究生想找我學習比登天還難,他們只知道我水深想找我學習,但是我絕不會讓他們知道我深到哪裡,免得成天被覬覦。這麼多年只傳授過一個08年畢業的本科生,因為她一直對我畢恭畢敬,有事情請教我的時候會一大早等侯在我辦公室門口,絲毫不怕別人看到和說三道四。我收她為徒的時候給她約法三章,其中一條就是不準外傳,這麼多年她也基本做到了。


外星學渣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潛規則”問題。按理說,學歷應該是一把線性的尺子,分級刻度線應該是等分的,本、碩、博三級學歷的水平應該嚴格按級遞進的;或者是上揚型的指數型函數。但現實卻啪啪打臉,社會上對碩士、博士等高級學歷的水平和含金量持懷疑態度,用人時要重新甄別一番,就出現了“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怪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有三。第一、人類的生理規律。人類的腦細胞數量在22歲時達到顛峰,此後開始走下坡路;相應的,人的記憶力也在此時達到極大值。此後,記憶力開始下降,但邏輯思考分析能力繼續上升。也就是說,人的一生讀書學習效率最高的年齡段,是從青春期開始到25歲這段時間;女孩平均比男孩早兩年。可以想象,從十七八歲由高中升入大學本科到畢業,正好在這個年齡段。人類學習的本質主要就是兩個方面:一是積累知識(記憶能力);二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兩個方面能力都強的優秀高中生自然在高考中進入了較好的本科院校。第二、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即失業、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催生了一批被動考研族。這部分人當中有一部人,是用以時間換空間、堆砌知識的辦法來免強實現考研和完成學業的。他們的知識量可能增長了(博),專業的深度可能也增加了(精),但是能力的提高可能很有限。因為能力這個東西雖然可以通過後天鍛鍊來提高,但不得不承認還有天生的成分在起作用(智慧),甚至有的方面後天都難以彌補(就象酒量一樣)。總之,就是在能力幾近飽和的狀態下被動繼續升學深造的更高學歷,其含金量也會有所下降吧。第三、校園也不是純粹的象牙塔,不可能一塵不染,學術造假、批發文憑的極端個案,不說也罷……。所以,“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看似不合理、不必要的潛規則,還真有它存在的一定合理性。但是,英雄不問出處,學歷也不全部代表能力,更不代表成功與否;它只能證明某些過去,決不代表所有未來。開篇說過,人的記憶力在22歲達到頂峰,但邏輯分析能力的上升才僅僅開始,此起彼伏之間,鹿死誰手那還不一定。沒有學歷這把尺子不好做出比較;過分迷信這把尺子,也有可能錯過了一個天才。翻翻歷史,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


雜家論談


這種現象的確存在,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很大弊端,主要就是將人才內涵的複雜性簡單的外在指標化,且過重歷史標籤,對社會化視角下的一貫優者更有利,將抬高部分有名無實之輩,對成長中由一般到傑出者不利,將埋沒一些“醜小鴨變白天鵝”的真才實學之士,其實人才成長是很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因為知識技能極其廣博、學科專業區別很大、聯繫很多,人的天賦特長、認知理念和後天努力差別變化甚大,總體上雖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但具體到個人又千差萬別,有的各階段優秀,有的某段平常某段轉優,有的某段優秀某段平常,現在的優中更優未必不是過去的常中更常,所以注重歷史階段、注重社會標籤、更得注重現實能力和發展變化,才會營造更客觀公正的人才環境。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是溜溜”、“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等等,都是選人用人者該有的意識……


dyhgy


這個兩個原因,一是面子問題,這個面子很重要,不管啥人都想要面子,985211好聽,二是實用問題,985211的孩子們都比較聽話,俗稱乖乖寶,不管什麼人領導他們,他們都很聽話,其次有的工作確實能幹了,但又不會幹的出格。二本或者以下的有一部分是死學,但是有的工作腦子不夠用確實是幹不了,說白了就是幹不了活,幹不好活。還有一部分那就是腦子特別好的人,但是不用心,有時候會幹的出格,甚至特別牛逼的都比領導腦袋好,這種人不好管理,即使好管理,這種人也不受待見,人都是有嫉妒心的,一旦比自己厲害,心裡肯定不平衡。所以綜上所述,還是選擇985211,既有面子,又能用的好。


鵬153887556


我出生在七零年代,我的初中同學,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天資聰穎,勤奮刻苦。在那個年代,初中畢業後第一選擇是上中師,中專,而不是高中。因為當時人才資源相對稀缺,中師,中專畢業也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誰想到改革的步伐太快,大學瘋狂地擴招,大學文憑滿天飛,碩士,博士也滿大街跑。中師中專畢業的同學為了適應激烈的競爭,也不得不去考取專升本,自考本科。很多同學甚至邊工作,邊學習,讀完了碩士,博士。且不要說他們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若沒有相當的智力和毅力支撐,根本走不到這一步。事實也證明,當初中師中專畢業的同學有很多現在都是單位的骨幹,才華,能力一點不輸現在的211,985畢業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