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事变为何东北军一败涂地?

云中游l


呃…事实上,除了东北军在东北自发的抵抗,东北军在少帅的统帅下,就从未取得过胜利,热河事变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失败很正常,胜利了才比较神奇吧。

九一八事变之后,欲壑难填的日本,并不满足于占据东北三省,将东三省消化之后,日寇得陇望蜀,又开始对位于华北和东北之间的热河省产生觊觎之心,并不断对热河省采取政治、军事等试探行为。


1933年元旦,日寇挑衅发动了山海关事件,随后,1933年2月21日,日寇及伪军10万余人以锦州为基地,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此时,退出东三省在东北军尚有10万余人驻扎在热河境内。

面对日寇的侵略和全国要求抵抗的舆论,国民政府和张学良被迫开始对日寇的侵略行为进行抵抗,热河事件爆发。然而讽刺的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与日寇作战的中国军队接连战败,东北军几乎一触即溃。




反而是杂牌中的杂牌孙殿英部,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对日寇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也给了日寇不小的杀伤。1933年3月21日,日本占领兴隆。至此,除丰宁县等少数县城之外,热河全境沦陷。为什么热河事变中东北军会一败涂地呢?

第一,防守的东北军根本没有做好迎击来犯之敌的准备。为保存实力,上至张学良,下至东北军各级军官,都没有做好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准备。在日寇发动对热河的侵略战争之时,东北军甚至连部署都没有完成,防线几乎处处都是漏洞。


而且,失去了富庶的东北老巢,尤其是去了东北兵工厂之后,东北军的装备、训练乃至于后勤补给都大不如从前。而离开家乡的东北军将士士气普遍低落,战斗力自然也大幅衰退。

第二,防守的中国军队互不同属,彼此之间矛盾重重。例如,驻守热河的东北军,只有张学良担任总司令的第一集团军为东北军嫡系,第二集团军既有东北军,也有自发抗日的义勇军,还包括汤玉麟部、杂牌军如孙殿英部等等。张学良也根本没有理顺这些部队的关系。因此,在抗战过程中这些部队几乎毫无配合,反而互相拉后腿。


第三,热河事变中,许多部队及高级将领,并没有坚决抗战的决心。虽然有的东北将士面对日寇侵略浴血奋战,但也有的人在抗战中三心二意,只顾个人私利,有的人甚至直接投敌当了汉奸。

例如,日军茂木旅团在从通河进攻开鲁的时候,防守的守军汤玉麟部骑兵旅旅长崔兴武,根本没有抵抗,直接率部逃往了林东,后来甚至当了汉奸。

而当时担任热河省主席的汤玉麟,先是两边下注,与日寇眉来眼去。当热河守军节节败退之后,惊慌失措的汤玉麟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的家产,他甚至直接扣留了前线的200多辆军车,让这些军车给自己往天津租界运送家产。在这样的统帅指挥之下,东北军焉能不败?



第四,当时的日军装备先进,训练有素,战斗力远强于东北军。此时的日寇主力都是经过严酷训练的精锐,而经济尚未崩溃的日本,也可以为日军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再加上熟悉当地情况的汉奸帮助,有飞机大炮掩护的日寇在进攻热河的过程中几乎势如破竹,以微小的代价就占据了整个热河省。


鸢飞九天2018


先说清楚,热河战役,张学良是真要打的。

热河东北军老大是张作霖的拜把兄弟汤玉麟,是少帅的叔叔辈。九一八事变是个多米诺骨牌的起点,汤玉麟对张学良放弃奉天老窝非常不满,已经不大听少帅的招呼了。



关东军兵力不足,又需要消化东北的战果,整整一年多无力对热河发动进攻,但是与汤玉麟的秘密接触一直进行,汤玉麟老朽,又对张学良不满,已经只为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了。所以这两年汤玉麟在热河大肆搜刮,种植和贩卖鸦片,热河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抵抗日军的群众基础首先就不在了。

对汤玉麟的不听招呼和有投敌的企图,张学良也是急火攻心,1933年初当日军已有进攻苗头时,张学良请八叔张作相出山,任第二集团军司令,汤玉麟为副司令,并严令汤玉麟坚决抵抗不得投敌,结果汤对张作相的任命更为不满,东北军内部实在乱七八糟。



1933年2月初,日伪军十万人开始进攻热河,并特地任命张作霖的另外一个把兄弟张景惠为伪“满洲国讨热军总司令”,利用其东北军元老的身份使民族战争貌似内部掐架,开展宣传和诱降攻势,汤部军无斗志,一触即溃。

唯一跟鬼子死磕的居然是孙殿英,没错,就是东陵大盗和后来做了伪军的孙殿英,他不但在赤峰全力抵抗,甚至组织夜间逆袭打到了日军第8师团部,他的四十一军是热河抗战表现最顽强的队伍,历史,有时候挺搞笑的。



孙殿英死战不退,日军就用炮火轰城,赤峰县长及各界牛逼人物为城市免于战火,居然跪求孙殿英撤军,赤峰失陷。张作相闻听赤峰失守,立即将司令部从承德撤往古北口,令汤玉麟防守承德,老汤心说你跑我也跑,在没有看见日军的情况下,征调卡车满载物资和鸦片,直开天津租界。

是年3月4日,128名日军骑兵率先进入承德,张学良高喊的热河抗战,十天即宣告失败。

东北军,是真不行,组织混乱,兵无斗志,可惜了全套的好装备。


度度狼gg


有网友问:热河事变为何东北军一败涂地? 正如大家所说的热河战役是东北军洗刷918耻辱的最佳机会。为什么还会被128个日本骑兵就占领了承德呢?

当时在热河的部队,是东北军汤玉麟所部,4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为主力。就在河东朝阳、开鲁间,及凌源、赤峰附近和承德周围地区。另外在附近的河北和平津地区,张学良还有22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的庞大兵力。

其实从1932年开始,张学良就已经开始在热河构筑阵地,但由于天寒地冻、土质坚硬,开掘困难,且材料器具缺乏,工事构筑进展十分缓慢。

与此同时,东北军在热河的主要将领汤玉麟,心怀二志,派遣代表去参加了所谓的满洲国建国会议。开战以后,问题就出在了东北军第5军团汤玉麟这里,第5军团一线部队一触即溃。

部分部队带头投降,其余部队一路逃跑,汤玉麟不仅没有组织防御,反而下令赤峰附近所属部队撤向半截塔,自己率承德地区的部队撤向滦平、丰宁地区。导致,4日11时50分,日军先头分队骑兵第8联队128人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承德。

由于热河失守太快,日军很快就兵临长城脚下。此时,北上部队只能连夜急行军向长城赶去。长城抗战爆发,嫡系部队关麟徵,杜聿明,徐庭瑶,萧之楚,还有西北军第29军等各个部队首先急行军赶到长城与日军爆发激战。

东北军在热河表现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二个,第一个就是主帅,就因为天气冷,土地硬,不好挖工事这么一个简单的原因,5个月时间,迟迟无法修筑好阵地。第2个就是,东北军第5军团司令汤玉麟心怀二志,有投敌倾向。


深度军事


“热河事变”可能不是谁都知道,先来了解一下。

1933年2月21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一年半以后,日本关东军和伪军集中10余万人马,以锦州为后方基地,大举进攻热河省。

“热河省”,现在已经没了,是哪儿呢?

北洋军阀时期,于1914年设立热河特别区;1928年蒋介石统一全国后,正式设热河省,省会定在承德;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撤销该省,所属区域一分为三,分别划给内蒙、河北和辽宁。

4月21日,日军占领兴隆,仅仅两个月就基本攻占热河省全境。这,就是“热河事变”。

如果说东三省沦陷还能把锅甩给老蒋,不能怪东北军无能,这一次呢?

要说责任,“热河事变”有个人是绕不过去的——热河守将、热河省主席、张作霖的结拜兄弟汤玉麟。

这位汤主席最擅长的不是打仗,而是“理财”。老汤家里资产不少,他和两个儿子并称汤家三虎,打仗能力一般,搜刮地皮和积累财富的能力倒是很强。日本人打过来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该怎么抵抗鬼子,保住热河,而是怎么运走家产,不让自己受到经济上的损失。汤玉麟用大批军车运送自己的物资和钱财,终于赶在日本占领热河以前,把这些宝贝都转移走了。

1933年3月4日,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出现了:日军一个128人的侦察小分队,居然占领了热河省会承德,十几万东北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追究责任,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罪在不赦。如果不是因为他一心搜刮钱财,战时无心打仗,即便热河最后沦陷,也会给鬼子造成巨大杀伤,绝对不可能出现一百多人就占领热河省会这样的丑闻。

除了汤玉麟,另一个名人也难辞其咎——张学良,他的罪过甚至比汤玉麟更大。

何出此言?

第一,因为地盘的原因,小张拒不接受6个师的中央军增援热河战场(担心对方来抢自己地盘);

第二,明知汤玉麟无能,小张却拒绝蒋介石要他撤换汤玉麟,另换良将守备热河的计划。

说白了,这一切都是私心作祟。中央军进来了,那东北军怎么办?少帅早把北方看成是自己的地盘,老蒋不能染指。汤玉麟是他爹张作霖的老兄弟,他得喊“伯父”。汤虽然无能,但对少帅还是忠心耿耿的。如果贸然撤掉,换一个人,就未必这么忠诚了。小张考虑这些因素过多,对战场上的因素,反而基本没怎么考虑。

热河耻辱沦陷,除了汤和张两个人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东北军已经不行了。

30年代初期的东北军,早就不是老帅手里那支敢和直军拼刺刀,血战九门口和三道关的奉军了。奉军老一辈除了张作相,其他人都腐朽了;中生代杨宇霆、郭松龄、李景林、姜登选这些名将,死的死退的退,只剩下一个独木难支的韩麟春。这支奉军看似强大,其实早已就是一只纸老虎。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一枪不放丢了老家,东北军的家没了,魂也没了。小张指望这么一支“无士气、无良将、无灵魂”的三无军队去抵抗强大的日军,简直就是开玩笑。

综上所述,汤玉麟无能,张学良自私,东北军腐化,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热河省迅速沦陷。

范克明:《张学良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热河事变。这件事是指: 在1933年2月21日,日本关东军、加上伪满军10余万人,从锦州出发兵分三路进犯热河。(

今天的辖区分布在现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的部分地区)北路由日军第六师领兵;中路由日军第八师团领兵;南路由日军第十四领兵。2月22日,热河战事全面展开。3月4日,日军先头部队仅以128骑占领热河省会承德。4月21日,日军占领兴隆。热河全境沦陷。热河省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奇耻大辱啊。东北军最后一次挽回自己荣誉军队机会就此丧失。

为何不战而逃,汤玉麟逃的时候还知道带上自己的全部家产,“真是从容不迫。大将风范”

日军在准备占领热河之前,秘密地和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交涉了一年多。汤玉麟,字阁臣,绰号二虎(一说“大虎”,在张学良和王化一的相关回忆史料中均称其绰号为“汤大虎”),奉天(今辽宁)义县人。贫苦人家。后落草为寇,称霸一时。偶然巧合之下救了张作霖一命,1871年生于辽宁义县一个贫苦人家。少年时汤玉麟给人扛小活,因赶车拉脚遭抢劫,结为生死之交,颇得张作霖重用。1928年被国民党任命为热河省主席但自当热河省主席以后,那真是石头里都想榨出油来,地方百姓无不切齿痛恨贪赃搜刮,贩卖鸦片热河真是天高三尺。日本关东军的行为引起国民党的的警惕,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与当时在在北平的张学良、宋哲元等人多次声明武力保卫热河。作为东北军的最高统帅,不抵抗的张学良对于热河他是真的想打。一洗耻辱,但由于放弃东北,他所能调动的东北军已经不多。地方实权派也已经不听张学良了,汤玉麟更是瞧不起这个只会吸毒,没有任何本事的膏粱子弟,张学良后来请八叔张作相出山,并严令汤玉麟坚决抵抗不得投敌,结果汤更是反感,你把东北都放弃了,为何让我抵抗日本。但必须指出的是,汤玉麟只是不抵抗,临战而逃,但没有当汉奸。日军3月四日战领承德。汤玉麟惊慌失措,带着200余輛汽车的家财逃亡往天津,真是慌慌如漏网之鱼。

晚年的张学良曾言,他主政东北最大的错误就是错杀杨宇霆。28年,没有撤换汤玉麟,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张学良的托词和借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是,28年的时候,汤玉麟已经彻底掌控热河,他就算撤了汤玉麟,也未必能如愿,如此也可见,张学良的能力有多差,再就是怕汤玉麟狗急跳墙投敌,那就彻底完了。而热河不战而失陷全国舆论哗然,各界要求严惩汤玉麟。在3月8日国民党下令,褫夺汤玉麟各职,汤玉麟只有投奔冯玉祥。

但汤玉麟暗中与日军接洽准备投降,后被宋哲元架空。部队被被改编。从此解除了军权,汤玉麟后来辞职回天津,1949年病故。

其实汤玉麟也不是不想抵抗。

玉麟的部队很少。汤玉麟直属的有6个旅、2个直属团、2个直属营、1个特务队,防区却很大,每个地方的驻军都不多。6个旅里面,有3个是骑兵旅,但骑兵几无用,而日本和伪军却有十多万,汤玉麟的友军,万福麟、冯占海的两支部队也在热河退入热河,汤玉麟希望三人联合抗日,但日军到来之后来犯,由万、冯二人位望风而逃,导致防线全面溃败。局面已经是难以收拾。再就是张学良让汤玉麟抗日,自己却不给热任何援助,口惠而心不实。让汤玉麟认为张学良在利用他,而热河主帅是张作相。汤玉麟是副职,二人将帅不和,

如此一来,各部队也是彼此对立,各部队也对战事无信心、无决心、无准备,无能力,无条件,战事一起,守军不是投降就是溃逃,但意外的是,东陵大盗孙殿英带领部队在赤峰阻击日军七天,有时候。人啊,真的很难说。而三军主帅张作相不思战事也无抵御之策。率先乘汽车逃走。三军无主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

1933年2月21日,日本关东军、伪满军共10余万人,以锦州为基地分三路进犯热河。

此时的热河驻有汤玉麟部6个旅,2个直属团,2个直属营,1个特务队。但由于汤玉麟的消极抗战,开战不到10天,汤玉麟便仓皇逃跑,使得日军川原旅团先头部队在1933年3月4日仅以128骑占领热河省会承德。随后在4月21日,热河全境沦陷。嚣张的日军将战火引向长城沿线,华北地区形势危急。

自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节节败退,日军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就占领了东三省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而兵力占优、武器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退入关内,将3000多万东北同胞留给日本人。

东北军的所作所为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东北军将领张学良更是成为众矢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受蒋介石蛊惑还是因为惧怕日本而不抵抗,热河抗战都应该成为东北军雪耻的最好机会。

但是,这个机会还是没有被东北军抓住,而东北军也在经历了热河抗战的惨败后,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那么,为什么热河抗战会一败涂地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东北军士气低落,内部离心

张作霖死后,东北军的辉煌也就基本结束了。

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后,东北军似乎迎来了春天。但是紧接着就在1929年遭遇了“中东路事件”的惨败,年轻气盛的张学良自以为有大哥蒋介石的支持,大胆向苏联开战,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换来的是蒋介石干扰张学良向苏联求和的“有力支持”。

虽然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是其政治经验明显欠缺,这使得张学良屡屡被蒋介石戏弄。

“中东路事件”的惨败让张学良心中有了阴影,而东北军内部将领对张学良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张学良认为列强势力太强,无论苏联还是日本都得罪不起,而东北军将领认为张学良就是个菜鸟。

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张作霖死后,东北军已经在事实上分崩离析。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基本上一枪未发,大部队退入关内,而留下的很多东北军将领“弃暗投明”投降了日本人。

汤玉麟早先与张作霖不和,对张作霖尚且轻视,对张学良就更是不屑了,作为热河省主席和热河守区司令,汤玉麟痴迷于鸦片,将热河治理得乌烟瘴气,根本就不得民心。

张学良深知汤玉麟靠不住,所以在热河抗战前派遣自己的心腹张作相接替汤玉麟的职位,这种行为自然让汤玉麟深感不满。而张作相因为得不到汤玉麟的支持,只能做一个光杆司令。

而汤玉麟关心的永远都是他的大烟,对于可能发生的战争不作充分准备。等到热河事变爆发,在气势汹汹的日伪军面前,汤玉麟首先逃跑,导致热河守军群龙无首,全线溃败。

因为之前的信誓旦旦,特别是2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与包括张学良、宋哲元等27名将领一起发表保卫热河通电,使得热河抗战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也被寄予了厚望。但结果仅仅20多天就兵败如山倒,比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的不抵抗还要丢人。

2、热河位置前出,孤立无援

热河事变爆发时,虽然蒋介石统一了全国,但是国内仍然是军阀混战,军阀各怀鬼胎,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

虽然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但是仍然保持了强大的力量,深受阎锡山、冯玉祥等巨烦的忌惮。

在各军阀的眼中,日本人打的是张学良,而不是阎锡山或者冯玉祥,因此他们没有理由支援东北军抗战。不仅不支援,各军阀还乐见热河被占,东北军失去根据地,势力被削弱,成为丧家之犬。毕竟强大的奉系军阀和蒋介石是一条战线的人,而蒋介石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又是冯玉祥和阎锡山等人的对手。

而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对于热河抗战的态度也是一如既往的消极。在蒋介石眼中,南部的红军比北部的日本威胁更大,所以蒋介石能做的就是安慰张学良老弟坚持抗战,至于军队武器装备,对不起,剿匪用。

此时的蒋介石还在苦苦等待国联的调解,对于日本的侵略连像样的宣战都没有。其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使得此时的热河实际上成为长城之外的孤岛。

热河作为塞上省份,北部和东部是东三省,此时已经被日本占领。西部是察哈尔,是冯玉祥的势力范围。南部的河北省虽然隶属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但是蒋介石对张学良从来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剿匪优先,全力支持张学良抗日,不存在的。

所以这就导致了热河事变爆发时,东北军虽然背靠华北,但是没有后方的支持;虽然西部和南部都是同胞,却比日本人更希望他倒下。

因此,此时的热河不仅位置前出,而且腹背受敌,热河抗战的失败在所难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在少帅掌控东北军后,可以说东北军的几次作战都是一触即溃,中东路事件对苏作战惨败、九一八之后迅速丢了东北、热河事变惨败、长城抗战惨败。东北军真正有战果,要到了抗战中,因国仇家恨与日军血战。

1、中东路事件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成为东北军的负责人。在改旗易帜后,张学良成了东北边防军司令,所部三十余万人。

(中东路事件)

或许是为了立威,或许是响应革命外交。少帅在对苏问题上逐步强硬,最后要武力解决。

到了真冲突的时候,加仑指挥苏军全面击败东北军,被迫签《伯力协定》。兴兵是君,停战也是君。

2、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之后日军向全东北开进,在东北各地的十几万部队,溃的溃,降的降。

(日军占领东北)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民政府要求张学良死守锦州,可锦州一枪未放就放弃了。按理说日军也不想大打,十几万东北军精锐在辽西走廊对战日军一个、半个师团应该是还占有优势的。

可以放弃辽西走廊,直接退守山海关。两年后的榆关事件就和这时候的选择有关。

3、热河抗战

在热河问题上,汤玉麟要承担一半责任。在改旗易帜后的五年里,他任人唯亲,贩卖烟土,军备废弛,毫无抵抗力。

(热河抗战)

但作为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的少帅也要承担一半责任,指挥、部署不力,开战十天就丢了省会。

4、长城抗战

占领热河后,日军并没有罢兵的意思,日军继续南进,逐步向长城逼近。少帅指挥十几万东北军、以及华北的西北军、晋绥军、杂牌军、中央军共计四十万人对日作战。

结果是长城各口除了中央军防御不错外,其他表现一般,东北军尤其差。

古北口方面,东北军精锐攻击前进,却一触即溃。等中央军接管后,这里反而成了最坚固的阵地。

(长城抗战)

东北军是一支军阀军队,并没有太多信仰,当兵吃粮,自然在战争中屡战屡败。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热河战场的失败并不是东北军战斗力的问题,而是某些人的问题。

热河还没有发生战争之前,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发表声明“热河和东三省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绝不会和日本人做城下之盟”,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发表声明“忍无可忍,舍身奋斗,救亡图存”。两个人的声明一发表,全国舆论沸腾,多少人都觉得“不抵抗将军”这一次应该会在热河一雪前耻。


1933年2月底,日本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外加第十四混成旅团和一部分伪军向热河进发。当时驻扎在热河的主要是东北军汤玉麟部,辅帅张作相名义上的指挥。战争开始的前一天汤玉麟派兵把自己家里的好东西全部用卡车装走,这一个举动暗示着他根本没有想和“热河共存亡”。

当驻扎在开鲁的第五军团骑兵旅碰到日军的前方部队以后,立刻不战而降,万福麟的第四军团负责凌源一带闻风溃逃,朝阳失守,日军如入无人之境。“

东陵大盗”孙殿英带去的人马本来是作为援助之用,没想法后来反而成了主力部队,整个热河也就他和日寇打了七天,最后无奈之下只能撤退。宋庆龄女士在国民御侮自救大会上愤怒谴责“谁是防守热河的,鸦片将军汤玉麟,他就是开门放日军进中国的”。

热河失守仅仅用了七天,这不是东北军战斗力的问题,因为东北军根本没有战斗,最重要的在于统帅!汤玉麟自认为自己是张学良的长辈,不肯听从张的指挥,辅帅张作相手上没有兵权,指挥不动汤玉麟,各部队看到长官如此更是无准备,无信心,无决心!


历史十二郎


如果说东三省的沦陷,是态度问题。那么热河抗战的失败,就是态度和都有能力问题了!先列一个时间线,捋一捋热河抗战的背景和当时的抗战环境。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3年1月2日,山海关战斗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蒋委员长算是让张学良给坑惨了。由于关东军拿下东三省太轻松,导致日军内部产生了一种膨胀心理,觉得中国政府就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轻轻一推就倒了。于是,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幸亏南京国民政府应对及时,表示要坚决抗战到底,再加上前线的粤军和中央军将士拼死抵抗,才挫败了日军的计划,否则全面抗战估计就要提前五年爆发了。

日军在华东吃了亏,便把侵略目标又转到了华北。于是,山海关战役爆发。

当时东北军有一个旅驻守山海关,日军从元月二日发动进攻,三日下午就拿下了山海关!张学良布署防御的水平,让日本人都惊呆了。怎么能烂到这种程度?

山海关沦陷,等于华北平原门户大开,平津地区无险可守,沦陷只是时间问题。此时华北地区唯一还有地形优势,能利用地形与日军周旋之地,就只剩下一个地方——热河。

这样一来,热河抗战就必然要开打了!日军要利用热河作为进攻关内的跳板,张学良也需要利用热河作为抵挡日军蚕食的屏障。



那么热河抗战前,蒋介石总司令和张学良副总司令都在干什么呢?

首先是蒋介石,他很忙,要忙着布置第四次围剿。另一方面,还要忙着对东北军进行政治渗透,利用党部小组深入东北军,执行“

最彻底的分化与肢解行动”,保证“其部不再具备独立之武力”。

其次是张学良,他也很忙,要忙着跟国民政府争论战后出路问题。因为这一战跟日军必然是死战,东北老家被抄了,华北也不保险。他想让国民政府至少给他五个大城市的税源,作为养东北军的军费。

于是,两人开始相互拍电报。

1月17 日,张学良给蒋介石发电报,表示日军调动频繁,我这边兵力不够,扛不住,求大哥帮忙。

热边情况日趋紧急,证以最近日军进向该处之积极活动,大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之势,我方入热部队,只东北军四旅。迅赐电调中央军及晋军即日开赴热东一带,以增实力,而备万一。

蒋介石回电,我这边也很忙。老弟你尽力而为吧,老哥我竭力帮忙。打的赢就打,实在不行就拉倒。

北方军事已全权托付吾兄。吾人处此忧患,横逆之来,惟有尽其心力而为之,
只求此心无愧,并以扩然大公示众,则成败存亡,听之而已。

临战前,国民政府的两大巨头把心思都放在对方身上,试问这一战还怎么打?怎么可能还打的赢?打到最后肯定又是老套路,“打一打,有个交代就行”。打赢?没想过!



中央的两个大佬都是这幅模样,热河地方的领头人呢?

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主政热河八年,以其子汤佐辅之言是从。卖官种烟、苛捐杂税,甚至摧残教育、破坏司法。热河老百姓恨其腐败,巴不得这厮被打跑。另一方面,汤玉麟所辖的四个师,号称三万,实则二万,欠饷十月。军队也懒得给汤加父子卖命。

蒋介石密电,让张学良把汤玉麟给撤了,没料到张学良托大,把蒋介石的密电透露给了汤玉麟,让他好自为之。汤玉麟心一横,干脆拒绝东北军进入热河。于是热河抗战就变成了中国军队整体有兵力优势,然而在热河省内日军有兵力优势的尴尬情况。

PS:张学良的主力集中在长城沿线,只派了三万人在长城和热河交界处策应。也就是说,汤玉麟被夹在张学良和日军中间。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热河战役爆发。日军长驱直入热河,汤玉麟所部瞬间大溃败,仅仅十几天,有组织的抵抗就没有了。日军仅以一百多人就占领了承德!而汤玉麟则带着两百多辆汽车拖着所有家当逃到天津。



张学良听说汤玉麟跑了,赶紧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急令古北口驻军严阻逃军入境,并令张作相、万福麟等严守长城防线,严防日军进入长城。热河省丢了可以怪汤玉麟,如果长城再丢了,他就要负首要责任了

蒋介石在南昌剿共前线听说热河丢了,也有点慌神。他的抗日底线是长城,如果长城被日军攻克,他也要负责任。于是蒋介石致电杨杰转示张学良、何应钦,让他们做就地反攻。以宋哲元的西北军和万福麟的东北军两部,全力出冷口,袭取凌源、平泉;再以古北口防备的各部,出古北口反攻承德,务必夺回承德。

结果,这封电报刚刚收到,张学良直接拍电报给南京,表示自己力不从心。辞职了……

妄冀待罪图功,勉求自赎,讵料热河之变未逾旬日,失地千里,固有种种原因,酿成恶果,要皆学良一人诚信未孚,指挥不当,以致上负政府督责之殷,不无以对国民付托之重……戾愆丛集,百喙奚辞……学良虽粉身碎骨,亦无补于国家,无补于大局,应恳迅赐命令,准免各职,以示惩儆。

蒋介石听说张学良要辞职,丢下南昌的剿共大业,连夜飞到了石家庄召见张学良。一开始蒋还表示,现在前方军事吃紧,你可不能走!我俩同舟共济。张学良感动死了。

第二天,蒋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他让宋子文向张转达他的意思:热河失守,你张学良守土有责,中央政府也是责无旁贷,你挨了骂,我也同样受到国人的攻击。我俩现在是同乘一只小船,应该同舟共济,但是目前风浪太大,如先下去一人,以避浪潮,可免同遭沉没。于是张学良下野,他的东北军被蒋介石改编。



至此热河抗战结束,日本成为最大赢家,占领了热河全省。蒋介石成为二号赢家,成功的挤走了张学良。而张学良和汤玉麟都是输家,一个丢了军队的指挥权,一个丢了热河。张作霖在泉下有知,估计要掐死俩人!

纵观整个热河战役,其实中国军队一早就输定了。领导人没有决战的信心,一个在盘算自己的退路,一个在给对方死命挖坑,都在指望对方多出点力。这要是打的赢,就是活见鬼了!

那么是不是热河抗战就没有赢的希望呢?其实并不是。

早在战争爆发前就有很多人对张学良的布署提出了质疑。民国时期的地理专家丁文江教授攥写过一篇名为《假如我是张学良》的文章。在文中,丁教授作为一个军事外行,他对局势的看法都比张学良看的清楚!丁教授从地理角度分析了华北局势,他认为:

一旦热河有了军事行动,北京天津是万万守不了的。我们真正的防御、长期的战争,不在平津,而在热河。
假如我是张学良,要预备积极抵抗,第一步先把司令部移到张家口,同时把重要的军实和北甯路车辆逐次的运到居庸关以北;只留一部分军队在山海关、秦皇岛、天津等处;在这些几处经过相当的抵抗以后,也预备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分别退至口外。现在驻在热河边界的军队应该从速进到朝阳、并且积极筹备朝阳、凌原,平原、承德各地间的运输。热河东南两部完全是山地,不但日本人的坦克重炮都不能使用,就是飞机也有许多危险。喜峰、古北、河南口三处都是天险,每处有一两万人防守,日本非有一倍以上的军力不能进攻。只要守得住热河,放弃了平津是不足惜的。只要当局有必死的决心,充分的计划,热河是一定守得住的。

结果最后的走势让丁教授全部言中!热河不战而败,华北平原失去屏障。七七事变之后,国军虽然在京津地区布置重兵,但是华北平原一望无际,毫无遮挡,很适合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展开,根本就守不住。张学良要是有决心,先把汤玉麟用武力搞掉,再布置重兵在热河与日军周旋,后来华北地区也不会丢的那么快。

有这样领导人,国之不幸……


Mer86


东北军根本无法独立承担对日本的作战

其实热河事变也只是九一八事变的延续,在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下,东北军实在无法独立承担对日作战。

很多人对东北军以及张学良的印象都不好,认为其消极抗战,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时不战而逃,其实这真的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张学良在当时面对的处境很艰难,一方面是来势汹涌的日本人,一方面得不到国民政府的支持。

有人认为沈阳有个兵工厂,以东北军的实力完全碾压关东军,然而实际是,就是一个日本小分队在东北嚣张跋扈,张学良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以东北军的实力如何和日军开战,结果必然是日本军队所到之处,东北军全部溃逃。

但这并不代表张学良没有责任,在局势如此紧张之时,放松了对日本的警惕,如果东北军精锐在东北的话,也会震慑日军。尤其是战争爆发后,张学良不战而退的作风,更加激发了日本侵略的嚣张气焰。

日本人得寸进尺,于是就有了1933年的热河事变。

热河事变中的军事对抗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被骂完了,其实,坏人和脸皮厚的人根本不怕骂,但是张学良怕,从根本上来说,张学良还是一个爱国的年轻人。当然,张学良的人生失败和爱国不发生关系,主要还是年轻。

年轻人都有一股子热血,于是在日本人将魔爪伸向热河的时候,张学良状态也很好,一定要跟日本人干一下子。

日本人兵分三路,其中日军五万多人,伪军五万多人,总计十万多人,但是日军这五万人,主要构成部分是日军的第六、第八师团,即日本的甲种师团,整个日本一共也就17个常备的甲种师团。可见日军对夺取热河实在是志在必得。

一个日军的甲种师团有多难打,纵横在昨天的问题中也详细的回答了,按照白崇禧的说法,中国正规军遇到日本正规军需要六倍以上人数才能开战,而甲种师团是日本精锐中的精锐,当时国军最先进的德械师,也根本抵挡不了日本的进攻,可以说,一个甲种师团完爆三个中央军德械师;在兰封会战中,国军精锐12个师都未能全歼日本第14师团,反而被突围。

在日本的甲种师团种,第六师团还是日本最能打的甲种师团,堪称精锐中的精锐。

这样来说,中国如果想守住热河,最少需要集结三十万精锐国军才能一战。

然而事实上,热河守军不足二十万,很可能只有十三万,主要包括汤玉麟的热河守军,张作相的部队,以及张学良派遣孙殿英支援的两万多人,大多是残兵剩勇,在和日本军队开战的时候,很多部队一触即溃,根本就谈不上打仗。

汤玉麟作为热河守区司令,在战斗中更是率先逃跑,没有起到任何抵抗的效果。

只有孙殿英的部队在赤峰阻击日军七天,后来撤退(纵横认为阻击的也并不是日军主力,很可能是伪军)。

热河事变的失败也并非全是东北军的错

在九一八的时候,东北军不战而逃,在热河事变的时候,东北军也跟着打了,实际上东北军的战斗力就那样,那些吹嘘东北军厉害的,实际上根本就是在开国际玩笑,东北军真的厉害会被北伐军打跑,巅峰时期的东北军都没能打过发展中的国民革命军,更别说落魄时期的东北军和日本精锐的对战。

后来到淞沪会战的时候,国军很多都是德式装备,比北伐时期强多了,并且是80万对日本30万,结果淞沪的溃败就不说了。

所以,我们现在思考这段历史,包括九一八事变的时候,不要总是把焦点放在,为什么张学良跑了,东北军不抵抗啊!而是要去深切的领悟,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这么不团结,在面对日寇侵袭的时候,只有东北军在独自面对,其他军队都在干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