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赵匡胤黄袍加身,哪个帝王最接近统一中原?

520我的梦想


在我国,五代十国是一个很混乱的历史时期。从后梁篡唐以来,北方数个政权更迭,其中不乏有李嗣源,柴荣这样的明君,更多的是昏庸之辈。最终五代还是在赵匡胤的手里终结了,那么假如没有赵匡胤政变,那个帝王最接近统一中原呢?

事实上,最接近统一中原的帝王是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柴荣那会儿刚称帝,北汉联合契丹来袭,不倒翁冯道冷嘲热讽的不赞成他亲征,结果他不但亲自率兵,还在紧要关头自己一马当先冲进敌营,取得了高平大捷。柴荣排兵布阵可能一般,但个人军事实力绝对超强。

《平边策》: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除了军事能力外,他的战略眼光还是很独到的。选定王朴的《平边策》,则表明了柴荣的军事远见。可惜后来的赵匡胤依葫芦画瓢,也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来,错过了攻打契丹的绝佳时机,他对于时局的把握还是很厉害的。他在位的短短六年里,已经极称职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北中国政权的首领的本职工作,其军功政绩是汴京政权从割据军阀过渡为真正大一统王朝的不可磨灭的一环。

整顿禁军,沙汰老弱,建立殿前诸班,初步革除中唐以来冗兵积弊;

施政有方,扩大汴京外城,疏通运河,留心农事,均平田租,招抚流民,恢复生产;


限制佛教,严禁私自出家,收缴大量佛像和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令国库充盈;

革除弊政,用法严峻,约束群臣,令州县官吏占有的课户及俸户勒归州县,改由中枢直接发给俸钱,强化中央集权;

征伐四方,所向克捷,高平之战令强敌北汉“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破孟蜀夺秦凤四州把他们打回四川,夺淮南十四州六十县把南方霸主南唐打成江南国自去帝号,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绩说明了后周世宗柴荣能力不凡,不愧是“五代第一明君”。


后周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地区。假如后周世宗柴荣没有英年早逝,以他的能力不说统一中原,一统天下都有可能。


源稚生


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正是中国三大乱世之一的五代十国(另两个时代分别是春秋战国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所谓五代十国,五代即中原王朝梁、唐、晋、汉、周,十国即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其中前蜀被后唐王朝攻灭,南唐取代南吴并攻灭楚、闽两国,因此在五代末只有南唐、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吴越、北汉七国。另外,自唐朝五代沿袭下来的静海军节度使,后晋时独立为越南,定难军节度使在宋仁宗时独立为西夏。这其中,静海军节度使独立为越南,对后世西太平洋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按题主所问,应排除作为地方割据势力的十国君王,因为十国和五代相比国力差距悬殊,既便是实力很强的南唐和后蜀,和五代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那就只能从朱温、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柴荣七个君王之间选了。这七个人中,只有柴荣和李嗣源号称一代明君,后世评价颇高,其他人均获历代差评。朱温、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郭威五位开国皇帝甚至被《推背图》、《烧饼歌》等预言书斥之为“五大猪”,他们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也就比母猪上树的可能性大一点。

(唱戏误国的后唐庄宗李存勖)

先看李嗣源

后唐明宗李嗣源,沙陀族人,原名邈佶烈,李克用养子,以骁勇善战闻名,曾辅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虽文武双全、军事才能突出,但他称帝后沉缅于声色,喜欢演戏而治国无方,杀戮功臣而重用戏子,被后世讽刺为奇葩的“伶官天子”。公元926年李嗣源取代这位行事荒唐的天子,成为第二任皇帝。明宗李嗣源在位七年,他杀贪官、用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慰民苦,号称小康。但他后期姑息藩镇,孟知祥割据四川建后蜀;他治下无方,次子李从荣骄纵不法,权臣安重诲飞扬跋扈,导政朝政混乱。李嗣源死后,后唐很快灭亡,其子李从珂抱着玉玺自焚,自秦始皇下传1200年的传国玉玺从此消失。


再看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本是郭威皇后的侄子,被郭威收为养子,954年继位。柴荣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让后周走上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军力强大、国力强盛的道路。在积累了雄厚实力后,他开启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收江北、淮南14州;北破强辽,连克燕云十六州中的二州三关。在全取燕云十六州、把北方少数民族赶到长城之外的关键时刻,他却不幸病逝,年仅39岁。后世公认,周世宗柴荣是自唐太宗李世民以来300年间最勤勉的皇帝,他不是贪图享受死的,而是活活累死的


后周世宗柴荣下马善于治国理政,上马能够统一天下,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明君。包括赵匡胤、李重进、石守信、张永德、曹彬、潘美在内的宋初名将,都是他从最下级军官中栽培提拔为统兵大将,范质、李谷、王溥、魏仁浦等贤臣都是他慧眼识英才选拔出来的。尤其是魏仁浦,不过是一介平民,连个举人都没考上,但柴宗发现他是个人才,便打破“科举取士”的千年传统,让他担任枢密使这样的大官。得人才者得天下,汉高祖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三个人才,就能创立汉朝400年天下,后周世宗柴荣从民间发现的人才比汉高祖刘邦多得多,他建立的功业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辉煌的,李嗣源远远不及。如果再给他十年时间,别说统一中原了,统一东亚都有可能。

后周世宗柴荣所处的时代,正是辽朝国力最鼎盛时。辽朝是当时亚洲的霸主,战必胜攻必取无人敢不臣服,却被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打得惨败而回,6万辽军精锐骑兵差点全军覆没,周世宗高平之战因此永载史册。从五代十国到元朝败退漠北的400年间,仅周世宗柴荣和大宋战神岳飞两个在迎战国力军力都在鼎盛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精锐骑兵时,取得压倒性胜利,这在辽宋夏金元时代是极其罕见的

(周世宗灭佛)

周世宗柴荣英明一世,没想到临死前却糊涂一时,看错了人,把后周天下托付给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赵匡胤,让赵匡胤轻而易举篡夺了天下。有些人说周世宗柴荣曾进行大规模灭佛运动,得罪了神佛,因此后周遭到天谴,虽是迷信说法,但谁又能说得清呢?


忍者评史


如果没有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话统一中原的可能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了,如果是这样契丹族将早于蒙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少数民族。

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又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五代指的是先后统治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政权,十国指的是南方的前蜀、后蜀、南平、马楚、杨吴、南唐、吴越、闽、南汉和北方的北汉这十个政权。


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一代雄主后周世宗柴荣南破南唐北击契丹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本来和其争雄的南唐已经俯首称臣而北方的契丹则在昏庸的睡王辽穆宗通知之下也大有可为,只是天嫉英年周世宗在征讨契丹的路上身染重病年仅39岁就去世了,霸业成空只留下孤儿寡母给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机会。

那么假如我们设想赵匡胤对后周忠心耿耿没有上演黄袍加身的戏码历史会怎样呢?个人认为赵匡胤如果不黄袍加身的话后周政权在他等人的支撑下应该还可以挺一段时间,只是由于皇帝年幼必然先求稳很难去消灭那些割据一方的十国政权,而此时辽国内乱却要结束换上英明的辽景宗和辽圣宗父子,还有一个精明强悍的妻子和母亲萧燕燕辅佐他们。



所以当赵匡胤等人在世的时候或许还可以暂时抵挡住辽国的进攻,但是当赵匡胤等人离世又没有杰出将领接替他们的话,那么后周很可能要被后来的辽圣宗灭亡,当然这还要看长大后的周恭宗柴宗训表现如何,如果他有周世宗的本领的话未尝不可以统一天下,只是和辽国的机会都是大概是一半一半,只是周恭宗继续当皇帝的话长大后的表现究竟如何我们谁也无法预测。

因此排除这些不可预测因素的话赵匡胤如果不黄袍加身当皇帝的话,和周世宗同样英年早逝的辽景宗并没有时间去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儿子在位将近49年的辽圣宗却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对中原各国各个击破一统天下,要知道即使是在北宋基本统一中原的情况下,辽国还是大举进攻差点灭亡了北宋,只是在宰相寇准的强烈要求下宋真宗不得不御驾亲征北宋才稳住了阵脚,最终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成了兄弟之国。


执斧传播开天名


我认为是后周

一,北宋的底子就是后周的底子,北宋后来就是靠着后周的将领和士兵才统一中原。

二、如果没有黄袍加身,后周后主依然是皇帝,赵匡胤等依然要为后周打天下。

三、除了后周,北汉,南唐两国君主昏庸无能,任用奸臣,国力不堪一击。


文学与风景


当然是郭荣了,柴荣是后世史学家的称谓,过继给郭威在过去一定改姓郭。郭荣去世前已经接近统一中国,只是方向选错了,应当向南进攻,他却选择了北上。历史也残酷地没有给他留下足够的时间,如果打败了辽,攻下南部几个残余王国如探囊取物。

就个人才智素质郭荣应当在唐太宗之上,也绝不会有后世金人坐拥中原,纯属个人观点。


石人观象7


少主年幼,主弱臣强。赵匡胤如果没有黄袍加身,那还有其他人黄袍加身。黄袍加身是历史必然现象。


茂杨106


柴荣呀,可惜死早了


王栋173290684


即使没有如果。如果可以假如,我就觉得地球还在侏罗纪时代


零下三十度的雨


如果周世宗郭荣天假其命得以永年,毫无疑问会统一中国,赵匡胤只能做个开疆拓土的大将军了。


思方行正


如何赵匡胤没有黄袍加身,契丹辽国,女真金国,都有可能进军中原。后期的蒙古也可能一统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