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和李鴻章,為何沒有自己割據一方?

xuweinan2233


在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可以說,曾國藩功高震主,曾國藩的湘軍可以說是如日中天。李鴻章稍遜一點,但淮軍實力也不容小覷。兩人就如同清亡後的軍閥頭領,完全有實力,也有號召力割據一方。況且,當初為剿滅太平軍,湘軍和淮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就已經營多年,尤其兩湖地區,俗話說,兩湖熟,天下足。而淮軍更是盤踞江浙,江浙自宋時就是天下富庶之地,要不然,以北宋滅亡後的處境,宋高宗趙構怎麼能在這裡延綿國祚長達一百多年。可以說,曾、李二人完全可以割據一方,而不聽朝廷號令。

那為什麼他二人沒走上這條路呢?

首先,二人皆出自布衣,是靠科舉上位的,然後通過努力進階,達到高位,而這一切都是清朝廷給予的。二人受的是儒家教育,忠君孝義理念深入骨髓,這種價值觀真的很難撼動。況且,清朝廷並沒有像過往的朝廷那樣對功臣橫加猜忌,甚至隨意掄殺。不然,曾國藩、李鴻章可能就被部下鼓動反叛了,因為造反反得理直氣壯嘛。而且,曾國藩,李鴻章都已進封高位,年紀也一大把了,就是有理造反,也沒精力了。還有就是列強還是很支持清朝廷的,因為在列強眼中,清朝廷是當時外國在華利益最好的也是最大的代理人。因為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最“聽”他們的話了。相反,要培植一個地方勢力給自己代言利益,費神費力還費錢。不如維持好一個現成的。他們當初幫清政府打太平軍,既是為了“解救”太平軍勢力範圍內的列強利益,更是為了“保護”一下自己的在華“代理人”。曾、李二人都深知這一點,洋人也不允許他們造反。尤其李鴻章更瞭解洋人,瞭解西方。不然他會那麼積極搞洋務運動?

總之,無論內在原因,還是外在的原因,當時清朝正處於慈禧治下的“中興”時期,曾、李二人會有造反的心思嗎?敬請高見。


驫羴犇猋1


當一個魔盒打開後,就關不了了!清未國門大開,雖然屈辱,但西方的先進政治制度已經為清未的上層所熟知,在清這條破船上,清政府已無力大範圍殺戮上層官僚,也就是說不再出一個強勢的君王,清朝王庭很有可能最終走向立憲制!那麼湘軍也好,淮軍也罷,誰還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別人,幫別人打江山,不說打不下來的悲涼,就是打下了,歷史上的兔死狗烹多的是,特別是明朝36位功勳剩2位!所以曾國藩甘願自裁湘軍也不敢自立,別說清庭不肯,湘軍自身就有許多將領會陽奉陰違。好不容易平了太平天國,大家都等著光宗耀祖,誰還願意冒險!李鴻章更不可能他威望還沒曾高!他的後繼者袁大總統就是得意忘形,以為自己威望,權勢夠了,逆天而行,最後也就沒了!


魔心聽風


曾李鎮壓太平軍後名義上沒形成割據,可鎮壓太平軍過程中江北大營,匯南大營在太平軍打擊下潰散,標誌著朝庭正規軍漢人武裝煙消雲散。在與捻軍作戰中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被殲滅,滿人朝庭最後一支由中央控制的機動部隊覆滅,滿人朝庭再也無力制衡漢人地方實力派。鎮壓太平軍後天下督撫多半由漢人擔任。著名的刺馬案其實就是滿人朝庭和漢人地方實力派的交量。結局是漢人地方實力派不勝而勝。朝庭默認漢人實力派對東南的控制。到了東南地方互保已經是明目張膽的割據了。


沒戶口的馬


湘君淮軍是由一個個小軍閥組成的聯盟,曾李是盟主,這兩個聯盟內部並不穩定,人心並不齊。清廷對地方的控制雖有削弱,但餘威仍在。忠君思想作祟。天平天國在中國腹地,在此割據,四面受敵。大戰之後人心思安,經濟破財。因此,無論從軍隊、清廷、意識、民心、經濟等角度,都不具備割據的必然性!


養默篤行


雖然兩人並沒有現成割據勢力,但實際上已經是割據的開始了,日後的八國聯軍侵華中的張之洞等人的“東南互保”實際上標誌著割據的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