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主体、陪体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有哪些?如何协调好这些关系?

枣霞


▲大光圈虚化背景来突出主体,同时画面中有隐隐约约的陪体,整个画面也交代了环境。

▲这幅是用b档长曝拍摄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的车轨,小光圈大景深来体现画面的层次,用色彩对比、冷暖对比来突出主体,同时又有了陪体和环境。

▲这幅是用快门优先模式1/60秒的快门速度摇拍的赛马场景,整幅画面主体突出,背景带有动感,画面中又有了陪体和环境。


华荣视角


摄影中的主体是主要表现的主题,就如文章中的中心思想,也是观赏者观赏的焦点。而陪体是陪衬主体的,为主体服务的,为了把主体表现的更强烈,更鲜明,更震撼,就需要陪体的陪衬。环境是给主体陪体的表现提供的处所场景等等。

正确机智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会使摄影画面的主题更加鲜明,表现力更加强烈,对观赏者的印象更加深刻。一般来讲,主体在摄影画面中应占据比较显眼的位置,在拍摄时,一切拍摄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在主体上,如对焦点、测光、白平衡、光圈、快门、感光度等都围绕主体服务。但是,陪体也不容忽视,要处理好主体和陪体之间的主次关系。如拍摄这样的一张照片,春光烂漫中,一只蜜蜂正在一棵苹果树上踩一朵苹果花,远处是田地山峦。在这张照片中,这只小小的蜜蜂和蜜蜂正踩的这朵花是主体,焦点和测光全在这些点上,而这棵苹果树是陪体,要求苹果树恰到好处的陪衬主体,在拍摄中,适当虚化树干树枝。而远处的背景,需要进一步虚化,对那些杂乱无章而对主体的表现没有一点作用的,要尽量摈弃,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分配摄影注意力和侧重点,才能拍出理想的画面来。






山野逸云


题主好!

连续好久了,悟空问答栏目尽是些和器材相关的问答。难得题主问到和拍摄基础技巧相关的问题,问得好!不过好难答。因为题主问的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拍摄技巧问题,问到的更像是一个章节。

单纯用文字真不太说得清,还是借图片来分析阐述,看末后一、二图。这是两张人像,在一次新品试用时拍摄。当时,机器上装的是个300mm的定焦。秉承拍到是第一位的宗旨,在该拍摄点拍下了一图。其实,在按快门前我已经注意到了模特头上的衬景,奈何定焦无奈,所以拍下一图后抓紧紧退几步,又拍了二图。

单看一图,也算不上失败,至少,模特脸部表情还是很丰富的。但,对比二图后,从整体看,明显一图就逊色了点。模特还是那个模特,姿势也还是那个姿势,但因为头顶上多了几爿逆光下略显红色的树叶陪衬,整幅画面更有生气,可观性也提升不少。

摄影,有时主题并不难找,反而是找衬托主题的背景更费事。这也是不少新人易忽略背景的一个共性。往往有这样的疑惑,明明和大家一起在同个拍摄点拍的照,为什么自己拍的就不耐看?

找个好背景有几个注意事项。1,不能和主题有冲突。2,可以和主题有对比,但也必须和主题协调。3,能烘托主题更突出,增添整幅照片的可观赏性和品味。

另外,加了几张花卉照。它们都有相似的虚化前或后背景,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主题。都是反复绕着花卉从各个方位找寻角度才定下的机位。为了整体效果,有时,不得不牺牲最佳构图、最佳角度拍摄。








临风逸



石可言也


你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都涉及到的形式“美”的问题,还是怎么按排画面才看起来美,所谓的主体和倍体与环境的关系是后来艺术家们、艺术评论者在艺术实践中人为确定的一个艺术标准,特别是在写实的古作品或当下流行了近一百多年的人文纪实摄影中的“构图九宫格”法,是非常古老的初级话题,艺术发展和艺术呈现多元化、手法日益丰富的今日艺术,我觉再旧话重提、讨论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说多了反而显得自己愚腐无知,今天的摄影艺术早都摆脱了表面化的形式主义的束缚,一个小众化的问题不要再说了!


喜欢老相册


一家之言。

协调关系主要有同化融入、异化突兀、伴随衬托、重复类比等。

协调方式因摄影师的艺术价值观而不同。普遍规律是:突出主体、凸显主题。


广济映社


如果是专业的事情我回答不了你,因为我不是专业的摄影人,如果说一般的爱好的话,多看一下别人拍的照片,就在想一下什么构图可以让照片看的更好看那就可以,多拍点照片,把以前的照片都翻出来看一下,你就知道你的缺点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多点注意一下旁边的事物跟不同的角度。


原谅帽广东珠海派送员


主体和衬体是两个主次关系,环境则是相对这两者来说的。在拍摄中并不矛盾,但要协调好还是很讲究的,一般来说需要拍摄者确定拍摄主题之后来分配三者的关系。是否到位?是否融合,与拍摄者驾驭能力和水平有关!


不二影像


主要看个人主体审美,自己摸索,拍多了,看多了,自然有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