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四千年來,亞歐大陸的北部一直是各種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家園,而這些民族的人種並非完全相同。在秦漢時代,葉尼塞河與阿爾泰山是阿爾泰語系黃種人和印歐語系白種人的分界線。在葉尼塞河流域及其以西,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白種人部族,他們幾乎都說著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語言。這些東伊朗民族在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綠洲城邦國家,如樓蘭、焉耆、龜茲、于闐與疏勒,他們被統稱為吐火羅人。而在天山以北、葉尼塞河以西以至裡海地區廣泛分佈著大量的白種遊牧部族,他們與城邦定居的吐火羅人一樣,也是操東伊朗語的民族,被泛稱為塞種人。後來從祁連山下西遷到中亞的月氏、烏孫也來到這片區域,他們逐漸與塞種人融合,形成後世的粟特人。

在葉尼塞河以東的漠北草原上則生活著各種各樣操阿爾泰語系語言的黃種人遊牧部落,他們相互之間不相統屬,互相征戰,逐漸形成了若干以某部落為主導的部落聯盟,如匈奴、丁零、柔然、突厥。在匈奴以前,各遊牧部族幾乎都處於社會發展的原始階段,在匈奴興起後,幾乎所有草原部族都被統一歸入“匈奴”這個新的奴隸主政權,它超出了部落聯盟的範疇,已經初步進入了階級社會。匈奴在漢朝的持續打擊下大為衰落,已經無力保持自己在草原上的地位,於是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入居塞內,歸附漢朝,魏晉南北朝以後融入華夏;北匈奴則一路西遷,不知所蹤,或雲四世紀時入侵東歐並引發歐洲民族大遷徙的匈人即為其後裔。匈奴政權消失後,原本生活在大興安嶺中的山林漁獵民族鮮卑(來自東胡)開始走出大山、進入草原,留居漠北的部族又開始自號鮮卑,等於是加入了新的鮮卑部落聯盟之中。而鮮卑人的興趣並不在草原,相比於遊牧生活,他們更喜歡定居農業的生活方式,於是他們大多數都只是以漠北草原為跳板,進一步南遷到中原或河西的漢族內地,紛紛建立政權。只有一部分鮮卑人因為各種原因不願南下,他們結合當地的遊牧部落,形成了一個新的部落聯盟——柔然,並逐漸發展成了更高級的形態——柔然汗國。以上這些民族都是黃種人。鮮卑、柔然的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匈奴語系屬不明。

草原西北部是阿爾泰語系內突厥語族民族的傳統勢力範圍,而且一直都存在統一的部落聯盟,在秦漢為丁零,南北朝為鐵勒,後來隨著漠北草原的勢力真空而東進。在柔然汗國衰落時,鐵勒部落聯盟也逐漸瓦解,鐵勒諸部先後出擊原“宗主國”(佔統治地位的部落),先後形成了突厥、薛延陀、回鶻等汗國。他們是現代維吾爾族、裕固族、土耳其族、土庫曼族、阿塞拜疆族的直系祖先,都是黃種人,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至於今天的維吾爾族、土耳其族為什麼一個個高鼻深目、顴寬眼大、鬚髮濃密,儼然一副歐羅巴人種的面容,原因就是民族融合。鐵勒諸部的遊牧民族後來先後西遷,他們本來人口就少,來到印歐人中間彷彿水珠掉進了大海,反被當地人給同化了。他們與中亞、西亞的歐羅巴人種混合,數代以後,面貌就逐漸發生了顯著變化。

總結來說,種族大遷徙是新疆地區四千年來的歷史主題。一方面是歐羅巴人種東進,另一方面是蒙古人種西遷,這兩大人種於3000年前在天山地區相遇,發生了融合。從史前的情況看,歐洲人種東進比較活躍,他們最遠曾到達中國的隴西地區(諸戎);但是在近兩千年裡形勢發生逆轉,蒙古人種的西進較為活躍,從東方的草原走出了一撥又一撥強悍的遊牧民族,他們征服了西方的印歐人,但也被其所同化,甚至連基因也被大量置換,唯一留下來的只是他們的語言。


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西域遊牧民族變遷(白種人退卻,黃種人西進的歷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