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公元前601年,因为群舒国背叛楚国,楚穆王率领大军出击,将舒蓼国灭了。群舒都是偃姓国,其宗国位于安徽舒城一带。除了宗国外,还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巢等等小国,都是偃姓同宗异国,散布于舒城、庐江、巢县之间。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楚穆王灭舒蓼,也是杀鸡骇猴,警告群舒国的意思。

在楚国征伐舒蓼之后,楚穆王又与吴国、越国结盟而还。这是吴国第一次出现在《左传》的记载中。

吴国的历史,其实是个谜。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与弟弟仲雍为让位于季历,纹身断发逃亡至荆蛮,示不可用。荆蛮之人认为他们让位之举为义,有上千家因此而追随他俩,从此自成一国,号称勾吴。但今人根据《宜侯夨(音册)簋》铭文研究,判断吴国极有可能是在周康王时转封的国家,并非吴太伯与仲雍两兄弟所创。

史书记载与发现的文物不相一致,到底文物正确还是史书正确?目前还不得而知。

然而,自周初以来,由于吴国长期与中原隔绝,慢慢地也就被视为荆蛮,被周王国大家庭给遗忘了。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楚国自踏出南阳盆地后,就一直向长江中下游与淮河流域扩张。到楚穆王时期,终于与吴国搭上了关系。然而,楚国却偏偏是最早宣称脱离周王国体系的诸侯国。吴国因楚国而重回历史舞台,是不是有些讽刺意味?

此时的吴国由于实力弱小,不得不屈从于强大的楚国。此后,吴国又陷入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沉寂。

作为季历的兄弟之国,如此长时间孤悬荆蛮之地,能存活下来,已经是个奇迹!


公元前584年,在《春秋》中也出现了吴国的身影:“(鲁成公)七年春,……吴伐郯(音谈)”。郯国,是少昊后裔的封国,为嬴姓国,位于山东郯城西南一带。吴国的中心在江苏太湖流域一带,能北上攻击到山东半岛边缘,足见此时吴国实力已大大增强。在吴国的强大攻势下,郯国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郯国曾经是鲁国的附庸,听闻郯国被吴国入侵,鲁国上卿季文子不由得感叹道:“中原诸侯国实力太弱,以致蛮夷入侵,却无人担忧这些事,这都是没有好霸主的缘故啊!有霸主却不善,天下有谁不受乱?我们离灭亡之日不远了!”

作为郯国曾经的宗主国,季文子感叹郯国的不幸,其实就是哀叹鲁国的衰落。可更加现实的是,当时江湖上虽然是楚、晋争霸,可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都无意关心诸侯被异族侵伐之事,所以季文子才不断地哀叹没有好霸主——要是齐桓公还在就好了!

不过,季文子也不用太担心了。左氏就此评价:“像(季文子)这样懂得戒惧,(鲁国)就不会灭亡了。”

然而,鲁国居然视同样是姬姓的吴国为蛮夷,这也太让人意外了吧?

吴国离开诸夏,实在是太久远了!

吴国入侵郯国这年,正是吴王寿梦二年。继位第二年就远征山东,究竟所为何事?史书并没有留下任何资料。如果说吴国臣服于楚,所以受楚人指使、远征山东,似乎也不像。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足证吴国虽然在二十五前臣服于楚,但绝对不会唯楚国之命是从。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这件事,对于吴国历史,是件承前启后的大事。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吴国才得以强大起来,正式加入诸夏大家庭!


公元前589年,楚国申县县尹巫臣在出访齐国之后,偷娶了夏姬,然后举家逃往了晋国。因为此事,与巫臣存在旧怨的令尹子重与司马子反二人,便把留在楚国的巫臣族人全部杀死,然后与众多大臣瓜分了巫臣族人的家产!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气愤之极的巫臣写信给子重与子反,发誓要让他俩“疲于奔命”而死!

作为县尹,巫臣虽然没有担任过更高职位,但他却对楚国战略上的优劣了解得清清楚楚。这么多年来,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原发展得顺风顺水,是因为楚国鲜有后顾之忧。只要能在楚国身后培养出一个敌人,那么楚国势必头尾难以兼顾,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巫臣所看重的培养对象,就是吴国!

臣服郯国,足以证明吴国实力;吴国是姬姓,天生与楚国存在过节。只要吴国能发展壮大起来,在长江中下游楚国就将多了一位强大敌人;楚国令尹子重与司马子反二人,也必将频繁往来于中原与江淮一带,每年都要“疲于奔命”!

想到这里,巫臣就主动向晋景公请求出使吴国。鉴于楚国的强大,晋景公对于巫臣扶持吴国的建议极为感兴趣,便满口答应了。公元前584年,巫臣带着战车三十辆访问吴国,把中原先进的战车战法和射御之术传授给吴人,使得吴国军事战术水平飞速提高。同时,巫臣还充分利用自身对楚国军事部署熟悉的优势,指点吴人如何与楚国对抗。

对于吴国,自身的强大,注定吴人不会甘心长期跟随楚国。在强大晋国的扶持下,吴国很快就与楚国反目。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在巫臣访吴的当年,吴国就攻打了州来(国名,今安徽凤台)。州来位于淮河北岸,靠近楚国,是楚国的盟国。当吴国入侵州来时,楚国令尹子重正驻扎在氾水边,准备讨伐郑国。得知吴国在攻打州来,子重顿时心慌意乱。一时不慎,致使楚军居然被郑人包围,损失惨重!败退出郑国的子重,不得不紧急南下,奔赴州来,以抵御吴人进攻!

楚人的“疲于奔命”之旅,才刚刚开始!


巫臣访问吴国之后,吴国与中原的联系才逐步恢复过来。

后来,巫臣还把儿子狐庸留在吴国,作为使者来往于吴国与晋国。作为巫臣的学生,吴人也异常争气,马不停蹄地向楚国发起进攻。最多的时候,吴国一年七次入侵楚国,让子重、子反二人吃尽了“疲于奔命”之苦!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正是有吴国在楚国东频繁骚扰,楚国国力被大量消耗,使得楚国在与晋国的争霸过程中逐渐落了下风。最终,在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楚国败给了晋国,彻底失去了霸业!

然而,晋国一方面扶持吴国,但见吴国强大得如此之快,暗地里又开始限制吴国。

公元前583年秋,晋景公派遣巫臣再次出使吴国。但就在同年冬,却又派士燮出使鲁国,要求鲁人配合伐郯。晋人之所以要伐郯,就是因为郯国在去年投靠了吴国!晋人对吴国这种又拉又打的态度,吴国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公元前582年春,晋国在卫国蒲邑(河南长垣东)举行盟会,也邀请了偏在东南一隅的吴国这位新盟友。可是,吴王寿梦却没有参会。显然,对于去年冬的晋人伐郯,吴人依然心有芥蒂。

此后,长达六年时间都不见晋国与吴国有来往。但随着晋、楚争霸日趋白热化,晋人对于吴国牵制楚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视。

公元前576年11月,晋国在钟离(安徽凤阳东北)举行盟会,齐、宋、卫、郑、邾、吴等等诸侯国都派大夫参加,《左传》因此而记载:“会吴于钟离,始通吴也!”钟离处在吴、楚交界之处,为方便吴国参会,晋人将会盟地点定在如此靠近吴国之地,足以显现晋人诚意!最终,吴人被晋人的诚心所打动,第一次参加了中原诸侯的盟会。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钟离之会后第二年,晋、楚就在鄢陵展开了第三次争霸大战,晋人幸运地获得了胜利;钟离之会后第三年,吴人就引诱舒庸叛楚,前往攻打楚国盟友巢国(安徽巢县东北)!

有了吴国的搅局,在中原争霸大战中,楚国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然而,意外总会发生。

公元前574~前573年间,晋国爆发了严重内乱:晋厉公杀死了“三郤”,随后栾书、荀偃二人又杀死了晋厉公及其党徒。大乱之后,晋人迎回公子周,奉立为国君。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晋国政坛的巨大地震,让吴、晋关系几乎重归于零。

趁着晋国混乱,楚共王借送宋国五位大夫回国的名义,在公元前573年6月攻占了彭城(江苏徐州)。彭城,是中原与吴国来往的必经之路;楚国占领了彭城,就意味着切断吴国与晋国联系的通道!

刚刚被立为国君的晋悼公,深知彭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立刻派兵前往救援宋国。公元前572年1月,彭城被诸侯联军攻破,被关闭了半年多的通吴要道终于重新被打开。

公元前570年春,楚国令尹子重率军伐吴,攻占了吴国鸠兹(安徽芜湖东南),一直深入吴境到达衡山(安徽当涂东北的横山)。这是晋、吴关系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之时,楚国又一次主动出击。但是,吴国随即发动了反击,不但俘获了楚军将领邓廖,还反过来攻占了楚国的驾邑(安徽无为)!

尽管面临来自楚国的巨大压力,可对于晋国新任国君,吴人却仍显得颇有疑虑。

公元前570年6月,晋悼公在鸡泽(河北邯郸市东北)举行诸侯盟会。为此,晋悼公特地派出使者前往迎接吴王寿梦,但是寿梦却拒绝了。这对于晋悼公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但两年后,吴人显然已经看清了时局的变化——晋国再度强大已不可避免。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公元前568年夏,吴王寿梦主动派使者前往晋国,寻求结盟。晋悼公大喜,再次组织诸侯盟会。9月,晋悼公在卫国戚邑举行盟会,宋、陈、鲁、卫、郑、曹、莒、邾、滕、薛等国,都是国君亲自参会,齐国是派出了太子光,唯有吴国和鄫国只是派出大夫参会。

但即便是如此,戚邑会盟的意义依然重大:在钟离会盟十一年后,吴国终于重返中原了!


对晋国的称霸,吴国成为盟友,意义就更为重大:这意味着在东南方,从此多了一颗牵制楚国的关键棋子。

公元前563年春,为确定与吴国的盟友关系,晋国在柤(江苏邳州西北)再次举行盟会。晋悼公选择在柤举行盟会,明显是为了照顾吴王寿梦——这一年寿梦已执政二十二年,年事已高。为此,晋悼公竟然不惜攻占一块楚地来举行盟会!对于吴国这位盟友的重视,由此可见!

柤地会盟,标志着吴国彻底融入了中原,也标志着晋国南北夹击楚国战略构想正式成型。柤地会盟后次年,也就是公元前562年9月,晋人就征服了郑国,宣告再次成功称霸!

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价值体现:两次与晋结盟,次年晋国争霸胜楚

从公元前584年~前563年,吴国二十一年融入中原的过程,其实就是晋、楚两国此消彼长争霸过程的真实写照。晋人两次与吴人结盟,次年都在与楚国的争霸战役中获得胜利——这并非偶然,而正是吴国作为关键性制衡力量的价值体现。从这一角度来说,如果不是楚人申公巫臣,也许吴国就将默默无闻地呆在东南一隅,彻底蛮夷化了。

正是因为晋、楚争霸,吴国才在其中成为一颗关键棋子,加速了自身融入中原的过程。仅仅二十一年时间,吴人就打破了数百年隔阂、重返中原大家庭,这也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奇迹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