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人,家乡情——“盲人”称秤

小时候,我们从书本中曾经读过欧阳修文章《卖油翁》,熟知文中卖油老头能把油从铜钱孔倒入瓶中而钱不湿的故事,能够有此功夫,究其原因正如卖油老头自己所言:不过手熟罢了。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绝活的人的确存在。在我们的美丽大宝应东荡片射阳湖镇林上村就有一位高人,如果不把有关他的故事全部听完,你还真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因为此人已经不在人世,我们就用化名替代,讲给大家一乐:

宝应人,家乡情——“盲人”称秤

(网络配图)

故事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林上村,有一位叫沈卫国中年人,他在村里和其他几个一同共事的人开了一个商埠,专门从事农产品和水产品营销,每到收获季节,白天晚上都有生意,他们常常忙不过来。由于是林上当地人,加上服务周到,所以大家对他都很信任。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抓秤杆称秤记账。这可是个良心活,买卖两边都不能得罪,两边都要讨好。由于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所以他使用的秤是定制的一杆大木秤。木杆秤上标注有特别数字符,和一个调节平衡的,可以凭此判断重量是多少的细绳系着的大秤砣。那个时候是很少有机械秤,更谈不上有现在的电子秤。每次过秤称货物,一边称一边报数,娴熟得不得了。

宝应人,家乡情——“盲人”称秤

(网络配图)

一日傍晚,一大批辛劳一天的渔民从四面八方荡区带着水产品回村出售,他们的船都停靠在村庄北码头,因为那里很方便。贩运客通常都在岸上等候,凭叫号取货。由于当时河面人数太多,加上天色渐晚,没称几户就差不多看不见秤上的数字符了,不过这不影响他们销售的进度。不久来到一户船上,当他帮助过秤用力时,由于船小突然摇晃起来,那时的他正在木杆称上调节平衡,殊不知一晃,把他的大秤砣晃到水里了,他先是一惊,然后又快速镇定下来,随口报出108斤,下一户准备好!因为当时天黑了,其他人没注意他的木秤下方是否有大秤砣,他用手控制大秤砣上方细绳读数部分,凭自己的称秤手感报出重量。就这样一船接一船,一户又一户,接二连三,称完这船到那船,一直服务到最后一户的船上,最后收工回家都没人注意到他的秤竟然没有秤砣,他也一直没说,就这样把人家的货物给过秤了。第二天早上,有一位同事向他借用大秤,忽然发现大秤没秤砣,于是就问他秤砣放哪儿了,他神秘一笑然后说掉进水里了。那人又问他昨天如何为人家服务的?他回答说他凭手感。“没人发现吗?”“天黑没人注意”。这时同事竖起大拇指:沈卫国了不得,居然称秤不用秤砣。渍渍称赞。吃完早饭后,沈卫国才去那个做了记号的地方把秤砣从水里摸上来。

不久这事就被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沈卫国给人称秤,不用睁眼看,闭眼也能称出东西有多重。但是最后竟然以讹传讹说成:林上村有个盲人开商行,不仅能称秤,而且还称秤精准,公平得不得了。于是十里八乡的人很好奇,就带着有意称好的货物去他那里验证,还真的八九不离十。从此他们的商埠生意越来越好。在林上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刁仁东,男,宝应县射阳湖镇水泗小学在职一级教师,本科毕业,任教英语。平时喜欢写作,业余负责学校新闻报道工作,有上百篇文章在网络无偿发表。喜欢文学,关注家乡事业发展。对家乡发生的事和风土人情都很留意很感兴趣,热心公益,乐于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