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這個女孩還不如一條狗,一部個體心酸成長史

1

《狗十三》非常巧妙的把

青春和狗聯繫在一起,把離異家庭的成長和一個女孩的心路歷程,聯繫在一起。

曹保平的這部塵封5年的舊作,展示了穩健又平實的力量。

其實這個故事想講的不是尋狗,是父權建立,是重男輕女,是離異家庭,是少女成長

是一個孩子沒有長大,卻要假裝長大。

《狗十三》:這個女孩還不如一條狗,一部個體心酸成長史

是有的小孩,和狗沒區別,可以暴打,可以成為你社交的工具和籌碼,可以不必陪她長大,卻要讓她成為一個成熟、懂事的孩子。

在一個大人的世界裡,做一個只相信感情的孩子多麼的艱難。狗是爺爺給弄丟了的,但是去找了嗎?或許只是看了一下,沒了,那就算了吧。這是這部電影很容易被忽略掉的細節,它太殘忍了。

因為,對於13歲少女李玩來說,狗太重要,是她生活的伴侶,一起睡覺,吃飯的時候丟點東西給它。可是對於爺爺來說呢,沒了就沒了吧。

第一次父權的建立,是爺爺隨便把狗拉出去菜市場,然後弄丟了,然後生活繼續。李玩明白怎麼鬧,都找不到,即使全家人都有在找。

第二次父權的建立,是爸爸偶爾回到家,看到全家人都在尋狗,痛打了李玩一頓。

你的事,有多重要,要全家人操心。你看看,這不是如今多數家庭,每天上演的打孩子的故事之前要說的那句話嗎?

這是不公平嗎?不是,是年歲越大,得失看得越輕,看起來是好事,但是最大的問題是,越是雲淡風輕,越沒有體諒到一個13歲少女的感受。

《狗十三》:這個女孩還不如一條狗,一部個體心酸成長史

這應該才是影片的主題,每個人的成長過程,缺失的是什麼?

後來,李玩也長大了,在一個不公平的世界裡,她對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爭取,不吶喊

而這份忍受,被迫,壓抑,讓整部影片瀰漫著悲情的力量,這份蒼涼和尋狗時的歇斯底里,讓張雪迎飾演的李完像一個孤膽英雄一樣,一次又一次在失去中長大

2

曾先森本人沒有養過狗的經歷,卻還是被打動。

因為尋狗最終的目的,並不是尋狗,是尋回自己。

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但是,迎接她的是,父親莫名其妙的暴打,是父親安排和它生活的狗,是另一個媽媽,和同父異母的弟弟。

這是一個典型的離異家庭的孩子,她需要被愛,需要被關注,但父親的角色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著曾先森的認知。

《狗十三》:這個女孩還不如一條狗,一部個體心酸成長史

他有了一個新孩子,男孩,所以更愛這個孩子,這也算好理解。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並沒有!

爸爸答應帶他去看航空展,卻帶她去參加自己的酒局,讓她喝酒。爸爸打完她,趴在她身上哭。這個父親用如此無法自控的性格,和她相處,一再說自己有多苦,這不是一個窩囊失敗的小男人是什麼?

李玩成長在一個必須快速長大,認清是非,學會告別的環境裡,這是使得她迅速成長的代價。而狗狗,成為見證她成長的紐帶。3

這部電影是曹保平導演五年前的作品,最近幾天才正式上映。和曹導以往的很多影片不同,這部殘酷青春電影,其實借尋狗這件事,探討了一個經常被我們遺忘的主題“你,要不動聲色成為一個大人”。

你要學會接受生活的所有,這種情感的壓制讓這部電影呈現了一種殘酷青春。影片最後,有一幕震撼人心的畫面,整部電影都在尋狗,愛狗,聲嘶力竭的李玩吃下了一塊狗肉。

當全家人疑惑她敢不敢的時候,她生硬的吞了下去,這一幕,讓她告別了青春,學會了長大, 接受了死亡和離別。

曹保平是北京電影學院編劇出身,紮實的基本功,讓他對導演這樣的故事遊刃有餘。他依然在堅持這自己的現敘事實主義風格。而且,這部影片的視角更加單一,情感更加濃縮,他甚至沒有用任何第三視角,也沒有賣弄剪輯,而是紮紮實實的講了一個

失去的故事。

從《光榮的憤怒》一直到《追兇者也》,他尋求的都是一種稍微變形的現實主義,用故事和人心說主題。而從《李米的猜想》到這部《狗十三》,他用個人視角解讀出來的,都是執著的尋找,和尋找背後的意義。

影片不是沒有缺點,它的結局讓曾先森感到不適。

父親在車內淚眼朦朧,稱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之際,父女間又達成了和解。但在此時,李玩似乎突然長大,接受了稜角被磨平,安靜、懂事,聽大人的話。她不再希望甚至害怕找到愛因斯坦,也不再提什麼平行宇宙時間簡史,她終於落回了眼前的真實世界,鏡頭又注視著更弱小的弟弟。

這是曹保平緩和的處理,曾先森不喜歡,有點軟化有點教化

個性終於被磨平,尋狗最後愛因斯坦被殺,想得到愛最終生日會上弟弟被關注,這部少女成長史是一部個體心酸成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