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这个女孩还不如一条狗,一部个体心酸成长史

1

《狗十三》非常巧妙的把

青春和狗联系在一起,把离异家庭的成长和一个女孩的心路历程,联系在一起。

曹保平的这部尘封5年的旧作,展示了稳健又平实的力量。

其实这个故事想讲的不是寻狗,是父权建立,是重男轻女,是离异家庭,是少女成长

是一个孩子没有长大,却要假装长大。

《狗十三》:这个女孩还不如一条狗,一部个体心酸成长史

是有的小孩,和狗没区别,可以暴打,可以成为你社交的工具和筹码,可以不必陪她长大,却要让她成为一个成熟、懂事的孩子。

在一个大人的世界里,做一个只相信感情的孩子多么的艰难。狗是爷爷给弄丢了的,但是去找了吗?或许只是看了一下,没了,那就算了吧。这是这部电影很容易被忽略掉的细节,它太残忍了。

因为,对于13岁少女李玩来说,狗太重要,是她生活的伴侣,一起睡觉,吃饭的时候丢点东西给它。可是对于爷爷来说呢,没了就没了吧。

第一次父权的建立,是爷爷随便把狗拉出去菜市场,然后弄丢了,然后生活继续。李玩明白怎么闹,都找不到,即使全家人都有在找。

第二次父权的建立,是爸爸偶尔回到家,看到全家人都在寻狗,痛打了李玩一顿。

你的事,有多重要,要全家人操心。你看看,这不是如今多数家庭,每天上演的打孩子的故事之前要说的那句话吗?

这是不公平吗?不是,是年岁越大,得失看得越轻,看起来是好事,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越是云淡风轻,越没有体谅到一个13岁少女的感受。

《狗十三》:这个女孩还不如一条狗,一部个体心酸成长史

这应该才是影片的主题,每个人的成长过程,缺失的是什么?

后来,李玩也长大了,在一个不公平的世界里,她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

而这份忍受,被迫,压抑,让整部影片弥漫着悲情的力量,这份苍凉和寻狗时的歇斯底里,让张雪迎饰演的李完像一个孤胆英雄一样,一次又一次在失去中长大

2

曾先森本人没有养过狗的经历,却还是被打动。

因为寻狗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寻狗,是寻回自己。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但是,迎接她的是,父亲莫名其妙的暴打,是父亲安排和它生活的狗,是另一个妈妈,和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是一个典型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她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但父亲的角色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曾先森的认知。

《狗十三》:这个女孩还不如一条狗,一部个体心酸成长史

他有了一个新孩子,男孩,所以更爱这个孩子,这也算好理解。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并没有!

爸爸答应带他去看航空展,却带她去参加自己的酒局,让她喝酒。爸爸打完她,趴在她身上哭。这个父亲用如此无法自控的性格,和她相处,一再说自己有多苦,这不是一个窝囊失败的小男人是什么?

李玩成长在一个必须快速长大,认清是非,学会告别的环境里,这是使得她迅速成长的代价。而狗狗,成为见证她成长的纽带。3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五年前的作品,最近几天才正式上映。和曹导以往的很多影片不同,这部残酷青春电影,其实借寻狗这件事,探讨了一个经常被我们遗忘的主题“你,要不动声色成为一个大人”。

你要学会接受生活的所有,这种情感的压制让这部电影呈现了一种残酷青春。影片最后,有一幕震撼人心的画面,整部电影都在寻狗,爱狗,声嘶力竭的李玩吃下了一块狗肉。

当全家人疑惑她敢不敢的时候,她生硬的吞了下去,这一幕,让她告别了青春,学会了长大, 接受了死亡和离别。

曹保平是北京电影学院编剧出身,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对导演这样的故事游刃有余。他依然在坚持这自己的现叙事实主义风格。而且,这部影片的视角更加单一,情感更加浓缩,他甚至没有用任何第三视角,也没有卖弄剪辑,而是扎扎实实的讲了一个

失去的故事。

从《光荣的愤怒》一直到《追凶者也》,他寻求的都是一种稍微变形的现实主义,用故事和人心说主题。而从《李米的猜想》到这部《狗十三》,他用个人视角解读出来的,都是执着的寻找,和寻找背后的意义。

影片不是没有缺点,它的结局让曾先森感到不适。

父亲在车内泪眼朦胧,称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之际,父女间又达成了和解。但在此时,李玩似乎突然长大,接受了棱角被磨平,安静、懂事,听大人的话。她不再希望甚至害怕找到爱因斯坦,也不再提什么平行宇宙时间简史,她终于落回了眼前的真实世界,镜头又注视着更弱小的弟弟。

这是曹保平缓和的处理,曾先森不喜欢,有点软化有点教化

个性终于被磨平,寻狗最后爱因斯坦被杀,想得到爱最终生日会上弟弟被关注,这部少女成长史是一部个体心酸成长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