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风萧萧285537696


这件事情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当时担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率先提出了有关于挖掘明十三陵的计划。之后获得了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的支持,并且竟然还写了一份《关于明长陵请示报告》。



这份报告几经辗转,最后到了周总理的手上。在报告还没有最后确定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的反对,反对的主要理由是因为时机的不成熟。最后这件事情还被捅到了毛主席面前,终于在他老人家的点头之下,周总理写下了原则上同意的认同书。但是还是感觉不怎么可靠,又请了历史学家赵其昌在旁指导。

在这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当中,一开始并没有想去挖掘万历陵墓。但是后来考虑到他下葬的时间比较晚,而且在位的时间比较长,藏有的宝藏可能比其他的要丰富。对他进行开发,还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墓葬做出参考。于是考古队的“武器”,对向了倒霉的万历皇帝。

毕竟是古代的皇帝陵墓,想要找到它的入口并不多简单。但是在多方的努力下,在一年之后终于找到了入口。在1956年的5月份正式开工,用了相对来说比较短的时间,就找到了隧道门。找到他就代表着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具体位置,这一好消息给当时参与发掘的考古队极大的鼓动。


又经过了金刚墙: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是明朝历史书对于万历皇帝陵墓的记载,这块金刚墙才是考古队最想找到的地方。因为之前虽然找到了通往墓室的入口,但是并不知道万历皇帝的具体位置。然而金刚墙却是万历皇帝沉睡位置的指向标。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打通了金刚墙上面通往万历皇帝陵墓的三角形入口。整个挖掘过程相当之短,仅仅过去了几年时间。这么大的陵墓就被挖通,只能说万历皇帝实在是太过倒霉。考古专家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清出了万历皇帝的陪葬品。

当万历皇帝的尸骨第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不仅让人大吃一惊。它的身体呈七星位置,这其实是明朝丧葬的一种习俗,这里就不多加解释。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个妃子作为他的陪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修复这三位的样貌,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一时间成为了难题。


当时有一位苏联专家,他曾经毛遂自荐要参与修复工作。因为在此之前,他曾经帮助北京博物馆修补了两个古人类的头骨。但是考虑到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拒绝了这个请求。随后在国内找了两个雕塑专家,对文物进行修补。如果换了一个时代,可能结果就没有这么悲惨了。

因为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万历皇帝被戴上了大地主的帽子。所以对它的修复,完全是按照当时人们对于地主的印象来的。最后修复出来的万历皇帝,他头上戴着一顶瓜皮金丝小帽,两眼大的像牛瞳。鹰钩鼻子下面配着一个血盆大口,好像接下来就要把人吞下去一样。这完全是当时旧地主的样子,根本不是一个威严四方的皇帝。

而万历皇帝的妃子也没有逃脱这种厄运,他的两个妃子也被描述成地主婆。被打扮成浓妆艳抹,花红柳绿。这在封建社会时代,就算是风尘女子,也不可能这么妖艳吧,更何况还是皇帝的妃子。除了这两个最珍贵的文物之外,其他的文物也难逃厄运。


由于当时的技术有限,再加上整个发掘过程急于求成。深埋在黄帝陵墓几百年的文物,刚刚发掘出来就立刻被氧化。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龙袍,当时的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保护。他们看到龙袍被氧化之后,他们竟然用粗劣的软化品涂抹在龙袍上面。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整个龙袍已经发黑变脆。

沈从文作为古代服饰研究的专家,他听到万历皇帝陵墓当中出土了这么多文物。曾经火急火燎的赶了过来之后,差点没有气的背过气。因为文物当中的很多丝织品,被工作人员随意的装裱起来。完全没有按丝织品保护的最佳方式来做,最后沈从文来了一趟什么也没看到。

更为可笑的是,其他几个省市县看到万历皇帝被发了之后。纷纷向上面请求,也要发掘自己省内的文物,以此可以拉动旅游经济。当这些消息传到周总理那里之后,被他立刻给制止了下来,这才避免了很大的一场浩劫。


除了这些之外,当时装着万历皇帝与他妃子的两个棺材。也被工作人员从悬崖上面扔了下去。然而更加不幸的还在后面,因为在这几年之后突然爆发的一场革命。一群还没有读过几年书的小将,突然来到了万历陵墓博物馆。他们在这里转了一圈之后,冲进了万历皇帝陵墓博物馆的地下。抓住了仓库保管员李亚娟,并从那里抢走了仓库的钥匙。

从这里面拖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最后在博物馆门口的广场上,一把大火全部烧光。把万历皇帝和妃子的骸骨也被拖了出来,他们被当成最大的地主,骸骨被众人给砸碎。然后和那些陪葬品,一同扔进了大火当中。每每回想起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史之策


目前为止,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始皇皇陵,和乾陵,很多人纳闷,为什么不开呢?我可以告诉你,因为第一大悲剧定陵。

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寝,里面除了万历,还有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动工发掘是1956年,在1958年时,正式宣布“定陵打开”。


实际上,起初发掘的陵寝不是定陵,是朱棣的长陵。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陵寝大而丰富,考古价值极其的高。但是考古所才刚成立不久,没什么经验,压根无法发掘出长陵。

于是,打算拿明十三陵某陵练练手,之后再发掘长陵。经过探测,隐隐发现定陵的墓道,加上定陵所在位置,方便而安静。天赐良机,这样,开始发掘定陵。


在清理过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他是后面“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亲,熹宗朱由校时才迁葬进定陵。可能是迁葬缘故,她的棺早就腐烂。

定陵的棺淳,朱漆,棺为楠木,淳为松木。只有万历和孝端的棺淳保存完好。之后,是和万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后是万历。

骨骼出来,立即修补。再就是极其丰富的陪葬品。遗憾,由于技术的落后以及经验的不足,很多文物都被毁坏了。比如那有机质文物,一旦遇到迅速流动的空气,迅速氧化。当时有个鲜艳的彩陶,照相机快门的时间,什么也不剩。


wg开始,定陵难以逃脱,打倒封建迷信嘛,很多文物在这次动荡中毁坏。目前,定陵里除了那些石制,其余就是仿制品。

各种批斗下,楠木棺淳被扔下山沟之中,被农民砍了,有的当家具,有的做棺材板子。很奇怪,棺材刚做好,老太太就死了。没福分呗。

一声令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骨骼伴随着燃烧的木柴“噼里啪啦……”化为灰烬,送入到自然当中,尘归尘,土归土。

有了定陵这次教训,帝王陵坚决不动……所以,秦皇陵和乾陵的发掘应仔细考虑。


非常茴香豆


这场郭沫若主导的国家行为,也就是万历皇帝定陵的“抢救性”开掘,我不做任何评论。但我要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总理及时叫停皇陵的开掘申请,现在我们除了博物馆里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毕竟那场不算意外的浩劫中,多少文化瑰宝毁于一旦,包括万历帝后的尸骨,想来就觉得可惜

不过彻底否定这场挖掘也不对,毕竟通过考古发掘,揭开了很多历史谜团;可是权衡一下利弊,只能是让人再次感慨和叹息


考古达人?掘墓狂魔?这场“抢救性”发掘到底有何意义?

关于郭沫若同志,我不愿多说。毕竟他的诗歌写的还是相当可以的,政治头脑也算是比较发达,个人情商也算是高的可以,只是每当想起此人,总有种说不出的厌恶感,可能是个人喜好问题吧!

关于定陵的开掘,我想老郭也不是那么单纯的只是想一开眼界,毕竟对历史有过研究的人都知道,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位,可以说是非常让人感兴趣的存在。无论是他的生前身后事,都让很多人津津乐道,而除了卷帙浩繁的史书和满嘴跑火车的野史杂谈,其陵寝成为研究并揭开他真实面目的最佳工具

郭沫若在主导开掘定陵后,是有一定的收获的,也侧面揭开了很多历史谜团。比如万历皇帝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为他腿脚不方便,因为通过他的尸骨检测发现,他一只腿不太好使,有严重的关节炎。

而出土的大量文物,也都见证了这位昔日帝王的衣食住行和明朝的经济繁荣、技艺发达。这应该是定陵开掘最积极的意义了吧!虽然这很牵强,毕竟但凡考古发掘,这些都是常规收获!

草草收场的考古发掘,和盗墓没什么两样!

万历皇帝耗费800万两白银,用了整整十八年打造的豪华寿宫,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被彻底翻了一遍,我想如果他泉下有知,估计要气的跳起来!

的确,定陵出土的大部分文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它的全部!有多少文物因为保护不当而被毁坏。那些光亮如新的丝绸在接触氧气后迅速碳化破碎,因为塌方又有多少精美文物毁于一旦,更别说陵寝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甚至说,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文物,也因工作人员的不细致和不专业,遭到了不该有的待遇。比如很多精美的丝织品,因为装裱反了,再也无法看到它的正面,而是只能看到内里。像这样的悲剧,是说不尽的,每每想起我总是握拳做义愤填膺状

帝后遗体的处理是妥当的,只是后续的突发事件让人猝不及防

老郭这人,虽然考古方面不太靠谱,但至少不是什么浑人,他还是规规矩矩的给人皇帝三口放回去了,当然该拿走的也是一点没少拿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场失败的挖掘已经不会再有什么损失的时候,灭顶之灾还是来了。伴随着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破四旧的浪潮也扑向了万历皇帝的定陵。不仅陵寝前的墓碑被人泼上了红色的油漆,帝后遗体也被那些狂热的少年们抬出寿宫,抛到了深山之中,在一堆火焰中化为灰烬!是的,你没听错,是一把火烧掉了!虽然今天我们提倡火化而不是土葬,但那会儿这么做可一点道理都没有

当然,同期遭受这样待遇的不止万历皇帝一家,但论级别来说,他应该是遭受不公待遇中最高的一个了

时至今日,无数人捶胸顿足,为定陵的悲惨遭遇痛心疾首,也为万历皇帝的遭遇打抱不平,所以罪魁祸首郭沫若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郭沫若在尝到挖掘定陵的甜头之后,数次提出要挖掘其他皇陵,其中包括秦始皇陵、以及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就是无一例外全部被否决,但他仍乐此不疲,坚持不懈.....

其实,定陵和万历的悲惨遭遇,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是由于郭沫若水平不行,挖掘失败,才让皇陵开掘的步伐戛然而止,如果当初是妥善保存、保护挖掘,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帝王陵寝被开掘,而那场几乎寸草不生的浩劫,势必也将波及到更多

所以说,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苦了万历一个,但也算是幸福了更多人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在位48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都说万历皇帝懒政,说明朝亡于万历,因其在位48年中,就有三十年的时间不上朝。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真的只是因为他懒政吗?定陵的考古发掘已经将答案告诉了世人。

1956年—1957年,我国的考古学者们对定陵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而定陵也成为我国唯一一座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寝。

随着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被打开,考古人员发现,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

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人们发现,万历皇帝的左右两条腿长短不一,也就是说,万历皇帝生前患有严重的腿疾,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跛脚皇帝。

因此,可以想象,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或许有懒政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他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

同时,一个皇帝,一国之君,他也不愿意被人看到他跛脚的样子,这是皇家最看中的脸面问题,因此,万历皇帝才会选择三十年不上朝。

这背后,或许他也是有着诸多的无奈与痛苦的吧。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在红卫兵“打倒地主阶级的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尸骨被揪出。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

而皇帝和皇后的三口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虽然历经几百年,但因本身质地坚硬,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据说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发掘的人,以及后来私自捡拾万历棺椁的村民,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Ko蜀北一


其实对于一件未知的东西很好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比如经常就有人问偌大的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打开看一看,里面肯定是奇珍异宝、机关重重,想想就让人激动,但是在激动之余你应该想一想当年郭沫若所带领的团队挖掘定陵后的惨剧,真是让人惨不忍睹,所有的东西因为环境的改变瞬间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些所谓的考古学家也只能看着,没错就是看着。



看完之后估计就是涕泗横流吧,普通人有好奇心也就算了,这专门的考古学家怎么也一股脑的就知道往里钻呢?所以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等等东西都丢失了,现在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仿制品,对于历史研究已经毫无意义。在皇陵中其实除了大量的文物之外还有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其实也是具有研究的意义的。



但是随着棺木被打开,加上原本尸体保存的就不是特别的好,打开之后发现已经腐败严重,但是骨架头发保存的还比较好,因为开始文物被大量的破坏,在打开棺木之后也就没有多动,后来就进行了所谓的修复工作,但是因为技术有限,修复也弥补不了什么东西了,还找了雕塑来仿制人物,但是效果相差太大。



那么后来这些尸骨去了哪里呢?原本就经历一次考古洗劫之后的定陵,再次天降横祸,1966年,定陵被一群疯子闯入之后,活生生的把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给拖了出来,还有大量曾经的照片、画像、重要资料等等被他们一把火给烧了,还有质地良好的棺木居然被扔到了山沟里,真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我不会对郭沫若领导的这一国家行为发表评论,这是万历定陵皇帝出土的“营救”。但我想弓一躬敬爱的周总理,如果不是周总理称为帝王陵墓挖掘应用时间,现在我们除了一些在博物馆里,啥也剩不下了!

毕竟,在这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中,包括万历皇帝的骨头在内,有多少文化宝藏被毁,这真是令人遗憾。

然而,完全否定挖掘是不对的。毕竟,通过考古发掘,已经发现了许多历史谜团,然而,权衡利弊只能让人们再次感受和感叹。

考古学家?掘墓人?这次“打捞”挖掘有何意义?

关于墓的发掘,我想老郭并不只是想睁开眼睛。毕竟,任何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万历皇帝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存在。许多人喜欢他之后发生的事情,除了大量的史书之外,陵墓是研究和揭示他真实面孔的最好工具。

郭沫若在主导定陵,是有收获的
,一边还揭示了很多谜团。例如,万历皇帝没有去朝廷,可能是因为他的腿和脚不方便,因为他的骨头表明他的一条腿不是很好,他有严重的关节炎。

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也见证了前皇帝的衣食住行和明代经济的繁荣、技艺的发展。这应该是定灵挖掘最积极的意义!虽然这牵强,毕竟,任何考古发掘,这些都是常规的收获!


简单收场的考古发掘与盗墓没什么区别。

皇帝万里花了八百万银子,用整整十八年的时间建造了豪华的寿宫,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被彻底翻查一遍。

在定陵出土的大部分文物确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并不是全部!有多少文物被毁,因为不适当的保护。那些闪闪发光的丝绸暴露于氧气之下,很快就被碳化和碎裂,因为多少精美的文物在坍塌中被毁坏,更不用说陵墓墙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了,而且由于它们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失去了原来的颜色。受保护的!乌鲁乌尤

甚至说,不容易保留文物,也因为工作人员不够细致和不专业,不应该受到应有的待遇。例如,许多精细的丝绸织物,因为它们安装在反向,不能再看到它的正面,但只在里面。喜欢这种悲剧,数不清的,经常想想我一直紧握的拳头与愤慨。

帝后遗体的处理是妥当的,只是后续的突发事件让人猝不及防

虽然老郭的考古学方面不可靠,但至少他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仍然给皇帝三口以正常的方式返回。当然,他应该带走的东西有点太多了。

当每个人都认为这次失败的挖掘没有更多的损失时,灾难就来了。伴随着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这四股古老的浪潮也冲向了定陵皇帝万里。不仅陵墓前的墓碑被漆成了红色,而且皇帝的遗体也被狂热的少年们抬出宫殿,扔进深山,在一堆火焰中化为灰烬!是的,你听到我说的对。这是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虽然今天我们提倡火葬而不是埋葬,但当时没有必要这么做。

当然,皇帝的家族并不是唯一一个同时遭受这种待遇的人,但按等级来说,他应该是最高的。

今天,数以百万计的人,战胜痛苦难过定陵,万历皇帝也遭受抵制,所以罪魁祸首郭沫若已成为目标。


回忆记忆中的历史


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鲁迅先生。

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发掘万历皇帝陵墓,背后最直接的推手便是大文豪郭沫若。

万历皇帝作为明朝时期争议最大的皇帝,一直以来都备受历史学界和政治界的讨论。开挖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便成为了郭沫若考古发掘的第一个皇陵。

在得到了上级指示之后,郭沫若便率领考古队进入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然而考古发掘从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为了找到定陵的墓道,考古队就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随后终于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墓道。这点比起来盗墓贼确实逊色了许多。



然而由于设备落后,以及考古常识的缺乏,当地宫的宫门打开之后,人们蜂拥进万历皇帝的陵墓之中,万历皇帝的定陵的地宫之中,安葬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尸体就躺在各自的棺椁之中,此时的考古修复技术尚不完善,因此考古队找来了两个雕刻,专家为其复原生前相貌,毫无意外,修复后的的身材相貌即不符合历史事实。


1966年,万历皇帝的尸骨被一群年轻人拉到一处广场,公开砸烂,并且与地宫中的一些文物一起被焚毁。而曾经用来装殓万历皇帝和其两位皇后的棺椁也被推下悬崖摔烂。

万历皇帝定陵的发掘,毫无疑问,由于缺少专业的考古知识,而使得文物遭受了一定的损坏。万历皇帝的尸骨的出土,让我们破解了一个困扰了世人几百年的问题,那便是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为其跛脚的原因。

身为天底下最高贵的皇帝,是不愿让臣子们看到自己跛脚走向龙椅的。这样既有损于皇家的威严,同时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因此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政事,只是潜心在自己的寝宫之中办理朝政。因此才使得万历在位的48年期间,国家机制运行良好,整体上而言,万历皇帝还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明朝皇帝。



这一历史谜团便是通过开挖定陵使得我们了解到了历史的真相。那么有关其他皇帝的历史秘密,是否都藏在其身后的地宫之中?尤其是大家最喜欢谈论的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但是发掘秦始皇陵墓的条件一直不成熟!


珞珈山的猫


朱翊钧,史上所称的万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1572年,10岁时开始当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万历是其年号,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先后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定陵即为他与两位皇后的合葬墓。
关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他们的尸骨据说被当时的古人类研究所复原,穿成了一个整体,留在定陵的一个库房里。

1966年文革时期被毁于定陵广场。当时被红卫兵拿到定陵广场用石头砸坏,砸坏后又放了一把火。据说烧了一半的时候,天空下了大雨,把尸骨又浇灭了,骨灰顺着定陵广场流走了,所以今天这个尸骨已经无从查询。当时定陵烧帝皇尸骨,被定为昌平区文革期间三大案之一。

关于棺椁,在定陵博物馆建成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被从后山推了下去,当时这个金丝楠木的棺椁,还挺完好的。这件事传到北京考古所,当时考古的一位巨匠夏鼐(nài)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联系博物馆让其寻找,找遍后山也没有找到。

挖掘皇陵本就是一件争议性很强的事情,也有损阴德。皇陵的挖掘其中利弊个人不下定论,但后面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陵内大量的珍宝无法得到保存,许多重要的文物都没得到保护遭到破坏。皇陵中许多神秘文化信号和文化现象都未被成功记录,对于后人来说,这是一件无法预估的憾事。


冷酷的方程式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其在位48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

其登基初期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助下对于政务尚算勤恳,但执政后期却日渐倦于朝政,其后更是长达三十多年不上朝听政。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后葬于北京郊外的明十三陵之定陵。

(今日十三陵之定陵)

定陵坐落于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定陵除葬有万历皇帝本人之外还有其两位皇后(即孝端皇后、孝靖皇后)。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中期,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 晗提出一项考古计划,即试图挖掘明十三陵,以揭开十三陵所藏有的巨大历史秘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由当时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皇陵计划,后得到高层同意批复。

挖掘明皇陵的考古行动于1956年正式展开。当时先将明十三陵的长陵作为首选目标,后进展受挫,目标改为其旁边的定陵。


(1956年定陵挖掘现场)

1956年5月,对定陵的试掘正式开始。

考古专家在历经重重困难之后终于找到了定陵的地宫入口。顺着入口一步步清理完覆盖着的砖石之后,定陵地宫呈现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由于是初次挖掘皇陵,在地宫巨大石门前考古队又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打开厚重的石门。

我们知道古代帝王陵寝在葬入墓主人之后为防盗墓者光顾往往最后以石门封堵。而中国古人通常用一种所谓的“自来石”以达到此目的。最后考古专家在进行了一些列推演模拟之后顺利打开了地宫入口的石门。

石门洞开之后,万历皇帝的地宫就完整呈现在考古队员眼前。


(现今定陵地宫)

考古队进入地宫内部后,发现整个地宫有前、中、后、左、右共计5个殿组成。在中殿部分,考古队员看到了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及长明灯。再往里走的后殿则是地宫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殿内棺床正中央即摆有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其中惟属万历皇帝本人的棺椁最为巨大,其棺椁高约接近2米。


(1956年定陵地宫打开后,后殿当时的情形)

为便于打开查看棺椁内的情况,考古工作者在万历皇帝棺椁上面简易搭建了一个脚手架。

借助脚手架,考古工作者慢慢小心翼翼的打开了棺椁。在棺椁打开之后,眼前的景象令考古工作者惊呆了!万历皇帝的棺椁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在揭开覆盖在万历皇帝身体上面的锦被之后,考古工作者看到了万历皇帝的骸骨。由于年代久远,尸体已严重腐烂,只见万历皇帝头戴乌纱翼善冠,此时头发看起来竟像刚下葬时的样子。更令考古人员感到惊奇纳闷的是,万历皇帝并非平躺在棺椁内,而是侧身弯着身子,其中一只手像是在捋自己的胡须。(以后有的资料说这种尸体摆放方式是古人故意而为的,说其身体弯曲的样子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的样子所暗合。这种摆放以期待帝王将来能够顺利升天,当然这种说法的科学性还有待考证!)后经实际测量

万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左脚短且有点破,这也暗合了史书上记载万历皇帝是一位有点瘸腿的矮胖子。

而旁边两位皇后的棺内情况也大同小异,均有大量珍贵陪葬品(特别是皇后的精美头饰——凤冠),且都身穿珍贵锦服。

考古队员在清理完地宫所有陪葬品之后,便将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遗骸从棺椁中取出,在经过一些列处理之后将其暂存在十三陵库房内。而三具入殓帝后的棺椁则被丢弃在定陵旁边的山下。后彼时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听说后曾专门打电话给定陵博物馆要求工作人员寻回被丢弃的棺椁,但终没有找到。

60年代,运动发生之后,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遗骸被人从库房中取出,并将其散落在定陵广场上被人用石头砸烂,并浇上汽油烧。也许是天意又或许是巧合在烧的过程中,突然天降大雨,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燃烧后的残骸便在雨水的冲刷下冲走。

而其留落在山后的棺椁则被山下人抬走,由于三棺椁皆金丝楠木制造,故在经历几百年之后仍然光泽如初。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其中有一对老夫妻将带回家的一部分楠木棺材残品重新打造了一副新棺材,以备百年之后自己所用,但是不久两人便病死了。

还有一户人家将另外剩余的棺材打造了一个大柜子。有一天夫妻两人去田间劳作,只剩自己四个小孩在家。待其归家时发现屋里静悄悄,少了往日孩子们的打闹声。便觉事情不妙,便急忙在屋里寻找。在遍寻无果后,夫妻二人便打开了那只用楠木棺材做的大柜子,发现孩子四人早已都没了气息。

后来当地的人们说,无论是那对老夫妻还是那四个孩子都是无福之人,是不能享用皇帝用过的东西。

可以说对定陵的发掘是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一大错误,更是一大悲剧!由于技术的原因,导致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以至于迅速风化成为一堆无用的垃圾;还有许多其他的珍贵文物在地宫打开后亦被迅速氧化失去其价值;而对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尸骨亦未能完善保存也是一大遗憾。

自定陵发掘以巨大遗憾告终后,国家规定暂停一切皇陵发掘!

所以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正规皇陵考古发掘只有定陵一处。


小司马说


黄陵是哪个陵?如果我们遍寻诸代的皇帝陵墓,我们就会发现历史中根本查无此陵。

我觉得提问者可能想问的是挖掘皇陵,但是一不小心写错了,关于这方面的细节我们就不过多深究,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郭沫若挖掘了万历的定陵后万历皇帝和他妃子遗骸的遭遇。

深深吸引着郭沫若的三座皇帝陵墓

郭沫若是近代史中著名的大诗人、大考古学家,因为他文采的卓越,所以他在近代史中营造出了不小的名声。

而万历皇帝则是明朝比较荒唐的一位皇帝,因为常年不上朝而在历史中留有大名。

他们二人在历史中本该是没有太多交集的,但是因为一件事情,却使得他们二人的命运跨越过历史岁月的河流交缠了起来。

在开国之后,郭沫若除了继续从事着他的诗词创作之外,他把他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考古学中。

在时局开始变得安定起来后,一直被郭沫若深藏在脑海中的考古欲望变得蠢蠢欲动起来,最终在这股欲望的驱使下,使得他对各种考古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非凡的动力。



郭沫若的后半生推动过几次对古代皇帝陵墓的挖掘活动,其中既包括了秦始皇的秦皇陵,也包括了武则天、李治二人合葬的乾陵以及朱棣埋葬的长陵。

这三座保存完整的古代皇帝大墓就是他眼中三座金光闪烁的宝山,一直在充满诱惑力地吸引着他。

万历定陵挖掘的展开

不过在郭沫若推动挖掘这三座皇帝大墓之前,因为他和万历皇帝之间莫名的交集,使得他想挖掘这三座大墓的想法落了个空。


说实话,在郭沫若的本意中他是不太想挖掘万历皇帝坟墓的,他原本将自己的目光全盘汇聚在了朱棣皇帝规模浩大的长陵中。

要不是上头不肯轻易挖掘长陵、需要他拿万历皇帝的陵墓事先练手的话,可能万历皇帝的遗骸就不会遭遇后来的下场了。

在郭沫若急需找个皇帝陵墓练手的情况下,万历皇帝的定陵就开始经历了被挖的结局。

那一次的挖掘活动是由当时北京市的副市长吴晗主导的,不过虽然当时的主导人并不是郭沫若,但是如果没有郭沫若在里面的各种牵头推动,这件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头条孤客生原创)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郭沫若当成这次活动中的一个隐性主导者。

万历遗骸的最终下场

在万历皇帝的陵墓被挖出来后,因为当时的考古人员根本就没有保存墓中文物抗氧化的技术,所以导致了很多原本在墓中光鲜亮丽的文物开始被损坏得极为严重起来。



而当时除了出土一大批被氧化严重的文物之外,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妃子的棺椁也被挖了出来,然后被摆进了博物馆供人参观起来。

这就是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妃子遗骸的最开始处理方法,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妃子的遗骸却遭遇了另一种惨烈的下场。

随着一个恐慌年代的出现,定陵博物馆遭受到了愤怒人群的打砸,而在那一场肆无忌惮的打砸中,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妃子的遗骸被人放火焚烧了起来,在经历过焚烧之后,他们的烂骨仿佛无足轻重的垃圾一样,随意地被丢弃

这件事情在后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在后来考古界就出现了一个规定,那就是不主动挖掘一切的皇帝陵墓以及古代陵墓,除非这些陵墓遭受到了施工或者遭受到盗墓贼洗劫的破坏,只有那样才会对其进行保护性抢救。

正因为这些规定的出现,才使得郭沫若后来想挖掘秦皇陵、明长陵、唐乾陵的想法中途夭折了。

所以说这就是历史中万历皇帝和他妃子们遗骸的处理方法以及所经历到的下场,从这件事情来说,郭沫若的过错是不小的,但是无巧不成书,因为郭沫若这么一个无意以及根本就没有想过会带来这种后果的举动,而导致后来的许多皇帝陵墓得以安稳地保存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