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懂得分享,该怎么合理引导他?

探园姐姐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必要引导。幼儿园的孩子也就是3到6岁这样年龄段的孩子,能够把东西看好,不破坏物品就不错的了,还分享。

其实我觉得幼儿园的老师更想强调的,应当是一种交流的功能。

虽然说教育部制定的3到6岁儿童发展指导纲要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孩子,但是读一读的话,我们可以发现3到6岁指导纲要里面根本就没有涉及到分享这一个内容。

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孩子,最重要的训练应当是交换这种功能,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举行类似的一些行为,比如说会让孩子把自己家里用不着的玩具,拿到学校里面学校组织一个类似于自由市场的活动,让孩子们之间进行交流,或许这也属于分享的一种。

其余另外的分享,我想不过是把好东西和好朋友一起来玩,或者一起来吃这样子,但是这也不算分享。

所以说我们没法理解幼儿园老师所说的这个分享到底是什么含义。

总之还是顺应孩子的发展天性,等到孩子有了道德判断标准之后,再完成孩子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杜宜城老师


孩子不愿意分享,可能是自我意识的萌发,我们不能看成是一个坏毛病,当然这也需要从小就能正确引导。

这里有一个小场景,很多大人逗小孩的时候喜欢说宝宝,能不能分点给我吃啊?孩子分享手中的东西后大人又说宝宝,我不吃,留给你吃吧。也许大人只是单纯的觉得孩子能有分享这个动作就是好的了,大人接不接受无所谓,其实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困扰,给你了你为什么不吃啊?是不是不喜欢我给你的东西所以不吃啊?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宝宝就不愿意给了。所以说正确的引导很重要。

如果一定要改正这个行为,也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通过看动画,绘本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孩子懂得分享的意义,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这类型的资料一搜就有。

2,平常可以和孩子在玩游戏中懂得分享的快乐,参与者包括家长或者孩子的好朋友都是可以的,在游戏中告诉孩子你有一个玩具我有一个玩具,我们一起分享了就等于拥有了两个玩具两份快乐,比一个人玩有趣多了。

3,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盲目生硬,要让孩子容易理解接受,他这一次不愿意分享不要强迫,慢慢来,成长也是需要过程的。

4,跟幼儿园老师也可以商量一下,通过家园共育,一起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章鱼妈和小章鱼的


我不知道您的孩子是多大了,不过猜想既然是上了幼儿园的,那必定超过两周岁。


前面的相关回答中有提及“敏感期”的话题。那么,在孩子成长到2周岁过后,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敏感期,叫“物权意识敏感期”,这其实是伴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而演化出来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小气、自私、占有欲强”。这里的描述都是加引号的。


很多父母会苦恼于: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人啊,见到谁都愿意分享,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小气”呢?而这恰恰是这个时期孩子的主要特征,他们的内在正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所以,他们看到什么都一副神气的样子说“这是我的”。所以,家长要知道这是正常表现,不要给孩子轻易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更不要因为孩子不分享而指责和数落孩子。


最好的做法是表示接纳和认同,并在偶尔一次小小的分享中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感受“当别人分享给他时”的感受。逐步引导,孩子就会慢慢发生改变。


所以,了解孩子比教育孩子更重要。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的心理以及行为表现,不要只是看到表象的行为就去评判和指责,这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和怨恨他人。


扎西老爸说育儿


上幼儿园了,是三岁以上的小朋友,那么我们需要给宝宝足够的尊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面出手:

1、宝宝们一起游戏时,给宝宝们定时间,每人玩一会,他们会觉得公平些;

2、尊重宝宝,让他们自己决定哪些东西可以分享,哪些不可以分享。定期带宝宝们一起玩耍,让他们把可以分享的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3、帮助宝宝理解“分享”的含义。在生活中有分享的事情就解释给孩子听,让他看到,听到;

4、夸奖和鼓励。在宝宝分享时,一定不能吝啬你的夸奖和赞美,让宝宝知道你们为他开心。当然宝宝要是不愿意分享时,宝宝需要的是鼓励和期待,而不是给他们贴上“小气鬼”标签。

总之,在宝贝们分享这个事情上,急不来也强求不来。这是一个成长过程,不要太强求,否则会适得其反。慢慢来,总有一天他们会养成的。


肋骨麻麻王琴


题主问的是如何引导宝宝,居然有人吐槽老师,真是笑skr人。

教育宝宝的任务,父母应是主力军。完全交给老师或顺其自然,只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罢了。

好了,接下来说说孩子。

首先要知道一点,“不懂得分享”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一至三岁的时候是物权意识的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东西都会特别在意,有人碰了他的东西都会发脾气大哭大闹,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父母并不必过于较真。

宝宝各年龄阶段的“分享行为”

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东西无非就是零食和玩具,这些没了再买或者换新的就可以了。但对小孩来说,这些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年龄小,对分享真的理解不了。只有引导孩子分享意识,有了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想法,才会做出“分享行为”。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呢?

1.不要强迫孩子与别人分享

不要强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其他小朋友,分享基于出发点是遵从孩子的“自愿原则”,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容易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讨厌那个小朋友,而且还会把玩具抢回来。

2.让宝宝参与“一起玩”的乐趣

最好的办法是让宝宝体验“一起玩”的快乐,例如把玩具积木放在中间,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建出一座“城堡”,既能让孩子学会快乐分享,也能让孩子懂得分工合作的意义。

3.不要轻易拒绝孩子的分享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大人会对小孩开玩笑说:“哇,你这件东西看起来真好吃呀,能不能给我吃一口?”孩子把东西递过来的时候,大人却说:“真大方,谢谢宝宝,跟你开玩笑的,我不吃。”久而久之,在宝宝的眼里,“分享”只是一种形式,并不是真正的给予对方,当下次有人真把东西吃掉,他肯定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会大哭大闹。

所以,当宝宝向大人分享东西的时候,大人不要拒绝,也不要假意接受,要让宝宝知道自己对他的分享很开心。

4.乐于表扬孩子的分享

当孩子做出把自己的食物或者礼物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一定不要吝啬你的夸奖。因为夸奖能让宝宝意识到,“我这样做是对的”。而且有的宝宝也会为了能够得到家长的表扬,从而开始主动地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这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习惯。

5.以身作则给宝宝做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也乐于将自己的东西分享出来,宝宝也会跟着父母学的。比如在路上遇到流浪汉将自己的食物给予对方,并告诉宝宝,我们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

有时间的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义工,让孩子学会向他人伸出温暖的双手,学会助人为乐等等积极的分享行为。

总而言之

分享应该是出于内心的,并享受和快乐的。家长不能因为要孩子学会分享而强迫孩子分享。

孩子不愿分享乃是天性,而愿意分享更是难得可贵的品质,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受益匪浅。


小象艾菲成长记


引导诱导,自作多情。把一切虚伪的东西统统去掉,用真心来关爱孩子!等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渐趋饱满之后,一切正能量的东西都将显现,与人分享,水到渠成。


老石谈教育


幼儿在小班阶段顺其自然,无需刻意。


天宇学校陈校长


孩子自己的班主任都不知道怎么引导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