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回憶先父王薌齋先生

回憶先父王薌齋先生

紀念先父誕辰115週年

——王玉芳

編前語:1971年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日理萬機的百忙之中,指示有關單位對大成拳(意拳)進行研究。這是黨和國家對大成拳(意拳)的重視和期盼。

「轉」回憶先父王薌齋先生

先父王薌齋1886年農曆10月29日生於河北深縣魏家林村,1963年7月12日病逝於天津市總醫院。享年78歲。

先父的一生是的奮鬥、創新、探索和精進的一生,是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中華民族武學事業的一生。

先父因患喘病和身體瘦弱,14歲便跟隨形意拳巨擘郭雲深老先生學習形意拳。經過郭老數年的悉心教導和獨傳密授,盡得郭老學理的精髓和形意心法。 這為日後先父追求武學真義打下了堅實、牢固的基礎。


郭老作古後,大約在1907年,先父離家出遊,尋師訪友,足跡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歷人無數,遇拳家虛心博訪,切磋研究,探求真義。在此期間,他目睹了社會和國術界的現實,毅然在二十年代中期創立了意拳(大成拳)。

「轉」回憶先父王薌齋先生

意拳(大成拳)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國術界的強烈的反響,褒貶譭譽接踵而來。為了意拳的發展,先父和他的學生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衛”和“技擊”方面,並“盡力發揮”,從而使意拳(大成拳)在中華大地上茁壯成長,同時也引起了國外的注視。三十年代先父擬帶領部分學生,遠赴海外,宏揚國粹。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便攜部分學生返回家鄉,總結經驗,深研學理。三十年代後期定居北京,廣收學員,大力宣傳意拳(大成拳),先父和他的學生們以精湛的拳藝和深刻的哲理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重視。社會各界及各階層的廣泛參與,使意拳(大成拳)的影響日益擴大。這種使人“試之甜蜜,習之愉快”的特殊拳學,便被“僉以大成二字為吾拳”,從此“大成拳”之名不徑而走,在社會上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先父“欲卻之而無從”只得“聽之而已”。四十年代中期,先父幾經修改後,發表了“拳道中樞”,藉此“以詳吾胸中之事矣”。並聲明:“餘因愛道之誠,情緒之烈,遂不免言論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罵由人”。只有把大成拳(意拳)的發展歷程和社會現實緊密連結在一起時,才能更好地理解先父和大成拳(意拳)。

先父至誠所愛的“道“是什麼呢?他說:“拳道之大,實為民族精神之需要,學術之國本,人生哲學之基礎,社會教育之命脈,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感情,改造生理,發揮良能,使學者精明體健利國利群,故不專重技擊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則可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

這種把習拳練武與民族精神,學術國本,人生哲學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新拳學,正是先父一生為之奮鬥和追求的大道。


「轉」回憶先父王薌齋先生


幾十年來,與先父相交和跟隨先父學習大成拳(意拳)的人數不勝數。其中絕大部分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崗位,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但是,不管經過多少年,每當他們談論先父和大成拳(意拳)時,他們都懷著深度崇敬的心情述說著習拳經過和先父對他們的諄諄教誨,述說著大成拳(意拳)的哲理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給予的啟迪、幫助和快樂。這就是大成拳(意拳)的魅力、影響和深厚的基礎。現在,我們民族興旺,國家富強,大成拳(意拳)不僅在國內得到普遍的發展,而且走向了世界,受到不少國家的人民的喜愛和重視。這是先父和第二代第三代學生們以及所有熱愛、支持大成拳(意拳)發展的各界朋友們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這不僅是大成拳(意拳)的驕傲,也是我們祖國、民族的驕傲。

大成拳(意拳),這個特殊的拳學新法,有著深厚的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豐富的哲學內涵。先父曾說要學好大成拳(意拳)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哲學頭腦”。這就要求每個學習大成拳(意拳)的學員,在習拳的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運用哲學觀點理解大成拳(意拳)的拳理和指導自己的練習,從而使自己的品德和拳藝不斷地同步提高。

如果說二十年代的“意拳正軌”是先父對意拳(大成拳)進行闡述的話,那麼四十年代的“拳道中樞”則是一位哲人用大成拳(意拳)來闡述武學人生、社會和宇宙的真義。


「轉」回憶先父王薌齋先生


在“拳道中樞”中,先父說:“餘據四十餘年體會操存之經驗,倍感各項力量都由渾元擴大、空洞無我產生而來,然渾元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才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間一切學術,無不不感矛盾,同時亦感無一不是圓融,然而須得打破圓融,統一矛盾,始能融會貫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則不易明理。”

這種把自己溶於自然,溶於宇宙,達到“無所在無所不在”的“自我放大”的境界,才能具備各項力量,才能認識矛盾,解決矛盾,才能認清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我認為,這一段話就是“拳道中樞”的核心,也是大成拳(意拳)的深厚哲理。先父晚年自號“矛盾老人”有著深刻含義。望大家能予以高度重視。

要達到“渾元擴大、空洞無我”的境界,要探尋到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要在實踐中重精神、重意感(注意:是“意感”不是“意念”)、重自然力之鍛鍊,只有也只能通過“站樁功”這種高級的運動形式不斷地體認來取得。其實“站樁”不僅是武學,而且也是諸多運動項目的基本功。只是在大成拳(意拳)的“站樁功”中有著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深刻的哲理以及獨特的訓練方法,才使其能更好地達到這種境界。由此可見,大成拳(意拳)的理論不僅是個體的、拳學的,而且是社會的、自然的理論。所以先父說:“雖不敢謂本拳為無上之學,若以現代及過去而論,信他所無而我獨有。”

至於鍛鍊之法,習拳之要,“拳道中樞”以及姚師兄(姚宗勳)的“意拳”和近二十年來許多師兄、師侄都曾發表過不少文章和著作,均已論及,不再贅述。近來有些師兄一再提出要加強大成拳(意拳)在“學術方面”進行研究的倡議。我以為,這給大成拳(意拳)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明確的方向。希望大成拳(意拳)研究會的領導和從學諸生給予高度的重視。我今天的發言就做為一個拋磚引玉的開始吧!

在“拳道中樞”中先父曾語重心長地說:“日後望從學諸生,虛驚博訪,一方面儘量問難,一方面盡力發揮,倘有心得希隨時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奧,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國民體育之水準,實為盼甚,否則毫無價值。”

1971年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日理萬機的百忙之中,指示有關單位對大成拳(意拳)進行研究。這是黨和國家對大成拳(意拳)的重視和期盼。


「轉」回憶先父王薌齋先生


八十年代,繼承意拳(大成拳)衣缽的姚宗勳師兄遵從周總理的指示,秉承先父遺志在國家體委、中國武協等有關方面的大力合作和支持下,開始了把意拳(大成拳)引入現代體育運動,以期“提高國民體育之水準”的有益嘗試。遺憾的是,起步不久,姚師兄便先我們而去,這不僅是意拳(大成拳)的巨大損失,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我國體育運動的損失。

近些年來,有一種把“健身”和“自衛”割裂開的看法。這裡有認識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原因。

就歷史的原因來看:在解放前那個動盪、混亂、甚至“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年代,先父和他的學生們只能在“自衛”方面“盡力發揮”;解放後在和平的年代裡,才使先父和他的學生們有條件把精力投入到“健身”的實踐中,這種不同時期各有側重的現象不是意拳(大成拳)理論和實踐中可以把二者分開,而是社會的歷史的原因造成的。先父和他的學生們,解放後在“健身”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以及解放後一些因病學習“站樁功”的學員,逐步走上習拳之路並且成皎皎者的事實,都證明了“健身”和“自衛”二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就以先父來說,也是因為體弱、有病才開始習武,逐漸成為一代宗師的。

就現實而言:有些大成拳(意拳)從學者,由於各種原因,在“健身”或“技擊”上各有側重,本不為奇,不能以此做為“健身”和“自衛”可以分開的依據。


「轉」回憶先父王薌齋先生


姚宗勳師兄在四十年代中期就說過:“中南海老師那裡是大學,我這兒是中學,太廟是小學。”八十年代還說過:“我也有不懂的地方,不懂就問老師。”“老師就是渾元樁,它即是最初級的也是最高級的樁法。”

可見,在習拳過程中只有階段和修為的高低而沒有也不可能把意拳(大成拳)的內容分割開。

無論“健身”還是“自衛”,目的都是為了“利群”而不是為了“利己”。這就是意拳(大成拳)的原則。

我想,通過習拳,大家的修為都會不斷提高,認識水平也必將不斷地提高。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學術理應一代高過一代”。現在,我們民族興旺,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安定,科學昌明,這正是大成拳(意拳)發展的大好時機,希望大家抓住機遇,依靠各級領導,會同武林同道共同拼搏,共同奮進。

人生苦短,百年一瞬。面對周總理的指示,先父的夙志和大成拳(意拳)的發展壯大,我們任重而道遠。大成拳(意拳),做為特殊學問的拳學,不僅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和時間的考驗,更要在實踐中接受洗禮,我們只有團結起來,虛心博訪,儘量問難,儘量發揮,以求博得精奧,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國民體育之水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繼續為人民做出我們應做的貢獻。只有這樣,才能告慰王薌齋的在天之靈,才是我們對王薌齋和他創立的大成拳(意拳)最好的紀念。

我從三十年代隨父學習大成拳(意拳),五十年代末作為先父的助手,從事醫療體育的工作。由於我的水平有限,對大成拳(意拳)的理解還很膚淺。許多舛錯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大家不吝賜教,予以指正,不勝感謝。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