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隊與後金的第一戰為什麼會失敗?

拜月神壇


都在說薩爾滸之戰明軍如何失敗?我就從清朝史料來談談,此戰明軍給後金軍形成的壓力與緊張度吧,也算是另一種視角。

1618年2月15日(陰曆),在赫圖阿拉的努爾哈赤計劃在薩爾滸附近的界凡山修一個城池,剛把人派出去。

九天後的2月24日,就收到了明朝遼東經略楊鎬給寫的信。這封信是八旗的一個逃兵給帶回來的。信中說:我有四十七萬大軍,下個月十五日正是月圓之夜,天朝軍隊向你發起攻擊。

(楊鎬的真實作戰計劃)

很有點武俠劇的感覺吧,月圓之夜出兵。

當然這只是楊鎬的策略,他不可能說出真相。

2月29日晚上杜松的主力部隊就從撫順關出發,因為天黑,全軍點著火炬。第二天早上也就是3月1日早上8點,八旗偵察兵將這個消息報告了過來,當時還沒告訴努爾哈赤;這時候又來了一條緊急軍情,明軍南線也出兵了,昨天晚上十點已經到達董鄂境。

(聽到兩路、三路敵情必須先判斷地方主力在那,而不是簡單一句話“我就一路去”)

南北同時軍報,軍情緊急,諸貝勒趕緊進去給努爾哈赤彙報。努爾哈赤必須做一個選擇:南線還是北線。杜松的部隊距離這裡只有60公里。

久經沙場的努爾哈赤作出判斷:南路的明軍先出動是為了引誘我兵向南,杜松的部隊應該才是主力。我軍應該北上。

這時候的後金並沒有很好的戰備。努爾哈赤先率領城中部隊出城,讓代善向薩爾滸前進。在路上又收到清河(李如柏)的軍情。

(薩爾滸地形)

這時候大貝勒說,清河一路難以行軍,短時間過不來,我們必須主力攻擊薩爾滸的明軍。而且明軍攻下界凡山,形勢就很不好了。如此終於確定下先解決北線。

到中午,後金軍陸續到達薩爾滸前線,也是疲敝不堪。史書記載“近都城三十里內者,乘善馬者先至,乘駑馬者繼續而來,其遠方兵皆未至。

最初是都城內的部隊;之後是都城三十里內的騎兵,再才是馬匹不好的兵;再遠的部隊都沒來了。

可見當時形勢的緊急,在薩爾滸佔據兵力優勢的後金軍逐步扭轉戰場形勢,到當年晚上,薩爾滸山明軍覆滅,杜松一路戰敗。

(杜松沒有援兵,戰場形勢逐漸不利於己)

這裡的史料基本來自《清實錄》,側面可以看出此戰對後金的壓力,與勝負就在呼吸之間的緊張。同時也可以看出八旗軍政合一的動員力。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所謂明軍與後金第一戰,就是薩爾滸戰役。明朝的失利,奠定了之後帝國東北經略的低落,從此遼東無寧日

明朝開始陷入被動,後金奪取了主動,註定了明清權勢的轉移。

如果我們立足於上帝視角,會發現明末東北後金政權日益擴張,並且表現出極強的動員性,但是明朝已經是一個老大帝國,社會矛盾極多,不如後金新生的活力。

明軍分四路進攻,試圖畢其功於一役,但是最終戰略失敗,造成近5萬人傷亡,將領損失300餘人。不少軍用物資被搶走,如騾馬28000餘匹,槍炮火銃20000餘支等,結果可謂是相當慘淡。

在薩爾滸之戰中,後金努爾哈赤得盡天時地利,指揮得當,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楊鎬、杜松、劉鋌等人部署失誤,讓不太熟悉東北地形的明軍吃了大虧,被牽著鼻子走,走向末路。

當然,努爾哈赤所謂的“七大恨”,只是一個由頭和檄文,後金部起初只有兩三萬人馬出動,後來增加到6萬多人,萬曆皇帝自然需要回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朝廷給遼東加派餉銀200萬兩,希望能夠遏制住後金的銳氣與囂張。

同時,兵部積極集結各地軍隊,從川、甘、浙、閩等省抽調人馬增援東北。當時,作為明朝依附的朝鮮、葉赫部也聽命出兵策應,總數大概有11萬多人。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鎮處兵最多,共派出精騎約3萬。

但是,明軍集結的士兵,彼此不熟悉,將帥之間缺乏統屬關係,內部矛盾就很大,因此常有摩擦之事。二三月東北苦寒,朝廷財政有效,試圖速戰速決,降低糜費,但是距離攻佔赫圖阿拉的目標越來越遠。在薩爾滸一帶,杜松部孤軍深入,兵力分散,天氣狀況也很差,不久明軍西路軍就被努爾哈赤的六旗兵4萬多人殲滅大部分,偷襲戰取勝。

南北兩路明軍形孤勢單,很快潰敗,最終難以挽回戰局。總體來說,明軍分道深入,合各地之兵作戰,指揮有誤和對後金掉以輕心,是薩爾滸大敗的主要原因。

故而,民國時期清史專家蕭一山就曾說:努爾哈赤即利用明之分,而己則以合克之,此其所以致勝也,可以說相當有道理和見解。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向敬之

問題所指薩爾滸之戰, 這是努爾哈赤改元建國後,於天命三年初發布“七大恨”告天誓師,嚮明朝正式宣戰。明朝萬曆帝決定迎戰,但兵餉匱乏,兵員零散,於是臨時加派兵餉二百萬兩,從全國調兵,並派出兵部左侍郎楊鎬任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至第二年初,才籌集到部分軍費,拼湊了八萬明軍,並從葉赫、朝鮮借了兩萬人馬。

明軍倉促拼湊十萬人,為了彰顯天朝軍威,對外宣稱二十萬,或曰四十七萬。這有用嗎?當年,曹孟德號稱八十三萬大軍下江南,還不是被周瑜和諸葛亮聯手擊潰,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

就在明軍湊錢調兵的十個月裡,努爾哈赤的後金軍,已攻陷了明朝的撫順等城池,佔領了葉赫二十多個寨子,搶佔了大量的民眾、兵士、財寶和牲畜。待到楊鎬做好“分兵合擊”的作戰計劃時,努爾哈赤已提前獲悉明軍的戰略部署。

楊鎬分兵四路,以三路分開出擊,留守一路做機動。努爾哈赤利用各路主將相互掣肘、內部矛盾尖銳,採取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明軍分兵,各部不過兩萬五千人,而努爾哈赤是親率六旗四萬五千人專打一路。明軍還沒打到後金都城,就有三路人馬被努爾哈赤擊潰。

貝勒金臺石、布揚古聽聞明軍大敗,大驚,撤回葉赫。朝鮮軍隊元帥姜弘立率領剩餘的五千兵下山來投降。明軍四路總兵,山海關總兵杜松孤軍深入,全軍覆沒;開原總兵馬林,交戰大敗,倉皇而逃;遼陽總兵劉鋌遭遇伏擊,兵敗身亡;僅剩下留守的遼東總兵李如柏全師而退。楊鎬被御史楊鶴彈劾下獄。

此戰,明軍大傷元氣,而努爾哈赤乘勢滅了葉赫。明軍之敗,敗於倉促應戰,敗在將帥內訌。綜觀明朝末期征剿義軍,對抗後金,仍是因此,而不能同仇敵愾、和衷共濟。

薩爾滸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生死大戰,而後金對明朝的第一戰,則該是撫順一役。努爾哈赤以一紙招降書,拿下了撫順城,以及明軍遊擊李永芳、後來成為清朝開國文臣之首的范文程。


以禮觀書


題主所指的應該就是明朝萬曆年間的薩爾滸之戰!



萬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建州女真首領,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反明,與明朝徹底決裂,此後女真人開始侵擾遼東邊境,並襲佔了撫順、清河等明朝遼東重鎮。萬曆四十七年,明朝借保護葉赫部女真為由,出兵征討後金,努爾哈赤率軍於薩爾滸迎戰,是為薩爾滸之戰!

結果,明軍大敗,十萬大軍損傷近半,再也無法征討遼東。後金政權卻因此而鞏固,最終揮軍入關,奪取了天下。所以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當然,這也是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在軍力方面,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與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朝鮮軍一萬三千人,總計十一萬多人。而後金則是八旗軍,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6萬餘人。所以,明軍在軍力上近乎兩倍於後金軍。

但是佔據了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會敗呢?

究其原因,其實就是指揮的問題。

明軍這邊主將是楊鎬,他採取的是分進合擊戰術,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後金軍。



其具體部署是: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在今遼寧鐵嶺東南),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渾江)北上,由南面進攻。另外,總兵祁秉忠,遼東將領張承基、柴國柱等部駐守遼陽,作為機動增援部隊;總兵李光榮率兵一部駐廣寧,保障後方交通。副總兵竇承武駐前屯監視蒙古各部;以管屯都司王紹勳總管運輸糧草輜重。楊鎬本人則坐鎮瀋陽,居中指揮。

這樣的戰術其實並沒有太大問題,其能夠有效牽制敵方兵力,拉大敵方防守正面寬度,增強己方兵力機動性,最重要是各軍能夠互相兼顧,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危險。說起來還是比較保險。但前提是需要有著一定指揮協同能力,因為分兵之後,各部隊的指揮協調是個大問題。



所謂的分進合擊可不是單純的將兵力分散,而是通過分兵的方式使軍隊部署的結構更加合理,比如主攻副攻,誘敵埋伏,等等。簡而言之,就是將部隊戰力最大化,所以各部隊的指揮協調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分進合擊戰術的最大劣勢,而這個劣勢在努爾哈赤眼中就是取勝的絕對法寶啊!那句努爾哈赤的名言:“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直接給楊鎬的分進合進這種戰術判了死刑。

在後金軍強大的機動能力下,明軍的分兵戰術根本無法對其實現有效的牽制。當然,此時如果明軍採取守勢,步步推進,不給後金以機會,那麼等到包圍圈縮小,數路大軍會合之後,勝算還是很大。可是偏偏有作死的人,西路杜松軍突出冒進,被努爾哈赤全殲,直接打亂了明軍的整體佈局。西路被殲滅後,較弱南北兩路明軍形孤勢單各自都沒了幫手,孤立無援。



果不其然,努爾哈赤收拾完杜松,就立馬找上了北路軍,一舉擊潰。緊接著又把東路軍給收拾了,最後南路軍李如柏灰只得退兵。就這樣,明朝傾全國之力,籌劃近一年多時間的徵遼大舉,在不到五天裡就以慘敗告終。

所以總的說起來,就是個指揮的問題,從楊鎬到杜松,都犯了太多致命的錯誤。

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關照!


白話歷史君


在明朝早期,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裝備也很先進。特別是在朱棣在位時期,大量的火器被軍隊運用,這個運用火器作戰的軍隊被稱為神機營。是當時步兵的主力營之一。到了明朝中後期,統治腐朽,大部分軍隊的戰鬥力下降,但還是有幾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存在。主要是在北方邊關和沿海地區。有名的有戚繼光的戚家軍,遼東李成梁的遼東鐵騎等等。其中遼東鐵騎戰鬥力及其強悍,他們標準配備為“三眼神銃”(類似於現在的左輪槍,還皆鐵榔頭使用),在征服蒙古土蠻部和萬曆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平定女真、蒙古叛亂,女真叛亂首領王杲和努爾哈赤的父、祖皆死於遼東精騎刀下。後來最有戰鬥力的要數孫承宗、袁崇煥組建的關寧鐵騎。這軍隊類似遼東鐵騎,裝備一流,還是單人雙坐騎的。這支軍隊後來最終到了吳三桂手裡。由他帶著鎮守山海關,硬是沒讓滿人進入中原半步。只是這種軍隊不多,用來防了外賊,內部搞鎮壓的就沒人了。再加農民義軍實在太多,所以明朝就在李自成手裡滅了。


禾子大人說歷史


其實後金與明朝的戰役是撫順戰役,後金攻克撫順等三城,總共消滅明軍近萬人。但是此次戰役僅僅表明後金和明朝正式撕破臉皮,其規模以及影響遠不如之後的薩爾滸大戰,而且薩爾滸大戰是後金和明朝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而且後金以少勝多,往往是後世史家的重點研究對象。

人們對於後金一直有一個思維定勢,就是每牛錄三百丁,五牛錄一甲喇,五甲喇一固山,所以八旗一共是六萬丁。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每個牛錄三百丁只是理想狀態,實際上只有極少的牛錄滿編,大多數牛錄都不足百丁,只有幾十丁。根據張士樽先生的考證,努爾哈齊起兵前總人口大約十七、八萬,根據丁口和人口一比五的比例來算,後金壯丁數量只有三萬多,不足四萬人。

薩爾滸大戰後金之所以能以少勝多,就是充分的利用了自身的優勢。後金的優勢,其實就只有兩條:軍隊戰鬥力高,軍隊規模不大可以集中兵力發起突擊。但是劣勢也非常明顯,後金小國寡民,如果失敗一次就什麼也不是了。

但是明朝也有自身的優勢:兵力遠多於努爾哈齊,想我的資源非常充足,即便是失敗了還可以隨時組織兵力反撲。但是劣勢也十分明顯,就是軍隊戰鬥力不高,軍器質量低劣,軍隊數量太多不利於指揮調動,而且薩爾滸大戰主要是山地戰,山地戰相對於平地野戰難度更大。所以明朝只能將十餘萬大軍兵分四路,採取委任指揮的方法,如果四路大軍配合得當齊頭並進,完全可以讓努爾哈齊顧此失彼,楊鎬也不是豬頭,他是吃準了後金人少,才玩這一套。

但是結果是明朝四路大軍三路全軍覆沒,而且每一路都沒超過一天就被後金殲滅,李如柏那一路雖然跑了出來,但是也被少數虛張聲勢的疑兵嚇破了膽,逃跑的時候自相踐踏還踩死了不少人。

究其原因,第一是努爾哈赤對於大兵團作戰優秀的指揮藝術,沒有分兵禦敵,而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第二是明軍戰鬥力太低,這和明朝軍事力量過早的衰落有關。明朝玩的那一套衛所制度,是明軍過早衰落的主因,再者明軍將領為了應對明軍衰落的情況,轉而培養家丁作為將領私軍,但是這反而加速了明軍的衰落,並使得明軍將領退化到敢死隊隊長的格局,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

所以,明軍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而薩爾滸大戰結束後,後金橫掃遼瀋,連克瀋陽、遼陽等城市,消滅、擊潰明軍近二十萬人,從此遼東易手,奠定了後金入關的基礎。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後金是在薩爾滸之戰後才建立起來的。薩爾滸之戰是滿清(後金)和大明王朝的首次大規模會戰,明朝軍隊由遼東總兵楊皋率領六萬大軍兵分四路撲向奴兒哈赤的老巢赫圖阿拉。奴兒哈赤採取了,任你多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原則。在薩爾滸地區大敗明朝軍隊,楊皋當場戰死其他幾路軍隊,只有李成梁的兒子帶兵逃出生天。後來被大明朝廷問罪。至此奴兒哈赤的勢力大漲,隨後,奴兒哈赤的八旗軍對遼東府展開了攻城掠地。先後攻佔了開原鐵嶺兵臨瀋陽城下,奴兒哈赤在難民裡埋伏了奸細,在奸細的幫助下打開了瀋陽的城門。隨後兵進大明朝遼東首府遼陽城,並且攻佔了遼陽城。自此奴兒哈赤囊獲了大明朝遼東府的絕大部分,後來兵進遼西圍困錦州,攻擊寧遠古城。在攻擊寧遠古城時奴兒哈赤病發,於是後金八旗軍撤退回瀋陽,在到達瀋陽時在瀋陽渾河的船上奴兒哈赤病發身亡。後金八旗的第二代領導人皇太極成為了後金八旗的第二個領導人。繼續同大明王朝作戰。


愛看愛思考


薩爾滸戰役,明軍為什麼會失敗?倒不是因為明軍戰鬥力不行,而是指揮有問題,對努爾哈赤的後金軍兵民一體的騎兵作戰的特點優點和缺點認識不足以及軍事思想上存在問題。分進合擊,沒有錯,但在距敵主力區,各攻擊部隊應該到達進攻位置後才準備作戰。在未達攻擊位置,應該確保各軍分隊的安全。騎兵機動性強,運動戰是其強項,但對具有遠程射擊能力的炮兵,就沒有優勢了;還有就是用騎兵抵消騎兵的優勢;東北寒冷,軍隊抵達薩爾滸要考慮季節。軍事思想方面,要知道明軍在戰略上人數多於後金軍隊,但戰役上存在內線作戰努爾哈赤的軍隊多於明軍各路大軍,給他利用時間差各個擊破,畢竟人家在自己的地盤上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都具備。當然,這都是些馬後炮理論……有作弊之嫌。因為當時,信息傳播方式有限,速度又慢,地形也不知道明軍知道否?有時也在想,袁崇煥的看法還是對的。明軍野戰不如後金軍隊,不如利用城堅炮利,誘敵深入;或者以騎兵致騎兵,毀其糧草,斷其退路;圍城打援……


雲漢217


一是輕敵,明朝從上到下都沒把後金放在眼裡,報著掃穴犁庭決心,一舉殲滅奴爾啥赤。二是戰略失誤,想分兵合擊,而名路兵馬又缺乏相互呼應和配合,結果各路將領,競相爭功,突前冒進,結果後金軍抓住戰機,各個擊破。三是奴爾哈赤帶兵有方,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打殊滅戰。四是此役關乎的金生死存亡,勝則存,敗則亡,後金君臣上下,團結一致,發揮出最大能量,此戰後,足令明軍膽寒。四是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後代范文程先生,為後金出媒劃策,發揮了類似諸葛亮,劉伯溫,張子房的作用,而明朝那幫大臣與相比都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飯桶。五是從兩朝君主來看,奴爾哈赤又僅媒略過人,而且武力超人,能夠親冒矢石,衝鋒陷陣,明朝皇帝人長在女人堆裡,從小到大都跟太監混在一起,一聽敵軍來了,魂都沒了。不會打仗也就算了,還瞎指揮,對統兵將領不信任,派太監去監軍,這仗還咋打?


大帥252990946


後金是初升的太陽,內外上下團結一心,將士用命;反觀明朝內有李闖起義,朝堂上宦官與東林黨人相互攻訐,宦官專權,東林黨人空談誤國,造成文官愛財,武官惜命,最終,有能之士,受排擠或受猜忌,不得大用,造成第一戰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