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把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小小嬴政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末年由遼東地區的建州女真人建立起來的,然後經過征伐成功入主中原。清朝最初是由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的,原本叫後金,但是二十年後,即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為何要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呢?

女真族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歷史上有多個名稱,如挹婁、勿吉、黑水靺鞨等。女真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初年。到了遼朝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遼朝曾設置大王府對女真各部進行高壓統治,後來女真完顏部逐漸強大,完顏阿骨打逐步統一女真各部,起兵反遼,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稱帝,建立金朝。金朝發展迅速,聯宋滅遼後,回頭又幹掉北宋,同南宋南北分治。

隨著蒙古人的崛起,大金和南宋都亡於蒙元之手。明朝取代元朝後,在東北地區設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女真各部雖然臣服明朝,但是明朝對那裡的管理比較鬆散,屬於有些羈縻性質,各衛所長官均為女真人擔任,這給了女真再次崛起的機會。

建州女真生活在蘇子河流域(今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的蘇子河上游),築“六祖城”,以此為基礎向外擴張,逐漸勢力逐漸強大。但有李成梁坐鎮遼東,有威名赫赫的遼東鐵騎震懾之下,女真各部之間雖有徵伐,並不敢對明朝有太大的動作。

生於赫圖阿拉城的努爾哈赤在機緣巧合下,得到李成梁的賞識和栽培。後來努爾哈赤離開李成梁,返回女真部落,積極擴展勢力,逐漸統一女真各部。在李成梁死後第二年,1616年,努爾哈赤就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起兵反明。

我國古代國號為彰顯正統,一般以一字為尊,二字次之。從商朝到宋朝基本上都遵循這樣的規則,國號大都是單字,尤其是大一統的王朝更是如此。我們常說的大漢、大唐等,實際上是在國號前面加“大”字以示尊崇。我們在書中常見到有的國號前面加“東”、“西”、“南”、“北”、“前”、“後”等字,如東晉、西漢、南唐、北宋、前秦、後趙等,均是後人為了區分擁有相同國號的不同時期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並不意味著它們的國號就是那樣,如北宋、南宋國號都是“宋”,大唐、南唐國號都為“唐”。

但是“後金”卻是努爾哈赤定的國號,沒錯,是兩個字的國號。估計努爾哈赤認為他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國家,自然和女真老祖宗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一脈相承,所以就用了後金作為國號。“後金”就是後來的金國的意思,自己給自己取這樣的帶“後”字的國號,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大概努爾哈赤也沒有料到後金後來能夠入主中原吧。

實際上,兩個字的國號從元朝已經開始了,元朝國號“大元”(見《建國號詔》),明朝國號“大明”(見明太祖即位詔)。元朝還可以理解,明朝卻是為何?之前國號大都源於封號,而元朝沒有,明朝也沒有,所以明朝就向元朝學習了一次,或者說叫因襲舊制。這在明代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二“國號”條就有記載:“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大元、大明雖然是兩個字,聽起來還是比較有氣勢的,但是後金聽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也難怪後來皇太極會改掉這個國號了呢。其實,皇太極在沒將國號改為“大清”之前,也很少用“後金”,而是代之“金”或“大金”。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位。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這也是兩個字的國號。為何要改國號為“大清”呢?有好幾個說法。

一、按五行相剋講,明朝屬火,後金屬金,火克金,後金會被明朝壓制;改為大清以後,大清屬水,水克火,就可以壓制住明朝,進而取代明朝一統中原了。

二、宋朝時和金朝經常打仗,中原王朝還被金朝欺負,有過靖康之恥,中原人對後金一定會很牴觸,想要更順利地入主中原就要改國號。

三、傳說皇太極被明軍追殺的時候,騎著一匹大青馬逃脫追擊,等他脫離危險,馬卻累死了。皇太極發誓若得天下,就定國號為大青,後來覺得不好,就改為大清。

細想一下就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都有些牽強附會或不足之處,即使真有其事,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帝殉國,明朝才滅亡。也就是說,皇太極1626年繼位後並沒有馬上改國號,改國號是10年後,此時明朝還在,後金還沒有入關。當時後金雖然實力不可小覷,但是始終未能正面攻破山海關防線,而且從綜合實力上來看,和明朝還是有差距的。入主中原在當時還只能算是一個夢,能否夢想成真還未可知。若是說為了消除中原人對金朝的不好印象,即位就早做不更好嗎,為何要拖到10年後?傳說就更不知道是誰編的故事了。

實際上,皇太極改國號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因為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使得後金所面對的格局(周圍形勢)有了巨大的變化。1634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去世,其子額哲成為可汗。1635年,在多爾袞等率軍攻擊下,額哲攜大元傳國玉璽歸降後金,並娶了皇太極的次女固倫溫莊長公主馬喀塔。漠南蒙古諸部皆臣服後金,奉皇太極之為“ 博克達徹辰汗”,這對後金的意義不言而喻。皇太極的眼界更加開闊,或者說野心更大了,稱帝、改元、改國號就勢在必行了。

“大清”的滿語為【daicing】,這個詞來源於蒙語【daicin】,讀作“代青”或“岱青”,意為戰爭、善戰者,多爾袞就曾被封為“墨爾根代青貝勒”。皇太極選這個滿蒙都熟悉的詞作為國號,一方面有崇尚武力的因素,另一方面應該有體現滿蒙聯盟的意思在裡面。為何音譯到漢語裡就成了“大清”?“大”本身是個多音字,讀【dà】或者【dài】(大夫、山大王)都可以,當然讀【dà】更好,更有氣勢,而且前面有大元、大明,後金改“大清”也不顯得突兀,這就顯示出漢語的絕妙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更改國名「金」至「清」不是入關後的事情。

《清史稿·太祖本紀》

「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諸貝勒大臣上尊號曰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即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國。


《清史稿·太宗本紀》

「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

即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清」。但實錄、老檔等檔案中並沒有記錄背景原因及新國號的含義解釋。

《清史稿·世祖本紀》

「順治元年冬十月乙卯朔,上親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遣官告祭太廟、社稷。詔曰:“我國家受天眷佑,肇造東土。……而王公列闢文武群臣暨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請再三。乃以今年十月乙卯朔,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定鼎燕京,仍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紀元順治。……」

即1644年,多爾袞帶兵進入北京,佔領中原。順治帝重新舉行登基大典,仍沿用國號。

現在有一種觀點「完顏氏金國是蒙古滅的,為了統戰蒙古,避免他們有心理陰影,所以皇太極就改了國號。」

這些只是我們今天的臆斷,沒有文獻的佐證。努爾哈赤皇太極征服蒙古還是靠實力,而不是文字遊戲。在改國號之前,內蒙諸部就已有多個歸順及聯姻。

「 乙巳,築外城。蒙古喀爾喀巴約忒部恩格德爾來歸。丙午冬十二月,恩格德爾會蒙古五部使來朝貢,尊太祖為神武皇帝。」這是努爾哈赤建金國之前的故事了。

而1632年,皇太極擊敗了被認為蒙古最後一位大汗的林丹汗。兩年後林丹汗去世,其妻帶部眾投金。又兩年後,皇太極改國號清。

……

歷史,做個誠實的旁觀者就很難得了。


幾葦渡


後金,即清朝的前身。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而滿族人是女真人的一支。大家都知道,宋朝時女真人曾建立過一個不可一世的王朝叫金,努爾哈赤統一滿洲後取國號為後金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後金為什麼又改為了清,有個民間傳說是這樣說的。努爾哈赤最初起兵反明時並不怎麼順利,有一次努爾哈赤落了難,幸好當時有一匹大青馬。努爾哈赤最後就是騎著這匹大青馬死裡逃生的。


但是努爾哈赤最後是撿回來一條命,大青馬卻累死了。努爾哈赤很是感慨,於是當場發誓日後統一了天下定國號為大青(清)。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我們都知道,努爾哈赤終其一身也沒有跨過山海關,而清這個國號是他的兒子皇太極改的。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改國號為清呢?據說是受了中華文化中五行學說的影響。皇太極雖然出生在白山黑水之間,但他為了打敗明朝可以說是對漢文化沒少下了功夫。當然,對五行就更是研究頗深了。

所謂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後金顧名思義就屬金,而明朝國號為明則屬火。在五行中火是克金的。並且皇太極曾被袁崇煥打的大敗,而煥字又屬火。

而皇太極是滿洲人,滿屬水,改國號為清後清又屬水。這樣就成了滿清克大明。最後滿清也這真的跨過山海關入主了中原。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的推測。至於後金為何改國號為清,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

清朝的歷史資料《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等正史中也都沒有相關記載。


貓爺歷史觀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周易》是一本奇書,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中華文化很大一部分思想都是來源於《周易》。五行學說就是由《周易》延生出來,所謂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形態,這五種物質形態可以代表天下萬物。

元明清這幾個朝代的國號都是從易經裡面出來的,這個看過《周易》的朋友都可以從中找到原文。明朝,明就是火德,後滿清一開始稱金朝,我們都知道五行學說是火克金的,就意味著滿清時最終要被大明所給融化的。可能是當時滿清漢化不深,所以沒有察覺這問題,後來隨著漢族文人加入,我估計是有人提醒了滿清當時的統治者,所以滿清最後把國號由金改為清,清是水德,水可以滅火,所以從理論上說清是可以捏明的。後來最後也是清取代了明朝,也許是迷信說法不足信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萬古簡史


關於清朝改國號的問題,扯起來可就比較多了,以下答案無意引起民族矛盾,如引起不適,請及早就醫......

首先,我們來看看清朝的建立過程。萬曆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同學經過二十年奮鬥,通過熟練掌握與運用《三國演義》,終於逆襲,統一了他們內嘎達(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分)。

此後正式建國,創立八旗、制定滿文、興建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西老城),國號為建州,年號天命。(感覺野豬皮同學有點中二,拋開中二的年號不說,就這個行為,跟洪秀全有一拼,金田村起義就敢建國......)


到了1626年,建州的實力不斷擴大,努爾哈赤尋思著“事業搞大了,得整個新名號了唄”,靈機一動,想到女真歷史上最牛叉政權——金,於是把國改成金,世稱後金(這就跟姓劉的皇帝國號愛叫漢、姓李的國號愛叫唐一個概念)

1626年,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大敗,回家沒多久就抑鬱死了。他家二小子皇太極繼承老爹的遺志,繼續奮鬥。沒想到這隻關外地方武裝越幹越大,甚至讓明朝失去了關外所有土地。於是皇太極就覺得“既然企業越做越大,要不入個關,在紫禁城敲鐘上市唄”


但是這公司名字不好,關內人民可能不適應,金這個名字容易讓人想起往日的恐懼(徽欽二帝瑟瑟發抖......)

作為一個有國際視野的老闆,皇太極明白,一定要跟原來的哪個朝代劃清界限,來迎合關內人民。於是在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索性把國號改為“大清”,甚至把族名都從“女真”改成了“滿洲”。事實證明對於關內不讀書不看報不看國內新聞的愚民老百姓們,這招挺有用。後來清軍入關,剛開始大家還真沒覺得有啥不對,直到剃髮易服......

此外,改國號、族名的作用也延伸到了今天,即便到今天,還有人說滿族跟女真沒關係。從而引起網上的民族矛盾......

手動碼字,喜歡的朋友們麻煩求贊求關注,更多歷史趣聞盡在白雀寺!


白雀寺蘭玉


大清王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它的評價歷來都是褒貶不一的。一方面正是它奠定了我國現在的疆域版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讓中國陷入了長達百年的恥辱。其實這麼一個褒貶不一的王朝,在它建立之初並非叫做"清",而是叫做"金"(為區別兩宋時期的金國,通常稱之為"後金")。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國號"金"。經過了二十幾年的發展,當初努爾哈赤建立的小部落國家,已經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特別是皇太極稱帝后,不僅是加大對明朝的攻勢,還更改了國號、年號,而這一切的背後則是皇太極野心的體現。

據《清太宗實錄》載:"本年四月十一,即皇帝位,建國號曰清,建元崇德"。相傳皇太極即汗位之後,南征北戰四處擴張,天聰九年皇太極派兵征服察哈爾部,得大元玉璽,大臣們都認為是天命所歸的徵象,商議推戴皇太極做一統天下的天子。早就有了稱帝野心的皇太極,便順勢乘機稱帝,改"金"為"清",改元"崇德"。

在皇太極看來,原有的國號"金"已經不足以滿足自己的野心。為了征服更多的土地、人口,擁有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國號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最初努爾哈赤建立"金"的時候,為了能夠將散落各處的女真人凝聚起來,便選擇了"金"這個曾經女真人為之驕傲的國號。

當關外的女真人聽到了努爾哈赤的"金"之後確實很快就擰成一股繩,也正因如此努爾哈赤很快便崛起了。但是到了皇太極的時代,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原本散落各地的女真人都已經成為了一支強大的力量,在這支強大力量的威懾之下,東蒙古地區、關外漢人聚居區都落入了女真人的手中。

隨著其他民族的併入,此時如果依舊使用一個女真特色的國號顯得不合時宜,也無法使新加入的蒙古人、漢人產生歸屬感。特別是當皇太極得到了大元玉璽之後當即稱帝,意在繼承大元的大統,做滿蒙漢共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才改國號為"清"。

歷來更改國號都是慎中之重,"清"之所以能夠得到皇太極的垂青,自然是有其過人之處。事實上皇太極選擇"清"這個國號,是有所含義的,相傳"清"取自《管子》心術下篇與內業篇之"鏡大清者,視乎大明","鑑於大清,視於大明",大清即天,大明即日月,天蓋過日月。皇太極更改國號為"清",從內心的深處是想取代明朝、與明朝一較高低。這從他的年號也不難看出,當時的明朝皇帝年號"崇禎",皇太極故意選擇了"崇德"的年號。相對於大明的"崇尚禎祥",皇太極宣示的"崇尚道德"顯得更高一籌,由此可見皇太極與明朝一較高低之心昭然若揭。

此外從中國古代的"五德終始說"的角度來看,明朝的國號"明"由日月組成,日代表的著火德,對於一心想要取代明朝的皇太極而言,只能選擇一個水德的國號。"清",左邊是三點水代表水德。以水克火、以清滅明成為了皇太極選擇"清"的重要原因。而且"清"這個字,從字義上來看也有"掃清廓清" 之義,代表著清朝掃清一切障礙,一統天下之心。

關於"清"的來源,也有一種說法是源自封號。有學者認為,皇太極立的國號是"大清"而非"清",其依據是"大清"的滿文為daicing , 不寫作dacing,讀為"代青",不讀"大青"。其實"代青"是後金國女真貴族非常熟識的一個蒙古語詞,它通常用於於貴族賜號之中,在古代中國"王朝創業者"非常熱衷於將自己的封號作為"國號"。如唐朝就是因為李淵的唐國公而得名的,漢朝則是因為劉邦以前被封為漢王。所以皇太極用"代青"作為國號也是有理可依的(後來在選擇漢名時,改成了更具美感的"大清")。

如果從滿族人的角度來看,皇太極選擇"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宗教信仰。清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滿族人)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清"為號。從語言的角度來看,皇太極之所以選擇"清"是因為它與"金"幾近同音。清末官員學者金梁認為:"清"與"金"為一音之轉,這兩個漢字在寫法上雖然有所差異,但是在滿語裡發音卻無差別。


煮酒君


公元1636年五月十五日,皇太極改國號“清”,改元崇德,上尊號“寬溫仁聖皇帝”,後金汗國遂為大清帝國所取代,皇太極於是便成為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至於皇太極為什麼要改“金”為“清”,《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等正史中均無明確記載。所以只能靠我們後人推測。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受漢族儒家傳統文化的薰陶。皇太極本人有很好的漢文化素養,即位後又積極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在其身邊集聚了一批漢官儒臣。採漢式尊號、用漢式年號、上漢式諡號,以及制定漢式皇帝儀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廟等等這些漢族帝王傳統文化禮儀必然深深影響著皇太極,皇太極也以“早正尊號”徵詢儒臣的意見,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羅繡錦等都表示贊成。既然採漢式尊號、用漢式年號、上漢式諡號這些對滿人來說全新的東西,那再沿用老的國號顯然不協調,此時若再更改一下國號,那就意味著滿人在皇太極的領導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第二,為了沖淡漢人慘痛的民族記憶。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都知道,女真歷史上的傑出首領阿骨打早在12世紀初就建立了金政權,政權建立後沒多久就滅掉了遼國,接著於公元1127年攻入汴京,將北宋兩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及大批皇室成員和官員擄走,這就是所謂的“靖康之恥”,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以致於後來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發出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樣的吶喊。北宋滅亡後,金軍又幾次南下,燒殺擄掠,岳飛等抗金名將率軍反擊,北方人民紛紛行動起來配合官軍進行抵抗。再後來岳飛已“謀反”罪慘遭冤殺。這段歷史早已融入漢人的整體民族記憶之中。因此,改國號“金”為“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衝淡漢族人民歷史上對金朝侵宋的沉痛記憶,從而減少對後金的民族仇恨,為接下來進軍關內減少阻力。

第三,為了符合道教的五行相剋之道。皇太極迷行“五行學說”,因五行相生相剋,五行之中,朱明王朝尚火德,原國號“金”正好犯了“火克金”的忌諱。而新國名“清”包括之前更改的族名“滿洲”旁邊有三點水,是尚水德,應合“水克火、清滅明”的吉兆。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推斷,更改國號和族名,其實表明了皇太極問鼎中原,奪取全國政權的信念和決心。


淮上秋陽


首先批評一下煮酒君的回答,胡說八道,完全不懂歷史沒讀過史書,就別出來答題!

清朝國號是大清,而不是清,大清是蒙古語的漢字音譯,dancing的音譯,蒙古語,勇敢善戰的意思,《清史稿》《滿文老檔》《清實錄》都有相關記載。

滿清蒙古化很深,女真族的首領其實叫貝勒的,就是勃極烈,皇帝叫都勃極烈,金朝這麼叫,努爾哈赤早期也叫貝勒,但是建國後,為了籠絡蒙古人,稱汗,天任撫育列國英明汗,也簡稱天命汗,滿文其實是根據蒙古文改成的,

當時皇太極(其實皇太極是蒙古名,huangtaiji的音譯,正常翻譯做黃臺吉的,蒙古貴族常用名,)改國號,主要是為了凝聚剛收服的蒙古部落人心,同時減輕孔有德等漢族降將牴觸心理,因為當時八旗主力已經是蒙古人漢族人朝鮮人鄂溫克人索倫人了。

努爾哈赤姓佟,明朝皇帝賜姓給他們家族的,後來他們家被明朝遼鎮總兵滅了,努爾哈赤成了李成梁家的家丁,李成梁不是漢人,是朝鮮族,李家為了世代世襲總兵統治遼鎮,故意資助努爾哈赤回撫順赫圖阿拉,一是走私貿易,二是,好養寇自重,努爾哈赤開始還是順從明朝和李成梁管理的,曾經上書皇帝申請為明朝抗日援朝,沒得到批准,關鍵是李成梁死後,他大兒子也是總兵但李如松意外戰死,他另外兩個兒子李如梅李如柏相繼成為總兵,但是因為大兒子死的突然,朝廷開始插手遼鎮人事軍事,打破了李家壟斷,努爾哈赤因此開始自立。

努爾哈赤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天任撫育列國英明汗”,國號“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攻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他需要金朝這個女真王朝的名義籠絡女真各部的心

皇太極時期,擊敗了遼東關寧鐵騎,山東遼軍孔有德等和毛文龍舊部投降,讓女真有了先進大炮和火槍,朝鮮歸降,也帶來了經濟好處和朝鮮火槍兵,擊敗黃金家族林丹汗,征服察哈爾科爾沁,金朝被蒙古滅亡過,被漢人所嫌棄,不適合做國號了

皇太極因為本身自己名字就是蒙古名(黃臺吉,蒙古語名字,是漢語皇太子音譯),又娶了三位黃金家族老婆

故取蒙古語做國號,讀daicing,勇敢善戰,漢語音譯大清

國號嗎,聚人心,大清取大清為國號主要為了凝聚蒙古人心同時減低漢人牴觸心理,皇太極改國號時當時大清根本不敢想統治中國,只想割據東北而已,還想求和呢,




東北虎男323


1616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無疑表明了與歷史上完顏“金”的承繼關係。“金”作為女真族文化傳統與政治認同的象徵,對內足以團結與安撫被征服的女真各部;對外則向大明宣示了努爾哈赤振興祖業、獨立建國的追求與目標。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逝世。皇太極登上金國汗位,尊號天聰汗。1636年四月十一日,在滿、漢、蒙文臣武將的“合辭勸進”下,皇太極在盛京舉行登極大典,“建國號曰大清”,說明了皇太極向漢文化靠攏的決心。細細分析,皇太極改國號其實具有多重含義。

隨著金國所征服領地的擴大,更多的民族被納入統治範圍,女真、蒙古、漢則是其中的三大民族;金國號的負面影響也逐漸暴露了出來,以象徵女真復興的金為國號,民族意義太窄,這種負面影響的不斷擴大,甚至會妨礙到皇太極的事業。而從歷史上來說,此時皇太極的目標是整個天下,而不是偏安東北,所以再固執於500年前的金朝並不現實,而且建州女真和金朝的女真族到底有沒有關係也根本無法考據清楚,從現實出發,皇太極便棄“金”國號。從爭天下的角度來說,“金”朝不利於建州爭取漢族支持,“靖康恥,猶未雪,”漢人難以忘記金朝給漢人帶來的恥辱。大明朝臣早已指出努爾哈赤“自稱後金,例我衰宋”,“妖稱後金天佑,辱我皇上以徽飲”。

而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一則去除了“金”國給漢人帶來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顯示了皇太極覬覦天下、取代大明的意向,使那些以儒家文化為遮掩的漢族士大夫觀望者們都改換門庭、效忠滿清,“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從解釋上說,大清國號的取義也壓住了“大明”。

第一,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五行說,“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三字都帶水。此符合五行相剋說之水克火,寓清滅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國號“金”,以五行論,犯火克金的忌諱。

第二,乾隆帝在《欽定滿洲源流考》中的御製韻詩裡,有“天造皇清,發祥大東”之句。清葉德炯注:“青、清古通。”“皇清”即“大青”。青為五色之一,五色配五方,東方色青;“東”為四方之首。如此,天造東方的大清,是可以“去濁遠穢”、掃清廓清南方的大明的。

第三,由“天造皇清”一句引申,“天”與“清”之間也有著關聯,滿洲人又視“天”為至高的存在,宗教上既顯示出絕對的尊崇與敬畏,政治上亦重天命以護佑國家。而“明”字分開為日、月,“日月經天,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天包容日、月,這樣,“大清”氣勢就在“大明”之上了。

第四,就“清明”一詞而言,清猶在明上。《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禮記·孔子閒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禮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禮記·樂記》:“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也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另一方面,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對於本族而言其實也並沒有放棄“金”。日本學者市村瓚次郎指出:“金與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為Chin之上平,清為Ching之去聲。北京人可明確區別開,然外國人則頗易混同。女真民族當時不可能正確區別漢字之發音,因而改金之國號為清,乃取音聲之近似耶?”孟森進一步說明:“清即金之諧音,蓋女真語未變,特改書音近之漢字耳。……是可知金之為清,改漢不改滿。”

有專家還指出,蒙古各部想必也贊成皇太極易“金”為“大清”。

首先,歷史上女真完顏金國滅於蒙古與宋之聯軍,這樣的舊事,既使得皇太極不願再用“金”國號以取辱於蒙古,又使得已歸服皇太極的蒙古王公也感到尷尬。在滿蒙關係中,“金”由此成為一個不適宜的國號,“大清”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其次,1634年十二月,蒙古墨爾根喇嘛帶著嘛哈噶喇投靠皇太極;又1635年六月,皇太極得歷代傳國玉璽於蒙古察哈爾部。嘛哈噶喇是大元帝師八思巴為元世祖忽必烈鑄造的金佛像,也是大元皇帝和蒙古大汗的象徵;傳國玉璽則是中國正統皇位的象徵。這兩件寶物歸於皇太極,可能會被蒙古王公認作皇太極繼承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之位的有力憑證。皇太極得玉璽的次年四月,即建國號大清。而大清既建,蒙古各部除承認清帝為中國皇帝以外,更承認皇太極繼承了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汗統。

再次,就國號取義言,滿洲大清與蒙古大元,也存在著親緣聯繫。朱希祖《後金國汗姓氏考》指出:清太宗之稱“清”,實為有意識之摹仿“大元”,蓋彼欲師蒙古之統一中國,而泯滅外族併吞之色彩也。

元朝王惲《烏檯筆補》“建國號事狀”條雲:“伏見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國號,以明肇基之始。方誇元雖紀而號未立,蓋未有舉行之者,是大闕然。欽惟聖朝統接三五,以堂堂數萬旦之區宇,垂六十年大號未建,何以威仰萬方,昭示後世?愚以謂國之稱宜下會卿大臣及五品以上官集議闕下,則天下幸甚!”從這個意義上說,皇太極改國號庶幾相似。


魚兒讀書會擺尾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清朝國號的由來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大金”。不久,為區別於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後金”。


很多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受其統治,再用“後金”國號已不適應;並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後金”一類國號對招徠漢人並非所宜,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後十年即天聰十年(1636)改國號為“清”。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以“清”作國號呢?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

因此他用“清”代“金”,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與此同時,皇太極還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輿論,說只有有德者才能統治天下,“惟有德者乃可稱天子”、“有德者受命,無德者廢棄”這些話,便成為他思想的核心。

而他所說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恰與“滿州”語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國號。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是改漢不改滿,其目的僅是適應進攻明朝的需要,讓漢人易於接受罷了。


持這種說法的人,舉出滿語中對貴族夫人的稱謂“福晉”為例,說“福晉”起初叫“夫金”,後改稱“福金”,最後才叫“福晉”,所以“夫”與“福”,“金”與“晉”在滿語中是同音,因此據滿語音韻,“清”與“金”也音同無疑。此說還以瀋陽(即清朝舊京)的撫近門匠額為證。

匾上漢文寫的是“大金”,而滿文寫的是“大清”。這塊匾額乃是天聰年間立的,那時尚未改號“清”,而滿文裡卻已稱“清”了。


兩種說法情由不同,但都認為改國號為“清”是出於政治需要,主要是以此籠絡漢人,從而為取代明王朝作準備。從這個共同點上去看,當以第一種說法為是,這從後來清朝統治者始終諱言“女真”和“大金”名稱一事上可得到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