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佛教的“正念”?

元元16867


答:“正念”,是一种佛教术语,梵语samyak-smr!ti,巴利语samma^sati,藏语yan%-dag-pah!i dran-pa,为八正道之一,又译作谛意,指真正之念。

“真”,谓不妄不虚;“正”,谓无邪无杂。“正念”,即保持正确的念头,离邪分别,无杂无偏地专注一心思、专注一心念诸法之真性实相,是名“正念”。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正念可分为世俗有漏正念及出世间无漏正念二种,即: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之善念。出世间无漏正念,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惟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

(一)世俗有漏正念,是与有漏作意相应之善念。即:

1、由于学习与积累了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见解,形成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观念,并进而由此形成了稳定的正确思维模式,稳定的正确念头,使日常思维与念头自然而然地符合正道,符合世间的法律、符合世间的道德规范,符合佛教的“五戒”、“十善”而不忘不失,不使思想与言行有错误,是为世间正念。

2、不忘止息颠倒妄想,念及平等舍一切道理不忘失,故能除治修止修观的一切障蔽,是为世间正念。

3、言行住于定心,或定心于观想思念真言之字相,是名正念。

4、谓比丘修道,当观察身心内外诸法,悉皆空寂,无有邪念,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二)出世间无漏正念,是依修学与熏习佛法义理获得的无漏正见,思惟忆持诸法的真性实相,从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即:

1、《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1页云:“复言:世尊!云何正念?世尊告曰:‘勤修止观。诸瑜伽师,依止三相,时时于彼三种相中及不放逸俱行境界,心现明记,超越远离修道加行。”“三相”,即:假名相、法相、无相相。

2、一心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而不忘失,以进至涅槃,是为正念。“一心”,指真实信心、深心;“正念”,则指思维与忆念戒、定、慧、所修之法,或佛法义理、真理实相;“五停心”即:用修数息观对治多散的心、用不净观对治多贪的心、用慈悲观对治多嗔的心、用因缘观对治愚痴的心、用念佛观对治多障的心。《大乘起信论》曰:“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慧远《观无量寿经疏》曰:“舍相入实名为正念。”

3、思维、忆念“四圣谛”,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而不忘失,不失法性,是名正念。

《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云(大正1·469b):“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瑜伽师地论》十八卷2页云:“云何正念?谓为永断上分诸结,复更修习四种念住;乃至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载,念根、念力与正念,皆摄入念觉支。有关正念的体性,《俱舍论》卷二十五谓念根、念力、念觉支与正念,皆以念为体。在大地法之中,念的心所与定、慧均为增上清净品之势用者,故立之为菩提分法。但依位次之别,其增上的作用有所不同。故于忍位称为念根,于世第一法位称念力,于见道位称正念,于修道位称念觉支。《摩诃止观》卷七(上)则谓“念”为“忍”之义,并配之于天台宗的四教,谓三藏教之正念为伏忍,通教之正念是柔顺忍,别教之正念是无生忍,圆教之正念是寂灭忍。

4、净土宗认为:谓面临诸种遭遇而心不错乱颠倒,一心念佛。“一心”,指真实信心、深心;“正念”,则指称名、念佛,是为 “正念”。

①一心正念:修行佛道之一,日常专心一意之正念而归于佛,名“一心正念”。《往生礼赞偈》前序(大正47·439b)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②临终正念:修行佛道之人由平生长期之修行善业所熏习故,临命终时,心中没有丝毫不起贪、嗔、痴“三毒“之邪念,只是一心正念菩提,专意于佛道之修持,即谓“临终正念”。净土宗特别强调,临命终时须不为死苦而心生颠倒,唯应求念佛而命终往生净土。净土宗大德唐代善导大师于其所著之《观念法门》一书中明示,若于临命终时失去正念,则鬼神交乱,病人狂死而堕于三恶道。又善导之《临终正念诀》(大四七·二八七中)云:“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皆广示临终正念之重要。《弥陀经略记》曰:“由寻常所行,得临终正念也。”《龙舒净土文》,《乐邦文类》等也载有善导大师的《临终正念决》。

③于日本,临终之念佛,称为“临终念佛”;依此得往生净土,则称“临终业成”。相对于此,往生净土系赖平时之信愿始确立之故,称为“平生业成”。但即使是临终业成,其临终之正念亦须仰赖平生日常精勤忆念、持名之行业的熏习,始能致之,非一蹴即可达到。

④正念往生:谓《依阿弥陀经》所说,心不颠倒而一心念佛,得以往生极乐佛国,乃四种往生之一。《善导观经疏》卷四(大三七·二七三上):“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三)正念,指宋代临济宗僧人释正念

释正念,公元1215~1289,宋朝时浙江温州永嘉人,号道休。早年参学于灵隐寺东谷妙光,再谒径山石溪心月,遂得印可。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夏,乘商船东渡日本,创建了镰仓净智寺,深受北条时宗敬重。执权之北条时宗甚景仰师之道望,礼请居于禅兴寺。其后,历住寿福、圆觉、建长诸寺。晚年于圆觉寺内自建一小庵,立匾称为“藏六”。又筑寿塔作为归藏之地,并自着圆湛无生铭,记录一生之行谊德业。日本正应二年十一月示寂,寿世七十五,遗偈:“拈起须弥槌,击碎虚空鼓;藏身没影踪,日轮正当午。”敕谥“佛源禅师”。著有《念大休禅师语录》六卷行世。师学识渊博,与兰溪道隆、无学祖元等道交深厚。为日本禅宗大休派(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之一)之祖,有法嗣崄崖巧安、大川道通等人。


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佛陀曾经指出想获得最终解脱,有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分别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

正念正是八正道之一,意思是正确的心念。即让心念时时刻刻符合佛教真理,在作任何事情时都是这样,放下一切妄想执著。

王阳明《传习录》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正念”的注脚: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释迦牟尼所说的“正念”,和王阳明所说的“主一”是类似的。“主一”是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儒家天理为指导,念念不离天理。“正念”就是指无论做什么事,念念不离佛教真理。



梦露居士


最上的正念是无念,但除佛外,菩萨都不能完全作到无念!无念很不好理解,无念不是真的没有念头,只是不受任何念头的干扰!犹如虚空,不论雷鸣电闪,风起云涌,还是晴天雨天,气候如何变化,虚空接受一切都从来不变!

次一等的正念是净念!但净念也很不好把握,佛法的净念并非世俗的所谓仁义道德所能概括!佛法的净念是不二的!同时又是以五戒十善为基础的,但五戒十善等善念却不是净念!净心是以觉为师,不受善恶的干扰,不受六根的干扰,不受一切环境情欲的干扰……的一种觉悟空明的如如状态!净念到极致即是无念!

佛法的正念没有佛法基础是无法完全理解与把握的!是要靠悟与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无法说透仍说一说,权当抛砖引玉吧!愿诸仁者各抒己见,以惠众生!











逍遥子三阳开泰


正念即“佛知佛见”。他从来就不多一念,也不少一念,一切都是法尔如是。即是相等的,又是平衡的。即是真实的,也是虚妄的。当下“一念”即宇宙,宇宙当下还是这个“念”。何必自相扰之!

“正念”每个人都有,因为每个人当下就是这个念。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无二无别。这说明我们的本觉,先天就有,不需要后天学习,后天修炼。只是现在我们还不敢相信他,还在怀疑他,众生就是如此无知,无觉。由于根深蒂固的“我执”,我们确信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物质的、是真实的,这就是典型的“知见立知”行邪道,而不自知。

其实,我们从生下来到现在,所看到的一切明暗,颜色,世界,宇宙,都是能量而已,而能量的实质就是“无明妄动”,其本质还是那个念,真的没有其他东西了。

在物质世界里,最大的就是星体,而我们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星体”都不是“星体”,真实说,都是“无量微尘汇聚大球体”,可笑吧!他们的出现即是必然,也是偶然。地球、太阳、月亮,木星,土星……都是这样的,恒星、行星,流星等等皆如此。大为世界,小为微尘,微尘再微尘,就是原子,原子的核心只是“弦”,弦就是能量运动,还是来自于无明妄动,没有超出那个念。

比如一束光照到我们眼睛里,我们就看到了“明亮”,看到了“颜色”,看到了“形状”,看到了“世界”,看到了“宇宙”等等;可是真实情况是“光”没有明暗,没颜色,没有形象,不是世界,也不是宇宙,他只是能量传递而已。但是组成我们自身的物质,在潜移默化、偷梁换柱、俏俏的改变了一切,而我们在后台却信以为“真”,愣是在“无明”的推动下,把一念心,变成了全宇宙!而且所有的地球人都是这样的“同分妄见”难以自觉之。

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佛家讲要“会想归性”,找到万法的“娘家”,也叫“如来藏”,才能见证真理。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在所谓的、虚妄的物质世界里打转转,被相所转就是凡夫,如能转境则同如来。





今令我见


我在呼吸,我的吸气长,呼气细……

我在喝水,水通过食道进入胃里……

嘴里的食物,每嚼一口,口腔面部肌肉每个动作我都知道,吞咽时的感觉也清清楚楚……

我在行走,抬足落足,脚趾每个关节的运动都清清楚楚……

小狗的毛很柔顺,身体热乎乎的……

所谓正念,就是清清楚楚明白当下的念头,身心状态,现在习惯性说法叫“活在当下”。只有这样,人才是自主的,心才是自由的。

我实在受不了很多人读了几本佛经,看了几本著作,一说话就处处套用佛教术语,所以回答的更白话些。



老铁胡侃


首先,正念≠无念。

“无念”普通人的认为是没有念头,如是这样没有念头就等于无记。

我们的每个人起心动念,必然落入三种业性,善、恶、无记三性。

这无记就是不善不恶,无记的果报是什么呢?

愚痴性,就像一般畜生道的众生,无明痴迷不自觉。

可能又有很多学禅宗的人说,

惠能大师在《坛经》提到的禅宗以“无念”为宗,是何意思?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

可以看出惠能大师的“无念”有两重意思?

要先做到无妄念,才能起正念。

把“无念”分开来说明,什么是无?什么是念?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

“无二相”,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分别,没有对错,没有是非,没有好坏,没有善恶。就是消除我们的分别,或者说转化我们的分别。

“诸尘劳之心”,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一切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计较心、是非心、委屈心、私心、情见心等等,举凡我们凡夫能有的这些心,都属于尘劳之心。因为太多了,所以叫尘劳诸心。

当然,这是大体上分的,如果细分的话,有八万四千种。总的说,就是一句话,尘劳之心,或者妄心。细分只是为了让大家对妄心认识的更清楚。

这是“无”的意思。就是没有对立,没有分别。

那么,什么是“念”呢?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指我们的佛性,我们的觉性,我们这个真心。

因为我们转化了分别,转化了尘劳之心,所以能够念到我们的佛性,就是说佛性才现前。

关于正念,我们有了大概的了解,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呢?

我们说每个人起心动念,必然有三性,善、恶、无记。

所以正念从哪里来,只能从“善”念中来。

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记载:

“善”念有十一者: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 不害。

不善念则有二十六种,所以世间众生行善者少,作恶者多也就能理解了。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史记sj


懂得了【阿弥陀佛】就是正念!人们较普遍的认为是,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尊佛,他的名号叫阿弥陀。《佛说阿弥陀经》上就是这样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佛说阿弥陀经》素来有“法华密髓,华严奥藏”之称。它秘密的含藏了法华经的真义。所以,今天,我们从究竟义、深义去挖掘一下它含藏了什么样的秘密。
\n
\n注:下称《佛说阿弥陀经》为《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为《法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为《楞严经》。
\n
\n众所周知,西方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在我们往生以后,他会接引我们去极乐世界,所以要唸阿弥陀佛,要拜阿弥陀佛。可是,《金刚经》却说: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当年国清寺,文殊与普贤菩萨化身寒山、拾得,对那些“大声念大佛,小声念小佛”的修行人,也是这样嘲讽「口念弥陀心散乱,扯破喉咙也枉然」!
\n
\n自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原因就是,不识本心。犹如煮沙,如何成佳馔。阿弥陀佛——阿,在印度梵文翻译为空、无,它表空如来藏,表无相之实相。弥陀,在梵文里翻译为量。也就是有形有相,是不空如来藏,是无不相之实相。阿弥陀,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就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n
\n那么何为空如来藏,何为不空如来藏?拿人来讲,我里面能讲话的能,就是阿,就是空如来藏。这个能,不讲话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样子?没有!既没有声音大小,也没有语音语调。虽然没有任何形象,可是,能变出各种声音、文字的性,它却一直存在。当他讲出了声音,有了音量高低以及文字、语言含义,那是什么?那就是相,就是弥陀,就是不空如来藏。所以,正在讲话的当下就是阿弥陀,即空不空如来藏。
\n
\n以做梦比喻。正做梦时,那个做梦的人是阿。梦中的境界就是弥陀。所以,做梦的人跟梦中境界合起来,就是阿弥陀。以此类推,用各种法来解阿弥陀,无量劫讲不完。最重要的是,要归根到底,我能讲话的能,你能讲话的能,他能听的能,这些能,能不能分开?都是梦人一个人的能变现了无量的能。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深义,就是如来藏一心三藏的法义!
\n
\n换句话说,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是不是就一个阿?既然是一个阿,所现出来的相,哪一相不是阿弥陀?从性与相来讲,阿是性。弥陀是相。阿弥陀就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从理与事来讲,阿就是理,弥陀就是事,阿弥陀就是理事不二;从三身功德而言。阿,就是法身功德。弥陀就是解脱功德。阿弥陀,就是般若功德。

\n
\n尽虚空遍法界,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风云雨雾都是一个阿弥陀,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这叫「阿弥陀」。再如做梦,我们梦到父母儿女、亲朋好友、冤亲债主,也梦到牛马猪羊、狗猫鸡鸭、蚊子苍蝇,也梦到刮风下雨、香蕉苹果、泥巴瓦块,这一切一切的东西,是不是,都是梦人一个人变现出来?梦中这些东西,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既然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所以苹果是不是香蕉?香蕉是不是老妈?老妈是不是电视机?电视机是不是小外孙?这叫「阿弥陀」!
\n
\n以「拿手好戏」来比喻:当拳头变现为手掌时,我们眼睛看到手掌,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头?心能不能看到?能看到。那个拳头就是「阿」,手掌就是「弥陀」。所以,不管是拳头相还是手掌相,都是「阿弥陀」。
\n
\n祖师大德讲:不懂得什么是佛,天天唸佛,天天骂佛;天天拜佛,天天打佛。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你,阿弥陀佛本来是一切的万法;你非讲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那个阿弥陀佛,是不是骂佛?你拜眼前这尊佛,却在把头往那个佛(拜垫)上撞,是不是打他?拜垫是不是阿弥陀佛?更有时候,发起脾气来,用脚把这个拜凳往旁边一踢,踢的是不是阿弥陀佛?

\n
\n以手机来看,触摸屏是什么?就是阿。屏幕上的种种境界是什么?就是弥陀。放电影也是阿弥陀。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知道了什么是阿弥陀,你再拜佛礼佛,是不是对拜凳恭恭敬敬?要不然你怎样苦修苦证——哪怕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到处去朝山磕头、拜山开光,不是真用功。这是文殊菩萨讲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要想成佛,除了明心见性,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没有第二个门可以进。
\n
\n你过去认为《阿弥陀经》一读就懂,《地藏经》一读就懂,1+1=2一听就懂,统统都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你是自以为懂。但是,当你明白了1+1=8是对的,老鼠药就是甘露水,泥巴瓦块就是我,这时你才能正确看待一切世间万法。
\n
\n听懂以后,你会恍然大悟。三藏十二部经统统都是「阿弥陀佛」;统统都是「我」;乃至《道德经》《圣经》……一切宗教、流派的所有经典都可以称《法华经》,因为《法华经》就是讲这个理!包括语文、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统统都是;包括没有文字的那些泥巴瓦块、风云雨雾,乃至牛屎狗粪、老鼠药,统统都是阿弥陀佛!
\n
\n法身佛(阿弥陀佛)通过报身佛(能动、妙用)显现出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化身佛(释迦牟尼佛)通过报身佛(能)与化身佛(说、文字、音声)而开示法身佛(阿弥陀佛);真空(法身佛)现(报身佛)妙有(化身佛),妙有(化身佛)悟(报身佛)真空(法身佛),离性(真空、法身佛)不能现(报身佛)相(化身佛、妙有),离相不能悟性。执性破相亦不能悟相,执相迷性亦不能悟性。即性即相,性相一如,三身一体。万法当下一念,一念当下万法——这才能体现出《法华经》的秘髓。

\n
\n否则,天天嘴巴在念,眼睛在看,耳朵在听,都是在向外攀缘。都是在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只能与佛结一个法缘,作为未来世得度之因。要想今生今世成就,没门。明白了,阿弥陀就是我,我就是阿弥陀,一个念,没有第二个念。一念就是无量劫。一念就是十方虚空。一念就是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这样一念,就叫回光返照,叫入流圣人。心上明白万法都是我,都是阿弥陀,都是一颗心,心还散乱不散乱?所以,“一心称念”是用这样的一颗心来称(这里称作度量衡用),念什么都成佛,不念也成佛。
\n
\n想想看,为什么《法灭尽经》说,佛法灭时,《楞严经》先灭,因为它石破天惊,说出了天地万法惟一人一念之所变现的道理。《楞严经》的另一个经题称“妙法莲华王”,所以,《楞严经》、《法华经》是一脉相承,是诸佛菩萨出世的目的。佛法中最后灭尽的一部经,就是《阿弥陀经》,它最后住世一百年,到最后连《阿弥陀经》也没有了,只剩一句“阿弥陀佛”。那为什么,佛灭度以后,「阿弥陀佛」的名号还能在世界上流传?这就是佛的智慧——来迷惑歪魔邪道来逃过一劫;而有智慧的人,仍然能从“阿弥陀佛”得度。
\n

我们在迷惑颠倒中,只认当下这个肉团是我,一切的身外之物是它,在《楞严经》讲,这叫「认物为己,认己为物」,又叫「自性取自性」,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阿弥陀经》讲「过十万亿佛土」,就是把一切的无量万法,都能见到是自己,都能证到是自己,你究竟圆满成佛!佛在《楞严经》讲:「一真一切真」。你讲阿弥陀佛是真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都是真的,都是我。
\n
\n【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我这个肉团身,皮肉筋骨,就是「土」,就是极乐世界,我这个心,这个灵体,是不是阿弥陀佛?用佛法来讲,依正庄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我是这样,谁不是这样?牛马猪羊是不是?茶杯饭碗是不是?一切的泥巴瓦块,有情无情,无不具足见闻觉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块死东西,不过是意识心层次高低不同而已。真正懂得阿弥陀佛是谁,谁是阿弥陀佛,当下你就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n
\n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没有臭水,没有甘露水,也没有黄金白银,统统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你认为是垃圾,鬼不认为是垃圾,佛不认为是垃圾。连白天黑夜都是假的。外道是利用我们的那种分别执着心,示现庄严相来误导众生;正法就是分别不妨无分别法,正确地认识一切的万法。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n
\n佛有无量色身三昧,现佛、现菩萨、现天、现人、现鬼、现畜生,乃至现泥巴身、现瓦块身。如果我们的心只能现庄严相,不能现糟糕相,它妙不妙?一点都不妙。它不能现糟糕相,就不能去度化那些很糟糕的众生,糟糕的众生,谁不是佛?佛要提起我们的平等心。外道之所以是外道,他只捡好话讲,只捡好相来现,他是不平等法。外道利用世间人的情执,都是喜欢看花花绿绿的世界,谁也不愿意到臭水、脏水、垃圾堆去,可是它是谁?在阿弥陀佛看了是什么?它永远都是「黄金为地」。
\n
\n所以,一切众生都没有苦,谁都是阿弥陀佛。他觉得受苦是冤枉受苦,冤枉受苦不是苦,这是我们的一种情执,是我们的一种「同分妄见」。
\n
\n千佛出世,就是为了讲一个「阿弥陀」,就是要开示宇宙人生本来面目。讲清真理,几句话,立地成佛。佛在《楞严经》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佛讲这个话是不是慷慨激昂?斩钉截铁!成佛就那么简单!何籍劬劳,肯綮修证?既是慈悲责怪又带有挖苦讽刺。谁叫你去认真修?谁叫你刻苦修?那是没事找事,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是不是?
\n

\n《阿弥陀经》处处都在开显这个道理,经上说"即已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佛以吃饭打比喻,你吃了甜食,你嘴巴就是甜的;吃了咸食,嘴巴就是咸的;你这个妄想心懂得了天,你就是天;懂得了人,你就是人;懂得了佛,你就是佛(分真即佛,法身菩萨位)。我们的妄想心明白了万法都是我一个念,就是明白了阿弥陀佛,你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叫「还到本国」。「本国」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妄想心明白了真心,妄想心当下就是真心。“饭食经行”更是示现大乘菩萨的下手功夫,至简至易。「饭」是表法,「食」是表行,连吃饭都是一个法门,那么有没有哪一个法门不是成佛之法门?吃饭、穿衣服、走路都是成佛之道,只问你懂不懂?
\n

经中讲极乐世界的各种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你可不要以为,就是单单极乐世界的那个阿弥陀佛变现。如果说诸鸟,皆是极乐世界,那个阿弥陀佛变现,那么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又是什么变现?要开悟啊!都是「阿弥陀佛自性」变现!也就是我们的真心、自性、一念变现出来的。所谓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风云雨雾都是自性变现 !知道一个「变化所作」,当下我们就是阿弥陀佛。

那么,继续悟的透彻一点,极乐世界的鸟是阿弥陀佛化生,娑婆世界的鸟是不是阿弥陀佛化生?鸟是阿弥陀佛化生,树木花草是不是阿弥陀佛化生?风、雨是不是阿弥陀佛化生?酸甜苦辣香臭是不是阿弥陀佛化生?我们的各种妄想,是不是阿弥陀佛化生?从有情到无情,没有一法不是阿弥陀佛化生。比如做梦,梦中是不是有天人鬼畜?有泥巴瓦块?也有香味、臭味啊,是不是做梦的一个人在那里打妄想?所以佛法教育的目的是令众生从梦中醒来,你醒了没有?\n\n见道之人,当下往生(妄想心见到真心即为往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当下就是花开见佛。这个花开见佛,我们也从两种角度解释。一个是在西方见到阿弥陀佛,这也是真实,我们不可以否定。那些,以生死心求阿弥陀佛,或者在事相上能够认真念佛,也有可能往生,几率非常小.....即使往生,也是下品下生,因为他不明理。根据《无量寿经》所讲,只能停留在边地疑城,不能马上见到阿弥陀佛,也不能听闻菩萨说法。另一种,就是我们明心见性,见自性弥陀,以我们在凡夫的因地,已经见到了道。在往生那一刻,有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自力跟他力合成这种妙用。轻轻松松、自自在在、潇潇洒洒、方方便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上品上生。从本质上来讲,是自己接引自己。完全是我们的一念迷与悟这个问题。所以,从性和相上,我们把它圆融、圆满起来。\n\n正信佛法就是减法修行,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一朵「妙莲华」,就是一句「如是我闻」,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知道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怎么回事,你再也变不了。因为,见道之人,无法退转。他退到哪里,都是他自己。西方净土在哪里?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表成熟,成就,圆满。净土是惟心净土。净到什么程度呢?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净土就是一个心,没有第二个心。尽虚空遍法界无非净土。见到这个道,没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都从信心开始而有。\n愿以此功德,普济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如来藏4


把佛经念来无矛盾,即是正念。有矛盾即是非正念!

举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根据第一句:三十二相属于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能见如来。

根据第二句: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可以见如来。

自相矛盾:非相不属于所有相?所有相不包括非相?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云:“‘……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没有矛盾了!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村夫196903617


所谓正念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心常住于正定。

妄想、分别、执着,是妄念,既无妄念,便是正念。正念无念,不是没有念头,是没有妄念。无念而念,是没有妄念,只有正念。

正念在佛门各个宗派的含义又是有所差别的,在净土宗,念佛就是正念,有别的念头,就是妄念。你心口如一,心里想着阿弥陀佛,口中念着阿弥陀佛,这就是正念分明。里面夹杂一点其他的念头,想工作了,想孩子了,那就是妄念。

再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你如果在唱一首歌,那你嘴里唱的,心里想的都是这首歌,那你就是正念分明,如果中间浮想联翩,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那就是生了妄念了。


一声佛号一声心


佛教的正念可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理解。

狭义的正念是没有邪念谓之“正”。它比较吻合我们习惯的二分法理念:凡事爱理论个对错,争个高低,辩个黑白。这种正念是方便从众说,目的是鼓励人们择善而从之,但不究竟。

广义的正念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接近禅定空明的状态。这里的“正”不同于有正有邪二分法下的“正”,是绝对“一”下的正。

绝对的“一”是不立一切概念的“一”,和二分法世界的“一”迥然不同。它超出一切言语、思想、概念、文字,是言语道断的“一”。

一念不生又非无明、昏沉,而是保持觉知,又不动念。方便地说就是,只保持一种“觉”或“临在”的状态。英文中用“being”来形容。

参禅、念佛、礼佛、诵经,全是训练达到“正念”的手段。做真实的自己、活于当下,也是手段之一。

当思想的野马,既不沉迷过去,也不痴想未来,而是专注于当下——那么恭喜你,已走在通往正念的路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