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宝钗、黛玉代表了贾宝玉心中的同一个人两面,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作家李媛媛


《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钗黛的争论就不曾停止过。

在大观园成立的海棠诗社后,宝玉的《咏白海棠诗》中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诗中以杨妃喻宝钗,唯有一句作影偶见,而西施喻黛玉,说明心中只有林妹妹一人。

在太虚幻境中,与同时具有钗黛之优的"兼美"欢愉,因此说二人是宝玉心中完美女子的一人两面,倒也说得过去

应该说《红楼梦》中的女孩子,都有可爱之处。比如周汝昌老先生就最喜湘云,认为其蓬勃健康的青春感最可爱。


黛玉非常至美感觉的性情中人,宝钗理智冷静又偏于功利,理想和现实相结合,"钗黛合一"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因为单独一个实在称不上完美。

人都要生活的,文学作品中理想化的爱情缺乏现实的生存能力。黛玉一味孤高只能乘风枕月,根本不可能在宫斗剧中活过两集。宝钗一味完美冷静,简直就不是真实的青春活人,而是不沾烟火的老神仙。

所以作者曹雪芹笔下,宝玉心中只有"木石姻缘”的黛玉一人;但曹公心中二人并不存在高下之分。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并不存在孰是孰非。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为悲剧的二主角,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何尝不是作者的叹息,他并没有认为宝钗不好,"双峰并峙,二水合流”可望而不及,必须二选一。故有找黛玉谈恋爱,和宝钗做夫妻之说,人生的不圆满和遗憾如是也。

王蒙认为宝钗代表了一种文化,在别人看来是假的。就像鲁迅评刘备——刘备太仁义了,所以大家就觉得刘备虚伪。

因此宝黛二人,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相反性格,一个要补气的"人参养荣丸",一个要消火的"冷香丸",完全不可能和谐地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兼美”也只能是宝玉梦中人。

曹雪芹也和无数人一样,不得不面对在文化与世俗之间,感情与理智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两难的选择,是做人自己,还是做他人眼中的自己中,不断挣扎与徘徊……


元元的天下


第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警幻仙姑 把她的妹妹秦可卿介绍给他,说她鲜艳妩媚犹如宝钗,风流袅娜又似黛玉,并且说她这个妹妹字叫兼美。从这一段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在宝玉的潜意识中,宝钗和黛玉的混合体才最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第二,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宝玉见了妹妹黛玉喜欢的不得了;但一见姐姐宝钗,就把妹妹忘了。这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的很正常的性心里反映,也就是性偶像的不确定性。甚至有一次,当他看到薛宝钗的雪藕般的胳膊时,曾想到,要是长到林妹妹身上该有多好。

总之从中我们看到,在宝玉的心中,林妹妹和宝姐姐将来都来陪伴他该有多好。林妹妹风流袅娜,宝姐姐温柔体贴,丰满性感,这才是贾宝玉心中最理想的爱人。因此,说宝钗和黛玉代表了宝玉心中一个人的两个方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白云九段


红楼梦本就是一本将真事隐去,而又用贾语充言、荒诞无稽而又充斥着无边争议的书藉。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自媒体诞生并不断完善,各种对红著研讨的文章及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问题和观点也在不断地应用而生。上述问题就是我多次在《今日头条》中看到的很是奇葩的问题之一。对此我本不愿作答,但又觉如鲠在喉,于是,还是免强胡乱作一番解答吧。

我认为本说法不符合曹公本意,曹公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或直抒胸怀或含沙射影对宝黛二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做了比该书中任何常人都浓笔重抹的描述,就是想让后人乃至书中的另一个主人知道并区别开两种人性的不同点,并在感情上区别给予对待,如果曹公想让两人成为宝玉心中那个人的两面,这完全不符合曹公创作初衷。

其次,其不符合宝玉的审美观点,如果宝玉对两种不同行为准则的人,都能接纳,宝玉本身也就失缺自身的个性,若如此宝玉不就真的成了‘贾′宝玉了。

再者一个人的个性是由生具来的,不是任何人的个性都能不加掩饰而具备两面性的,如是,也是一个是真性情,而另一个是伪装而成的假性情。二者实质上是完全没可能兼容的,曹公何等人物焉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所以,我以为此种说法完全不能成立,最多也只是书中开篇所说的满纸荒唐言罢了。





湛蓝天空依旧是我


估计此说法来自于《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仙姬在内,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正不知是何意……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与汝,今夕良时即可姻。”此段文字。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贾宝玉在梦中相遇的仙子样貌兼得钗黛之美,再加上梦中宝玉又与这“兼美”成就了云雨好事,体现了在贾宝玉的内心深处,是希望能同享钗黛两个人身上各自的优点的,也反映了他对二者难以选择、割舍不下其中任何一方。

话虽如此,但也无非是贾宝玉这样的青春小男生对美好异性、对懵懂爱情、对生理欲望的一种“贪婪”和渴望,是对身边最亲近的两个女性两全其美的一种希冀和向往的心理映射,丝毫同“一个女人的两面”无关,没有任何理由和证据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

一知半解,粗鄙之论,管窥之言,望轻拍。


风来翰墨香51008135


答:宝钗和黛玉确实是一个人的两面性。依据如下:

在《红楼梦》一书中,跛足道人曾送给贾瑞一面铜镜,这面镜子叫“风月宝鉴”,可双面照人。关于这面镜子的来历,原文交代的很详细。 那跛足道士对贾瑞叹道:

“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正面正是寓意风月之事,而反面的那个骷髅则揭露了红楼梦的真谛——即万境归空,人世到头,不过一场大梦,即后文脂批说的“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也对应了第一回里说到的“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跛足道人要贾瑞只看背面,不要照正面,而脂砚斋则通过批语提示我们,红楼梦不能只看正面,要看反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出作者十年不寻常的辛苦背后隐藏的深意,也是作者所叹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因此,不仅钗、黛是同一人,贾宝玉和甄宝玉也是一个人。尤二姐与尤三姐是同一个人,秦可卿与李纨也是一个人。真正意义上说,宝钗、黛玉和晴雯三个是同一个人 ,晴雯位于《金陵十二钗副册》第一位,钗、黛同时位于《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位,晴雯暂且不表,下面只说说钗、黛二位。

就连《红楼梦》中对钗、黛二人的判词也是写在一起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中挂,代表了在人间地上的林黛玉;雪里埋,代表了阴间地下的薛宝钗。


林黛玉代表了贾宝玉所喜欢的女性一面:柔情似水,小鸟依人。因为爱好才共同学习诗词歌赋,一起读读《西厢》,不用再读什么《四书五经》和《八股文》。闲云野鹤,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讲话时,不用违心的去刻意奉承谁,为自己而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去考什么功名做什么官。宁要“木石前缘”也不要“金玉良缘”。

“阳光的背后是阴影”,“雪里埋”的薛宝钗其实就是林黛玉的影子,一个是人,一个是鬼(关于薛宝钗是鬼,在悟空问答中,小编以前写过这篇文章)。所以薛宝钗平常见人总说鬼话,例如:《金钏儿投井》一段,



金钏儿本是因王夫人打骂并被赶出贾府,才含羞、含冤跳井而亡的,事后王夫人都自责,而薛宝钗却对王夫人说:

姨娘是慈善人。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宝钗竟然说“金钏儿”是下到井里住着!。这真是鬼话,宝钗确实是“雪里埋”,太冷酷了。



宝钗经常劝说宝玉的话是:刻苦学习“八股文”,考取功名,过上剥削阶级的生活, 光宗耀祖,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无毒不丈夫。“木石”算什么好前缘?“金玉”才是好良缘呢!谈什么“感情”、“爱情”?!权、钱才是第一位的。宝钗是那么说的自己也是那么做的,宝钗最初借住在贾府,其实是全力以赴的应对皇上“选美”的,后来可惜没选上,嫁人的不二人选才落到宝玉头上。

当然,失败的确实是林黛玉,丢了宝玉,丢了性命,人是斗不过鬼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胜利的是薛宝钗,嫁了宝玉,成为“贵人妇”。历来都是说鬼话,办鬼事,暗箱操作的鬼升官发财成为大赢家。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鬼”!孔子曰“人之初,性本鬼”。

无论哪朝哪代 ,都是“鬼”过的比“人”好!

一到夜里,华灯初上,高档酒店、歌厅会所、洗浴桑拿、天上人间,推杯换盏,鬼们就开始夜生活了,农民工、工薪阶层以及住在“土地庙”里的阿Q,早已进入了梦乡 ……

还是跛足道人说的那句老话:不要照正面,要照反面 ,这宝镜……。


bj山那边是海


不但贾宝玉是这样的,所有知识分子不都是这样的吗,他们心中都有两个不同的梦,那就是“出世”和“入世”,这两种不同的观念往往矛盾地统一在一个人身。在事业上,行为上选择了“入世”的人,往往会事业有成,但他心中仍有“出世”的情感。而行为上选择了“出世”的人,往往事业上会失败,只能将“出世”的情感奇托于山水之间或僧寺之中。

这两种观念也会体现在爱情上。贾宝玉的“出世”情感奇托在了林黛玉身上,而“入世”情感奇托在了薛宝钗身上。林黛玉冰清玉洁,是位世外仙女,而薛宝钗知书达理,是人间美人。这两种情感矛盾地统一在贾宝玉身上,使他幸福又痛苦,但为了能立于社会,为了迎合世俗,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薛宝钗。




春日之虎


这个提法颇有“红学专家”一厢情愿、画蛇添足之嫌。经典艺术的魅力,有如品经年的茅台老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轻易即拿语言描述的很分明,乃不成其为经典了!而且,尚且是“文学艺术”。谨供欣赏罢了!

却也充其量一语道出八旗纨绔子弟的“纨绔色魔”公子哥的旧病,有啥老值得当“学术”研讨么?一种长了霉的“病态症候”,居然剜出来当“美”以研讨与称颂,——红学者,也是病了,不轻,病入膏肓!

……内有一章,描写此情此景:似乎是众姊妹们兄弟,云聚一堂,耳鬓斯磨,呆子宝玉看了看宝钗复又瞅了瞅黛玉,居然忽发痴病,——“要是宝姐姐那段丰硕雪洁酥臂,生在林妹妹手臂之上,多好!”……。贪心之极!很该批判此邪恶一念:多情少爷,味口不足——蛇吞象。

后来之人,仅欣赏足矣,休要入魔太深,反陪着宝玉犯痴呆病了!林妹妹可不领情滴,心里只有宝哥哥一个!弄不好,信口赋诗一首,呛死你!那年,冷冷愣把刘姥姥画了一幅精致小照呢——“母蝗虫”一个!







九夏涛声


估计此说法来自于《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仙姬在内,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正不知是何意……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与汝,今夕良时即可姻。”此段文字。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贾宝玉在梦中相遇的仙子样貌兼得钗黛之美,再加上梦中宝玉又与这“兼美”成就了云雨好事,体现了在贾宝玉的内心深处,是希望能同享钗黛两个人身上各自的优点的,也反映了他对二者难以选择、割舍不下其中任何一方。

话虽如此,但也无非是贾宝玉这样的青春小男生对美好异性、对懵懂爱情、对生理欲望的一种“贪婪”和渴望,是对身边最亲近的两个女性两全其美的一种希冀和向往的心理映射,丝毫同“一个女人的两面”无关,没有任何理由和证据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


善良的何先生


早年由于虽然贫穷,但生活还算稳定,收集了很多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可惜由于生活动荡,所存书籍荡然无存。记得有一本《脂砚斋重批石头记》的书,书中批到:“看似写二人,实则钗黛一人……”

现在我们只能从书中寻找了。

现在版《红楼梦》第五回,通常认为是总纲,起到了提纲挈领性作用,对书的综旨,和人物的结局,故事的大关节,都有点晴式的提醒。

其中:“……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取“正册”(注意这才到了核心)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喻林黛玉),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上朝用的大官的腰带,中间的玉是否含意宝玉呢?);又有一堆雪(薛与雪通言喻薛宝钗)雪下一股金簪(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否意味着财富下埋的是象征富贵的清朝官宦的红顶子呢。)也有四句言词,道:

可叹停机德,(明喻薛宝钗谨守妇道,暗中是否也喻自己遵臣道,孝道)

堪怜咏絮才。(明看是指林黛玉,实则是否叹自己怀才不遇呢?)

玉带林中挂(明中是否表明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万念皆灰,离家出走。暗中是否还有曹雪芹曾受到当权者的高请,而他不屑于同他们为伍,挂冠而去呢?)

金簪雪里埋。(明看是贾薛婚后,受到贾宝玉的冷待,最终空守闺门,成为封建礼教的殉道品。暗中是否暗喻富贵不可恃,皆竟春天一来,成为一场梦呢?)”

当然还有《终身误》《枉凝眉》表达的也无非是一个人的两面性,一个是现实中无奈的人生,一个是梦中的情人,两者当然很难融化在一起,所以只能梦中所求。

当梦醒之时,也就告别了梦中情人,这也许也是曹雪芹的初衷之一吧?


狼烟一九三一


没有迹象表明宝玉爱宝钗的哪一面。也许有人说宝钗褪香串那段宝玉看痴了,这就跟男人都爱看大街上的美女一样,不说明宝玉爱上了宝钗。

反过来,倒有几处明写宝玉对宝钗的不喜,安抚莺儿时,宝玉特嘱不要当着宝姑娘的面,恐她又受教导;梦兆绛芸轩时的宣言;占花名时的沉思。哪件都说明宝玉对宝钗是深知的,但不是同道中人。

宝玉对宝钗是好的,就像对其他所有女孩子一样,就算对凤姐,也知她的狠,不还是生病记在心里吗?

宝玉和黛玉那是心灵相通的爱,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雨夜宝玉举灯照面,一句气色好多了,带着无尽的牵挂;黛玉的每一句诗出来得到的都是宝玉由衷的赞美;无语相望时候也是彼此心的沟通。

人说黛玉苦命,我觉得错了,短暂的一生遇到了知心爱人,生死不相弃,黛玉是幸福的。

最苦的反而是宝钗处心积虑得到的是冷漠和无视。她的动人是寂寞的可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