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壓全唐”?這首詩特別在哪裡?

古堡王子


在《唐詩宋詞》裡,有一個字經常頻繁出現,就是“月”字。

但這個“月”字在一首詩裡露臉了27次之多隻能是張若虛的那首巜春江花月夜》了。

翻遍《唐詩宋詞》,張若虛也僅二首,其中巜春江花月夜》還是樂府舊題詩收,卻僅憑這首就“孤篇壓全唐”了。

巜春江花月夜》如何驚豔世人千年,先來一睹為快。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剩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彷彿一張畫卷徐徐展開,皎皎明月升起在春夜的大江之上。意境遼闊深遠。

鏡頭由遠到近,從春天的月夜,到江畔,到花樹,到一輪月。再由景及人,再由人推及到無窮寓意的人生。

從景色的清麗、恬靜到人生的深刻。從皎皎一輪團圓月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在虛與實之間,生機與希望並存,情到深處情轉薄,張若虛把一腔深情注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意象中。

在時間與空間裡相遇交錯。如盛唐翩翩而來。忍不住去問蒼茫天地,世間兒女,什麼才是永恆的愛,永恆的美。

如果你還要問為什麼巜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那麼去喜馬拉雅聽一曲古箏的巜春江花月夜》詩朗誦。

恰好是一個月圓的夜,站在彩虹般的橋上,皓月當空,水面一輪圓月的倒影,河岸的月色中的柳林。

你聽……


有書博物館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僅有的兩首作品之一,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

清末學者王闓運評價其“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這首252字的詩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夠得到古今大師如此一致的美譽?

從無人欣賞到曠世傑作

張若虛因寫詩的數量特別少,因此在唐宋時期並不著名,各家詩評很少關注此《春江花月夜》一詩,自然也無人承認它是曠世傑作了。

張若虛

自明代以後的唐詩開始收錄這首詩,明代鍾惺在《唐詩歸》中評價道:“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春江花月夜》在明代以前並沒有人真正地重視它,很長一段時間內,它被歸入初唐四傑一類,後隨四傑地位的提高,才得到人們的重視。這首詩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感時傷逝的哲理詩,抒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

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對此詩給以極熱情的和高度的評價。他說:“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後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後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

聞一多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在描述“江”上,連續運用“春江”、“江流”、“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樹”,這些繁華似錦的景物,把春江烘托得象仙境一般。

《春江花月夜》中最好的一句

詩人立於江畔,仰望明月,不禁產生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

宇宙永恆,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個體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類整體而言,則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因而能與明月共存。所以雖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從“初照”以後,照過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詩人對比明月的永恆,對人生的匆匆換代不無感慨,然而想到人類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

這種設問方式做詩在張若虛之前就有了,偉大的詩人屈原曾有過《天問》,表現了人類對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後的張若虛也發出了對宇宙的疑問,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詩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識。以這種方式做詩也常被後世詩人所仿效,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和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最好的例證。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當然,《春江花月夜》中句句都好,都值得細品,只是我認為沒了這個“偉大的疑問”,整首詩會缺一些思辨的色彩。

《春江花月夜》引發的思考

在我們品味過這些美好的意象之後,會有進一步的思索,“他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惆悵和哀怨。”“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對後人創作影響,亦是深遠的。曹雪芹在他的鉅作《紅樓夢》中,表現了林黛玉寄人籬下、悲嘆自己的遭遇和孤寂的身世、最能夠傾瀉她肺腑中的悲悽痛苦、莫過於是那幾首:《葬花詩》、《桃花行》……諸篇。更在《風雨夕悶作風雨詞》一章裡言黛王“擬春江花月夜”之格,寫了“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悽楚纏綿,催人淚下,可見《春江花月夜》對後人影響之大。

詩中的頂峰,偉大的詩!


一往文學


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非唐朝莫屬,優秀的詩人層出不窮,他們創作出無數詩篇。與“李白斗酒詩百篇”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張若虛,《全唐詩》中只有他的兩首詩,其一為《春江花月夜》,被捧上神壇,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

為何張若虛憑一首長詩就能技壓群雄,名垂千古?有書君認為原因主要有四。

01結構美

這首詩結構整齊而錯雜變化。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可以看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三韻,比如第二組的“甸”、“霰”(xian)、“見”。

每一組的韻腳都不一樣,把九個小組單拎出來,像九首絕句。

合在一起,又高度統一,毫不突兀,渾然天成。此詩的整齊,可見一斑。

而詩的複雜變化,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

開頭第一、三組用平韻,第二、四組用仄韻,隨後第五、六、七、八組都用平韻,最後第九組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和諧而不呆板。

並且,縱觀全詩,“春”、“江”、“月”、“人”幾個主題詞貫穿其中,且在每一組中變化位置,再次凸顯整齊中的變化。

02景色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水曲曲折折,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迂迴流淌。

月光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華如霜,所以白色的花飄落也無從覺察。

洲上的白沙和涼涼月色融合在一起,已看不分明。

短短四句,就寫出了月下沙洲的美麗,而這樣的寫景佳句在詩中有好幾處,共同描繪出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

03韻律美

四句三韻,本就朗朗上口,極有音韻美。而詩人往復使用“江”、“月”、“人”三字,形成一種重疊的音節美。

譬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四句二十八字,“人”、“江”都出現了三次,且每次不同句。

這裡“人”的疊用,“江”的疊用,以及兩個“月”的疊用,產生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給人一種“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04推動詩風轉變

除開這首詩本身的藝術性,它還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唐朝詩風的轉變,促進唐初百年醞釀接近完成的新詩格律發展。

《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隋煬帝寫了兩首詩,都是肉麻露骨的宮體詩。宮體詩從梁陳到隋唐百餘年間,主宰文壇,極盡詞藻寫豔情之事,文風浮糜,完全是荒淫生活中無聊的點綴。

為此,“初唐四傑”竭力打破宮體詩束縛,主張古詩向律詩發展。但受時勢所限,未能推廣開來。

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成功運用新詩格律,還首次探索了七言詩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給之後的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可以這樣說,他之後的格律詩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過他,並且將格律詩推廣開來。

因此,這首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格律詩的興盛,才有後來無數膾炙人口的律詩。

這首詩本身的結構美、景色美、韻律美等藝術性,以及在律詩發展中的作用,都讓它區別於一般律詩。

這也讓張若虛僅憑這一首詩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春江花月夜”是隋代樂府詩的固定題目。唐初詩人張若虛以樂府舊題寫了一首長詩《春江花月夜》,被後人贊為孤品壓全唐。

樂府詩的舊題誰都可以拿來寫,張若虛寫的這首內容也不過是思婦遊子的情懷。之所以被贊為孤篇橫絕全在意境、格調。

我總感覺這一首詩讀起來要配著華麗的古箏曲,而且是要有節奏感的那種,比如《漁舟唱晚》。開闊處如寫月下春江之壯麗;輪指間如嘆人生悲歡之激盪;最後情景交融的悵然感又漸漸歸於平靜,留下韻味無窮。

人生苦短、生死別離,這是永恆的主題,這首詩裡對生死別離的思考嘆而不悲,哀而不傷,寫得分寸感很好又不落斧鑿痕跡。一點匠氣沒有,好像渾然天成。

作者的文彩華麗而搖曳多姿,但一點也不浮華奢靡,充滿了讓人能共同感悟的親近,十分觸及人心。《春江花月夜》有種美而清新的意境,就是大唐格調的最好體現,高華而充滿生機。時過千年好像還能從這首詩裡感悟大唐。


沅汰


說起這首詩,便是這句極高評語,聞一多先生譽為“孤篇壓倒全唐”,也一樣出名了,然放眼整個盛唐,這句評語顯然過高,但這首詩優秀得還是無人可及。

特別在哪裡?

我沒有那個學識去評判,依我所學,淺斟拙見。


1 以“月”為主寫相思,篇幅之長,意境之美,文采華章,難也!

縱觀唐詩篇幅長且有名的,

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然敘事詩,言之有物,而《春江》抒情兼說理,抽象虛化,實屬不易。

李白《蜀道難》《將進酒》抒情詩,大氣豪放,卻沒有唯美的意境。

再看唐詩以月寫情懷且有名的,

李白《靜夜思》,張九齡《望月懷遠》,杜甫《月夜》等等,絕句或律詩,情懷有餘,篇幅不及。

《春江》全詩共36句,每句七字,四句一組,四句一換韻,共九韻,高低音節相間,層出翻新,優美得無與倫比。

以“月”直接入詩的有14句,剩下22句,是月下清輝中的江,花,人,幾乎句句有月,卻角度不同,時空轉換,景緻迷人,宛如淡雅水墨畫。

篇長,句整,音雅,境美,乃形式上之巧妙!

2 相思之題材傳統,於傳統中感悟自然生命之理,寓新奇,愈深刻。

唐詩中寫相思且有名的詩有很多,

溫庭筠《楊柳枝》“入骨相思知不知”,

王維《相思》“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李白《長相思》“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等等等等,纏綿悱惻得眼花繚亂,

然《春江》可貴之處,由景生情且入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自然永恆,個體渺微,生命無窮延續,說理已形而上,在唐代文人的世界觀中,絕無僅有,難得可貴。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春江,月夜,花,氣象萬千,聲光色影,斑斕炫目,遊子,離婦,兩地相思,哀婉纏綿,明月,江水,澄澈明淨,永恆亙古,景中有情,情中融理,理由景生,乃內容上之精深。3 張若虛,生平如其名。

“若虛”二字,深藏不露,虛懷若谷,謙虛內斂,容納萬千。

初唐詩人,生活在李杜白還沒存在的時代,資料更是少之又少,《舊唐書·賀知章傳》中稍帶,一生僅存詩兩首,一首《春江》,一首《代答閨夢還》,一首出名得眾人皆知,千古傳誦,一首冷清得連詩名都陌生。

兩個極端集於一人,不得不說,張若虛僥倖至極,神奇得可以。

“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此名不虛傳!

對張若虛的好奇,無疑使《春江》更加神秘。4 不足,此詩更像一首抒情的歌。

是唐詩中最像流行歌的,語意淺顯流暢,音律婉轉悠揚,空靈邈遠,像小提琴上演奏的小夜曲或者夢幻曲,樂府詩中的頂峰。


相對於詩的短小精悍與意味深遠,《春江》有所不足。

無論如何讚譽,任憑時光流轉,歷史變遷,只要有詩的存在,就有《春江》藝術魁力的傳承和不可動搖的地位,就有人們不可救要的喜歡。


一綠浮芳


這個問題我回答過一遍,也寫過一篇文章,“孤篇壓全唐”的說法好像是現代人杜撰的,聞一多沒有講過,王闓運你也沒有講過。這都是現代人曲解了兩個人的原話,以訛傳訛。

聞一多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評價僅限於初唐和宮體詩,聞一多從來沒有認為,也沒有說過“孤篇壓全唐“

在《宮體詩的自贖》裡,聞一多不僅沒有說過,也從來沒有認為這首詩“孤篇壓全唐”,老街認為他對於這首詩的評價僅僅限於初唐和宮體詩兩個圈子裡。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裡有3個證據:

1、首先這篇文章從題目到內容都是說的宮體詩。

2、評價《代悲白頭翁》時聞一多說“這時的劉希夷實已跨近了張若虛半步,而離絕頂不遠了”,

3、文章結束處有一句:“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聞一多清晰說出“清除了盛唐的路”,表明他說的是初唐。其次認為劉希夷離絕頂半步,陳子昂是另一個頂峰,沒有一個評唐詩的人會同意陳子昂是全唐的頂峰吧。很明顯聞一多是指的宮體詩和初唐,和“孤篇橫絕壓倒全唐”完全不是一回事,後人曲解了聞一多的意思。

另外我在網絡上還看到一篇記錄:《聞一多全集·6》(唐詩編上)P99《唐詩要略》(根據作者手稿照相複印件整理而成),在《春江花月夜》之下作者標註“宮體詩的頂峰”。這段話是真是假我不清楚,如果是真的,更無需爭論了。

所以老街認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指的是“宮體詩的頂峰”絕不是“全唐”的頂峰。下面是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最後的一段話,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 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二、王闓運說“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也是僅限於宮體詩

一說起橫絕,自然就想起李白的《蜀道難》中“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在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中也有:“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絶四海。”橫絕在這兩篇文章中是橫越和橫度的意思。

李商隱《代贈》有:“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 ”橫絕是斷絕的意思。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送亮生遊閩》詩:“橫絶文林世不知,誰供五木解嘲詩。” 橫絕是超越的意思。但是王闓運真認為春江花月夜“橫絕全唐”嗎?

王闓(kǎi)運(1833—1916)與曾國藩為湖南同鄉,年輕時曾在肅順家裡任教,慈禧太后搞政變時斬殺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王闓運幸而脫身。民國三年受袁世凱聘入國史館任館長,編修國史,兼任參議院參政。王闓運半生講學,大畫家齊白石、傳奇人物楊度和"戊戌六君子"中的楊銳、劉光都曾經是王闓運的學生。

王闓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出自《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何為西洲格調?西洲曲是是南朝樂府民歌中長篇抒情組詩: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春江花月夜》中除了“宇宙流”也有這種男女之情的內容: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為何成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呢?王闓運認為這是:宮體之巨瀾也。他認為這種改造後的宮體詩,對於後來李賀、李商隱以及宋元的愛情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用現在的話說,這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宮體詩,不再是齊梁時代簡單描寫肉慾的豔情詩。

三、程千帆先生說過 “孤篇壓全唐”嗎?

王闓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和聞一多的《宮體詩的自贖》中 “頂峰”之說異曲同工。 聞一多寫《宮體詩的自贖》不知是否研究過王闓運這句話,但確實很像是把這句話展開了寫成一篇文章。

程千帆先生在《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的被理解和被誤解》中做了詳細的考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漫長的唐宋元明時代裡,被眾多文獻所忽視,只是僥倖地因為它是一篇樂府而被《樂府詩集》所收錄。編者郭茂倩是北宋人,他的這本書凡樂府詩無論好壞全都收錄。

程千帆先生明確指出了《春江花月夜 》是宮體詩中的佳作,他也從來不認為這首詩是“孤篇壓全唐”。

結語 “孤篇壓全唐”是謠傳嗎?

“孤篇壓全唐”這個說法是誰提出來的呢?老街真得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的話,麻煩告知一聲,先謝謝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壓全唐”主要是因為他的詩有以下特點:

1、篇幅長,局勢夠,老百姓講話了有施展空間。


2、幾乎用到了所有寫詩的素材關鍵詞。

















3、實景與虛幻結合,既說景又託情。


4、客觀展示,不主觀解讀,就像紀錄片一樣,不塗脂抹粉,讓讀者自己去解讀,好比當今的自助餐一樣,愛吃啥拿啥,反正常見的東西都備齊了。


總叨叨


提起唐詩,大多數人可能想到是唐詩的代表詩人李白、杜甫。


但是,有一些詩人,他們名氣雖然比不上這兩位大詩人,作品卻橫絕全唐,比如說備受推崇的《春江花月夜》。


後人看來,張若虛憑藉這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清] 王闓運 《論唐詩諸家源流》)。那麼這首詩到底特別在哪兒?


這首詩用的是樂府舊題,張若虛不但把原來的五言短制改為七言長篇,而且賦予它全新的內容。


春、江、花、月、夜,本來都是易於觸發人們永恆之思的自然意象,寫在詩中本就易於喚起對無限時空的聯想,詩人又用他的化工妙筆把這些意象融成“一片奇光”([明] 鍾惺 《唐詩歸》)。


“句句翻新,千條一縷”([清] 王夫之 《唐詩評選》),詩情畫意瀰漫於對宇宙奧秘的叩問和對人生哲理的體察中,瀰漫於對遊子、思婦、青春、愛情的關懷和嚮往中。


詩的結尾八句每一句都是韻味無窮的,在一層淡淡的、令人陶醉的傷感情緒中這樣收束,更給人以緬邈不盡的回味。


詩人雖運用近於宮體詩的藝術形式,卻洗盡鉛華,創造了明淨純美、興象玲瓏的意境美。



所以,聞一多先生說它寥廓、寧靜、神奇,“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唐詩雜論》)。


通讀全詩,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範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合為一體。


作者憑藉著對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盡情讚頌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


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擴展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結合在一起,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優美深邃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張若虛存詩僅兩首,唐、宋、元時期的唐詩選本一概不收這首《春江花月夜》,


明初高棅《唐詩品彙》識將其收錄,明中葉李攀龍《唐詩選》鈔入之後,這首詩才廣為流傳。


有書知道


自己也很喜歡這首詩。

記得16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自己很是喜歡,斷斷續續看過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詩詞背誦。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在一次偶然間被我發現的,雖然作者“名氣不大,著述甚少”,可這首詩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快就將它誦背熟練。



這首詩從題目《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詩的內容主要集中於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人間美景,由這五種景色依次在景、情、理中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作者而發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思婦遊子的離別愁緒。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一幅“江潮連海,月潮共生”的美景。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潑的生命,月光照耀著春江,波浪一瀉千里,畫面如此壯觀!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是一幅月光下朦朧的美景圖。江水曲曲折折繞過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著,月色似霜,使得周圍的景物模糊不可辨,一種朦朧的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是一幅明月高懸的圖景。明月高懸,照亮了周圍的一切,即使細小的纖塵也是一清二楚。

接著,作者發出了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時,作者由景入思,開始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妙!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承接了上句“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此時,整個詩篇由大自然美景轉入人生圖景。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兩句寫了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用物寓情,形象地牽出了兩地的離別愁緒。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四句寫的是思婦對遊子的懷念。作者沒有直說,卻用景物來烘托。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最後這八句寫的是遊子。作者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卻以月貫通全篇,描寫了月在一夜之間的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全過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作者很巧妙地敘述了月下景物的變化、對人生及宇宙的思考、思婦與遊子的離別愁緒。作者這一高深的敘述技巧讓這篇詩作“以孤篇壓倒全唐”,也被聞一多評價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作為一名古詩詞愛好者,並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評價,只是大概訴說了一下這首詩的大致意思。還望大家多多賜教!




安妮家的小兔子


張若虛是初唐詩人,其作品留存至今只有兩首,《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在唐朝詩歌人才輩出的年代,上有“初唐四傑”,中有“李杜”,晚有“韓愈、白居易”,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這首詩何德何能被後人冠以“孤篇壓全唐”,我先簡要的說一下這首詩的特點。


一是章法變化多端,大量的排比、對偶和流水對,上下銜接,整個節奏的把握相當到位,難度之大位居唐詩之首。二是格律優美,詞藻華麗。該詩明快而不拖沓,華麗而不豔麗,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對後來的唐詩風格起了指導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對月的描寫,無論唐朝還是其它年代無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對宇宙、人生認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內涵冠絕唐詩之首。

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們分段進行賞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篇春江、潮、海、明月交錯疊加,神奇而又美妙,彷彿緩緩展開了一副畫卷,開啟了整篇的序幕,同時最後落腳江月,點出主題。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部分我認為是全篇的核心思想部分,作者由緩緩升起的明月,開始深刻感悟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邊是什麼人最先看到的月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這個連我們現代人都無法弄清楚的道理,卻出於一千多年的古人之口,何其雄哉?我已哽咽無語,只有深深的膜拜。然而作者話鋒一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無窮無盡,而江月年年總是相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何人,只是看到長江的滾滾流水,雖然人在月亮面前生命短暫,但是人一代又一代,與月亮相依相守,生命不息,代代相傳,表達了對人生積極進取的態度,由宇宙感嘆人生,道出天與人的和諧相處,該部分月的疊加、人的疊加以及江的疊加,清俊雄偉,絲絲入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場景轉換,作者開始轉向白雲,落到扁舟和明月樓臺,開始帶出婦人的相思之愁,回到了人的細微情感。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明月樓臺的婦人徘徊惆悵,連鏡臺都懶的用明月映在簾和砧上,捲簾不去、手拂不開,遠行的人兒只能思念,多想像這月光一樣和他一路跟隨,即使鴻雁高飛、魚兒潛躍也不能相見。我們可能不瞭解古人的相思之苦,古代的男人離家,不是去服兵役就是為生計奔波,可能一別就是兩世相隔,怎能不愁,這裡句句都說到了人的內心,同時以“雁”“魚”不能相見,更加烘托了相思之愁,無不讓人感同身受,潸然淚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裡又將思緒轉到遠方的遊子,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彷彿要把這春天帶走,明月已經快要落下,不知多少人在家,而我只能獨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落月搖情滿江樹”,人間的離情隨著落月在樹上搖曳、瀰漫,在這充滿情魂的意境裡全篇結束……餘音繞耳,令人回味悠長。


這首《春江花月夜》,反覆的讀,反覆的悟,前期看到的是景,中間看到的是情,而最後看到的是宇宙蒼生。

張若虛的這首詩他會不會想到,一千多年過去,無人再能把這一輪江月渲染的如此悽美動人,春江花月夜不愧是不朽之傑作,“孤篇壓全唐”名不虛傳!

落花流水而江月依舊!

這就是我對春江花月夜的淺薄認知,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