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学习书法几十年只写一种字帖,这种方法可取吗?

千千千里马


书法学习在于悟道。不在于临帖的多寡。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说“古人习字,得佳书数行,专心研习,终可名世”。古代人的字帖,可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印刷机一开,印多少都可以。要谁的字帖都能收罗到。他们可没有这样的好事。真迹只有一件,不可能全天下的人都有幸见过。名家的拓片,也只有很少的数量,还是集中于富贵人家。从学习资源上来讲,今天的人比起古人来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书艺却远远落后于古人。这是什么原因?学习的目标没有弄明。


我们现在的书法学习,注重点在外形。以形似当最终的目标。把笔法当成了形质的附属品。某一人的笔法,就只能服务于这一体。却不知道,笔法是活的,是能够随笔势而改变的。形质却是死的,把外形学到毫厘不差,却不知笔法的变通之道。学欧阳询的,全都是欧阳询的样,学颜真卿的,全是颜真卿的样。所以才会有了创新的这个举动。原因便是为他人的形质所困。又不甘心,想改变,又不谙书道之理。求变的,面目狰狞。固守的,如戴面具,终非本身。


古人学书,为什么能够以佳书数行便可名世?他们注重的是笔法的应用。借形质来验证笔法。我们把字比做人形。虽有高矮胖瘦,各种形体。却不能去改变这个形体。把人身安上一个马头,便是怪物。每个字都有它固有的样子,可以高,可以矮,可以胖,可以瘦,可以秀妍,可以朴实……却不可以改变它的结构模式。笔画的精巧,就好比精致的五官。有了笔法,只需按着字的本身去写,至于是妍丽,还是朴实,请随意。

不明白学习书法的道理,学遍天下诸名家书法,取张三的手,连王二的身,截李四的腿,续马大的脚,广则广矣,实不相类也。所以,学习书法,专精还是博取,宗诣只在明理辨法。学书不凝滞于形质,万法无定,殊途同归。神智无方,妙在应用。拘于形质,不知变通,则为法所困,终无建树。


子衿书法



海纳百川146530600


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吧。这种方法我认为可取。

我从小跟爷爷写过毛笔字,爷爷也是这样说的。爷爷说,一个人,如果一生能把一个字帖学好,就非常了不起了。爷爷还说,学书法,贪多嚼不烂。术业有专攻。我觉得爷爷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好久没写毛笔字了,主要是因为太忙。看来,我还是要学的,因为自己喜欢书法。

在书法方面,我更喜欢王羲之的行书,也喜欢汉碑,下一步,我要下决心选择一个字帖,认真临写。还有就是卢中南的楷书,俺也喜欢。我觉得卢中南的楷书比田老师的好。具体好在哪,我也说不好,但就是觉得卢中南写的好。


情感专家亦涵


作为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路子就是学帖。对于几十年学一种字帖,作为我的看法是简直不可言喻。既然学书法爱书法,没有不涉及其它古帖的,毕竟要学习各种字体的笔法、结字和字的风格。我的建议如下:

一是先精通一种书体。

学习书法一定选自己喜欢的,最适合书体入手,方能坚持下去。最怕今临《九成宫》明临《多宝塔》,临来临去,最后还是打不下基础。起手选帖很重要的。应选自己喜爱的,与自己性情审美相符的,遵循“择善固执”原则,坚持下去,把经典融化己身。

看古大书法家,都是从精于一开始的,如邓石如先生,从泰山石刻入手,兼习石鼓文,融汉碑篆额书法,将篆书演绎的极其生动。从精于一体打基础,写得再经典,也终究不是艺术。

二是广学百家

所谓泛滥百家就是有一家基础上广泛采用博采众长,以期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出新创新。不精一家永远基础不牢,若不广学百家,也不可能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和成就。

举例说明一下,欧阳询书学二王,又从北朝吸取险峻之风,形成了自己的精俊洒脱的欧体。等等,数不胜数。

当然,真正书家都是由法入、由法出,从规矩入手,大胆创新,这是常规的学书之路。


汶水才子


首先要看自己是为什么而学书法?

是为了写字好看?还是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如果只是为了写好看,或者当作休闲玩耍的一种方式。只练一种楷书或者行书,是可以的。最好只练田楷也没有问题。

需要向艺术方面靠拢,我觉得不怕多学,唐楷四大家,篆隶都可根据喜好选学,亦可分主次学。各个门派之间的书法都是学古而成己用。

禇体可见王欧虞,吸收的不是一家营养。

只临一帖,无论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在专业上不会有建树。可不会有自己的风格。反复地追求形似,没有吸收笔法架构上的营养。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一帖的复印机。更别谈出帖创作。











心灵书法学堂


直截了当地回答不可取!自由才是人活着的最大意义之一。人生难道有几个几十年?过于执着于一件事会使人着魔,而不是工匠精神。

  1. 多宝塔、九成宫在有些大家眼里可能也并不当太大的事,但作为成名的书法家一定不会批评。除非是万人之上的存在才敢说几句批判的话
    。其实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到了境界后是有必要“数典忘祖”的。

  2. 有的人临帖结字、笔法练到惟妙惟肖,但根本不知道字的气与神在哪里。而碑文恰恰根本不是原有的神韵。往往练就了刻字匠的神与气,练了一身的俗气。还沾沾自喜。悲不悲剧?几十年临摹一贴的人必然匠气极重,早就丧失自我了。如果古人也都这样的话,王羲之是不会诞生了。

  3. 但好笑的是有的人就跳进这个坑还乐在其中,就如红学家研究红楼梦,连猜带编地把自己绕进去了。但不乏靠这赚钱营生的货色,他们才是赢家。书法界里也有这帮人,练了一个贴的形似就开班收学费了。其实他内心是腹诽的,但打死不说,那是饭碗啊!
  4. 学书法有的人练一种风格是他的天赋倾向,但练一个贴就把住不放的人,是没有辨识度的,这是放弃自我的表现。书法考试到最后辨识度就是个硬指标,没有辨识度,首先就被列为泛泛之辈。
  • 临帖当不分古今、千万别迷信谁。正真的书法名家(书协里大多数人不算)。只练对的,不可能连丑字一起临。往往都练一家,而又博采众长,才能最后脱颖而出。

真小宠


题主是问有的人数十年只练习一种字帖可行吗?不练好就不练其他。我个人感觉这种方法不大好。第一,因为思想会受到限制,只觉得某一人的字好,而不接受其他人字的优点。人无完人,大书法家也是有相对不足的。第二,学书法要了解笔系,比如王羲之是一搨直下笔系,颜真卿是篆籀笔系。你学习孙过庭,学习董其昌,归根结底是在学王羲之,过段时间会对一帮后人的字不甚满意,你还是会找到源头,学王羲之的,学更古的字的。书法本就是一个去糟粕学精华的过程。



第三,只学习一家,好的不好的全盘接受。你什么时候能创出自己的体呢,如果你和一个大家写的一模一样,而没任何自己的东西也只是书匠而已。必须学好一套古人的笔法,打好功力基础,然后博采群家,才有较大的概率创出自己的体。第四,一般一个字帖练习数个月到一两年,就可以换帖,你可以一段时间以一个帖为主,过段时间再来练,这样反复练习也可以。


蝉山写书法


虽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算是成功,但个人认为这做法不可取。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相辅相成,各具形态、气势、韵味,给人不一样的美感,给人的感觉亦不尽相同,其用笔相互穿插,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达到瓶颈后,换种书体,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换而来之的是体会各书体的韵味,更有助提高书写技巧,自然流露于笔墨之下。多多感悟,领略其意境,感其用笔之精妙,独特于构思,以致至臻的境界,于己提升审美,与自我升华,益处良多。特别是自学,这点尤为重要,以上仅个人学书之路的体会,相互学习。











An风的轨迹


学习书法几十年只学一个字帖,我认为不可取!学习书法,如果几十年主工一个字帖,这个我是赞成的。为什么?吴昌硕先生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临摹《石鼓文》上了,但他也学习其它书体的,如果各位网友看到吴昌硕先生的书作和画作落款,就知道他还学过草书和行书。

(上图为吴昌硕篆书作品,作品落款为行书)


学习书法,应一个字帖为主,把一个帖子学通学精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其它一两种书体。比如,你是学汉隶的,若用隶书创作书法作品,那落款一定要用章草,这叫“一静一动”。所以说,在习隶的同时,还是要兼习一下章草。

(上图为张继隶书作品。作品落款为章草)

如果是专工楷书,那就要兼习一下草书和行书,以便书法作品落款之用。在书法创作时,静态的书体需要

如果学习隶书、楷书者不会写章草、今草和行书,而用隶书给隶书作品落款,用楷书给楷书作品落款,那就影响到书法作品的整体观感了,因为隶书和楷书都是静态的书体。在书法创作时,凡正书须用章草、今草和行书落款,这已是不成文的规矩了。



根据以上所说,建议学习书法者要主工一个字帖,学到一定程度时,可兼习其它一两种书体,但一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主工的字帖上。

古人说的“术业有专攻”,在学习书法上也不是绝对的。我认为。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欢迎各位网友留言,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有这样一句话“临摹百家自成一家”有人认为学很多家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句话有没有错呢?当然没有问题了没有毛病。关键你一家都没学精,学了百家又能怎样呢?书法不要看到什么就想学什么,我认为这样不好。首先把你喜欢的学好再说。这就叫“触类旁通”你懂吗?


先把一家精髓学好,学下一家很快也就能学好精髓也就能很快掌握。学书法是这么学的,每家都学点皮毛是远远不够的。想自成一家也是白日做梦的。我们可以看看古人怎么学习书法的,如王羲之,王献之,张芝,怀素,这些人都没有临摹百家却练成了自己的风格。说实在的你一生能将三家精髓学到你就是大师了。不要什么临摹百家自成一家了,我认为这句话是一句空话,没有意义的一句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以为桃花潭水真的有深千尺吗?人家只是比喻一下吧了。如果你要认为桃花潭水真的有深千尺你就是傻子。所以学习书法要用脑子去学习不要人云亦云。

其实书法都是相通的,只不过技法技巧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吧了。拿的都是毛笔,不同的用笔方法,不同的技法技巧也就形成不同的风格。千变万化不离其宗!所以学书法先学好一家再说。我是江上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谢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