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剛過九年,邯鄲之戰才過五年,趙國竟反手差點滅燕,趙國怎麼恢復得這麼快?

小小嬴政


其實不是趙國要滅燕,而是燕國看到已經被秦國折騰得奄奄一息的趙國已經快不行了,趁機實行“叢林法則”攻趙掠地,結果被廉頗率趙軍擊敗反以割五城給趙國求和了事。《史記》裡記載了此事,這也充分說明那時的生存法則就是強國。弱國無外交,弱國無盟友,是戰國時期最殘酷的現實。

燕國攻趙後,趙國再度起用廉頗為將一舉擊敗慄腹為首的燕軍,並擊殺慄腹圍困燕國迫使燕王割地求和。這並不是趙軍已經恢復了元氣,而是迫於生存的殊死一戰。

秦軍圍困邯鄲時,趙國老幼舉國參戰,加上信陵君魏無忌的十萬援軍到來才解了趙國的邯鄲之圍。由於經歷長平之戰趙國舉國青壯死於長平,可以說,趙國家家都有仇恨,而這種仇恨因為外敵的入侵,形成趙國空前的團結,被迫與入侵者殊死抵抗。往往這種帶著滿腔仇恨將生死拋諸腦後的人奮起殊死抵抗的戰鬥力非常驚人。



另外,趙國能攻敗燕國除了趙人奮起反抗外,加上廉頗出色的領兵作戰才能有關。廉頗作為戰國名將名符其實,長平之後,從趙國再度起用廉頗的戰績來看,直接為趙國爭取到戰國後期的喘息機會,長平之後的趙國之所以能扛住秦國和燕國,廉頗和魏無忌功不可沒。

從現有的關於長平之戰後趙國情況的史料來看,解邯鄲之圍、敗燕軍後,處於衰弱局面的趙國開始挑起戰爭,先是命廉頗攻魏,後是命李牧攻燕,兩戰皆勝並獲得了新的城池。可當時的魏國、燕國已經是衰弱不堪,可見,弱國之間,並沒有同病相憐之情,依然戰爭不休。只是此時的趙國無力跟強秦爭雄,卻依然沒有放棄當諸弱中之“強”罷了。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首先不是趙國恢復得快,而是燕國太渣。事實上趙國直到滅亡,也沒能恢復到長平之戰前的狀態,幾十萬壯丁豈是那麼好恢復的。

我們常說趙國自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這個不振是相對於強秦而言,指趙國在沒有單獨跟秦國叫板的能力,相對燕國而言,趙國依然是強國。

燕國長期屬於吃瓜群眾,能夠成為戰國七雄,一是地方夠偏,存在的時間久,二是人家好歹闊過,那就是在燕昭王時期。

燕昭王勵精圖治,派樂毅聯合韓趙魏秦四國一同攻齊,把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燕將秦開還大破東胡、朝鮮,闢地千里,燕國真正步入七雄之列。

不過隨著燕昭王去世,這些已成為歷史,燕國再次成為打醬油的角色,在燕昭王之子燕惠王在位時期,樂毅受猜忌逃奔趙國,齊國收復全部失地,燕國被打回原形。

燕惠王在位七年去世,其子燕武成王還被齊將田單一頓好揍。燕武成王在位十四年,其子燕孝王在位三年,在接下來登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燕太子丹的老爹燕王喜。

燕王喜可不是給安分的主,他念念不忘燕昭王時期的榮耀,總覺著要往外打,齊國他不敢惹,只能惹惹看起來虛弱不堪的趙國。

燕王喜四年,也就是前251年,離長平之戰結束不過9年,離邯鄲之戰結束也才6年,燕國丞相慄腹在與趙國結盟時觀察了一下趙國的情況,覺得趙國青壯都戰死在長平之戰中,此時正是缺少兵力之時,可以趁他病,要他命。

燕王喜大喜,召群臣聞詢,昌國君樂間(樂毅之子)認為不能出兵,其他大臣認為可以出兵。燕王喜就調了千輛兵車,一部由慄腹率領,進攻鄗邑;一部由卿秦率領,進攻代邑;燕王喜自己率領偏師殿後。

燕軍來襲,趙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立刻擺開陣勢。趙國缺兵是事實,但經過這幾年,當初的童子軍也長大了,跟秦國拼不起,但跟燕國,還打不了?

更重要的是,燕軍的主將慄腹和卿秦,大家聽過嗎?而趙軍的主將卻是聲名赫赫的廉頗。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主將的優劣,可能會決定戰局的走向,從燕軍表現來看,燕軍的兩位並不是無名黑馬,而是真正的無名之輩。

廉頗對付秦軍只能守,但對付燕軍,那是一打一個準,在鄗邑大破慄腹之軍,在代邑大破卿秦之軍,俘虜了隨軍的樂乘(與樂毅同族)。與此同時,料定燕軍必敗的

樂間逃到趙國。

廉頗追擊燕軍五百餘里,順勢包圍燕國國都,最後在將渠的主持下,燕趙和談,燕國割五城予趙。

不過事情遠未結束,燕國趁結盟之機窺伺趙國,然後乘火打劫,這深深地傷害到了趙國人民,趙國覺得要狠狠地教訓這個不漲見識的鄰國。

於是前249年,樂乘與廉頗率軍圍攻燕國,燕國以厚禮求和,趙軍退。

前243年,趙國再派大將李牧攻打燕國,奪取燕國的武遂、方城。

趙國的進攻也讓燕王喜不爽,他見此時趙國多次被秦軍圍困,廉頗又因為內部矛盾出走,就派出了多少有點名氣的劇辛,率兵進攻趙國。

趙國派龐暖迎擊,大敗燕軍,俘獲兩萬人,斬殺劇辛。

趙國雖弱,但卻不是燕國可以欺負的。


平沙趣說歷史


先說一下,你說的這個差點滅燕有點誇張了,燕國打不過趙國是事實,但是差點滅了燕國,誇張了。

長平之戰,史書記載一般認為趙國損失45萬精銳,國力損失殆盡。其實這裡我認為數字記載有誇張的成分,趙國可能確實被殺45萬,但是真正精銳,在5-10上下。也就是廉頗早期帶去的部隊,除了輜重部隊外,可能有5-8萬人的精銳,再加上趙括的20萬援軍裡,一共的精銳部隊在10萬上下,其他三十多萬應該是臨時徵發的民兵。也就是老百姓。

再說一下,趙國在長平之戰前,軍力和秦國相當,但國力不及秦國,那是因為國土面積,地緣政治和自然氣候的原因。趙國面積不如秦國大,而且有大量草原和荒原地域,不易開墾,加上地處北方,糧食生產不如秦國便利。由於胡服騎射的改革,軍力大漲也是事實。但是其國家還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犯,至少3成的軍力被牽制在塞外。也就是趙國用7成的兵力就和秦國拼了個差不多。

那剩下的三成,也就是4-5萬騎兵部隊,在解決遊牧民族的問題後南下,在平原地區,騎兵戰鬥力非常強,打敗本來就不強的燕國還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指揮官是廉頗李牧這種逆天的人物。


奇葩中的戰鬥葩21192043


燕王姬喜也跳出來湊熱鬧

前251年,燕國國君姬喜派使臣慄腹晉見趙孝成王趙丹,獻上十二萬兩黃金,與趙國結為兄弟國家。慄腹返回燕國後,向姬喜彙報說,趙國的壯年男子都死在長平之戰中了,他們的孤兒還都沒有長大成人,可以去進攻趙國。姬喜問昌國君樂閒(樂毅的兒子)的意見。

樂閒說,趙國是四戰之地,四面八方都有強敵,所以國內百姓都是戰士,拉起一票人馬就能打仗,咱不能去攻伐。

姬喜說,我們五個人打趙國一個人還不行嗎?

樂閒說,那也不行。

姬喜大怒道,你丫閉嘴!其他臣僚都支持姬喜,認為可以攻趙。於是,姬喜調動兩千輛戰車,兵分兩路,一路由慄腹率領,進攻鄗城(河北省柏鄉縣北),一路由卿秦率領,進攻代郡(河北省蔚縣)。大臣將渠說,咱剛和趙國拜了把兄弟,並用十二萬兩黃金給趙王祝福,現在使臣剛回來就發兵進攻人家,這麼不信不義,怎麼能取得勝利?

衣賜履說:將渠人品不錯,不過水平不行。無法取得勝利與講不講信義有毛關係?人家秦國十仗能勝九仗,憑的是講信義?人家憑的是實力、戰鬥力!說明白燕國的膿包軍隊打不過趙軍不就行了嘛,何必繞來繞去,搞得姬喜還以為自己人五人六呢。呵呵

姬喜不聽勸阻,並親自率領一支軍隊,跟在大軍後面出發。將渠情急之下拉住姬喜腰間結系印紐的絲帶,姬喜一腳把他踢開。將渠哭泣著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大王您啊!

燕軍抵達宋子(河北省趙縣),趙國廉頗率軍迎戰,在鄗城大敗慄腹。趙國大將樂乘在代郡大敗卿秦,並乘勝追擊燕軍五百餘里,順勢包圍了燕都薊城。

姬喜只得派人向趙國求和。趙國表示,姬喜你滾蛋!我們只和將渠談。姬喜於是任將渠為宰相,前往趙國議和,趙軍撤退。

衣賜履說:前260年,長平之戰大敗;前257年,邯鄲保衛戰結束。這兩場戰爭都是曠日持久,趙國實力大損。然而,前251年,依然輕鬆搞掂燕軍,證明趙國的戰鬥力不是吹的,我們認為趙國是當時唯一能與秦國一較長短的國家,不是沒有道理的。可笑的是燕王姬喜,我們弄不清他攻擊趙國的目的何在,但從他的表現就可看出,左右不是豬一樣的隊友(齊),就是狼一樣的隊友(燕),想要合縱抗秦?你合縱個茄子!

廉頗、樂乘之輩,弄不過秦軍,但對付燕軍,還不是跟捏死個臭蟲似的?

前242年,姬喜覺得時機不錯,又派人打趙國,又被趙國打得大敗,被俘兩萬人。

衣賜履說:對於這種腦袋被車輪碾過的二貨,我也懶得評論了。


衣賜履和金大妞


秦趙之長平之戰。秦國白起不坑趙國幾十萬人,說不定秦的統一要推遲十幾年也未可知。即使是坑了四十萬左左的兵將,秦國再攻邯鄲的時候,白起整死也不領命,結果,圍邯鄲失敗不說,倒貼二萬活人與趙國做了俘虜。當然,這裡面有楚,魏援軍的支援作用。但是,也反襯出趙國尚有保家衛國的力量。秦滅趙還得積蓄點力量才行。


趙國君主多庸才,信讒,猜疑。而趙國多良將,良將卻不得大用,不能善終。趙奢,廉頗,李牧這些人,沒一個不是能幹的將才。


燕國趁趙國青少不接之時,不考慮頭等敵人秦國,反而幫助秦國削弱自己的鄰國。燕王短淺寡陋,自以為滅趙自強。便先派人去借口為趙王祝壽,實則是探虛實強弱,結果探得趙國"內虛",便貿然發兵進攻。趙國整不過大的秦國,整個小的燕國還是綽綽有餘的。本來受了被秦軍痛宰的氣沒處發,燕國送上門來,不打你都不好意思。於是,老將引兵痛擊,燕軍損兵折將,失了國土一半,燕王只好割地求和才算止住了趙軍的進攻勢頭。


其實,長平之戰後,趙國還有一部分實力在李牧手下。趙國的趙王遷信讒言,不信廉頗,致使廉頗出走;不信李牧而殺之,便趙國再沒能人領兵作戰。


秦王政於公元前230年滅掉韓國後,直接引兵在公元前228年開始滅趙。幾年後趙嘉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劉一千五


在下以為,長平之戰趙國雖損失40萬之眾,但有不少後勤保障人員在內。軍隊的損失並沒有這麼多,另外趙國全國軍隊的部署有三個板塊,一是邯鄲板塊,二是晉中板塊也就是參與長平之戰的主力軍團,三是雲中板塊。以代郡為中心抵禦匈奴的主力騎兵軍團。長平一役北方的軍團並未受損。趙國精銳尤在,而古代信息不通。情報相當模糊。燕國誤以為趙國長平慘敗,正是乘人之危一舉滅趙之機。殊不知兵法雲哀兵必勝,驕兵必敗。燕國自以為以強凌弱以眾擊寡,兵驕將怠,兵勢已衰,敗局已定。而趙國以名將廉頗為帥,舉國哀兵,保家衛國,同仇敵害。兵勢奮勁豈有不勝之理?


愛與家庭204907093


第一,趙國在長平之戰根本沒有損失這麼多人,當時趙國也就300萬人口出去女人,就不到一百50萬了(長年戰亂最多有120萬男人),再除去老人和兒童,趙國適齡男子也就八九十萬死四十五萬一半下去了,後來還在邯鄲和秦國死磕一年多,打敗好幾次燕國。所以趙國沒有死這麼多,秦統一後燒盡各國史書。第二,燕國本來就是弱國戰鬥力差,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戰鬥力爆表,再加上廉頗靠秦以外的國家刷戰績的名將指揮(被秦的偏將打的節節敗退,要不然也不會上趙括)第三,燕國太驕傲了了以為趙國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圍後可以趁火打劫,竟然在野外和趙國的騎兵對攻,騎兵打步兵(雖然燕國出動一定數量的戰車,但是明顯不如趙國)砍瓜切菜。最後燕國只能割地,不是趙國恢復的快而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加上燕國夜郎自大。


我的亞特蘭蒂斯


長平之戰,趙國確實損失了大量的國內青壯,但還不足以喪失所有的戰鬥力,至少自保還是可以的,當時沒人趁火打劫並非其餘各國道德高尚,而是經過權衡利弊。

因此可以得出長平之戰後,趙國仍然擁有一定保家衛國的能力。

邯鄲之戰就更容易了,因為趙國將準備送給秦國求饒的財富打點各國,由各國派兵逼退秦國,這一戰對趙國而言,損失的只是財帛。

燕國真的很不識相,在近十年後才興起趁火打劫的心態,這時候來割稻草肯定遭到趙國新生代的迎頭痛擊。

很愚蠢的做法,扼殺趙國的力量等同協助秦國統一。

趙國不但是東方列國的門戶,抵擋秦國,還抵擋匈奴,沒有實力是站不住腳的。

幾乎全民皆兵,男女善戰,燕國和趙國之戰,自然討不了好,何況當時趙國的廉頗與李牧都在,他倆可是公認的戰國四名將,居然沒有搞掉就貿貿然攻擊,失敗是理所當然。

結果毀了保護自已的緩衝國力量又損失自家國力,得不償失。

答案就是趙國動用了護國力量+新生代+全民皆兵+兩大名將=擊敗燕國入侵。


鴻哥iouyh福小鋪


趙國並不是恢復過來,而是燕國本身是個戰五渣,再加上趙國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收拾個燕國還是沒問題的。

另外,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間隔也沒4年那麼長

1、趙國戰鬥力依然強悍而燕國戰鬥力太渣渣。

長平之戰前,趙國是響噹噹的山東六國中的強國,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慘重,但是在邯鄲保衛戰中,趙國依然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秦昭襄王先派王陵率二十萬大軍攻趙,隨後又兩次增兵十萬援助。

而趙國在等待其他幾國援軍的時候,依然打敗秦軍幾次。秦軍兩次增兵依然死傷過半,可見趙軍戰鬥力強悍。

而這個時候趙國依然有戰國四大名將中廉頗、李牧,後期還投降過來了樂乘、樂間。

反觀燕國曾經任用秦開打敗東胡,任用樂毅險些滅齊,燕國輝煌過之後,其他時間彷彿就是個陪襯。燕國士兵未必不行,但是關鍵是燕國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名將。

第一次燕國攻趙

燕國主帥慄腹、卿秦,幾乎沒聽說過什麼名氣,而趙國與之對陣的是廉頗與李牧;這陣勢就彷彿一個滿級大號被兩個剛出新手村的小號挑釁,雖然裝備破損,屬性衰弱,但是削你沒商量。

而燕國除了賠上五座城池後,還陪上一位稍有名氣的將領樂乘。

第二次燕國攻趙

燕國主帥是燕昭王時的名臣劇辛,不過此時劇辛已經七十多歲。趙國廉頗被逼出走,也是快八十歲的老將龐煖,劇辛輕敵結果被龐煖打敗。

而龐煖也趁勢組建了戰國最後一次合縱,可見其頗有才華。

2、趙國上下同仇敵愾

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慘重,燕國這種弱國都要趁火打劫,趙國上下自然是同仇敵愾,又是在熟悉的國土與地形作戰,有戰鬥力加成。

對於這種手下敗將趁火打劫的行為,趙國士兵只需要一煽動,士氣就上來了。


所以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失敗很慘,但是經過幾年之後,年青一代也成長出來,再加上有兩大名將帶領,尤其是李牧的代軍更是對抗匈奴的精銳,打一個站五渣的燕國還是足夠的。


妖鬼雜談錄


我不認為是趙國恢復了,而是趙國找到了適合作戰的地形。

趙國擅長騎兵作戰。在長平之戰時,趙國選擇了最無法發揮其專長的地形,山地戰。所以失敗不可避免。但趙國這時還是有燕國的防禦軍團,長城防禦軍團沒有動用。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

燕趙交戰的地區是平原地區,是最符合趙國騎兵戰鬥的。

燕國本身就是戰五渣,去了人和。

卻在趙國主場作戰,失去了地利。

最後趙國被秦國所敗,其他大國兔死狐悲,都不想在削弱趙國,燕國還失去了天時。

不敗說不過去。

可惜😭讓趙國修養生息20年,未必不能再和秦國交手。而燕趙大戰,對趙國來說,真的是傷筋動骨了。人口再也無法恢復到長平之戰前的地步。

這也是中原諸國取死之道。也是秦國成功之道。

秦國每次失敗後,都可以回到函谷關,休養生息。而其他國家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