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今年,流感已在人間活躍了整整100年。

6月30日的《柳葉刀》裡,西班牙流感被稱為“流行病之母”。那幅《吶喊》你一定看過,但你不知道的是,作者愛德華·蒙克還畫過一幅《患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畫中病態的面孔、扭曲的表情,都流露出他對流感的驚恐。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愛德華·蒙克《患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

讓我們穿越回100年前。從1918年春,到第二年冬,短短11個月,西班牙流感在全球範圍殺死了至少5千萬人,是一戰死亡人數的5倍,比艾滋病至今的死亡總數高1千萬。

這次大流行給人類留下的陰影,不亞於黑死病。

此後100年裡,流感以各種變體捲土重來。從H5N1到H7N9,從禽流感到豬流感,儘管醫學界對流感的預防、治療取得了飛速進展,但我們仍深受其擺佈。

今天,就讓我們從致病率、病因、診斷、治療、高危人群、疫苗等方面,重新審視這種百年老病。

一、致病率、致死率有多高?

1.100年前:三分之一的命中率

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致病率在整個疾病史上都無與倫比——全世界約三分之一人,也就是5億人感染,死亡率高達2.5%,比預計死亡數高5-20倍。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1918年美國堪薩斯州陸軍的緊急醫院病房

(來源:USNational Museum of Health and Medicine/Science Photo Library)

2.今天:急劇降低

現代流感的致死率急劇下降,感染後死亡率通常低於0.1%。但時至今日,1,000名感染者中仍有約1人死亡。

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估算了2010年以來,流感每年造成的疾病負擔(如下圖)。2017-2018年的爆發期,美國流感疑似病例數達到了2009年以來的最高峰。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二、病因:被“冤枉”的流感嗜血桿菌

1.100年前:抓錯兇手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流感嗜血桿菌與發現者(來源:CDC)

1918年以前,流感又被稱為“三日熱”,因為病情較輕並不受人們重視。1892年,細菌學家理查德·費佛(Richard Pfeiffer)從流感樣本中分離出一株細菌,命名為流感桿菌(後命名為流感嗜血桿菌),之後醫生廣泛認為它就是流感的病原體。

1918年流感爆發,這個誤解浪費了醫生們的寶貴時間,大家忙著區分主次病原體、研發抗毒血清、疫苗。但病因都搞錯了,怎麼努力都是白費。

2.今天:瞄準呼吸道的病毒

今天我們已經搞明白,西班牙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亞型引起,流感是一種高度傳染、病情輕重不一、可危及生命的呼吸道傳染病。

顧名思義,流感一般由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引起,症狀在感染後2天內發生(潛伏期可長達4天),包括咽痛、發熱、乏力、咳嗽等呼吸道症狀,頭痛、肌痛及心動過速等。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來源:WikimediaCommons

我們還知道,流感的某些致命菌株會呈週期性出現,其中一些可以引起人畜共患病,如禽流感。2017-2018年嚴重流感爆發中的主要菌株,就是甲型H3N2病毒。

三、診斷:獨具慧眼,也難識流感

1.100年前:誤診率頗高

因為醫學知識有限,過去的流感診斷多“憑感覺”,也就是依賴於標準模糊的臨床觀察,包括髮熱、寒戰、乏力、嘔吐、呼吸困難、周身疼痛、頭痛等。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出血、發紺、精神症狀。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因為症狀的相似,流感常常被誤診為登革熱、瘧疾、霍亂、痢疾、傷寒,這也不難理解,在當時醫生的頭腦中,流感症狀不會這麼嚴重。

2.今天:“觀察+檢測”雙管齊下

今天,如果你在流感爆發季去急診,可能會被導診到“發熱門診”,做咽拭子排除流感。

是的,如今你熟悉的流感診斷,已“進化”為臨床觀察+實驗室檢測(如快速流感診斷、快速分子檢測),用咽喉、鼻腔或鼻咽樣本進行病毒培養可用來確診流感。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目前的流感診斷更傾向於高特異性,所以敏感性必然受一定影響,因為菌株的不同,可能出現假陰性,此外快速檢測的成人識別率也不及兒童。

1.100年前:醫生愛莫能助

1918年,我們的前輩醫生們想盡各種辦法,幾乎是“百試百不靈”——拔罐、導瀉、放血、心臟興奮劑以及更稀奇古怪的方法。絕望的患者也病急亂投醫,用樟腦丸、大蒜、消毒液漱口等各種“自欺欺人”的方法自救。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阿司匹林、吸氧、嗎啡可以緩解一部分流感帶來的痛苦,但醫生還是得眼睜睜看著,無數年輕人死去。美國病理學家威廉·韋爾奇(William Welch)曾表示,大流行“將成為醫學界永恆的陰影。”

2.今天:藥物有的放矢

20世紀60年代中期,抗病毒藥物橫空出世。系統性回顧顯示,神經酰胺酶抑制劑可有效降低流感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並可將症狀持續時間控制在1天以內。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奧司他韋、扎那米韋均可有效減少流感流感繼發症狀、預防傳播,症狀發作後2天內使用效果最好,並可預防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五、誰是死神偏愛的“高危患者”?

1.100年前:兩頭+中間

我們習慣認為,老年和兒童是流感的高危人群,但100年前,西班牙流感的死亡者中近半數是 20-40歲的青壯年男女。而且15-34歲人群中,肺炎和流感死亡率也比以前高20倍以上。

下圖是“流感死亡曲線”,你可以看出,1911-1917年呈U型,也就是死亡高危人群為兒童和老年;但到了1918年,就變成了W型,青壯年也成了死神“鍾愛”的對象。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2.今天:感染不分年齡,死神獨愛老人

現在確認,流感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

➤<5歲兒童(尤其是<2歲兒童)

➤>65歲成人

➤妊娠期婦女(及產後2周內產婦)

➤長期慢性病患者(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腎病、肝病、血液系統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身心障礙等)

➤免疫缺陷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6年爆發期,美國流感感染者中老年人佔比不足10%,但在肺炎或流感死亡人群中,老年患者佔比超過了60%。

六、傳播:不止是痰,還有飛沫

1.100年前:吐痰是重罪

囿於對病因的認識,醫生們只知道流感在3-6天潛伏期後,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且可能因為摸鼻子、摸嘴巴,將病毒傳播到手上,再經過手傳播給別人。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擁擠時,疾病的傳播更加迅速,當時的軍營、流浪漢收容所,都成了流感的大本營。街上到處貼滿了“Spit Spread Death”的告示,警醒百姓流感病人隨地吐痰,就可能傳染給別人,吐痰者被捉到,會被逮捕或罰款。

2.今天:飛沫傳播

普遍觀點認為,感染者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飛沫可濺至6英尺(約1.8米)之遠,病毒就此傳播開。所以從小媽媽和老師就教導我們,感冒了咳嗽或打噴嚏時,要遮住口鼻,還要勤洗手,這不止是禮貌,還有科學依據。

七、預防及疫苗:來者可追

1.100年前:全民出動

因為治療極困難,人們對“預防”特別上心,也意識到避免接觸感染者,是預防的唯一途徑。所以人群聚集的公眾集,都被叫停。人們為了避免喝水時傳染上病,也開始鍾情此前受冷落的一次性紙杯。政府還強制分發口罩,但那種紗布口罩,對預防病毒病幾乎沒什麼用。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1918年,疫苗的概念已被科學界接受,但前面也說了,因為對病原體的誤解,流感疫苗的研發走了不少彎路。

科學家們只盯著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卻從沒想過,元兇其實是病毒。因此研發出的所謂“疫苗”,都名不副實。

2.今天:通用疫苗?

今天我們對流感的日常預防措施,和100年前差不多:避免接觸病人、咳嗽或打噴嚏時遮住口鼻、勤洗手、戴口罩。

1933年,科學家成功分離出了甲型流感病毒,二戰結束時,二價流感疫苗已被用於預防美國軍隊的流感,並開始在公眾中接種。

殺死5千萬人、感染5億人的“骨灰級傳染病”


我們知道流感之所以難根除,是因為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生抗原突變。如今的疫苗的組合成分,會根據當下“流行”的毒株類型進行調整。而每年接種一次疫苗,仍然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我們都想一勞永逸,“懶惰”也是促進科學發展的原動力。想象一下,如果你接種一次疫苗,就能終身遠離流感,這就是科學家正忙著做的——研發一種流感“通用疫苗”,單劑量接種一次,就能對所有病毒變體免疫。

什麼時候能實現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1] StevenRourke, Influenza Strikes Again: 100 Years After Great Pandemic, Medscape, February9, 2018.

[2] Honigsbaum M. Spanishinfluenza redux: revisiting the mother of all pandemics. (2018) The Lancet, 391 (10139) , pp. 2492-249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