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车臣之战看早期俄罗斯装备

车臣 之战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闻甚至是有所研究的,大体事件背景为车臣非法武装久子在莫斯科大搞恐怖活动, 一幢幢大楼被炸成废墟,无辜平民死伤数干。俄联邦遂调集大量军队,对匪徒进行大规模清剿。当时的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声称,对车臣匪徒要实行空中打击,直到把恐怖分子全部歼灭,并且不排除展开地面军事行动。俄空军出动“苏”-24和“苏”-25战斗机,发射大量空对地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雷达站、卫星通信中心、弹药库、煤气厂等许多目标。与此同时,俄军地面部队投入大量炮兵武器,对车臣防御阵地进行猛烈轰击。在长达300多公里的战线上, “大炮齐鸣,大地震颤,滚滚浓烟直冲云霄”。炮兵在此次作战中显示了巨大威力,子种炮兵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闲谈车臣之战看早期俄罗斯装备

车臣战争

在车臣战场上,俄军还使用了多种不同性能的迫击炮。步兵分队使用最广的是82mm迫击炮,它是在M37式迫击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炮身、座饭、炮架各重20kg左右,可分解运载。它的最大射程约3000m,最小射程100m,最大射速25发/min,作战使用或行军携带比较方便。

闲谈车臣之战看早期俄罗斯装备

“瓦西里克”迫击炮

另一种是82mm自动迫击炮,般叫“瓦西里克”迫击炮。这是一种在当时构造独特、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种轻型高射速迫击炮,最初装备于70年代驻东德的苏军摩步团,以后苏军其它部队也先后装备,用于攻击近距离的防御工事,杀伤暴露的有生力量,压制敌反坦克火力。它的重要特点是取消了传统的座饭,改用普通野战火炮的双架式大架。大架尾部装有驻锄,并有握把便于炮手操作;前部有两个炮轮供机动时使用。为了有效地控制射击时产生的后坐力,在炮管的上部和下部装有反后坐装置。它的另一特点是采用了结构独特的自动装弹机构,因而可达到120发/ min的最大射速,实际射速为60发/min,这在任何迫击炮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普通迫击炮的射角比较大,一般在450~850左右,无法对坦克、装甲车辆等地面机动日标进行直接瞄准射击。“瓦西里克”迫击炮的高低射界为0~80,既可以用弯曲弹道进行间瞄射击,攻击50m距离的目标;又可像反坦克炮、加农炮一样, 用低平的弹道向600m ~100m内的装甲目标进行直瞄射击。

闲谈车臣之战看早期俄罗斯装备

车臣战争

车臣战场地形复杂艰险,武装分子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与俄军周旋,使俄军炮兵作战遇到很大困难。为此,俄军使用了直升机、无人侦察机、地面警戒雷达、微光夜视仪等多种侦察器材,其中尤以无人机使用方便而受到重视。关于俄罗斯的无人机发展情况,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实际上,前苏联早在5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大型无人侦察机,对一种“苍鹰”式无人驾驶高空飞行器进行过多次试验。这是一种大型远程侦察机,它的机身长19m,起飞重量高达36t,机上装有照相等各种侦察设备,能以2.5马赫的速度在22000m高的空中作长时间飞行,最大航程达到3600km,但当时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无人机仅少量生产,用于空军战略侦察,以后由“米格”-25改装的侦察机取代。80年代初,苏联开始研制供陆军炮兵侦察、校射用的小型无人机。

闲谈车臣之战看早期俄罗斯装备

车臣战争

后来俄炮兵部队装备了第一种小型无人侦察机“蜜蜂”,截止1984年共生产了50架改进型“蜜蜂”机。它的机身呈圆筒状,前下方的圆球状仪器舱里装有1部电视摄像机,飞行控制系统由陀螺仪、自动导航仪、微处理机和伺服控制系统组成。动力装置为1部20hp的活塞式发动机,发射装置由ETP-1型履带式装甲车改装而成,车上设有很长的发射轨,无人机就从发射轨上起飞。1辆发射车可以控制2架飞机在60km范围内飞行。这种无人机经改进后又称“野蜂”机,曾出口到叙利亚等国。

闲谈车臣之战看早期俄罗斯装备

中国版“瓦西里克”迫击炮

车臣战场上使用较多的是“普希拉”型无人机,这是一种近程小型无人侦察机,全重约130kg,机上装有光电侦察器材,用于空中警戒和目标搜索,完成任务后返回阵地,续航时间为2h,俄陆军早在1995年的车臣之战中就曾使用过这种无人机,但当时只是进行小规模的实战试验,即使目前陆军也只有一套侦察指挥系统和10架无人机。尽管俄罗斯因车臣局势的需要而加大了无人机研究的力度,但因军费拮据,无力订购更多装备。而当时正在研制的“图”-243型远程侦察机和“普希拉”2型无人机。其活动半径增至70km,续航时间增加一倍。雅可夫列夫设计局研制的“蜻蜓”无人机,重仅40kg,可飞行6h,无线电遥控距离达100km,机上装有红外传感器等先进设备。

闲谈车臣之战看早期俄罗斯装备

车臣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