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聚焦海南:靶向發力“補短板”

海南瞄準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房地產依賴、外向型經濟不強等薄弱環節,有的放矢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提高開放水平,改善營商環境,厚植企業發展土壤

《瞭望》聚焦海南:靶向发力“补短板”

三亞市景鳥瞰郭程攝/本刊

面對黨中央賦予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的重大歷史機遇,海南既有著獨特的區位和地理優勢,同時經濟發展也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外向度低、營商環境較差等比較明顯的短板。近日,《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瞭解到,半年多來,海南瞄準弱項頻頻發力出招,“補短板”邁出紮實步伐,努力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夯實基礎。

問題導向出實招

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在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機遇面前,海南省委省政府保持清醒的頭腦,圍繞一系列制約海南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和短板不斷髮力,採取了一系列硬招實招。

——夯實基礎設施,狠抓脫貧攻堅。

近日,隨著三亞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程項目的開工,三亞全市241個自然村兩年後有望告別生活汙水直排地表的歷史。“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改善三亞的人居環境,保障人們身體健康。”項目負責人李婉琦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海南全島建設自貿試驗區不僅包括城市,還包括廣大農村地區乃至貧困地區。“我們基礎差、底子薄,搞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海南自貿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海南省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周軍平說。

針對民生領域和基礎設施存在的短板,海南正開足馬力,加快“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電網改造、光纖網絡覆蓋、供氣管網、旅遊公路等項目建設工作;出臺《海南省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海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切實推進解決海南的“三農”問題。

——切斷房地產依賴,培育新產業新動能。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海南首先需要解決持續多年的房地產“依賴症”。在自貿試驗區政策發佈後,海南迅速發文防止炒作和哄抬房價,隨後又實施史上最為嚴格的全域限購調控措施。目前,海南房地產市場總體平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

“這一輪調控政策海南史上最嚴,可以說直接掐斷了投機者在海南炒房的可能性。對海南的經濟轉型來說是好事。”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李世傑說。

在堅決擺脫房地產依賴的同時,海南著力培育新經濟動能,開展“百日大招商(項目)”行動。圍繞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大領域,海南點對點上門“招納”世界500強企業、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企業。

——打響外資“翻身仗”,提高開放水平。

自由貿易港是當今世界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海南要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這一使命與海南外商投資少、外向型經濟弱的現狀構成突出矛盾。

為此,海南專門出臺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的實施意見,明確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吸引外資的主要政策和相關工作舉措等。特別是對外資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簡化外資企業設立程序,明確將1億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權下放到市縣發改部門。

——改善營商環境,厚植企業發展土壤。

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土壤”,從數次召集企業座談到自我剖析政府執行力問題,從推出註冊登記便利化、貿易便利化舉措到進一步深化審批制度改革……營商環境在海南前所未有地被擺在突出位置。

“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海南省委提出,營商環境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每年要對標國際先進經驗,根據企業最新需求制定年度營商環境行動綱要,並於每年7月向社會公佈。

“建設自貿試驗區的基本要求是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終極目標也是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投資貿易規則框架和營商環境。”海南省委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孫大海說。

靶向發力顯成效

11月28日,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投資298億元的100個項目集體破土開工,總投資342億元的41個項目隆重簽約。圍繞基礎設施、民生、平臺和產業等領域,這些“補短板”重點項目的開工和簽約,標誌著海南自貿試驗區項目建設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從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到擺脫房地產依賴,從產業結構調整到外商投資擴大,海南自貿試驗區半年多來補短板工作已初顯成效。

房地產調控方面,在系列調控組合拳作用下,海南房地產市場實現總體平穩。1~9月,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金額連續9個月下降。商品住宅銷售對象已由島外居民為主轉變為本地居民為主。同時,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確保建設用地供應向自貿試驗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急需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需求等傾斜。

切斷房地產依賴後,新機遇下海南新產業新動能呈現出澎湃活力。1~11月,全省共與世界500強企業、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企業簽署戰略框架協議、投資合作協議214個,已註冊項目公司97個,已開業運營30個。這些協議項目既有油氣開採等投資大的能源項目,也有深海和航天的高科技企業,更多的是旅遊、醫療健康、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項目。目前已有14家央企總部或區域總部相繼落地海南。

一些項目已經產生經濟效益,如阿里巴巴(海口)有限公司自6月開業以來,已經實現營收60億元,繳納各類稅收合計3億元;三亞京東佳禹貿易有限公司開業以來營收21億元,納稅近5000萬元;海南國美泰達物流有限公司開業至今營收26億元、納稅1400萬元……這些企業和項目的進入,為海南重構現代產業格局、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旅遊業是海南自貿試驗區重點發展的產業,隨著中旅集團、長隆集團等大型旅遊企業和項目的落地,海南填補高端、國際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短板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長隆集團主題樂園一期項目已初步確定2個500畝起步區選址。

長隆集團董事長蘇志剛表示,長隆集團將投入巨資,以國際標準建設、管理、運營項目,吸引國際、國內遊客長時間度假消費,助力海南打造高品質的世界濱海旅遊目的地和國際旅遊消費中心,提升海南國際影響力。

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地的外資企業也紛紛登島佈局。前11個月,全省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迅猛,共新設外資企業130家,同比增長54.7%,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44.35%。9月份在北京舉行的海南省引進外資項目洽談會上,由普華永道、畢馬威、德勤等知名企業投資的26個外資項目簽約落地海南。

久久為功謀長遠

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打基礎補短板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專家學者建議,應著眼長遠,朝著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目標持久發力。

——基礎設施建設要有大視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按照適度超前、互聯互通、安全高效、智能綠色的原則,大力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加快構建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海南要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開放門戶,首先基礎交通上的互聯互通要搞好。”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舉例說,海南參與泛南海經濟合作圈建設,南海郵輪旅遊是很好的起步項目,“但首先要把郵輪母港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同時把出入境相關制度建立好。”

——產業升級轉型要長期發力。海南切斷房地產依賴後,新產業和新動能的真正“補位”還需要一個過程,要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結合海南定位和優勢,緊緊圍繞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大領域發力,補齊產業結構單一短板。比如充分發揮海南特色資源優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培育以南繁育種為代表的熱帶高效農業和以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

“關鍵之舉在於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實質性破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海南既有條件、又有可能在現代服務業市場開放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建議率先實行旅遊、購物、健康醫療、文化娛樂、教育、航運等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政策,海南要努力在這方面尋出路、謀突破。

——改善營商環境要改革體制機制。受訪人士普遍認為,海南的營商環境在多重舉措作用下有所改善,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自貿試驗區建設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距離。

遲福林認為,海南營商環境核心的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目前海南國際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和體系,無法滿足人們不斷上升的旅遊及相關服務型消費的需求;二是政府效率低下無法滿足市場主體和市場活力快速發展的需要。“營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首先要在體制改革上下功夫,建立真正適應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需要的管理體制,真正理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遲福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