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农民打拼成百万富翁,为收养200多名孤儿,从富翁到“负翁”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然而就有这么一位80多岁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悍卫爱的誓言,慈悲为怀,无私奉献。为了收养照顾二百多名残障孩子,他从百万富翁变成“负翁”,岁岁年年,始终如一。因而被世人称为“中华孤儿之父”、“中国农民慈善家”、“孤残儿童教育家”,入选“中国好人榜”。他就是农民慈善家王家玉。

王家玉出身贫苦人家,其母信佛,为人慈善,可以说在王家玉还在孩堤时候,慈悲两个字,可能就早已渗入其身心了。年少时候的王家玉非常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家庭的贫困最终让他没读完小学就辍学务农了。王家玉的人生充满了不幸,在他20岁那年,正值壮年的父亲却一病不起,不久丢下他和母亲撒手人寰。因为家里穷,王家玉直到30岁,才和邻村一个姑娘结了婚。他以为幸福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更多的不幸在等着他。

妻子在第一次怀孕时,患上了癫痫病,生下一个痴呆女儿。那以后,妻子的癫痫病在妊娠期间时常发作,并为他再生下四个身体状况都不太好的女儿。看着一群或病或傻的女儿,王家玉欲哭无泪。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1980年,灾难再次降临到这个已然不幸的家庭。为了让全家人吃饱穿暖,王家玉只身来到江西一家工厂做工,而在一次扛木料时,40岁的他因力不从心而不慎跌倒,腰骨当场被摔断,最后落下了下肢不便的后遗症。


致残后的王家玉没有就此趴下,而是以惊人的毅力,挺直腰杆应对生活的苦难,因为他五个病残女儿还需要他养育。为了求生,王家玉苦学木工技艺。虽然王家玉年龄偏大,但他虚心好学,不久就掌握了一套过硬的木工技术。 有了木工技艺,王家玉的收入也增加了,一家人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1988年的春天,王家玉看到市场上的竹木家具非常走俏。于是,王家玉自己买来原材料,让自己的家人帮忙,马不停蹄地生产了50多件竹木家具。

然后,王家玉再把自己生产的家具拿到市场上卖。由于王家玉的家具做工精细,很受人们的欢迎,50多件竹木家具一销而空。那些家具卖完后,他和妻子清点赚了多少钱时,一共赚了2000多元,他们一家子开心得像过年一样。 1989年后,王家玉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他生产加工的竹木家具年年赢利,节节攀升,到了1993年,他已经有了2万多元的存款,并一举从特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苦难日子似乎走到了尽头。

这时,一些生意上的朋友劝王家玉,把钱拿出来投资,让钱“生”钱。王家玉听取了朋友们的意见,并于1993年投资兴建了自己的家具厂,自任厂长。有了自己的企业,王家玉更忙了,每天都泡在厂子里琢磨家具的样式、质地,一心要把企业做强,做大。  王家玉家里有病残儿女,对病残人的艰难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在他开的家具厂里,他请的工人都是清一色的残疾人。虽然他们身体有残疾,但是工作起来和正常人一样卖力。


王家玉的家具厂生产出来的家具样式新颖,受到远近乡邻的欢迎。在经营状况良好时,他的厂子里有30余名工人,每年利润近10万元。1994年初春的一天,春寒料峭,王家玉到颍上县城办事。在街头,王家玉看到一个约五六岁大的瘦弱男孩,男孩子上身仅裹了一件衬衣,头发满是泥土乱草,正拿着豁边的碗沿街乞食,王家玉善良的心一下子揪紧了,这么小的孩子,正是父母倍加疼爱的年龄,咋流落街头呢?

王家玉把孩子带回家,给孩子洗了澡,换了一套干净的衣服。这时,他才从孩子口中得知,小孩叫潘典龙,颍上县颍河乡潘营子村人,当时才6岁,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流落街头已经半年多了。 王家玉告诉小孩子说,以后这个家就是你的家,小孩抱着王家玉就哭了,让他心里酸酸的,也忍不住流泪。孩子其实非常聪明可爱,在王家玉累了的时候,会给他捶背,为他减轻疲劳。这些让王家玉心里非常宽慰。这是王家玉第一次收养孤儿。 图为王家玉

后来,王家玉又从街上领回来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孩。王家玉回家对妻子说,看着小孩实在可怜,不忍心让孩子再重回街头。妻子默默地答应了,并尽力支持丈夫的“善良”。 王家玉认为,收养一个孤儿也是收养,收养几个孤儿同样是收养,而他自己又有能力让他们过上温饱的日子。正是这个简单的动机,让王家玉在收养孤残儿童的爱心路上一发而不可收。到了1998年底,王家玉已经从街头领回了39名孤残儿童。


收养的孩子越来越多,王家玉已经无力依靠个人力量来照顾他们。1998年,王家玉决定创办一个孤残儿童收养院,即“儿童村”的念头,聘请专职的“保姆”来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 说干就干,王家玉改造了家具厂的部分闲置房屋,又设法征用了7亩土地,新盖了10余间砖瓦房,“儿童村”初具雏形了。这样,孩子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家。看到孩子们有一个固定的生活环境,王家玉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这时,不少好心人主动把流落街头的残疾、智障儿童送到了“儿童村”。到了2000年,“儿童村”已经收养了63名孤残儿。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王家玉还经常把他们的残疾父母接来同住,还花钱为他们找老师,为了给孩子们办户口、办学籍、采办学习用品,王家玉常常拖着不便的双腿徒步进镇上县。他丢下了自家的一切,甚至连身患重病的妻子也常常难以顾及。

自己的5个女儿陆续长大成人,唯一未嫁的小女儿也有20多岁,王家玉让她们在“儿童村”里帮忙,和他聘请的其他9名杂工一起,为孩子们洗衣、做饭、洗澡、护理。 王家玉为孤残儿童创办学校的消息不胫而走,从00年开始,一些困难家庭甚至一些狠心的父母便偷偷把残疾、智障儿童送到“儿童村”来。最近3年是“儿童村”人数增长最快的三年,01年,“儿童村”人数达到100人,02年则增至154人,目前则高达200多人。


王家玉这个“家长”太难当了。他一边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同时还得经营他的家具厂。有时,时间上有冲突,他会把孩子们的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样,他的生意也被耽搁了。 为了聘教师、办学校,王家玉四处奔波、到处求找。因为开出的工资低,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学校任教,王家玉只得用真诚去打动。因而,他连自己的厂子都无暇过问,曾红火一时的工艺品厂,形势越来越严峻,产品出现滞销和积压。

“是我耽误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但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厂子垮了,个人的财路也断了,我不遗憾。”王家玉对此很平和,“每一位孤残儿都是一个小生命,当年既然收养了他们,就有责任还他们一个尽可能健全的人生,包括学龄儿童的上学。”

003年9月,一场洪灾,把“儿童村”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品都洗去,整个“儿童村”笼罩在一片阴影中。王家玉站在暴雨倾盆的“儿童村”里欲哭无泪。洪水后,孩子们更加无助,王家玉拿不出钱来修缮学校,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之下借高利贷来支撑孩子们的生活。虽然王家玉由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变成了身负22万元巨额债务的“落魄农民”,但他没有停止帮助孤残儿童的脚步。


其实收养孤残儿童本是国家应该尽的一份责任,然而这份责任却被王家玉承担了下来。他的大爱足以感动整个人世间,当他从百万富翁成为“负翁”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关注,而是去行动,用点滴爱去温暖孤残儿童,去帮助那些无畏的农民慈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