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不能忘記四十年代初河南鄉村,那是一代人的噩夢!

1942年到1943年,久旱無雨的河南發生了罕見的"中原大饑荒",造成五百萬人死亡,慘絕人寰,舉世震驚。"自然災害"當然是"天災",但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則主要是"人禍",衍為當時政治的腐敗、政府的嚴重失職。從1941年開始,地處中原的河南就開始出現旱情。

新一代人不能忘記四十年代初河南鄉村,那是一代人的噩夢!

這場大饑荒蔓延的範圍,還包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因其惡劣的抗戰環境,災情最為嚴重。但其他地區,災情也相當慘烈。到1942年,持續一年的旱情更加嚴重,這時草根幾乎被挖完,樹皮幾乎被剝光,災民開始大量死亡,在許多地方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

新一代人不能忘記四十年代初河南鄉村,那是一代人的噩夢!

然而,國民政府對此似乎瞭解無多,不僅沒有賑濟舉措,賦稅還照徵不減。收稅時實際上的野蠻和侮辱是傷心慘目的,但和收稅同時進行的貪汙更壞。徵收穀物的軍官和當地官員認為抽稅是他們薪水的補貼,是一種搶劫的特權。每個月在稅款分配之後,高級軍官們就把多餘的穀物分了,到市場上出售,得款飽入私囊。

新一代人不能忘記四十年代初河南鄉村,那是一代人的噩夢!

儘管1942年的大旱是饑荒的導火索,但是旱災本身卻無法導致如此嚴重的饑荒。學者們的研究總結了大饑荒爆發的幾個關鍵因素:戰時糧食的減產,中日軍隊在河南封鎖交通線造成的運輸困難,1938年黃河決堤後對農業區的破壞,通貨膨脹引起的糧價飛漲,強徵軍糧來供應河南境內的軍隊,以及政府救災不力。

新一代人不能忘記四十年代初河南鄉村,那是一代人的噩夢!

隨著1941年冬小麥在5、6月份的歉收,河南當地媒體在當年7月份就發出災荒警報。極端高溫和持續無降水天氣殺死了通常在六月播種秋季收穫的夏季作物,包括高粱、小米、玉米、黑豆和甜薯。1942年河南夏季作物歉收嚴重,產量只有戰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1942年河南糧食產量比戰前平均水平下降了40%。

新一代人不能忘記四十年代初河南鄉村,那是一代人的噩夢!

抗戰爆發不到一年,日軍佔據了河南三分之一的領土。1942年春天旱災開始時,日軍佔據著河南111個縣中的43個;國民黨部隊控制著其餘68個縣,勢力範圍位於黃河以南,賈魯河以西和淮河以北的地區。掘開花園口黃河改道,氾濫成災。河南水利設施的毀壞使得百姓完全無法抵禦1942年到來的大旱和蝗災。

新一代人不能忘記四十年代初河南鄉村,那是一代人的噩夢!

戰時通貨膨脹是導致大饑荒的另一個因素。張光嗣在1943年夏季被國民政府派到河南視察災情。根據張的報告,由於旱災導致糧食短缺,糧價的居高不下使得當地百姓無力購買外省運入的糧食。如果以1937年春天洛陽的消費價格指數為100,到了1941年12月這一數字上升到2029.5,20倍於戰前。

新一代人不能忘記四十年代初河南鄉村,那是一代人的噩夢!

中國大陸學者宋致新認為,截至1943年初,國民黨政府在河南已累計徵收3億4000萬斤小麥用作軍糧。這一數目令中央政府2億元救災款能購買的2000萬斤糧食相形見絀。視察災情的政府專員張光嗣認為,供給如此眾多的駐軍對河南百姓而言負擔沉重。

新一代人不能忘記四十年代初河南鄉村,那是一代人的噩夢!

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各項救災工作均已分別展開。中央發放了三次急賑款;河南省政府自籌賑款500萬,並在陝西購得麩皮300餘萬斤運回發放,地方亦籌款1000萬。針對流民開始實施各種以工代賑。


分享到:


相關文章: